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最精密的數學推導出的唯心主義

2021-01-20 引光小站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摘自《量子力學史話》

(世界並沒有本來的樣子,一切取決於我們的觀察,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卻是用最精密的數學推導出來的。。)

玻爾也好,海森堡也好,現在終於都明白:談論任何物理量都是沒有意義的,除非你首先描述你測量這個物理量的方式。一個電子的動量是什麼?我不知道,一個電子沒有什麼絕對的動量,不過假如你告訴我你打算怎麼去測量,我倒可以告訴你測量結果會是什麼。根據測量方式的不同,這個動量可以從十分精確一直到萬分模糊,這些結果都是可能的,也都是正確的。一個電子的動量,只有當你測量時,才有意義。假如這不好理解,想像有人在紙上畫了兩橫夾一豎,問你這是什麼字。嗯,這是一個「工」字,但也可能是橫過來的「H」,在他沒告訴你怎麼看之前,這個問題是沒有定論的。現在,你被告知:「這個圖案的看法應該是橫過來看。」這下我們明確了:這是一個大寫字母H。只有觀測手段明確之後,答案才有意義。而脫離了觀測手段去討論這個圖案「本質上」到底是「工」還是「H」,這個問題卻是無意義的。

測量!在經典理論中,這不是一個被考慮的問題。測量一塊石頭的重量,我用天平,用彈簧秤,用磅秤,或者用電子秤來做,理論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在經典理論看來,石頭是處在一個絕對的,客觀的外部世界中,而我——觀測者——對這個世界是沒有影響的,至少,這種影響是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計的。你測得的數據是多少,石頭的「客觀重量」就是多少。但量子世界就不同了,我們已經看到,我們測量的對象都是如此微小,以致我們的介入對其產生了致命的幹預。我們本身的擾動使得我們的測量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從原則上都無法克服。採取不同的手段,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它們隨著不確定性原理搖搖擺擺,你根本不能說有一個客觀確定的答案在那裡。在量子論中沒有外部世界和我之分,我們和客觀世界天人合一,融和成為一體,我們和觀測物互相影響,使得測量行為成為一種難以把握的手段。在量子世界,一個電子並沒有什麼「客觀動量」,我們能談論的,只有它的「測量動量」,而這又和我們的測量手段密切相關。

各位,我們已經身陷量子論那奇怪的沼澤中了,我只希望大家不要過於頭昏腦漲,因為接下來還有無數更稀奇古怪的東西,錯過了未免可惜。我很抱歉,這幾節我們似乎沉浸於一種玄奧的哲學討論,而且似乎還要繼續討論下去。這是因為量子革命牽涉到我們世界觀的根本變革,以及我們對於宇宙的認識方法。量子論的背後有一些非常形而上的東西,它使得我們的理性戰戰兢兢,汗不敢出。但是,為了理解量子論的偉大力量,我們又無法繞開這些而自欺欺人地盲目前進。如果你從史話的一開始跟著我一起走到了現在,我至少對你的勇氣和毅力表示讚賞,但我也無法給你更多的幫助。假如你感到困惑彷徨,那麼玻爾的名言「如果誰不為量子論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沒有理解量子論」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安慰(假如這還不夠,那就再加上費因曼的一句「沒人能理解量子論」)。而且,正如我們以後即將描述的那樣,你也許應該感到非常自豪,因為愛因斯坦對此的困惑彷徨,實在不比你少到哪裡去。

但現在,我們必須走得更遠。上面一段文字只是給大家一個小小的喘息機會,我們這就繼續出發了。

如果不定義一個測量動量的方式,那麼我們談論電子動量就是沒有意義的?這聽上去似乎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說法。難道我們無法測量電子,它就沒有動量了嗎?讓我們非常驚訝和尷尬的是,玻爾和海森堡兩個人對此大點其頭。一點也不錯,假如一個物理概念是無法測量的,它就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時時刻刻注意,在量子論中觀測者是和外部宇宙結合在一起的,它們之間現在已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是一個整體。在經典理論中,我們脫離一個絕對客觀的外部世界而存在,我們也許不了解這個世界的某些因素,但這不影響其客觀性。可如今我們自己也已經融入這個世界了,對於這個物我合一的世界來說,任何東西都應該是可以測量和感知的。只有可觀測的量才是存在的!

著名的卡爾•薩根(Carl Sagan)曾經在《魔鬼出沒的世界》裡舉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雖然不是直接關於量子論的,但頗能說明問題。

「我的車庫裡有一條噴火的龍!」他這樣聲稱。

「太稀罕了!」他的朋友連忙跑到車庫中,但沒有看見龍。「龍在哪裡?」

「哦,」薩根說,「我忘了說明,這是一條隱身的龍。」

朋友有些狐疑,不過他建議,可以撒一些粉末在地上,看看龍的爪印是不是會出現。但是薩根又聲稱,這龍是飄在空中的。

「那既然這條龍在噴火,我們用紅外線檢測儀做一個熱掃描?」

「也不行。」薩根說,「隱形的火也沒有溫度。」

「要麼對這條龍噴漆讓它現形?」——「這條龍是非物質的,滑不溜丟,油漆無處可粘。」

反正沒有一種物理方法可以檢測到這條龍的存在。薩根最後問:「這樣一條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實體的,飄在空中噴著沒有熱度的火的龍,一條任何儀器都無法探測的龍,和『根本沒有龍』之間又有什麼差別呢?」

現在,玻爾和海森堡也以這種苛刻的懷疑主義態度去對待物理量。不確定性原理說,不可能同時測準電子的動量p和位置q,任何

精密的儀器也不行。許多人或許會認為,好吧,就算這是理論上的限制,和我們實驗的笨拙無關,我們仍然可以安慰自己,說一個電子「實際上」是同時具有準確的位置和動量的,只不過我們出於某種限制無法得知罷了。

但哥本哈根派開始嚴厲地打擊這種觀點:一個具有準確p和q的經典電子?這恐怕是自欺欺人吧。有任何儀器可以探測到這樣的一個電子嗎?——沒有,理論上也不可能有。那麼,同樣道理,一個在臆想的世界中生存的,完全探測不到的電子,和根本沒有這樣一個電子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事實上,同時具有p和q的電子是不存在的!p和q也像波和微粒一樣,在不確定性原理和互補原理的統治下以一種此長彼消的方式生存。對於一些測量手段來說,電子呈現出一個準確的p,對於另一些測量手段來說,電子呈現出準確的q。我們能夠測量到的電子才是唯一的實在,這後面不存在一個「客觀」的,或者「實際上」的電子!

換言之,不存在一個客觀的,絕對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們能夠觀測到的世界。物理學的全部意義,不在於它能夠揭示出自然「是什麼」,而在於它能夠明確,關於自然我們能「說什麼」。沒有一個脫離於觀測而存在的「絕對自然」,只有我們和那些複雜的測量關係,熙熙攘攘縱橫交錯,構成了這個令人心醉的宇宙的全部。測量是新物理學的核心,測量行為創造了整個世界。

飯後閒話:奧卡姆剃刀

同時具有p和q的電子是不存在的。有人或許感到不理解,探測不到的就不是實在嗎?

我們來問自己,「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和「我們在最大限度上能夠探測到這個世界是什麼」兩個命題,其實質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我們探測能力所達的那個世界,是不是就是全部實在的世界?比如說,我們不管怎樣,每次只能探測到電子是個粒子或者是個波,那麼,是不是有一個「實在」的世界,在那裡電子以波-粒子的奇妙方式共存,我們每次探測,只不過探測到了這個終極實在於我們感觀中的一部分投影?同樣,在這個「實在世界」中還有同時具備p和q的電子,只不過我們與它緣慳一面,每次測量都只有半面之交,沒法窺得它的真面目?

假設宇宙在創生初期膨脹得足夠快,以致它的某些區域對我們來說是如此遙遠,甚至從創生的一剎那以光速出發,至今也無法與它建立起任何溝通。宇宙年齡大概有150億歲,任何信號傳播最遠的距離也不過150億光年,那麼,在距離我們150億光年之外,有沒有另一些「實在」的宇宙,雖然它們不可能和我們的宇宙之間有任何因果聯繫?

在那個實在世界裡,是不是有我們看不見的噴火的龍,是不是有一匹具有「實在」顏色的馬,而我們每次觀察只不過是這種「實在顏色」的膚淺表現而已。我跟你爭論說,地球「其實」是方的,只不過它在我們觀察的時候,表現出球形而已。但是在那個「實在」世界裡,它是方的,而這個實在世界我們是觀察不到的,但不表明它不存在。

如果我們運用「奧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這些觀測不到的「實在世界」全都是子虛烏有的,至少是無意義的。這個原理是14世紀的一個修道士威廉所創立的,奧卡姆是他出生的地方。這位奧卡姆的威廉還有一句名言,那是他對巴伐利亞的路易四世說的:「你用劍來保衛我,我用筆來保衛你。」

剃刀原理是說,當兩種說法都能解釋相同的事實時,應該相信假設少的那個。比如,地球「本來」是方的,但「觀測時顯現出圓形」,這和地球「本來就是圓的」說明的是同一件事。但前者引入了一個莫名其妙的不必要的假設,所以前者是胡說。再舉個例子:「上帝存在」,「但上帝絕對無法被世人看見」是兩個假設,而「上帝其實不存在,所以自然看不見」只用到了一個假設(「看不見」是「不存在」的自然推論),這兩者說明的是同樣的現象(沒人在現實中看見過上帝),所以在沒有更多證據的情況下我們最好還是傾向於後者。

回到量子世界中:「電子本來有準確的p和q,但是觀測時只有1個能顯示」,這和「只存在具有p或者具有q的電子」說明的也是同一回事,但前者多了一個假設。根據剃刀原理,我們應當相信後者。實際上,「存在,但絕對觀測不到」之類的論斷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和「不存在」根本就是一碼事,無法區分開來。

同樣道理,沒有粒子-波混合的電子,沒有看不見的噴火的龍,沒有「絕對顏色」的馬,沒有150億光年外的宇宙(150億光年這個距離稱作「視界」),沒有隔著1釐米四維尺度觀察我們的四維人,沒有絕對的外部世界。史蒂芬.霍金在《時間簡史》中說:「我們仍然可以想像,對於一些超自然的生物,存在一組完全地決定事件的定律,它們能夠觀測宇宙現在的狀態而不必幹擾它。然而,我們人類對於這樣的宇宙模型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看來,最好是採用奧卡姆剃刀原理,將理論中不能被觀測到的所有特徵都割除掉。」

你也許對這種實證主義感到反感,反駁說:「一片無人觀察的荒漠,難道就不存在嗎?」以後我們會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這片無人觀察的荒漠,這裡只想指出,「無人的荒漠」並不是原則上不可觀察的。

飯後閒話:無中生有

曾幾何時,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無中生有是絕對不可能的。物質不能被憑空製造,能量也不能被憑空製造,遑論時空本身。但是不確定性原理的出現把這一切舊觀念都摧枯拉朽一般地粉碎了。

海森堡告訴我們,在極小的空間和極短的時間裡,什麼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我們對時間非常確定,所以反過來對能量就非常地不確定,能量物質可以逃脫物理定律的束縛,自由自在地出現和消失。但是,這種自由的代價就是它只能限定在那一段極短的時間內,當時刻一到,灰姑娘就要現出原形,這些神秘的物質能量便要消失,以維護質能守恆定律在大尺度上不被破壞。

不過20世紀60年代末,有人想到了一種可能性:引力的能量是負數(因為引力是吸力,假設無限遠的勢能是0,那麼當物體靠近後因為引力做功使得其勢能為負值),所以在短時間內憑空生出的物質能量,它們之間又可以形成引力場,其產生的負能量正好和它們本身抵消,使得總能量仍然保持為0,不破壞守恆定律。這樣,物質就真的從一無所有中產生了。

許多人都相信,我們的宇宙本身就是通過這種機制產生的。量子效應使得一小塊時空突然從根本沒有時空中產生,然後因為各種力的作用,它突然指數級地膨脹起來,在瞬間擴大到整個宇宙的尺度。MIT的科學家阿倫.古斯(Alan Guth)在這種想法上出發,創立了宇宙

的「暴漲理論」(Inflation)。在宇宙創生的極早期,各塊空間都以難以想像的驚人速度暴漲,這使得宇宙的總體積增大了許多許多倍。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今天它的結構在各個方向看來都是均勻同一的。

暴漲理論創立以來也已經出現多個版本,雖然很難確定地證實這個理論究竟是否正確,但大多數物理學家對其還是偏愛的,認為這是一個有希望的理論。1998年,古斯還出版了一本通俗的介紹暴漲的書,他最愛說的一句話是:「宇宙本身就是一頓免費午餐」,意思是宇宙是從一無所有中而來的。值得一提的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1989年發射了COBE衛星以觀測宇宙的背景輻射,它最近發回的數據圖像和暴漲理論所預言的基本上是符合的,這也算是對暴漲理論的一個初步支持。當然要徹底證實它,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不過,假如再苛刻一點,這還不能算嚴格的「無中生有」。因為就算沒有物質,沒有時間空間,我們還有一個前提:存在著物理定律!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各種規則,比如不確定原理本身又是如何從無中生出的呢?或者它們不言而喻地存在?我們越說越玄了,這就打住吧。

相關焦點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月,年輕的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展出了量子理論中的一個主要關鍵——測不準原理,涵義極為深遠。 雖然其他的科學家也許覺得波動的方法比較容易使用,但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卻很自然地讓他發展出了測不準原理,也因此聲名大噪。在矩陣數學中,並非都會是 a×b=b×a,對於不可交換的變量組,例如位置和動量,或是能量和時間,就會產生不確定的關係。海森堡還做了一個思考性的實驗,他設想以γ射線顯微鏡來測量電子的位置。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指的是用光測不準粒子,但並非指其他方法都測不準,是這樣嗎?
    (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量子力學筆記12---波動力學-測不準原理
    本節的重點就是要對這種不確定性進行公式化描述,建立一個描述力學量不確定行為的關係式,這就是所謂海森堡「測不準關係」。它在理論層面上被稱為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一個揭示微觀世界不確定性本質的物理學原理。
  • 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是儀器本身測不準,還是其他原因?
    「測量不準,而不是真的不準」,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測不準原理其實應該叫「不確定性」更為嚴謹!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並不是方法的問題,也不是測量儀器的問題,是自然現象內稟性的問題。它表達的是一種自然規則,之所以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在爭論是不是儀器的問題導致的,是因為大量的科普者為了大家好理解,往往都只停留在文字上解讀這個原理,但人類的語言總是會給人帶來歧義,而且量子力學又如此的反常識,所以就更容易造成各種誤解。
  • 量子力學:一個測不準的世界——海森堡和他的測不準原理
    海森堡需要先畫個表格來統計一下能級,從這個能級跳到那個能級,會放出什麼樣頻率的光,那麼應該是個大表格。這個表格就放進公式去計算,動量一張表乘上位置一張表。這個大表格怎麼計算那可麻煩了,表格跟表格之間怎麼相乘。海森堡沒辦法,自己推導,可算解決問題,最後推導出了表格之間的乘法算法。好在是在海島上這麼涼快的環境,要是換了別的地方,恐怕那就一腦袋汗了。
  • 深層解讀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裡面蘊藏的宇宙奧秘讓人驚嘆!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物理中幾大延伸至普通流行文化中的思想之一,這個思想是說你永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物體的準確位置和準確速度,並作為隱喻頻頻出現於文學批判
  • 對「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最大的誤解進行深度剖析
    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們能同時測準速度和位置,這個僅僅是在宏觀世界才能做到,在微觀世界是做不到的,因為微觀世界遵循「海森堡測不準」原理。關於這個原理我之前已經詳細講解過,如果你沒看可以先往前翻下。這個測不準原理的核心就是: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精確測量出一個微觀粒子的速度和位置(速度也可以替換成動量)。
  • 科學異聞錄之測不準原理——上帝為人類蒙上的雙眼
    有時候,人們越發研究地深入,越發覺得這個世界規律得可怕,仿佛一臺精密的機器,那些規律都是事先設定好的。於是,上帝之說再一次出現了,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上帝為了怕我們窺探到他的存在而設定的原理——測不準原理。測不準原理的背景這裡不得不先提一個人,一個量子力學的開拓者——海森堡。
  • 科學百科53期丨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怎麼回事?
    ▼第五十三個問題: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怎麼回事?要解釋測不準的問題,我們先得問一問:什麼叫做測準了?舉個例子吧,假定你想測量出澡盆裡熱水的溫度。於是,你把一根溫度計放入水中,對水的溫度進行測量。可是溫度計是涼的,它放入水中就會使水的溫度稍稍降低。這時,你仍然可以得到熱水溫度的很好的近似值,但是它不會精確到一萬億分之一度。溫度計已經改變了它所要測量的那個溫度,而這種變化幾乎是無法測出的。
  • 澳德科學家提出量子力學「精確測不準」方程
    澳德科學家提出量子力學「精確測不準然而澳大利亞與德國科學家最近發表論文介紹說,他們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基礎上推導出了一個同樣描述粒子動量和位置關係、但卻具有更強關係的「精確測不準」方程。科學家相信,該方程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認識量子世界的客觀規律。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論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
  • 量子力學那點事群雄逐鹿之五:測不準的互補原理
    測不準原理完全粉碎了來自牛頓的決定論思想,也打擊了機械唯物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是海森堡終結了牛頓。至於拉普拉斯魔,從測不準原理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形魂俱滅了,現在的事情都測不準,更何談未來啊。由於測不準原理數學形式簡單,海森堡心中的惆悵一掃而光,這次總沒有人搶了吧。玻爾說未必。
  • 確定性的喪失: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丨上帝確實是在擲骰子
    一、不確定性原理是什麼在今天,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已經成為了量子力學的核心本質。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由於人們發現從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出發可以推導出不確定性關係,但從不確定性關係出發,卻推導不出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式。這很容易讓人們產生這樣的想法:不確定性關係不是微觀世界的一個基本原理,而完全是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所導致的。由於是測量工具對微觀物理現象的擾動導致的,因此海森堡的不確定性關係就被稱之為測不準原理。
  • 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
    好比:我們可以用尺子去測量一條繩子的長度,我們可以通過測量一間課室的長寬利用面積公式去算出課室的面積,我們可以觀察月球的運動軌跡去結合現有的經典物理定律去推斷一個月後月球的狀態(位置、公轉速度等等狀態值)。但是在量子領域中,我們的經典物理定律就似乎不太適用了,很多東西都是不確定的,也就是不可被測的。
  • 上帝不會擲色子,測不準原理僅僅是測不準
    海森堡整出了個測不準原理,意思是無法同時確定電子的動量和位置,是這樣的嗎?當然是,這和實驗結果符合的很好,但這只能說明是測不準,而不表示電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確定。測不準原理只是測不準,不表示量子的動態無法確定,電子核內運動方程我已經給出了,我們可以根據電子半徑算出它的頻率或動量,以及經過時間t以後電子的位置。電子和其它所有物質和粒子一樣走的是螺旋線,橢圓方程。電子是有運動軌跡的,當然測量也會干擾電子運動,但不表示電子是以概率存在,如果是這樣,概率就不會有規律。
  • 從狹義到廣義「測不準原理」
    當我們不去觀測一個粒子的運動特性時,該粒子處於粒子性和波動性的疊加狀態,不能確定一個處於疊加態粒子的運動軌跡,這是量子物理學家定義的「測不準原理」或「不確定性原理」的真正含義。當我們觀測一個粒子的運動特性時,眼睛發出和接受光子的行為將影響一個粒子的疊加態,用數學描述的粒子行為的波函數發生「崩塌」,「去波動性」的粒子獲得確定位置的運動軌跡。
  • 看經典美劇探索數學世界——海森堡不確定原理與P/NP複雜度問題
    查理推理出下一起搶劫案發生的地點之後,FBI設下了埋伏。不料被暗中隱藏的槍手大開殺戒。槍林彈雨中,一位特工中槍倒地。FBI的幹預改變了搶劫犯們的行為,並且揭開了一段更加撲朔迷離的劇情……什麼是海森堡不確定原理?查理告訴唐,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認為在一個系統中,測量數據的行為會影響系統本身的數據。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揭開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神秘面紗
    量子力學的靈魂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世界的救世主。如果不是在量子力學中,量子力學在它開始之前就已經崩潰了。根據海森堡說法,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π(ΔxΔp≥h/4π)。
  • 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例如,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暗示了「測量反作用」的存在:對粒子位置的精確測量總是會破壞任何關於它的動量,因此也就破壞了預測它的任何未來位置。回溯規避技術專門設計為「繞過」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通過仔細控制測量中獲得的信息和未獲得信息,例如只測量振蕩器的振幅而忽略其相位。理論上,這種方法具有無限的靈敏度,但代價是只有一半的可用信息。
  • 新技術「繞過」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或將被打破!
    例如,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暗示了「測量反作用」的存在:對粒子位置的精確測量總是會破壞任何關於它的動量,因此也就破壞了預測它的任何未來位置。回溯規避技術專門設計為「繞過」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通過仔細控制測量中獲得的信息和未獲得信息,例如只測量振蕩器的振幅而忽略其相位。理論上,這種方法具有無限的靈敏度,但代價是只有一半的可用信息。
  • 【量子物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經典解釋被實驗推翻!
    和學生們所學的相反,旁觀者並不總能感覺到量子不確定性。一項新實驗證實,對一個量子系統的測量不一定會導致不確定性。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力學的一塊基石。簡單地說,這個原理導致我們對量子世界的探索有一個基本的極限。例如,你越是確定某個粒子的位置,就越不能確定它的動量,反之亦然。這個極限被表述為一個方程,在數學上很容易證明。海森堡有時把測不準原理稱為進行測量的一個難題。他最著名的思想實驗是對一個電子拍照。為了拍攝照片,科學家可能要向電子的表面發射一顆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