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令人目不暇接
知力君每周將精選
青少年及公眾最需要知道的
熱點科技事件
一起來領略科技的力量吧
阿根廷古生物學家復原2億多年前烏龜化石
供圖/阿根廷聖胡安國立大學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片來源/新華網
阿根廷古生物學家日前復原了距今約2.05億年前的烏龜化石並製成標本,這一發現為學界研究三疊紀時期動物的進化提供了重要支撐。在阿根廷西北部的聖胡安省,古生物學家發現了約20種三疊紀物種的化石,其中包括至少4組這種遠古烏龜的化石。這些烏龜化石分別於2015年和2018年被發現,阿根廷古生物學家近期才完成復原並製成標本,復原後的龜殼直徑在40至50釐米之間。
供圖/阿根廷聖胡安國立大學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新聞網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光電探測器是可以感測光或其他電磁能量的感測器,可將光子轉換成電流,被吸收的光子形成電子-空穴對。光電探測器包括光電二極體和光電電晶體等。量子效率是用來定義光電探測器等設備將其受光表面接收到的光子轉換為電子-空穴對的百分比,即量子效率等於光生電子除以入射光子數。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創紀錄的效率意味著科學家可以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性能。
阿爾託大學校屬公司Elfys Inc執行長米科·君圖納博士說:「我們的探測器引發了廣泛關注,尤其是在生物技術和工業過程監控領域。」據悉,他們已開始製造這種探測器用於商業領域。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科技日報
科學家在海鮮樣本中發現不同程度塑料殘留物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12日發布一項研究顯示,在5種不同的海鮮樣本中都發現了塑料殘留物,不同種類海鮮中塑料含量也有較大差異。
埃克塞特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學者合作開展了這項研究,以便評估海洋塑料汙染的影響,相關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月刊上。
供圖/知識就是力量微平臺
據報告介紹,研究人員在澳大利亞一個海鮮市場上購買了生蠔、大蝦、魷魚、蟹和沙丁魚,並通過技術手段評估了這幾種海鮮中的塑料殘留物水平。
結果顯示,魷魚每克組織中塑料殘留物含量為0.04毫克,大蝦為0.07毫克,生蠔為0.1毫克,蟹為0.3毫克,沙丁魚則達到2.9毫克。
報告作者之一、昆士蘭大學學者弗朗西斯卡·裡貝羅說,如果按照日常平均食用量來計算,消費者平均每吃一份生蠔或魷魚就可能攝入大約0.7毫克塑料;而吃一份沙丁魚攝入的塑料甚至能達到30毫克,大約相當於一粒米的重量。
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顯示不同種類海鮮中所含塑料水平差異較大,科學界目前對人體攝入這類塑料殘留物會造成多大健康風險還不完全清楚,但研究或許有助加深這方面認識。
——新華網
「行雲二號」成功驗證星間雷射鏈路技術我國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
近日,「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也代表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打破衛星物聯網星座間信息傳輸的瓶頸。至此,兩顆衛星所有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
「行雲二號」01星、02星由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所屬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是天基物聯網(行雲工程)的首發星,於今年5月12日成功發射入軌,隨即展開一系列在軌技術驗證及行業示範應用測試。
星間雷射通信是一種利用雷射束作為載波在空間進行圖像、語音、信號等信息傳遞的通信方式,目前已成為全球衛星通信系統發展的關鍵技術,具有傳輸速率高、抗幹擾能力強、系統終端體積小、質量輕、功耗低等優勢,可以大幅降低衛星星座系統對地面網絡的依賴,從而減少地面信關站的建設數量和建設成本。據了解,「行雲二號」01星、02星的雷射通信載荷質量為6.5千克,在軌功耗為80瓦。
星間雷射通信示意圖 供圖/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
——人民日報
我國專家發現新生物標誌物 可提前預測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嚴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記者日前從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獲悉,該院賈建平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誌物。
據悉,該團隊通過對5年至7年前認知功能正常人群進行隨訪,共收集了739例受試者,發現並驗證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可以作為在認知障礙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和輕度認知障礙的生物標誌物。該研究成果還通過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隊列中的受試者得以進一步驗證,表明通過上述生物標誌物的相關檢測可提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
賈建平說:「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或無症狀期的有效診斷可為在其超早期幹預贏得時間,從而增加治療的有效性,降低疾病發病率。」
該研究論文《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無症狀期》於近日在國際醫學期刊《阿爾茨海默病與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ementia)雜誌在線發表。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