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器件量子效率首次突破理論極限,有望為光電探測設備大幅提效

2021-01-07 中國高新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光電探測器是可以感測光或其他電磁能量的感測器,可將光子轉換成電流,被吸收的光子形成電子-空穴對。光電探測器包括光電二極體和光電電晶體等。量子效率是用來定義光電探測器等設備將其受光表面接收到的光子轉換為電子-空穴對的百分比,即量子效率等於光生電子除以入射光子數。

  當一個入射光子向外部電路產生一個電子時,設備的外部量子效率為100%(此前被認為是理論極限)。在最新研究中,黑矽光電探測器的效率高達130%,這意味著一個入射光子產生大約1.3個電子。

  阿爾託大學研究人員表示,這一重大突破背後的秘密武器是黑矽光電探測器獨特的納米結構內出現的電荷載流子倍增過程,該過程由高能光子觸發。此前,由於電和光損耗的存在減少了所收集電子的數量,因此科學家未能在實際設備中觀察到該現象。研究負責人赫拉·賽文教授解釋說:「我們的納米結構器件沒有重組和反射損失,因此我們可以收集到所有倍增的電荷載流子。」

  德國國家計量學會物理技術研究所(PTB)已對這一效率予以驗證,PTB是歐洲最準確、最可靠的測量服務機構。

  研究人員指出,這一創紀錄的效率意味著科學家可以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性能。

  阿爾託大學校屬公司Elfys Inc執行長米科·君圖納博士說:「我們的探測器引發了廣泛關注,尤其是在生物技術和工業過程監控領域。」據悉,他們已開始製造這種探測器用於商業領域。

  總編輯圈點

  基於光電效應,光電探測器能把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不過,這個研究成果顯得有些突破常識。入射一個光子,怎麼會產生1.3個電子呢?秘密藏在光伏材料的物理性質中。某些情況下,一個高能光子可以碰撞出兩個電子。於是,在最少的電光損耗下,研究中的黑矽光電探測器收集到了所有倍增的電荷載流子,讓設備效率突破了100%。那麼,只要能應用上納米結構黑矽,理論上來說,各種光電探測器的性能都能得到改善,這可是一個不小的市場。

(責任編輯:韓夢晨)

相關焦點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有望為光伏設備大幅提效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8月17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光電探測器是可以感測光或其他電磁能量的感測器,可將光子轉換成電流,被吸收的光子形成電子-空穴對。光電探測器包括光電二極體和光電電晶體等。量子效率是用來定義光電探測器等設備將其受光表面接收到的光子轉換為電子-空穴對的百分比,即量子效率等於光生電子除以入射光子數。
  • 光伏設備首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為科學家點讚
    來自阿爾託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效率超過130%的黑矽光探測器,同時,這也是光伏器件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這是早先被認為是外部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當一個入射光子向外部電路產生一個電子時,器件的外部量子效率為100%(這個值此前被認為是理論極限),130%的效率意味著一個入射光子產生大約1.3個電子。研究發現,異常高的外部量子效率的根源,在於高能光子觸發的矽納米結構內部電荷(載流子倍增過程)。早些時候在實際器件中沒有觀察到這種現象,因為電和光損耗的存在減少了收集到的電子數量。
  • 重大突破!光伏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
    來自阿爾託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效率超過130%的黑矽光探測器,同時,這也是光伏器件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這是早先被認為是外部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當一個入射光子向外部電路產生一個電子時,器件的外部量子效率為100%(這個值此前被認為是理論極限),130%的效率意味著一個入射光子產生大約1.3個電子。研究發現,異常高的外部量子效率的根源,在於高能光子觸發的矽納米結構內部電荷(載流子倍增過程)。早些時候在實際器件中沒有觀察到這種現象,因為電和光損耗的存在減少了收集到的電子數量。
  • 重大突破!光伏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
    來自阿爾託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效率超過130%的黑矽光探測器,同時,這也是光伏器件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這是早先被認為是外部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
  • 黑矽光電探測器突破了100%的效率極限
    黑矽已經成為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它可以提高標準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從而大大降低成本。光電探測器,英文:photodetector,又稱光感測器、光電感測器等,是可以感測光或是其他電磁能量的感測器,具有一個p–n結,可將光子轉換成電流。被吸收的光子形成電子-空穴對。光電二極體和光電電晶體是光感測器的一些示例。太陽能電池將吸收的一些光能轉換為電能。
  • 黑矽光電探測器突破了100%的效率極限
    黑矽已經成為太陽能光伏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它可以提高標準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從而大大降低成本。光電二極體和光電電晶體是光感測器的一些示例。太陽能電池將吸收的一些光能轉換為電能。這種光伏器件首次超過了100%的極限,這種100%的極限先前被認為是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
  • 科技新聞速知:烏龜化石、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破理論極限、海鮮塑料...
    供圖/阿根廷聖胡安國立大學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新聞網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 科技新聞速知:烏龜化石、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破理論極限、海鮮塑料含量、阿爾茲海默病等
    供圖/阿根廷聖胡安國立大學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片來源/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
  • 熱光伏設備或使光電轉換率突破極限
    為此,不少光伏企業把提高光電轉換效率作為搶佔先機的「法寶」。在受訪業內人士看來,雖然目前光伏電池轉換率臨近天花板,但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提高轉換效率仍將是光伏上下遊產業鏈的主攻方向。((...此次PERC電池效率的突破基於公司自主開發的PERC2.0技術方案,在擴散摻雜、界面鈍化、金屬接觸等關鍵技術上的進一步優化提升,大幅降低電池總J0,開壓提...
  • 今日科技話題:蝗災、新型衛星太陽翼、氫氣預警技術、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新免疫療法、飛沫傳播
    該新型太陽翼具備重量輕、高壓縮比等特徵,能夠減輕整星重量,為實現「一箭多星」奠定基礎。太陽翼是太空飛行器的供電設備,是太空飛行器賴以生存的「能量源泉」,直接關係衛星在軌的有效運行。眾所周知,太陽翼面積越大,其為衛星提供的能源就越多。但受到運載工具有效空間和運載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傳統的太空飛行器太陽翼在滿足性能要求和發射約束方面遇到了兩難。
  • 中科院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製備出效率倍增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
    據大連日報報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日前首次提出了「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
  • 突破理論極限 中國科學家提出超靈敏納米探測新技術
    突破理論極限 我科學家提出超靈敏納米探測新技術  最新發現與創新  納米粒子或病毒分子的靈敏探測技術,對環境監控、醫學診斷和防恐安全等諸多領域有明顯的實用價值。而目前,靈敏度最高的光學傳感器可檢測10納米的微粒,已逼近理論極限。近日,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景輝,提出了一種突破靜態腔探測理論極限的新方案,利用旋轉環形光學微腔,可使靈敏度達到目前最好的靜態腔的3倍,從而探測到更小的納米顆粒。這一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光學學會的旗艦期刊《光學》上。該工作不僅對靈敏探測技術有明顯實用價值,也為研究新型旋轉腔人工量子器件技術開闢了道路。
  • 黑矽光電探測器創紀錄:外部量子效率高達132%
    據外媒報導,阿爾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光電設備,其外部量子效率高達132%。這聽起來不大可能實現的壯舉則是通過利用納米結構黑矽來實現的,這可能是太陽能電池和其他光電探測器的重大突破。如果一個假設的光伏器件擁有一個100%的外部量子效率,那就意味著每一個光子撞擊它就會產生一個電子,電子則通過電路以電的形式被收集。而這種新設備不僅達到了100%的效率,而且超過了100%。132%意味著平均每個光子得到1.32個電子。其以黑色矽為活性材料,具有錐狀和柱狀的納米結構,可以吸收紫外光。
  • 「彈道雪崩」讓紅外探測器件穿越無邊黑暗
    近日,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王肖沐/施毅課題組和物理學院的繆峰課題組,組成了一支跨學院合作團隊,研製出一種基於全新工作機制的紅外探測器件,並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Nan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成果。  該團隊緊密合作,基礎探索結合應用研究,首次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提出和實現了一種全新的探測機制:彈道雪崩。
  • 鈣鈦礦LED研究獲重大突破,外量子效率達到21.6%
    ,實現了外量子效率達到21.6%的高效鈣鈦礦LED器件,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 鉛滷化物鈣鈦礦是近些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類廉價且光電性能良好的半導體材料,並在發光二極體(LED)、光伏電池、雷射、光電探測器等方面得到廣泛的研究。雖然溶液處理的鈣鈦礦材料在各個光電領域均已表現出不俗的性能,但其性能始終受制於缺陷介導的非輻射損耗。使用有機分子進行缺陷鈍化是一類很有前景的方案,然而由於缺乏對鈍化分子構效關係的深刻理解,這一方案的實施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
  • 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突破10%
    原標題: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突破10% 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濤教授、朱長飛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合作,發展了水熱沉積法製備硒硫化銻半導體薄膜材料,並將其應用到太陽能電池中,實現了光電轉換效率10%的突破。這一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能源》上。
  • 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突破10%
    來源:科技日報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濤教授、朱長飛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合作,發展了水熱沉積法製備硒硫化銻半導體薄膜材料,並將其應用到太陽能電池中,實現了光電轉換效率10%的突破。這一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能源》上。
  • 黑矽光電探測器創紀錄:外部量子效率高達132%
    據外媒報導,阿爾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光電器件,其外部量子效率高達132%。這聽起來不大可能實現的壯舉則是通過利用納米結構黑矽來實現的,這可能是太陽能電池和其他光電探測器的重大突破。如果一個假設的光伏器件擁有一個100%的外部量子效率,那就意味著每一個光子撞擊它就會產生一個電子,電子則通過電路以電的形式被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