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蝗災追兇16年 中國科學家對世界的又一個重大科學貢獻
▲飛蝗 中科院康樂院士團隊供圖
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人們不解,一度認為蝗蟲來襲就是「天災」。蝗蟲成災的原因找不到,人類的飯碗就難說端得踏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一種誘惑蝗蟲破壞性集群的關鍵化學物質——4-乙烯基苯甲醚。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中國青年報》
2
中國研發新型衛星太陽翼 讓一箭多星擁有更多可能性
8月17日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獲悉,近日,該集團二院空間工程公司自主創新研製的新型充氣展開式太陽翼地面樣機總裝集成及地面摺疊展開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該新型太陽翼具備重量輕、高壓縮比等特徵,能夠減輕整星重量,為實現「一箭多星」奠定基礎。
太陽翼是太空飛行器的供電設備,是太空飛行器賴以生存的「能量源泉」,直接關係衛星在軌的有效運行。眾所周知,太陽翼面積越大,其為衛星提供的能源就越多。但受到運載工具有效空間和運載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傳統的太空飛行器太陽翼在滿足性能要求和發射約束方面遇到了兩難。
——中國新聞網
3
氫氣預警技術有望防範鋰離子電池火災
▲中國數字科技館
日前從鄭州大學獲悉,該校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金陽帶領課題組研究發現,利用氫氣探測技術可以快速檢測鋰離子電池石墨負極表面微量鋰枝晶析出,當電池儲能系統探測到氫氣產生時會立即切斷充電電源,避免火災發生,實現對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早期安全預警。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焦耳》上。
鋰離子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等特點,已成為可攜式設備、電動汽車和大規模儲能領域最具競爭力的儲能技術之一,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然而,由於現有商業化鋰離子電池使用易燃有機溶劑作為電解液的主要成分,以及鋰離子電池固有的放熱特性,其在過充或快充的情況下會產生鋰枝晶,有可能刺穿隔膜,從而引發熱失控等安全事故。
——《科技日報》
4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光電探測器是可以感測光或其他電磁能量的感測器,可將光子轉換成電流,被吸收的光子形成電子-空穴對。光電探測器包括光電二極體和光電電晶體等。量子效率是用來定義光電探測器等設備將其受光表面接收到的光子轉換為電子-空穴對的百分比,即量子效率等於光生電子除以入射光子數。
——《科技日報》
5
新免疫療法或有助延長一種常見腦癌患者存活期
澳大利亞伯格霍弗醫學研究所開發出一種新的細胞免疫療法,在臨床試驗中延長了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期。相關論文已發表在新一期美國《臨床檢查雜誌》上。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中一種常見的、惡性極高的腫瘤,治療後易復發,患者確診後平均存活期僅為14至17個月。
——新華網
6
新研究證實戴口罩可有效阻擋病毒通過飛沫傳播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戴口罩目前被認為是預防新冠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一項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展示了戴口罩可有效阻擋病毒通過飛沫傳播的影像證據,其中無呼吸閥的N95口罩防護效果最佳。
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雷射影像分析發現,阻擋飛沫效果最佳的口罩是一線醫務人員常用的無呼吸閥N95口罩。此外,外科口罩和聚丙烯醫用防護口罩也顯示出很好效果。手工製作的棉口罩也可有效阻擋日常說話產生的飛沫噴出,但頭巾和圍脖並不能很好地阻擋飛沫。
——新華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