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設計出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進一步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2020-12-17 cnBeta

原子鐘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最準確的計時工具,最精準的原子鐘150億年的誤差不超過一秒。但總是有改進的空間,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用一種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證明了這一點。

原子以如此精確可靠的模式振動,以至於你可以根據它們來設置手錶--這正是原子鐘的作用。這些時計使用雷射來測量這些振蕩,得出的時間精確到足以制定國家和國際標準。例如,銫133的共振頻率為9,192,631,770Hz,而且非常穩定,自1968年以來,這種模式已正式定義了秒。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原子鐘,它可以進一步推動精度的極限。理想情況下,跟蹤單個原子的振動應該能最精確地保持時間,但不幸的是,隨機的量子波動會使測量結果混亂。這就是所謂的標準量子極限。

因此,量子鍾通常會追蹤一種由數千個相同類型的原子組成的氣體--傳統上是銫,儘管近年來鐿正在成為新的領跑者。這些原子幾乎被冷卻到絕對零度,然後用雷射器固定在原地,同時另一個雷射器測量它們的振蕩。通過取許多原子的平均值,可以得出更準確的答案。

不幸的是,標準量子極限的影響可能會減少,但不能完全消除。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的新原子鐘進一步降低了影響,這要歸功於量子糾纏。這聽起來不可能,但在某些情況下,原子可以變得如此糾纏,以至於測量其中一個原子的狀態可以瞬間改變其伴侶的狀態--無論它們相隔多遠。這就是所謂的量子糾纏,新的時鐘利用這種現象實現了更高精度的計時。

研究人員從大約350個鐿-171原子開始,這種原子的振蕩速度甚至比銫還要快。這些原子被困在兩個鏡子之間的光腔中,然後用雷射照射到光腔中,使原子發生量子糾纏。

「這就像光作為原子之間的溝通紐帶,」該研究的共同作者Chi Shu說。「第一個原子看到這道光,會稍微修改一下光,這道光也會修改第二個原子,第三個原子,通過許多循環,原子們共同認識對方,並開始表現得相似。」

一旦原子被糾纏在一起,第二道雷射就會照射到雲層中,測量它們的平均頻率。研究小組發現,這種方法創建的時鐘可以達到特定的精度,比使用非糾纏原子的類似時鐘快四倍。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方法可以使原子鐘變得如此精確,以至於在整個宇宙時代之後,它們仍然會有不到100毫秒的不同步。另外,它們還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一些物理學中最大的未解問題,比如暗物質、引力波,以及物理學規則是否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隨著宇宙的老化,光速是否會發生變化?」該研究的共同作者Vladan Vuletic說。"電子的電荷是否會發生變化?這是你可以用更精確的原子鐘來探究的。"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相關焦點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 2021-01-15 10:40:47 來源:科技日報 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鐘可以非常精確地計時,如果它們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到今天誤差只會約半秒。 儘管如此,它們可以更加精確。若如此,科學家就能足夠靈敏地探測到暗物質和引力波等現象,也可以開始回答一些令人費解的問題,比如引力對時間流逝可能有什麼影響,以及時間本身是否會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而變化。
  •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將原子鐘的精確性實現進一步提高
    擁有更加精確的原子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它們能幫助探索更多令人費解的問題,比如引力對時間流逝有什麼影響?時間和光速是否會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而變化?……若要獲得更加精確的原子鐘,科學家需要能夠更準確地測量原子的振蕩,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原子鐘,將原子鐘的精確性實現了進一步的提高。這一新的研究成果被發表在了近期的《自然》雜誌上。
  • 量子糾纏讓計時精度大幅提升,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更精確原子鐘問世
    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鐘可以非常精確地計時,如果它們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到今天誤差只有約半秒。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學家設計的一種新型原子鐘可能會揭示新的物理學特性,它不僅能準確計時,還能幫助破譯宇宙中的信號,如暗物質和引力波。
  • 物理學家用量子糾纏製造了空前精確的時鐘,物理學的一個重大突破
    沒有什麼比原子種計時更精確了。但即使是振動的原子核,也受到量子力學定律所施加的不確定性的限制。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和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量子糾纏可以推動時鐘超越這個模糊的邊界。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實驗形式的概念證明。
  • 北鬥「心臟」星載銣原子鐘:計時精度達百億分之三秒
    【解說】星載原子鐘是衛星導航系統「心臟」,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梅剛華率隊歷經20餘年攻關,研製出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星載銣原子鐘,整體性能實現國際領先。  【解說】8月18日,梅剛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最新一代星載銣原子鐘的計時精度達到百億分之三秒,可以滿足分米級導航定位需求。
  • 100億年僅誤差半秒的原子鐘夠精確嗎?不,科學家又讓它更準了
    於是有個強烈的要求出現,必須要有更加準時的計時工具。這個時候原子鐘登場了。銫原子鐘後來人們又開闢了原子鐘的新方向,對利用雷射冷卻的原子製造的冷原子鐘使時間測量的精度進一步提高,到目前為止,地面上精確度最高的冷原子噴泉鍾誤差已經減小到每100億年/半秒的精度。
  • 量子力學在計時領域的應用 原子鐘的運用
    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室多伊薩克拉比和學生對原子及原子核的基本性質展開了研究,使原子計時研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拉比設想原子在穿越振動的電磁場的時候,在某種條件之下會導致電子的躍遷,原子鐘就是利用共振的電磁場的頻率作為節拍器來產生時間的脈衝。
  • 量子磁力儀測量磁場矢量最終理論精度極限找到
    每經編輯:彭水萍近日,中國科大官網信息顯示,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合作者合作,在量子磁力儀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個分量的平行糾纏方案中,找到了平衡不同參數測量精度間的最小制衡方法,首次給出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分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華人科學家造出迄今最精準原子鐘
    近日,美國實驗室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JILA)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新的原子鐘。其中,鍶原子被裝入了一個微小的的三維(3-D)立方體中,其密度較以前一維(1-D)原子鐘設計中鍶原子的密度高出近 1000 倍。在近代,原子鐘一直在更新測量科學的極限,這指的不僅是在計時和導航方面,還在其他測量單位以及有關研究領域的定義上,比如在尋找宇宙中缺少的「暗物質」工作。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研究人員糾纏了稀土元素350中的約350個原子,該元素每秒比常規原子鐘中使用的銫的振蕩頻率高10萬倍。
  • 中國科大找到量子磁力儀測量磁場矢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理論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量子磁力儀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個分量的平行糾纏方案中,找到了平衡不同參數測量精度間的最小制衡方法,首次給出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分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該研究成果於7月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迄今最精準原子鐘即將「報時」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10月8日電 (記者聶翠蓉)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刊登了華人科學家葉軍團隊的最新成果:將量子氣體態鍶原子擠壓成一個微型3D立方體,使原子密度提高到之前原子鐘的1000倍,從而設計出迄今最精準原子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