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共振!一次實驗事故或將顛覆核磁共振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導讀]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團隊 3 月 11 日在《自然》發文,報告成功實現了核電共振,僅使用電場改變單個原子核的量子態。

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團隊 3 月 11 日在《自然》發文,報告成功實現了核電共振,僅使用電場改變單個原子核的量子態。這一構想最初由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在 1961 年提出,但此前從未有人實現。

莫萊羅教授、穆爾瑞克博士以及阿薩德博士。圖片來源:UNSW

如果核電共振能夠得到廣泛應用,它或許將動搖磁共振在科研和應用中的「壟斷」地位,甚至對量子計算機的研發產生重要作用。

對於研究團隊而言,這個成果完全是個意外驚喜。據悉,一次實驗室事故差點燒毀了他們的儀器,卻也讓他們實現了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在 58 年前提出的一個設想:用電場操縱單個原子核。

半個多世紀以來,整個核電共振領域幾乎一直處於休眠狀態,因為第一次嘗試證明它太具挑戰性了。研究人員最初打算對單個銻原子進行核磁共振,銻是一種具有很大核自旋的元素。研究的第一作者阿薩德博士介紹說,我們的最初目標是探索量子世界和經典世界之間的邊界,這是由核自旋的混沌行為設定,這純粹是一個好奇心驅動的項目,沒有考慮到應用,然而開始實驗後,研究人員就意識到有些不對勁。

另一位主要作者文森特·穆裡克博士說:這種核的行為非常奇怪,拒絕在某些頻率上做出反應,但在其他頻率上表現出強烈的反應,這讓我們困惑了一段時間,直到有了一個『尤裡卡時刻』,意識到我們做的是電共振,而不是磁共振。事情是這樣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一個包含銻原子和特殊天線裝置,優化後產生了一個高頻磁場來控制原子核。實驗要求這個磁場相當強,所以給天線施加了很大的功率,然後研究人員卻把它炸毀了!

通常情況下,對於磷這樣較小的原子核,當炸毀天線時『遊戲結束了』,所以必須扔掉這個裝置。但對於銻核,實驗繼續進行,事實證明:在損壞之後,天線產生了一個強大電場,而不是磁場,故而讓研究人員『重新發現』了『核電共振』。在展示了用電場控制原子核的能力之後,研究人員使用複雜的計算機模型來了解電場究竟是如何影響原子核自旋的。這一研究證明了核電共振是一種真正的局部微觀現象:電場扭曲了原子核周圍的鍵,迫使它轉向。

用磁場和電場控制原子自旋,有怎樣的差異?莫萊羅教授用桌球檯進行比喻,他說:「磁共振就像舉起整張桌子搖晃它,來控制某一個球。我們確實移動能那個球,但同時也會移動其他的球。而電共振是一個突破,這相當於給你一支撞球杆,你能用它精確地把某個球打到期望的地方。」

如今磁共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於醫學、化學、採礦等領域,而論文作者們指出,如果要在納米尺度上進行應用,電共振的優勢遠大於磁共振。磁場的產生通常依靠大型線圈和強大的電流,並且磁場很難被約束在小範圍內;相比之下,一個小型電極的尖端就可能產生很強的電場,並且電場更容易被約束或屏蔽。

研究作者們認為,如果將能夠用電場控制的原子核用量子點連接起來,並實現規模化,或許有助於開發出基於原子核自旋和電子自旋的矽量子計算機,且不依靠共振磁場運行。

「這一發現意味著我們找到了一種方法,能夠利用單原子自旋製造不依靠共振磁場運行的量子計算機,」莫萊羅教授說,「我們還能利用原子核作為精度極高的傳感器,用於探測電場和磁場,甚至回答量子科學中的基本問題。」

相關論文:

Asaad, S., Mourik, V., Joecker, B. et al. Coherent electrical control of a single high-spin nucleus in silicon. Nature579, 205–209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057-7

相關焦點

  • 終於破解58年前的難題,實現量子突破,而且發現了核電共振!
    實驗室裡一次不愉快的事故,卻帶來了一個突破性的發現,不僅解決了一個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問題,而且對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產生磁場需要大線圈和大電流,而物理定律規定很難將磁場限制在非常小的空間:一種新的範式:核電共振因為它們往往具有廣泛的影響範圍,另一方面,電場可以在微小電極的尖端產生,它們會從電極尖端急劇衰減。這將使控制放置在納米電子器件中的單個原子變得容易得多。
  • 裡程碑:一場意外的爆炸,一篇重量級《Nature》,核磁或將被顛覆,核電共振取得突破
    實驗要求的磁場相當強,所以幾個研究者施加了很大的能量,結果,天線炸了!在將實驗繼續下去時,他們有了意外而重大的發現——核電共振!「這一裡程碑式的成果將開闢一個發現和應用的寶庫。」接受採訪時,團隊核心Morello教授表示:「我們創造的這個系統有足夠的複雜性來研究我們每天所經歷的經典世界是如何從量子領域出現的。
  • 核電共振:解決了長達半個多世紀難題的新的量子突破
    我們許多人聽說過核磁共振,它廣泛應用於醫學、化學、採礦等領域。醫生使用它非常詳細地查看患者體內,採礦公司使用它來分析巖石樣品。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NMR)是基於原子尺度的量子磁物理性質,通過磁場來控制核自旋。但是許多人一定從沒聽說過核電共振。
  • 因天線爆炸,澳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核電共振」
    雷鋒網了解到,一次實驗中的失誤意外地幫助該研究團隊動搖了核磁共振的範式(雷鋒網註:指常規科學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實現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方面的突破。核磁共振的範式被動搖上述論文中提到了一個「核自旋」的概念。
  • 因天線爆炸,澳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核電共振...
    雷鋒網了解到,一次實驗中的失誤意外地幫助該研究團隊動搖了核磁共振的範式(雷鋒網註:指常規科學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實現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方面的突破。
  • 一次實驗室儀器爆炸,讓諾獎得主58年前的設想成為現實
    一次實驗室事故差點燒毀了他們的儀器,卻也讓他們實現了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在 58 年前提出的一個設想:用電場操縱單個原子核。用納米尺度電極控制矽晶片上單個原子的量子態(藝術概念圖)。一次愉快的實驗事故研究團隊最初的計劃是對單個銻原子進行核磁共振。論文共同一作舍爾旺·阿薩德(Serwan Asaad)博士解釋說:「我們最初的目標是探索量子世界和經典世界之間的邊界,而經典世界是建立在核自旋混沌行為之上的。
  • 或將顛覆核磁共振技術
    最近,在一個實驗室裡發生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故,引發了物理學上的一項突破性發現。它的出現不僅解決了一個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問題,而且對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核磁共振先驅尼古拉·布隆伯格因雷射光譜學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1961年提出了一個想法。他認為我們也許能夠只用一個電場來控制單個原子的原子核。然而,多年來,這一目標一直沒有實現。直到最近,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一組澳大利亞工程師宣布他們出乎意料地實現了這一壯舉。
  • 幹核電的身上有輻射嗎?從諾貝爾獎說起 這些「誤區」不要踩
    X射線的發現者 — 威廉姆·倫琴  生於1845年3月27日  德國物理學家  1895年11月8日,時為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校長的他在進行陰極射線的實驗時,觀察到放在射線管附近塗有氰亞鉑酸鋇的屏上發出的微光,最後他確信這是一種尚未為人所知的新射線。  有人提議將他發現的新射線定名為「倫琴射線」,倫琴卻堅持用「X射線」這一名稱。
  • 從核、磁、共振三個詞來理解核磁共振原理
    1、核這裡的核,指的是磁性核,只有磁性核才有核磁共振現象。什麼是磁性核,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核磁共振基礎】磁性原子核人體核磁共振成像,主要用的是H核,這是核磁共振的信號基礎。2、磁磁主要是指磁場環境,要發生核磁共振現象,必須給磁性核提供一個均勻穩定的磁場。關於磁體核磁場的重要性,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核磁共振設備為什麼需要高度均勻和穩定的磁場?H核在磁場環境中被磁化,產生宏觀磁化矢量。
  • 核磁共振副作用 核磁共振需注意什麼
    那麼,核磁共振檢查什麼?核磁共振副作用是什麼?來了解一下吧。核磁共振副作用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電子計算機對人體斷面進行圖像分析診斷的檢查方法,它不用X線,而是磁場,其基本原理是人體所含氫原子在強磁場下給予特定的高波後會發生共振現象,產生一種高波數的電磁波。
  • 大亞灣兩個鮮為人知的核電事故!損失巨大!
    但鮮為人知的是,大亞灣核電站曾經也發生過兩大核電事故,雖然最後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卻給核電集團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巧的是這兩個事故都發生在2004年,同時也都是由人為原因產生的,所以在論述之前,我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什麼是人因失誤。
  • 核磁共振或將進入「100%無液氦時代」
    據統計, 核磁共振成像儀佔了全球氦氣用量的 20% , 是氦氣用量最大的行業。全球各大磁共振生產廠家與研究性機構都在不遺餘力的研發無液氦超導磁共振系統。近日召開的第28屆中國國際醫用儀器設備展覽會暨技術交流會上,鑫高益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全球首臺1.5T大孔徑全身成像無液氦超導磁體面世,該無液氦超導磁體技術突破了對液氦的依賴,顛覆了傳統設計思路,為全球首創,中國製造,開創了醫學影像產業的全新局面。
  • 科學網—化物所的核磁共振研究回顧
    1987年初至1988年,我赴瑞士、西德進修,學習和掌握了現代脈衝NMR理論和二維核磁共振實驗技術。1988年以後,北京藥物所引進了國內第一臺500兆超導譜儀,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和蘭州大學先後裝備了400兆超導譜儀,我應邀擔任它們的核磁共振指導和顧問。而此時化物所FT-80A譜儀的功能已遠遠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了。
  • 核磁共振、順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 magnetic resonance)現象,包含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或稱電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 科普:核磁共振是誰發現的?
    I為0的原子核,沒有磁性,因此不是核磁共振的研究對象。 如果將1不為0的原子核置於強大的磁場中,在強磁場的作用下,就會發生能級分裂。如果用一個與其能級相適應的頻率的電磁輻射照射時,就會發生共振吸收,核磁共振的名稱就是來源於此。 斯特恩和蓋拉赫 1924年在原子束實驗中觀察到了鋰原子和銀原子的磁偏轉,並測量了未成對電子引起的原子磁矩。
  • 「低場核磁共振儀器近幾年異軍突起」
    ,聶生東教授談到:「二維譜的出現是核磁共振(NMR)檢測技術的一次飛躍,從二維譜中可以快速、精確地對不同組分進行區分,因而在測錄井和常規實驗中被廣泛採用。」聶生東教授從實驗採集數據中反演出二維譜的過程,比一維反演需要解決更多、更複雜的問題. 聶生東教授帶領的團隊通過研究罰函數正則化和子空間正則化兩大類方法,分析了不同二維反演算法的優點和不足. 根據對近年來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深入分析可知,雖說目前已有的二維反演算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 什麼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檢查什麼
    什麼是核磁共振?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醫學影像診斷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核磁共振成像(MRI)的運用更加的全面精確,安全穩定。那麼,核磁共振檢查什麼?核磁共振檢查對人體有危害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核磁共振為什麼這麼貴?
    先解釋一下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第二屆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召開
    隨著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低場核磁共振設備的不斷成熟,其應用領域也逐漸推廣,已經成為當今生物醫學、植物學、食品學、材料科學、地球物理勘探以及石油化工等領域強有力的研究工具,使得低場核磁與人體磁共振成像及高場核磁共振一樣,並駕齊驅,引領核磁共振技術和應用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