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終於破解58年前的難題,實現量子突破,而且發現了核電共振!

2020-10-18 博科園

實驗室裡一次不愉快的事故,卻帶來了一個突破性的發現,不僅解決了一個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問題,而且對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在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分校的一組工程師,完成了著名科學家尼古拉斯·布倫伯根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可能事情,但自那以後一直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僅使用電場控制單個原子核。

新南威爾斯大學量子工程科學家教授安德裡亞·莫雷洛說:這一發現意味著我們現在有了一條利用單原子自旋建造量子計算機的途徑,而不需要任何振蕩磁場來運行,此外還可以將這些原子核用作精密的電場和磁場傳感器,或者用來回答量子科學中的基本問題。核自旋可以用電場而不是磁場來控制,這具有深遠的影響。產生磁場需要大線圈和大電流,而物理定律規定很難將磁場限制在非常小的空間:

一種新的範式:核電共振

因為它們往往具有廣泛的影響範圍,另一方面,電場可以在微小電極的尖端產生,它們會從電極尖端急劇衰減。這將使控制放置在納米電子器件中的單個原子變得容易得多。這一新發現撼動了核磁共振的範式,核磁共振是一種廣泛應用於醫學、化學或採礦等不同領域的技術。核磁共振是現代物理、化學、甚至醫學或採礦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之一。醫生們用它來非常詳細地觀察病人的身體內部,而礦業公司則用它來分析巖石樣本。

(上圖所示)如何使用納米級電極來局部控制矽晶片內單個原子核的量子態印象圖。圖片:UNSW/Tony Melov

這一切都非常有效,但對於某些應用,需要使用磁場來控制和檢測細胞核可能是一個缺點。莫雷洛教授用撞球桌的類比來解釋用磁場和電場控制核自轉的不同之處。進行磁共振就像試圖通過舉起和搖晃整張桌子來移動撞球桌上一個特定的球,研究人員會移動預定的球,但也會移動所有其他的球。電共振的突破,就像是遞給你一根真正的撞球杆,把球打到你想打的地方。

令人驚訝的是,莫雷洛教授完全沒有意識到,他的團隊已經破解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即找到一種利用電場控制核自旋的方法,1961年核磁共振先驅、諾貝爾獎獲得者尼古拉斯·布倫伯根首次提出了這一假設。量子工程科學家教授安德裡亞·莫雷洛說:我從事自旋共振研究已經有20年了,但老實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核電共振」這個概念。我們完全是在偶然的情況下『重新發現』了這種效應,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尋找它。

出於好奇的發現

半個多世紀以來,整個核電共振領域幾乎一直處於休眠狀態,因為第一次嘗試證明它太具挑戰性了。研究人員最初打算對單個銻原子進行核磁共振,銻是一種具有很大核自旋的元素。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Serwan Asaad博士解釋說:我們最初的目標是探索量子世界和經典世界之間的邊界,這是由核自旋的混沌行為設定,這純粹是一個好奇心驅動的項目,沒有考慮到應用,然而開始實驗後,研究人員就意識到有些不對勁。

研究另一位主要作者文森特·穆裡克博士說:這種核的行為非常奇怪,拒絕在某些頻率上做出反應,但在其他頻率上表現出強烈的反應,這讓我們困惑了一段時間,直到有了一個『尤裡卡時刻』,意識到我們做的是電共振,而不是磁共振。事情是這樣的:製造了一個包含銻原子和特殊天線裝置,優化後產生了一個高頻磁場來控制原子核。實驗要求這個磁場相當強,所以給天線施加了很大的功率,然後研究人員卻把它炸毀了!

實驗介紹&遊戲開始

通常情況下,對於磷這樣較小的原子核,當炸毀天線時『遊戲結束了』,所以必須扔掉這個裝置。但對於銻核,實驗繼續進行,事實證明:在損壞之後,天線產生了一個強大電場,而不是磁場,故而讓研究人員『重新發現』了『核電共振』。在展示了用電場控制原子核的能力之後,研究人員使用複雜的計算機模型來了解電場究竟是如何影響原子核自旋的。這一研究強調了核電共振是一種真正的局部微觀現象:

電場扭曲了原子核周圍的原子鍵,使其重新定位。這一裡程碑式的成果,將開啟一座發現和應用的寶庫,研究創建的系統,具有足夠的複雜性,可以研究我們每天體驗的經典世界,是如何從量子領域浮現出來的。此外,還可以利用它的量子複雜性來建造靈敏度大大提高的電磁場傳感器。所有這一切,都是在一個由矽製成的簡單電子設備中,通過施加在金屬電極上的小電壓來控制!

博科園|研究/來自:新南威爾斯大學

參考期刊《自然》

DOI: 10.1038/s41586-020-2057-7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交流、探討、學習、科學圈

請下載我們手機軟體:博科園


相關焦點

  • ...年前的量子謎題破解!因天線爆炸,澳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核電共振」
    58 年後,核磁共振先驅的設想終於得到了印證。半世紀以來,這一設想始終未得到印證,直到最近 Andrea Morello 團隊宣布發現了「核電共振」。正如 Andrea Morello 教授所說:磁共振就像抬起整個撞球桌並晃動,從而移動桌上的一個球。電共振的突破就像擁有了一根撞球棒,精準擊球。
  • ...年前的量子謎題破解!因天線爆炸,澳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核電共振...
    58 年後,核磁共振先驅的設想終於得到了印證。雷鋒網了解到,一次實驗中的失誤意外地幫助該研究團隊動搖了核磁共振的範式(雷鋒網註:指常規科學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實現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方面的突破。
  • 核電共振:解決了長達半個多世紀難題的新的量子突破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NMR)是基於原子尺度的量子磁物理性質,通過磁場來控制核自旋。但是許多人一定從沒聽說過核電共振。核電共振(英文:Nuclear Electric Resonance),是通過電場而不是磁場來控制核自旋。
  • 因天線爆炸:諾獎得主58年前的量子謎題破解
    58 年後,核磁共振先驅的設想終於得到了印證。雷鋒網了解到,一次實驗中的失誤意外地幫助該研究團隊動搖了核磁共振的範式(雷鋒網註:指常規科學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實現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方面的突破。
  • 核電共振!一次實驗事故或將顛覆核磁共振
    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團隊 3 月 11 日在《自然》發文,報告成功實現了核電共振,僅使用電場改變單個原子核的量子態。這一構想最初由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在 1961 年提出,但此前從未有人實現。莫萊羅教授、穆爾瑞克博士以及阿薩德博士。
  • 一次實驗室儀器爆炸,讓諾獎得主58年前的設想成為現實
    一次實驗室事故差點燒毀了他們的儀器,卻也讓他們實現了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在 58 年前提出的一個設想:用電場操縱單個原子核。用納米尺度電極控制矽晶片上單個原子的量子態(藝術概念圖)。圖片來源:UNSW/Tony Melov撰文 戚譯引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團隊 3 月 11 日在《自然》發文,報告成功實現了核電共振,僅使用電場改變單個原子核的量子態。
  • 裡程碑:一場意外的爆炸,一篇重量級《Nature》,核磁或將被顛覆,核電共振取得突破
    多年以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幾位量子工程科學家或許還會想起,曾經在實驗室裡發生的那一場意外的爆炸。那天,他們製造了一個包含銻原子和特殊天線的裝置,這個裝置優化後可以產生一個高頻磁場來控制原子核。實驗要求的磁場相當強,所以幾個研究者施加了很大的能量,結果,天線炸了!在將實驗繼續下去時,他們有了意外而重大的發現——核電共振!
  • 58年前的量子謎題終於破解了!或將顛覆核磁共振技術
    最近,在一個實驗室裡發生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故,引發了物理學上的一項突破性發現。它的出現不僅解決了一個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問題,而且對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多年來,這一目標一直沒有實現。直到最近,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一組澳大利亞工程師宣布他們出乎意料地實現了這一壯舉。論文的通訊作者、量子工程教授安德烈·莫雷羅(AndreaMorello)說,這一發現動搖了核磁共振的範式,這一發現意味著我們現在有了一種利用單個原子的自旋來構建量子計算機的方法。
  • 人類終於突破了室溫超導技術!重磅研究被《自然》火速收錄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人類終於突破了室溫超導技術
  • 注入鎖定(Injection Locking)破解量子通訊?也許為時尚早!
    也許這個話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標題黨」,因為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戳穿」和「破解」量子通訊的「騙術」!而是加密與解密之間的一個永恆的話題,如果您有興趣,咱不妨來介紹下這個量子加密與破解來龍去脈!一、量子通訊是量子糾纏通訊還是量子加密通訊?
  • 發展核電怎樣破解鄰避難題
    【核電作為一種高效且清潔的能源,受到多國政府青睞。我國核電目前有57臺機組(不含臺灣),而且中國核電已經走出國門,中國廣核集團就參與了英國核電建設項目。可是,公眾對核安全的擔心所引發的「鄰避效應」,卻是國內外發展核電都必須面對的。那麼,國外是如何破解公眾涉核項目鄰避難題的?】
  • 九章量子計算機可以破解網絡密碼嗎?美國會怎樣應對我國量子崛起
    所謂公鑰加密,簡單來說,就是用一個公開的數學難題來給網絡傳遞的信息加密,題雖然知道,但答案不知道,所以就算把網絡信息截取下來,也無法破解人家說的是啥。但接收的那個人電腦裡就有密碼,直接就可以破解信息。這個數學難題擺在明面上,我們沒有答案靠自己算是算不出來的,就算用現在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也得計算幾億年才行。
  • 張益唐:北大學神淪落到美國刷碗,受盡侮辱,58歲卻破解百年難題
    2013年,一個58歲的中年男子突然從默默無聞變得舉世聞名。張益唐,一個旅美工作的普通數學家講師,突破了困擾人類將近100多年的世界難題——「孿生素數猜想」。從成就來說,張益唐甚至直接超越了破解哥德巴赫定理(1+2)的陳景潤。
  • 剛剛中國實現 「量子霸權」!東方「量子雙雄」驚豔世界!
    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第一次實現 「量子霸權」!而實現量子霸權的團隊領頭人,正是中國的量子之父潘建偉、和他被稱為「量子鬼才」的學生陸朝陽!>全球第一次開創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技術!而他經過12年的努力,終於控制住了10個光子!也由此,世界上第一臺光量子計算機原型機,誕生在中國,誕生在陸朝陽的實驗室。
  • 「禿頭元兇」被破解;量子計算和模擬又有新突破 | 圖靈周報
    此前一直「黑盒式」存在的脫髮關鍵因子「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終於被首次打開。這次新發現,不僅可以用於治療脫髮,其他蛋白質分子和病理學機制的研究也都能用上,具有重要價值。新冠疫情雖帶來挑戰,但實則幫助全球數位化,覆蓋國內發力的新基建,人工智慧進一步實現數據化,IT化,雲端化,便能使經濟更為高效,重塑行業,重建經濟。
  • 不用上百萬的稀釋制冷機,研究員破解量子高溫糾纏難題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句調侃的話,足以說明這個領域有多熱門。但真正把量子力學應用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拿量子計算為例,要充分發揮量子比特的並行計算能力,就得用到量子一個重要特性——糾纏。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相互依存的狀態,即使它們相隔數光年之遠。但量子的糾纏態,十分不穩定。高溫和噪聲,都會破壞量子的糾纏特性。
  • 剛剛中國科學家實現 「量子霸權」!今天就來講講他們的故事
    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第一次實現 「量子霸權」!而實現量子霸權的團隊領頭人,正是中國的量子之父潘建偉、和他被稱為「量子鬼才」的學生陸朝陽!2001年,潘建偉歸國,他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在中科大組建了,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實驗室。
  • 在磁性範德華材料中發現的量子激子
    儘管奇異的理論預測非常豐富,而且歷史悠久(最早報導於20世紀30年代),但關於激子的許多物理學知識大多是關於其最初的概念,即一個電子和一個空穴的 "簡單 "結合,很少從20世紀30年代的發現中更新。Park教授的研究小組在2016年首次報導了利用NiPS3實現精確的二維磁性範德華材料。使用相同的材料,他們證明了NiPS3所承載的磁激子狀態與迄今為止已知的較為傳統的激子完全不同。這種激子態本質上是多體起源的,這是一種真正量子態的實際實現。因此,這項新工作標誌著這一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在其80年的歷史中發生了重大轉變。
  • 「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家向建立「無法破解」的全球通信網絡又邁進了關鍵一步,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高速量子秘鑰分發——8月10日,隨著這一重大科技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家向建立「無法破解」的全球通信網絡又邁進了關鍵一步,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 《自然》雜誌:範德華磁性材料中發現的量子激子
    用光代替電進行計算被認為是提高計算機速度的突破。電晶體是數據電路的基礎,需要將電信號轉換為光,以便通過光纜傳輸信息。光學計算可以潛在地節省用於這種轉換的時間和能量。除了高速傳輸外,光子還具有出色的低噪聲特性,使其成為探索量子力學的理想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