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天線爆炸:諾獎得主58年前的量子謎題破解

2020-11-26 手機鳳凰網

58 年後,核磁共振先驅的設想終於得到了印證。

當地時間 2020 年 3 月 11 日,《自然》雜誌(Nature)刊登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UNSW)量子工程科學教授 Andrea Morello 團隊一篇名為 Coherent electrical control of a single high-spin nucleus in silicon(矽中單個高自旋核的相干電控制)的論文。

雷鋒網了解到,一次實驗中的失誤意外地幫助該研究團隊動搖了核磁共振的範式(雷鋒網註:指常規科學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實現量子計算機和傳感器方面的突破。

核磁共振的範式被動搖

上述論文中提到了一個「核自旋」的概念。

我們常說的化學元素是指具有一定核電荷數的原子,原子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所謂核自旋,即原子核自旋角動量,其實是原子核的一個特性——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都有各自確定的自旋角動量,它們在核內還有軌道運動,相應地有軌道角動量,所有這些角動量的總和就是原子核的自旋角動量。

實際上,核自旋通過磁共振的控制和檢測被廣泛地利用在各領域,如化學、醫學、材料科學和採礦。同時,核自旋也出現在早期的固態量子計算機提案及量子搜索和分解算法的演示中。

雷鋒網了解到,具有不同磁性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出現不同的磁共振,如鐵磁共振、亞鐵磁共振、反鐵磁共振、核磁共振等等。

「核磁共振」想必大部分人都聽說過,如今在醫學上核磁共振成像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實際上,核磁共振技術對於很多領域而言都非常有效,但與此同時,對某些特定領域的應用而言,它還是存在局限性

基於此,核磁共振先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Nicolaas Bloembergen 於 1961 年首次提出了只用電場控制單個原子核的設想。半世紀以來,這一設想始終未得到印證,直到最近 Andrea Morello 團隊宣布發現了「核電共振」。

實際上,這一發現動搖了核磁共振的範式——這是因為磁場的產生需要大線圈、大電流,它們的效應範圍很廣,很難把磁場限制在非常小的空間裡;而電場可產生於一個微小電極的尖端,能在遠離電極尖端的位置急劇下降。正如 Andrea Morello 教授所說:

磁共振就像抬起整個撞球桌並晃動,從而移動桌上的一個球。電共振的突破就像擁有了一根撞球棒,精準擊球。

實驗室天線爆炸是成功的關鍵

就研究的初衷而言,Andrea Morello 教授表示:

半個多世紀以來,核電共振領域幾乎處於休眠狀態。20 年來,我一直在研究自旋共振,其實我們的這次發現也完全是偶然。

據 UNSW 官網介紹,研究團隊起初是在銻(Sb,該元素具有很大的核自旋)原子上進行核磁共振。該論文作者之一 Serwan Asaad 博士解釋說:

我們最初的目標是探索由核自旋的混沌行為所決定的量子世界和經典世界之間的邊界,純粹是好奇心驅動,沒有考慮到應用。但原子核的反應很奇怪,在某些頻率沒有反應,但在其他頻率上反應強烈。

這無疑讓研究團隊陷入了困惑,直到研究團隊意識到他們是在做電共振,而非磁共振。

因此,科研人員製造了一個由銻原子和特殊天線組成的裝置,經過優化,裝置產生高頻磁場來控制原子核。據悉,該實驗要求很強的磁場,因此研究人員給天線輸入了很大的功率,於是天線爆炸。

雷鋒網了解到,如果研究團隊的實驗中使用的是磷一類的較小原子核,那麼天線被炸毀,就意味著設備無法使用、遊戲結束。

但這一「失敗」,恰好是成功的關鍵——由於使用了銻核,天線被毀之後產生了一個強電場,研究人員由此發現了核電共振。

為矽量子計算機鋪路

在證明了電場控制原子核的能力之後,研究人員利用微觀理論模型,來理解電場如何精確地影響原子核的自旋。

具體來講,上述模型揭示了核電四極相互作用的純電調製如何導致由於晶格應變而唯一可尋址的相干核自旋躍遷。自旋去相位(雷鋒網註:指把相干信號迅速打散,使得不想要的殘餘信號迅速衰減,從而減少對後面的有用信號的影響)時間(0.1 秒)比通過需要耦合電子自旋來實現電驅動的方法獲得的時間長几個數量級。

上述結果表明,利用全電控制,高自旋四極核可以作為混沌模型、應變傳感器,以及自旋-機械混合量子系統。將電力可控核與量子點集成,可以為可伸縮的、基於核和電子自旋的矽量子計算機鋪路,保證其在不需要振蕩磁場的情況下工作。

基於此,研究團隊發現核電共振是一種真正的局部微觀現象——電場使原子核周圍的原子鍵(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一般指由兩個原子通過共用電子對而產生的一種化學鍵)重新定向。

Andrea Morello 教授也表示:

這一發現意味著現在有了一條利用單原子自旋來構建量子計算機的途徑,不需要任何振蕩磁場來運行它們。此外,用這些原子核作為精確的電場和磁場傳感器,可以回答量子科學中的基本問題。

在該論文中,研究團隊也詳細演示了使用在矽納米電子器件內產生的局部電場對單個銻核的相干量子控制。

【利用納米尺度的電極局部控制矽片內的單個銻原子核的量子態,圖源 UNSW 官網】

值得一提的是,Andrea Morello 不僅是新南威爾斯大學量子工程科學教授,也是雪梨一家依託於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計算和通信先進技術中心的項目經理,並於 2017 年 8 月成立了澳大利亞第一家量子計算公司 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 Pty Ltd,旨在推動量子計算機的發展,並實現商業化。

2017 年 9 月,Andrea Morello 團隊發明了一種基於「自旋翻轉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結構,這一發明也使得大規模製造量子晶片的成本和難度大幅降低,並在學術頂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相關論文。

Andrea Morello 教授等人也曾表示:

我們計劃到 2022 年研製出一個 10 量子比特的基於矽基集成電路的晶片,這將是向世界上第一臺矽量子計算機邁出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一次實驗室儀器爆炸,讓諾獎得主58年前的設想成為現實
    一次實驗室事故差點燒毀了他們的儀器,卻也讓他們實現了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在 58 年前提出的一個設想:用電場操縱單個原子核。用納米尺度電極控制矽晶片上單個原子的量子態(藝術概念圖)。這一構想最初由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在 1961 年提出,但此前從未有人實現。如果核電共振能夠得到廣泛應用,它或許將動搖磁共振在科研和應用中的「壟斷」地位,甚至對量子計算機的研發產生重要作用。
  • ...年前的量子謎題破解!因天線爆炸,澳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核電共振」
    58 年後,核磁共振先驅的設想終於得到了印證。基於此,核磁共振先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Nicolaas Bloembergen 於 1961 年首次提出了只用電場控制單個原子核的設想。半世紀以來,這一設想始終未得到印證,直到最近 Andrea Morello 團隊宣布發現了「核電共振」。
  • ...年前的量子謎題破解!因天線爆炸,澳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核電共振...
    基於此,核磁共振先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Nicolaas Bloembergen 於 1961 年首次提出了只用電場控制單個原子核的設想。半世紀以來,這一設想始終未得到印證,直到最近 Andrea Morello 團隊宣布發現了「核電共振」。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粒子物理學界「三劍客」齊聚李政道圖書館 謝耳朵原型也是諾獎得主
    百年來,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互相博弈、成就,他們組成了物理學的「兩條腿」,交錯、大步,邁向世界的探索,從宏觀到微觀,無限接近「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謎題解答。謝耳朵在劇中的人設也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也獲得了諾獎。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跨界協奏《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的室友萊納德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據稱原型來自1981年諾獎得主、美國物理學家阿瑟·倫納德·肖洛(Arthur Leonard Schawlow)。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記者丨盧伊 李鵬亮 編輯丨段文繼3名英美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拿下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諾獎開出第二份獲獎名單。3名分別來自德英美國的科學家,從300餘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憑藉揭示「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斬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為何不盲信諾獎?諾獎得主學術造假16年,論文數據全靠P
    近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扎,被質疑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目前Pubpeer已經掛了他至少32篇論文,其中29項是最近2周發出的。格雷格·塞門扎是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但其造假早從2001年就開始了,這將引起大眾對諾貝爾評審機制的懷疑:為何沒有發現其論文數據不對。如果發現了還頒發,那更是對諾獎公平性的踐踏。這次造假,把諾貝爾獎拉下了神壇。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因為 Jacques 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在他 50 歲也就是 1985 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專業編輯們又看不懂做得究竟是什麼,怎麼可能想到這樣的學者居然發偽科學?得,文章發表了之後那就亂套了。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加拿大生理學家、外科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因發現了胰島素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保持最年輕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歡迎在下文中找答案喲)諾貝爾獎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物理、文學、生理醫學以及和平獎的獎金,用於獎勵在這些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徐祥臨:中國消除貧困的理論與實踐要勝於諾獎得主
    諾獎得主不該拋棄二元經濟結構框架換句話說,如今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貧困問題的理論與實踐,高於這三位新科諾獎得主。眾所周知,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是劉易斯,其獲獎的理由是提出了二元經濟結構理論。和諾獎新科得主的實驗相比,中國的做法更高明、更有利於農民,而且能夠立竿見影解決貧困問題。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真人版「阿笠博士」是諾獎物理得主:遇事不決,指望不上量子力學
    鄧肯·霍爾丹(圖左,WLF獨家圖)阿笠博士(圖右,圖源Anime-Planet)這位「阿笠博士」的本尊,是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量子拓撲學大咖鄧肯·霍爾丹(Duncan Haldane),他將參加10月底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訪談的好好的,阿笠博士忽然向小編秀起了諾貝爾獎牌??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這位諾獎得主表示,即便在冷戰時期,美國的科學家還是會去拜訪蘇聯的科學家,蘇聯也會派遣科學家去參與很多國際會議,雙方配合開展科研的項目。比如,美蘇之間的空間科學合作計劃,該計劃曾於1987年4月5日籤訂協定,之後,又於1988年、1991年7月美蘇首腦級會談時一致同意擴大合作範圍。後來,蘇聯發射的衛星搭載了美國的實驗裝置。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