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醫學共振波治病的機理

2021-01-19 黑白量子世界

鉅量量子晶片結構原理

量子晶片的三個結構:

①接收器(天線接收人體生物電)

②震蕩器(晶片產生頻率)

③發射器(與人體的生物電和諧共振,促進血液循環)

量子晶片與生物電共振的原理

量子晶片是發射無線電頻率直接和患者身體上的生物電流共振作用。疏通經絡,使患者身體達到電位平衡的一種保健方法。

在共振生物電流的作用下,人體各個部位產生極其細微的振動,人體組織器官的不平衡得到充分調整,人體內的各個細胞產生與電流周期相適應的配向運動,細胞間的凝聚力趨向緩和,細胞內外液體,主要是體液中的礦物質離子(鉀、鈉、磷、鎂、鈣離子等),按照正常值重新分配(離子效應)。

隨著鈣離子濃度的增加,錳離子、磷離子的減少,肌肉、心肌細胞活性提高,收縮有力;骨骼疾病得到改善,消除疲勞,精力旺盛。由於細胞活動電位的提高,體液中的氫離子得到調節,體液由酸性恢復弱鹼性(pH=7.35-7.45),人體固有的自然治癒力機能得到提高。 

 

量子共振動力學治病的機理

量子共振動力學治病的機理來自於芯灸片與人體間的「氣血共振動力學」,依據氣與血作用層次分述如下:

一、 在氣的層面

芯灸片透過與人體間被動式耦合共振,使得人體的「氣」形成無限「往」「復」回饋的生物電場迴圈,這使得人體原本弱源的生物電得到快速增強。當人體生物電能增加時,會使得全身將近65兆細胞負責物質進出之離子通道在「電子傳遞煉」的電子交換變得更順暢,使得每一個細胞活性增加,每一個細胞能量代謝「檸檬酸循環」變得更旺盛。

二、在血的層面

心臟的力量不足以能夠推動血液在血管中走92000公裡(人體血管總長度),事實上支持血行最重要的動力基礎是「氣在經絡、穴位中的共振力」。每條血管旁一定平行緊鄰經絡,血走血管、氣走經絡,其中,穴位就是「氣」在經絡中的「共振加壓點」,透過加壓共振會讓旁邊緊鄰的血管充滿收縮力和張力,因此血液能順暢流動。如果共振力不足,則血液瘀阻百病生。

有句話說:「氣足則血行,氣虛則血瘀」,在人體穴位上置芯灸片等於打通經絡穴位的瘀足,在穴位上加壓共振!

 

鉅量量子晶片之細胞電位理論

物理學對於物質的認知,從量子的統一場論後有了新的面貌:【量子】是介於【粒子】與【能量波】的層次!二十世紀人類在量子物理有了新的架構,整個物理學的進展從愛因斯坦到霍曼,乃至整個普林斯頓的頂尖物理學家們無不以【量子物理】奉為圭臬。

繼而後來尊敬的英國霍金大師提出大爆炸理論及黑洞學說,對於宇宙與物質的生成建立驗證,這是量子物理界的突破,在進入二十一世紀,量子醫學逐漸成為一門研究鄰域。在我們的研究與運用課題中,早在十年前我們開始體悟到量子函蓋【粒子】與【能量波】的性質。

我們開始研究利用這兩個特性來作用於人體,達到維護健康的目的,以粒子的角度來解釋【量子晶片】,當【芯灸片】接近人體產生的一個重點作用是活化細胞膜內外的離子交換,這個在細胞膜電位「去極化」「再極化」與產生「過極化」時電位的調整中,鈉鉀泵浦的鈉離子與鈣離子在細胞膜內外的交換傳遞,這第一個重要作用可在人體接觸【芯灸片】後,由於促進了血液微循環,原本因處於缺氧的細胞,從僅產生2ATP的無氧代謝改善為產生38ATP的完全有氧代謝,因此,強化細胞在過極化後-90mv校正回-70mv所需的ATP!

第二個重要的作用,身體血管細胞、心肌細胞或神經細胞在靜息電位-70mv下,要產生生理功能,必須要在膜電位去極化過程中有足夠大於-55mv的閘門電位,這需要有足夠的脈衝電流。因為如果人體氣不足、能量不足情況下,會造成無法去極化而細胞無功能或者病理性的突變,在【芯灸片】接觸身體後,迅速透過共振補充能量位準。

因此,快速改善去極化過程所需的閘門電壓不足的問題,以上兩點是量子晶片兩個重要的量子層次的作用機轉。

揭開自然電場的奧秘

眾所周知: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負電星體,帶有總量約為677千庫侖的負電荷,距地球上空約100公裡的地方,有一帶正電的大氣電離層,與地面之間形成一恆久電場,即自然界電場。其中電離層對地面電壓高達360KV,地面附近電場強度約130V/m,電場方向垂直指向地面,它使人體頭、腳之間呈現100伏至200伏的電位差,空氣中的電荷通過過人體流向大地,這種自然電場能對地球上的人類和各種生物產生良好的生理刺激。

所以,人類的健康和壽命同樣取決於人體帶電量的多少,健康者擁有80%的負電和20%的正電,即陰陽平衡。在表息的活細胞中,細胞內電位恆為負(-)細胞外電位為正(+),出生健康的人正負電荷比為1:3,也就是1個正電荷,3個負電荷。人隨年齡增加,老化,負電荷逐漸氧化,消失。

人類細胞靜息電位約為-90mv(毫伏特),人體是由大約6萬億個帶電細胞組成的天然生物電池。每個細胞相當於電容器、存有正電和負電(內負外正),稱為細胞膜電位。

這種電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力的象徵,即人體生物電。人體任何一個細微的活動都與生物電有關。外界刺激、心臟跳動、肌肉收縮、大腦活動都伴隨著生物電的產生和變化。正常人的心臟、肌肉、大腦等器官生物電變化都是有規律的,所以可以根據患者的心電圖、肌電圖、腦電圖等來判斷疾病的狀態。

人體生命中每一秒都有數十甚至上百庫侖的電流在體內流過,德國貝爾教授曾指出,生命的基本活動實質是電子傳遞,如果電子傳遞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終結了。電子的供應和消耗應該是平衡的,如果消耗大於供應,人體就會趨於衰老或者產生疾病:電足體康、電虧體衰、假如是兒童儲有6V電,按比例而言,中年應儲3V電,老年人儲有2V電,體弱多病者儲電量將更低。人體生物電消失,生命也就宣告結束。(待續,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錢江晚報:生物共振波治過敏,為何能忽悠這麼久
    原標題:生物共振波治過敏,為何能忽悠這麼久   據中國之聲報導,從2003年開始,一種叫做「生物共振波」檢測、治療過敏的技術從德國引進國內,隨後,全國多家醫院甚至三甲醫院都購買此類設備。不用抽血、不用皮試,只要患者拿著電極檢測十幾分鐘,就能快速知道你對哪些物質過敏。
  • 量子共振能夠治病?物理學與醫學竟然如此互通!
    這麼說如果太深奧,那簡單講,我們經常說的現代醫學、靈修理論中所謂的「療愈」,其實就是透過「共振」來轉換人的電磁場中低頻能量狀態。這表示我們是可以經由一些方法來調高我們自己的能量,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轉化升華成精細輕快、密度小、振頻高的能量。
  • 神奇的量子「共振原理」
    >為了說明能量是如何從低振頻轉換到高振頻,必須提到1665年荷蘭科學家賀金斯(Christian Huygens)所發現的「共振原理」(entrainment):當兩種有著不同周期的物質能量相遇時,振動韻律強大的物質會使較弱的一方以同樣的速率振動,而形成同步共振現象。
  • 量子醫學方興未艾
    近年來,量子醫學理論及其治療、保健不斷見諸於世界媒體。俄羅斯的量子醫學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走在世界前列。記者日前採訪了俄量子醫學學會理事長、俄量子醫學研究所所長格拉博夫希涅爾博士。格拉博夫希涅爾介紹,量子醫學是以電磁輻射與人、動物和植物相互作用為基礎的一個全新、有效、快速發展的學科,它涵蓋了人體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等,提供環保、無副作用的保健、治療效果。 人體自身有電磁輻射,患病時的電磁輻射與健康狀態時不一樣,測量患病時和健康時的電磁輻射,就可以確定患病情況。
  • 量子晶片·量子共振的功效
    量子晶片(Quantum Chip)是現今世界上唯一採用微電子技術,用以提升人體能量功效、對抗現代科技環境汙染、改善因現代生活所導致的病變之最新高科技保健產品。量子晶片使用積體電路(晶片或晶片)科技,產生無線電頻率(射頻/RF)(少於1微安 Microampere)交互作用於人類與動物的能量場。量子晶片在發明人及多位專業博士的多年研究、多次的改進,現已量產問世。
  • 量子醫學新成果「BEE能量晶片」,改善人體8大系統
    從1900年諾貝爾獲得者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到量子理論被運用到通信、顯示、醫學,量子概念已經出現一個世紀之久。有人將量子科技比作顛覆未來的黑科技,擁有很龐大的發展空間,但其實,醫療水平關乎全人類的發展,量子科技在醫療領域可產生的價值才是被全人類期待的。
  • 中國科學家:絕對零度附近的量子共振
    了解原子和分子碰撞的量子性質,對於理解能量轉移和化學反應過程至關重要,尤其是在低碰撞能量區域,其中量子效應最為突出。原子和分子碰撞中量子性質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量子散射共振,但是由於這些共振的瞬態性質,在實驗上進行探測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 一撮頭髮可檢測癌症,一張晶片能防400多種病?當心「量子醫學」騙局...
    在中心,張母共體驗了兩款「量子醫療」產品,分別為「生物共振晶片」,和「L.I.F.E.生物能量智能檢測&康復系統」。 中心提供的宣傳材料稱,「共振晶片」可通過發送波頻與人體生物電「同頻共振」,促進血液循環和相關組織康復。而來自美國的「康復系統」則以量子科學為基礎,「有效解決亞健康、逆轉衰老、慢性病康復的難題」。
  • 科學網—評述趨近絕對零度量子共振
    給化學反應過程「拍照」 「原子分子體系是一個量子體系,當原子分子體系碰撞時,大氣或星際中有各種各樣的氣相碰撞過程,尤其到了極低溫時,它的量子現象就會越來越明顯,因此在低溫下研究碰撞是了解原子分子碰撞體系量子本質的重要方法。」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 量子通訊技術不治病,量子醫學、量子健康將是21世紀人最大需求!
    量子通信研究的方向是通信,而量子醫學研究的方向是醫療,所以有些人們誤認為量子通信技術可以治病,這個認知是不對的,作為我國量子通信帶頭人回答這一問題時說,我的技術不防癌,我認為這是沒錯的,也是無可非議,因為他並沒有研究量子醫學方向的技術,量子通訊技術是向量子信息方面研究的技術,而量子醫學是向量子健康方向研究的技術,在目前掌握的技術還沒有達到合二唯一的可能。
  • 中國科學家評述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新聞—科學網
    量子散射共振的研究是物理與化學學科的前沿交叉方向。從化學學科出發被稱為分子反應動力學。
  • 中國科學報:摘掉「量子醫學」的量子「高帽」—資訊—科學網
    「量子醫學」令人嚮往 在某網站百科詞條的介紹中,「量子醫學」被描述為是「建立在利用電磁輻射與人、動物和植物世界相互作用基礎上的一個全新的學科。量子醫學的本質是電磁場,及通過測定分析生物體所釋放的振動頻率大小(即微弱磁場波動能量),進行診斷與治療的醫學,故亦稱為波動醫學。」
  • 共振論與共振結構—有機反應機理系列3
    共振論對於有機反應機理又有什麼重要的作用呢?1 共振論 通過介紹苯的結構,我們可以更直觀的了解共振論的定義。弗裡德裡希·凱庫勒於1865年提出了苯環單、雙鍵交替排列、無限共軛的結構,即現在所謂「凱庫勒式」。關於凱庫勒悟出苯分子環狀結構的經過,一直是化學史上的一個趣聞。據說靈感來自於他自己的一個夢。
  • 「包治百病」的量子醫學如何騙人?曾獲高校支持是真是假?
    在中心,張母共體驗了兩款「量子醫療」產品,分別為「生物共振晶片」,和「L.I.F.E.生物能量智能檢測&康復系統」。 中心提供的宣傳材料稱,「共振晶片」可通過發送波頻與人體生物電「同頻共振」,促進血液循環和相關組織康復。而來自美國的「康復系統」則以量子科學為基礎,「有效解決亞健康、逆轉衰老、慢性病康復的難題」。
  • 一撮頭髮測癌症、量子醫學治百病:知名學府卻為智商稅站臺?
    ,徐子亮曾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上發表論文《量子共振檢測儀診斷腫瘤 130 例》。,該儀器測定對象是「伴隨電子和基子群運動發生的微弱磁場的能量」,在醫學上主要用於「診斷疾病、測定病源因子和藥物量子效價」。 研究結果表明:「採用量子共振檢測儀,通過頭髮測定了 80 例惡性腫瘤患者、50 例良性腫瘤患者和 50 例無腫瘤者的免疫功能、腫瘤、惡性腫瘤、良性腫瘤、發鋅和病毒感染的代碼量價。」 21 世紀是轉化醫學的世紀,很快,徐子亮把這項研究結果用到了實際生活中。
  • 亨廷頓舞蹈病的發病機理被初步揭開
    亨廷頓舞蹈病的發病機理被初步揭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4日 23:20 來源: 來源:新華網新華網華盛頓4月23日電(記者 張忠霞) 美國和挪威科學家合作研究發現,細胞在進行DNA(脫氧核糖核酸)修復過程中出錯,可能是觸發亨廷頓舞蹈病的主要原因。
  • 終於破解58年前的難題,實現量子突破,而且發現了核電共振!
    ,此外還可以將這些原子核用作精密的電場和磁場傳感器,或者用來回答量子科學中的基本問題。這一新發現撼動了核磁共振的範式,核磁共振是一種廣泛應用於醫學、化學或採礦等不同領域的技術。核磁共振是現代物理、化學、甚至醫學或採礦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之一。醫生們用它來非常詳細地觀察病人的身體內部,而礦業公司則用它來分析巖石樣本。
  • 神奇的「量子共振」,給你健康生命活力!
    共振能使低頻變高頻,為了說明能量是如何從低振頻轉換到高振頻,必須提到1665年荷蘭科學家賀金斯所發現的「共振原理」:當兩種有著不同周期的物質能量相遇時,振動韻律強大的物質會使較弱的一方以同樣的速率振動,而形成同步共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