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量量子晶片結構原理
量子晶片的三個結構:
①接收器(天線接收人體生物電)
②震蕩器(晶片產生頻率)
③發射器(與人體的生物電和諧共振,促進血液循環)
量子晶片與生物電共振的原理
量子晶片是發射無線電頻率直接和患者身體上的生物電流共振作用。疏通經絡,使患者身體達到電位平衡的一種保健方法。
在共振生物電流的作用下,人體各個部位產生極其細微的振動,人體組織器官的不平衡得到充分調整,人體內的各個細胞產生與電流周期相適應的配向運動,細胞間的凝聚力趨向緩和,細胞內外液體,主要是體液中的礦物質離子(鉀、鈉、磷、鎂、鈣離子等),按照正常值重新分配(離子效應)。
隨著鈣離子濃度的增加,錳離子、磷離子的減少,肌肉、心肌細胞活性提高,收縮有力;骨骼疾病得到改善,消除疲勞,精力旺盛。由於細胞活動電位的提高,體液中的氫離子得到調節,體液由酸性恢復弱鹼性(pH=7.35-7.45),人體固有的自然治癒力機能得到提高。
量子共振動力學治病的機理
量子共振動力學治病的機理來自於芯灸片與人體間的「氣血共振動力學」,依據氣與血作用層次分述如下:
一、 在氣的層面
芯灸片透過與人體間被動式耦合共振,使得人體的「氣」形成無限「往」「復」回饋的生物電場迴圈,這使得人體原本弱源的生物電得到快速增強。當人體生物電能增加時,會使得全身將近65兆細胞負責物質進出之離子通道在「電子傳遞煉」的電子交換變得更順暢,使得每一個細胞活性增加,每一個細胞能量代謝「檸檬酸循環」變得更旺盛。
二、在血的層面
心臟的力量不足以能夠推動血液在血管中走92000公裡(人體血管總長度),事實上支持血行最重要的動力基礎是「氣在經絡、穴位中的共振力」。每條血管旁一定平行緊鄰經絡,血走血管、氣走經絡,其中,穴位就是「氣」在經絡中的「共振加壓點」,透過加壓共振會讓旁邊緊鄰的血管充滿收縮力和張力,因此血液能順暢流動。如果共振力不足,則血液瘀阻百病生。
有句話說:「氣足則血行,氣虛則血瘀」,在人體穴位上置芯灸片等於打通經絡穴位的瘀足,在穴位上加壓共振!
鉅量量子晶片之細胞電位理論
物理學對於物質的認知,從量子的統一場論後有了新的面貌:【量子】是介於【粒子】與【能量波】的層次!二十世紀人類在量子物理有了新的架構,整個物理學的進展從愛因斯坦到霍曼,乃至整個普林斯頓的頂尖物理學家們無不以【量子物理】奉為圭臬。
繼而後來尊敬的英國霍金大師提出大爆炸理論及黑洞學說,對於宇宙與物質的生成建立驗證,這是量子物理界的突破,在進入二十一世紀,量子醫學逐漸成為一門研究鄰域。在我們的研究與運用課題中,早在十年前我們開始體悟到量子函蓋【粒子】與【能量波】的性質。
我們開始研究利用這兩個特性來作用於人體,達到維護健康的目的,以粒子的角度來解釋【量子晶片】,當【芯灸片】接近人體產生的一個重點作用是活化細胞膜內外的離子交換,這個在細胞膜電位「去極化」「再極化」與產生「過極化」時電位的調整中,鈉鉀泵浦的鈉離子與鈣離子在細胞膜內外的交換傳遞,這第一個重要作用可在人體接觸【芯灸片】後,由於促進了血液微循環,原本因處於缺氧的細胞,從僅產生2ATP的無氧代謝改善為產生38ATP的完全有氧代謝,因此,強化細胞在過極化後-90mv校正回-70mv所需的ATP!
第二個重要的作用,身體血管細胞、心肌細胞或神經細胞在靜息電位-70mv下,要產生生理功能,必須要在膜電位去極化過程中有足夠大於-55mv的閘門電位,這需要有足夠的脈衝電流。因為如果人體氣不足、能量不足情況下,會造成無法去極化而細胞無功能或者病理性的突變,在【芯灸片】接觸身體後,迅速透過共振補充能量位準。
因此,快速改善去極化過程所需的閘門電壓不足的問題,以上兩點是量子晶片兩個重要的量子層次的作用機轉。
揭開自然電場的奧秘
眾所周知: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負電星體,帶有總量約為677千庫侖的負電荷,距地球上空約100公裡的地方,有一帶正電的大氣電離層,與地面之間形成一恆久電場,即自然界電場。其中電離層對地面電壓高達360KV,地面附近電場強度約130V/m,電場方向垂直指向地面,它使人體頭、腳之間呈現100伏至200伏的電位差,空氣中的電荷通過過人體流向大地,這種自然電場能對地球上的人類和各種生物產生良好的生理刺激。
所以,人類的健康和壽命同樣取決於人體帶電量的多少,健康者擁有80%的負電和20%的正電,即陰陽平衡。在表息的活細胞中,細胞內電位恆為負(-)細胞外電位為正(+),出生健康的人正負電荷比為1:3,也就是1個正電荷,3個負電荷。人隨年齡增加,老化,負電荷逐漸氧化,消失。
人類細胞靜息電位約為-90mv(毫伏特),人體是由大約6萬億個帶電細胞組成的天然生物電池。每個細胞相當於電容器、存有正電和負電(內負外正),稱為細胞膜電位。
這種電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力的象徵,即人體生物電。人體任何一個細微的活動都與生物電有關。外界刺激、心臟跳動、肌肉收縮、大腦活動都伴隨著生物電的產生和變化。正常人的心臟、肌肉、大腦等器官生物電變化都是有規律的,所以可以根據患者的心電圖、肌電圖、腦電圖等來判斷疾病的狀態。
人體生命中每一秒都有數十甚至上百庫侖的電流在體內流過,德國貝爾教授曾指出,生命的基本活動實質是電子傳遞,如果電子傳遞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終結了。電子的供應和消耗應該是平衡的,如果消耗大於供應,人體就會趨於衰老或者產生疾病:電足體康、電虧體衰、假如是兒童儲有6V電,按比例而言,中年應儲3V電,老年人儲有2V電,體弱多病者儲電量將更低。人體生物電消失,生命也就宣告結束。(待續,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