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量子感測技術可實現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光譜

2020-11-30 量子認知

核磁共振光譜是用於化學分析和分子結構識別的廣泛使用的工具。由於核磁共振通常依賴於小的熱核自旋極化產生的弱磁場,因此核磁共振與其他分析技術相比,靈敏度較差。常規的核磁共振設備通常使用大約一毫升的大樣本量,足以容納大約一百萬個生物細胞。

在《 物理評論X》上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馬裡蘭大學量子技術中心的研究團隊報告了一種新的量子傳感技術,該技術可以對10皮升(picoliter)樣品中的稀溶液中的小分子進行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光譜分析,即相當於一億分之一毫升的稀溶液中的小分子樣品,大約相當於一個單細胞。

該量子技術中心創始主任、Ronald Walsworth教授的研究小組的實驗論文報告,題為「利用金剛石中的量子缺陷實現了具有超細孔敏感性的超極化增強核磁共振光譜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系統,該系統利用鑽石中的氮空位量子缺陷來檢測皮升級樣品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過去,研究人員只能觀察到來自純淨、高度濃縮樣品的信號。

為克服這一局限性,研究人員將量子金剛石核磁共振與「超極化」方法結合使用,該方法可將樣品的核自旋極化,從而使核磁共振信號強度提高一百倍以上。 該研究結果首次實現了具有飛摩爾分子級敏感性的核磁共振。

如圖所示鑽石傳感器晶片附近的微波環形天線可驅動NV(紫色)和TEMPOL電子自旋(藍色)。來自樣品核自旋(橙色)的超極化核磁共振信號通過鑽石晶片的NV集成螢光讀數進行檢測。

關於這項研究的影響,Walsworth教授說:「現實世界的目標是在單個生物細胞水平上實現化學分析和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掃描,可以處理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各部位的詳細圖片。

「目前,磁共振成像的解析度受到限制,並且它只能對包含約一百萬個細胞的體積成像。使用磁共振成像無創地觀察單個細胞,以幫助診斷疾病並回答生物學方面的基本問題,是磁共振成像量子感應研究的長期目標之一。」

參考:Hyperpolarization-Enhanced NMR Spectroscopy with Femtomole Sensitivity Using Quantum Defects in Diamond, Physical Review X (2020).

相關焦點

  • 量子傳感新技術可實現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光譜
    核磁共振(NMR)光譜是廣泛應用於化學分析和分子結構識別中的工具。
  • 質譜儀、紅外光譜、核磁共振氫譜
    二、分子結構的鑑定1.紅外光譜:(1)原理:不同的化學鍵或官能團吸收頻率不同,在紅外光譜圖中處於不同的位置。(2)作用:初步判斷某有機物中含有何種化學鍵或官能團。如下圖是一種分子式為C4H8O2的有機物的紅外光譜圖,則該有機物的結構簡式為CH3COOCH2CH3。
  • 中科大首次實現零磁場核磁共振的普適量子控制
    記者6月21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彭新華教授課題組與德國亥姆霍茲研究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合作,首次實現零磁場核自旋體系的普適量子控制,並發展了用於評估量子控制和量子態的方法,這一成果有望推動零磁場核磁共振在生物、醫學、化學及基礎物理領域中的應用。
  • 量子鑽石單自旋譜儀技術及應用綜述
    磁探測相關譜儀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而實現磁共振探測也具有不同的方法,並且有各自的優缺點。圖1直觀的展示了霍爾傳感器、SQUID探測器和自旋磁共振等幾種通用技術手段在靈敏度和解析度上的分布[12],相較傳統的測磁技術,基於金剛石的磁共振方法在這兩個核心指標上都有較大的提升,這為我們研發量子鑽石單自旋譜儀提供了有力參考。
  • 28歲青年運用量子技術立志「為國造儀」,公司估值已近30億元
    據一份調研數據顯示,在 2018 年,我國共約有 1800 臺核磁共振波譜儀,其中進口儀器份額高達 97%,而除核磁外,我國在電鏡、質譜、色譜、光譜等幾乎所有高端儀器方面,基本都存在依賴進口的問題,堪稱深陷受制於人的處境。讓國產自主高端儀器崛起變得刻不容緩,如今,這也是國儀量子創始人兼 CEO 賀羽的未來事業目標。
  • iCMR 2017廠商報告:核磁共振譜儀新的硬體技術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廠商報告核磁共振譜儀新的硬體技術
  • 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原標題: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問世   8月18日,全球首臺3.0T/850型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樣機通過了專家組檢測。它的問世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長期壟斷,也標誌著我國高端醫療影像裝備研發已走在世界前列。   核磁共振分子成像超導磁體是核磁共振系統中最核心的部件,其磁場強度、穩定度、均勻度對系統形成的圖像影響較大。相比傳統的1.5T核磁共振系統,具有成像速度快、圖像質量高、掃描噪音小等明顯的技術優勢,使患者可得到最快捷、最精準的診斷,為疾病的有效治療贏得寶貴時機。
  • 趣味科研:核磁共振光譜在防治臭蟲中的作用
    Gerhard Gries和他來自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的同事最近有了新的發現,臭蟲的聚集信息素中包含三種揮發性的信息素成分,這在之前是不知道的。他們還發現這個信息素中包含一種較少的揮發性成分——組織胺。在這個團隊的研究當中,用兩種已知的臭蟲揮發物混合組成誘捕陷阱,而且發現那三種新的揮發性聚集信息素和組織胺對臭蟲很有效果。當揮發性聚集信息素將臭蟲引誘進陷阱時,組織胺會讓臭蟲在它們接觸時被逮捕。在一個布滿臭蟲的屋子裡,一個用完整信息素和組織胺混合併用厚紙板遮蓋的誘捕陷阱比只用信息素或者是組織胺的誘捕陷阱在抓捕臭蟲方面要成功很多。
  • 高解析度超聲波光譜技術可解釋乳品「本質」
    高解析度超聲波光譜技術可解釋乳品「本質」 儀器信息網 2004/11/11 17:52:45 點擊 257 次
  • 我國首個基於量子技術核磁共振陀螺原理問世
    8月16日,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升空,一時間,量子技術成為了熱點話題。而在量子傳感領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自主研製的基於量子技術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樣機也於不久前橫空出世,使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 布魯克核磁、X射線、紅外光譜產品最新技術進展——BCEIA 2011視頻...
    為讓廣大網友及儀器用戶深入了解BCEIA 2011儀器新品動態,儀器信息網特別開展了以「盤點行業新品 聚焦最新技術」為主題大型視頻採訪活動,力爭將科學儀器行業最新創新產品、最新技術進展及最具有代表性應用解決方案直觀地呈現給業內人士。以下是儀器信息網編輯採訪布魯克儀器公司謝華、單海平、王霆等資深工程師的視頻。
  • 聚焦磁共振新技術新應用 ——第二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8)召開
    中科院化學所 向俊鋒教授  核磁共振是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的複雜科學研究系統,是突破科學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科技問題的技術基礎和重要手段。本次報告中,阮科詳細介紹了核磁共振技術在尋找新的藥物靶點方面的研究。
  • CT與MR(核磁共振)的區別
    CT與MR(核磁共振)究竟是什麼,想必有很多家長不是很明白,孩子有病做什麼檢查好,是不是MR一定比CT強。下面我們談談CT與MR(核磁共振)的區別  CT是X線束圍繞人體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透過該層面的X線小部分身體被吸收,大部分穿透身體被探測器吸收,後經計算機重建生成圖像。CT的優勢在於檢查速度快,對於不配合的兒童要求低,易於完成檢查。
  • 牛津儀器發布寬帶多核臺式核磁共振譜儀X-Pulse新品
    X-Pulse 提升了臺式核磁共振波譜技術的靈活性X-Pulse融匯了真正的寬頻X-核能力、流動化學、反應監測、變溫特性,同時具有高解析度;利用X-Pulse,在您實驗室的工作檯上就可以完成各種實驗。X-Pulse既能使用標準的5mm核磁管,也可搭配我們易用的流通池使用。
  • 固體核磁共振:第N感「看」世界
    核磁共振不但能用來分辨物質的空間分布例如可以形成人體器官組織的影像,也可以幫你精確鑑定化學成分———每種化學或生物物質都有其特徵的核磁共振譜線,例如分析藥物的化學組成配方。   與人類發明的光學、X射線、電子成像等諸多技術相比,核磁共振的優勢很明顯,第一,核磁共振技術只用到低能量的電磁場,不損傷被測物體,人畜無害;所以核磁共振成像在醫學上是腫瘤診斷、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第二,具有極高的化學解析度。核磁共振技術在生物和化學領域被用來鑑定化學分子結構和研究蛋白質結構和功能。核磁共振技術就像給人附上了第N感,讓人透過表象「看」到各種微觀和內部的世界。
  • 挑戰化學成像極限:中國科大實現單分子拉曼光譜成像
    由於不同分子的拉曼光譜的譜形特徵各不相同,因此可作為分子識別的「指紋」光譜,就像人的指紋可以用來識別人的身份一樣。現今拉曼光譜已經成為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等領域研究分子結構的重要手段。 上世紀60年代雷射器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拉曼光譜技術的應用,但發展高靈敏高分辨拉曼光譜技術仍然是材料科學特別是納米尺度上的微觀探索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追求的夢想。
  • Armin Strom 共振技術與量子物理——技術邊界的探索
    Armin Strom的聯合創始人克勞德·格賴斯勒(Claude Greisler)拜訪了雪梨大學量子物理與技術教授、Q-CTRL的執行長和創始人、同時也是手錶收藏家的麥可·J·比爾庫克(Michael J. Biercuk)先生,就共振現象進行了一次精彩的討論。
  • 中國首個基於量子技術核磁共振陀螺原理問樣機世
    目前小型飛彈使用的是雷射陀螺儀,但體積仍遠沒有達到量子陀螺儀的晶片級尺寸。  8月16日,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升空,一時間,量子技術成為了熱點話題。而在量子傳感領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自主研製的基於量子技術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樣機也於不久前橫空出世,使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 利用VCSEL實現高解析度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
    本文介紹了使用近紅外VCSEL來實現高解析度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的示例。VCSEL在fNIRS中的應用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使用近紅外光,對大腦的激活分布進行非侵入式測量。它被廣泛用作腦科學研究中的測量工具。
  • 終於破解58年前的難題,實現量子突破,而且發現了核電共振!
    ,此外還可以將這些原子核用作精密的電場和磁場傳感器,或者用來回答量子科學中的基本問題。產生磁場需要大線圈和大電流,而物理定律規定很難將磁場限制在非常小的空間:一種新的範式:核電共振因為它們往往具有廣泛的影響範圍,另一方面,電場可以在微小電極的尖端產生,它們會從電極尖端急劇衰減。這將使控制放置在納米電子器件中的單個原子變得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