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與MR(核磁共振)究竟是什麼,想必有很多家長不是很明白,孩子有病做什麼檢查好,是不是MR一定比CT強。下面我們談談CT與MR(核磁共振)的區別
CT是X線束圍繞人體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透過該層面的X線小部分身體被吸收,大部分穿透身體被探測器吸收,後經計算機重建生成圖像。CT的優勢在於檢查速度快,對於不配合的兒童要求低,易於完成檢查。單部位CT檢查只需兩到三分鐘即可完成。因此對於一些危重、急症疾病,CT應作為首選檢查。因為是利用X線進行檢查,CT在進行掃描檢查時是會產生一定的電離輻射的,但一次掃描所接受的劑量是在安全範圍內的,患兒家長不必因此有太多的擔心。
適合CT檢查的疾病有:
頭部疾病:腦出血、顱腦外傷、顱內感染、顱內鈣化等。眼眶腫瘤、乳突及內耳病變、耳的先天發育異常、鼻竇和鼻腔的炎症及腫瘤等。
頸部疾病:寰樞椎半脫位。
胸部疾病:氣管、肺、縱膈、胸膜、膈肌、心臟、心包和主動脈等,CT可較好地顯示肺間質和實質性病變,對心包疾患、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擁有較好的診斷。
腹部盆腔疾病:CT可明確腫塊病變的部位、大小以及與鄰組織結構的關係、淋巴結有無轉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於腹部、盆腔腫瘤的術前分期有重要作用。
軀幹、四肢疾病:對於軀幹、四肢的骨性疾病,利用CT掃描數據進行三維重建可以更直觀的觀察疾病。另外,利用CT掃描數據可以為手術提供導航、3D列印技術,提高了手術的精確性。
MR(核磁共振)就像將人體置於一個大磁體中,這個磁體有著很大的磁力(場強),磁場使身體內氫質子有序排列,利用射頻信號激勵氫質子產生共振,根據不同組織結構的氫質子放出的信號不同來獲取信息經計算機數據轉換生成圖像。磁共振優勢在於利用射頻激勵共振產生圖像,無電離輻射。其劣勢在於 MR成像時間較長,噪音較大,一個部位需要近十分鐘的檢查時間,對於孩子的配合度要求較高,很多患兒經常因恐懼造成檢查失敗。如體內帶有鐵磁性植入物以及危重症病人,均不宜進行此項檢查。肺部由於缺少水(氫質子),磁共振檢查效果不佳,因此肺部疾病應選擇做CT。另外磁共振對鈣化病變顯示亦不理想。
磁共振因其多參數、多方位成像的特點,使其對於神經系統(腦、脊髓)、腹部(肝膽胰脾)、四肢關節(半月板、韌帶、肌肉病變、微小的骨折、骨腫瘤)、脊柱(椎間盤)、乳腺、婦科腫瘤、頭頸軟組織等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
對於頭部疾病中的腦瘤、血管疾病、腦變性疾病、腦白質病和顱腦先天發育異常等有很高實用價值。MRA是血管疾病重要檢查技術之一。頭頸部MR提高了眼、鼻竇、鼻咽腔以及頸部軟組織病變的檢出、定位、定量與定性的準確性。
顱頸交界處、顱底、顱後窩及椎管內疾病和脊髓病變磁共振為首選檢查。
對於肌肉骨關節疾病、軟組織病變、關節周圍病變、骨髓腔內病變,磁共振檢查也有重要價值。
MR水成像是指體內靜態或緩慢流動的液體的MR成像技術,信號強度高,對比度大。現已有MR膽胰管成像(MRCP)、MR尿路成像(MRU)、MR脊髓成像(MRM)、MR內耳迷路成像。對於診斷上述系統疾病有很大價值。
綜上所述,CT、MR檢查不能說哪一種檢查更好,兩者各有利弊並可以互補。究竟採用CT還是磁共振檢查,應由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及當時的情況決定,只要能使病變完整的展現出來就是好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