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MR 2017特邀報告:17O固體核磁共振譜學研究氧化物納米材料

2020-11-23 儀器信息網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

17O固體核磁共振譜學研究氧化物納米材料

 

彭路明 研究員

南京大學

  報告時間:2017年12月6日 

  報名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報告摘要:

  氧化物材料種類繁多,在催化、環境和能源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氧化物納米材料往往體現出較塊體材料更優越的性能,一般認為這和納米材料外露晶面、表面配位不飽和位點有關,然而其中很多細節尚不清楚。雖然電子顯微鏡技術能夠直接觀測納米材料的表面,但其考察的樣品量太少,代表性並不理想。因此,亟待發展新的針對氧化物納米材料表面結構的表徵方法。

  以氧化鈰納米材料為例,我們發展了藉助17O固體核磁共振譜學研究氧化物納米材料的新方法[1]。和理論計算相結合,通過17O核磁共振化學位移能夠區分氧化鈰納米粒子表面第1、2、3層以及內部的O物種。我們還發展了選擇納米氧化物材料表面標記17O同位素的新方法。以這一方法為基礎,我們藉助17O固體核磁共振譜學研究了主要暴露(001)晶面的銳鈦礦氧化鈦納米片和主要暴露(101)晶面的銳鈦礦氧化鈦納米八面體的表面結構,發現17O固體核磁共振譜學能夠區分暴露不同晶面的氧化物納米晶[2]。核磁共振的數據還顯示兩種晶面不同的結構細節:在(001)晶面上水分子主要是解離吸附而在(101)晶面上水分子以分子吸附為主;在(101)晶面上存在臺階位缺陷。

  圖1. (A) 氧化鈰納米顆粒和(B)主要暴露兩種晶面的銳鈦礦氧化鈦的17O核磁共振譜圖。

  參考文獻

  1. M. Wang, X.-P. Wu, S. Zheng, et al., Science Advances, 2015, 1, e1400133.

  2. Y. Li, X.-P. Wu, N. Jiang,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581.

  報告人簡介:

  彭路明:1997-2001年在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本科學習,2001年獲得學士學位;2001-2006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化學系攻讀博士,導師是Clare P. Grey教授,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2006-2008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地質和環境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導師是Jonathan F. Stebbins教授;2008至今在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歷任副教授(2008-2014)、研究員(2014-)。在Nature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入選2010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同年獲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中國催化新秀獎。2016年起任中國物理學會波譜專業委員會委員,同年獲英國皇家學會牛頓高級學者項目資助(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iCMR 2017特邀報告:固體核磁共振技術在膜蛋白研究中的應用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固體核磁共振技術在膜蛋白研究中的應用 王申林 研究員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報告摘要:  生物固體核磁共振技術是膜蛋白研究的新興技術手段,其優勢是可以在模擬生物膜的環境中研究膜蛋白的結構和動態學性質。
  • 核磁乾貨視頻,不用再等一年了!iCMR 2019圓滿結束
    1973年紐約州立大學的勞特保教授對磁場信號進行空間編碼,獲得了核磁共振圖像, 作為新的科學檢測手段,核磁共振很快被應用到化學和醫學等領域。現如今,核磁共振波譜儀是生命科學、材料、公共安全等領域廣泛需求的科學儀器,在科研、教育、生產、信息、衛生以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應用需求以及技術發展的深入,固體核磁、核磁成像等核磁新技術、新方法一直吸引著大家的眼球。
  • iCMR 2017廠商報告:核磁共振譜儀新的硬體技術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廠商報告核磁共振譜儀新的硬體技術 張建平Bruker BioSpin China MRS 總經理  報告時間:2017年12月5日  報名連結:http://www.instrument.com.cn
  • iCMR 2017特邀報告:順磁共振分析方法及應用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順磁共振分析方法及應用 楊海軍 高級工程師清華大學化學系分析中心>  報告摘要:  本報告從順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原理、發展歷史、研究現狀以及應用等方面展開,著重報告順磁共振分析方法對有機合成反應機理的應用進展,包括銅催化、光催化以及自由基反應機理的順磁波譜研究。
  • iCMR 2017特邀報告:核磁共振技術在生物煉製研究中的應用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核磁共振技術在生物煉製研究中的應用(NMR)的譜學技術平臺(包括變溫原位、擴散排序譜DOSY、滴定等),研究了木質纖維素類、甲殼素類生物質轉化的催化作用機制;原位跟蹤了生物質資源轉化為含氮或含氧化合物的反應歷程;在原位狀態(低溫、無水、無氧)下捕獲了催化劑與糖基底物形成的活性反應中間體;以DOSY、定量核磁等方法實現了複雜產物的「虛分離」及結構指認;從原子層面解答了生物煉製領域普遍關注的科學問題。
  • 聚焦磁共振新技術新應用 ——第二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8)召開
    在報告中,向俊鋒從液體、固體核磁波譜兩個方面,以技術和應用進展為主線,對國內外磁共振波譜進展進行總結,並對其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用固體核磁NMR和順磁共振EPR研究基於金屬有機框架MOF的負極材料;用NMR研究基於PEO的固體電解質;在此基礎上,胡炳文開發了基於尿素-PEO的新固體電解質體系,並實現了導電率的大大提高;此外,胡炳文還介紹了最近的原位工作,包括in-situ NMR和in-situ EPR。
  • 應用同步輻射納米分辨譜學成像技術揭示氧化還原反應的相變過程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多學科中心X射線成像實驗站袁清習副研究員和國內外課題組合作,建立了基於同步輻射納米分辨譜學成像技術追蹤氧化還原反應相變過程的方法,並成功應用於鋰離子電池電料相變過程的的研究。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 科學網—化物所的核磁共振研究回顧
    這次報告會和1991年的考察,對於在化物所開展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中的化學和化工問題研究起到了促進作用。 1996年,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裝備了固液兩用超導核磁共振譜儀(DRX-400)。隨後,所裡將結構化學組進行整合,我被調入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包信和研究組。我們採用固體高分辨核磁共振技術,開展了多相催化劑結構、性質、催化過程及催化機理的原位核磁共振研究。
  • iCMR 2017廠商報告:精準創新,低場核磁共振最新技術和應用介紹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廠商報告精準創新,低場核磁共振最新技術和應用介紹 高楊文 銷售總監蘇州紐邁分析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報告時間:2017年12月6日  報名地址:http
  • 聚焦核磁應用與支持——2019北京波譜年會技術報告
    北京理工大學黃木華特別研究員、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唐明學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雪輝高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崔潔工程師、雲南民族大學王韋副教授、北京大學北京核磁共振中心儀器儀器工程師李紅衛博士、北京大學林崇熙副教授、清華大學化學系分析中心梁茜茜、上海寰彤科教設備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謝寰彤、JEOL產品經理夏駿、JEOL北京高級經理葉躍奇分別帶來了精彩的報告。
  • iCEM 2016特邀報告:聚焦離子束(FIB)技術在微納米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第二屆電鏡網絡會議(iCEM 2016)特邀報告聚焦離子束(FIB)技術在微納米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彭開武 高級工程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檢測技術室報告摘要:  聚焦離子束技術原理和功能,並圍繞其在微納米材料表徵方面,介紹幾個具體應用,包括:透射電鏡樣品製備
  • 【學術報告】固體核磁共振、順磁共振技術與電池
    上海交通大學MBA名稱:固體核磁共振、順磁共振技術與電池報告人:胡炳文,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物理系時間:2020年12月18日,星期五,10:30-11:30地點:霞光樓 200號 報告廳邀請人:李林森 化工系 副教授報告簡介
  • iCMR 2017特邀報告:Developing NMR Methods to Study Protein...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Developing NMR Methods to Study Protein Electrostatics  姚禮山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報告時間:2017年12月5日
  • 《納米研究前沿分析報告》發布
    報告全文如下:   納米研究前沿分析報告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2017年8月   《納米前沿分析報告》編寫組   指導顧問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劉鳴華
  • 新型納米材料種類
    世界各國都先後認識到納米技術的重要性,美國是最早開始研究納米技術的國家之一,   而在1990年日本決定每年投入$6000萬成立兩個研究機構,一個是生命科學,另一個是納米科學;1992年我國將納米材料科學作為重大基礎研究列入國家攀登計劃。
  • iCMR 2017-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專場報告集萃
    儀器信息網訊 2017年12月5日-6日,由儀器信息網網絡講堂、北京波譜學會、《波譜學雜誌》舉辦的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舉行。本次會議特別設置了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專場。
  • 全球與中國核磁共振譜儀行業發展回顧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
    《全球與中國核磁共振譜儀行業發展回顧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2026年)》在多年核磁共振譜儀行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全球及中國核磁共振譜儀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核磁共振譜儀市場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對核磁共振譜儀行業進行了全面
  • iCEM 2016特邀報告:透射電鏡制樣技術
    第二屆電鏡網絡會議(iCEM 2016)特邀報告透射電鏡制樣技術 鞠晶 高級工程師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報告摘要:  介紹透射電鏡中常用的幾種制樣技術,如超薄切片技術,離子減薄技術等等。
  • iCAM 2017新材料網絡會議Day2:納米材料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11月2日,會議的Day2,納米材料研究進展與應用會場如期拉開帷幕,8位納米材料技術研發、應用專家及廠商技術專家分享了納米材料在新技術與應用方面的精彩報告。以下為報告內容簡要及報告專家解答的部分在線網友提問問題,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