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同步輻射納米分辨譜學成像技術揭示氧化還原反應的相變過程

2021-01-12 華夏時訊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多學科中心X射線成像實驗站袁清習副研究員和國內外課題組合作,建立了基於同步輻射納米分辨譜學成像技術追蹤氧化還原反應相變過程的方法,並成功應用於鋰離子電池電料相變過程的的研究。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同步輻射譜學成像(XANES imaging)是利用特定元素對X射線能量的不同響應特性來獲得樣品內部對應元素的化學價態三維分布。基于波帶片全場成像方法的納米分辨譜學成像技術可以獲得高空間分辨的形貌和化學信息,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材料科學領域尤其是在能源材料領域的研究中表現出重要潛力。

針對納米分辨譜學成像方法學和應用研究,我所多學科中心X射線成像實驗站近年來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其中,袁清習副研究員和國內外多個同步輻射裝置建立緊密聯繫,在技術研發、科研應用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近期,袁清習博士聯合美國斯坦福同步輻射光源劉宜晉研究員課題組、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林鋒教授課題組提出了應用同步輻射納米分辨譜學成像技術研究氧化還原反應的不均勻相變過程的新方法。這個聯合團隊成功將他們提出的新方法應用於Li(NixMnyCoz)O2 (NMC) 三元正極材料的研究中,揭示了該材料熱穩定性的一系列問題。該項工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9, 2810,2018),共同第一作者為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穆林沁博士和中科院高能所袁清習博士。

以NMC正極材料中的應用為實例,該實驗方法的工作流程如下:首先,為了研究該材料體系在不同溫度下的行為,開展原位實驗,利用譜學成像獲得大量空間分辨的吸收譜數據;其次,提取Ni元素K邊吸收能量表示相應的化學狀態,高能量代表高價態(相對氧化態),低能量代表低價態(相對還原態)。進而使用樣品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的化學價態分布結果來表徵氧化還原相變過程;第三,選擇特定的Ni元素價態(例如,選擇氧化還原反應最劇烈的能量點代表的價態),利用所採集的大量數據來描繪Ni元素等價態面的三維分布,對比不同反應條件下的等價態面分布來表徵相變的發生、發展及相變前沿的推進過程;最後,引入等價面局域曲率(反應界面局域曲率)的概念,來描繪成核生長及整個相變的複雜過程。

圖1為Ni的價態隨NMC材料加熱過程的變化,其中的每一條曲線代表了相應條件下基於全部像素的Ni價態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化學反應從開始到結束全過程Ni元素價態分布的演變情況。圖2給出了四個特定反應條件下Ni等價態面的發生、發展過程,所選擇的Ni價態為8341eV對應的價態。從圖1可以看出,8341eV代表的價態可以代表是化學反應最劇烈情況。圖3中用不同顏色表示了鎳元素的吸收邊能能量代表的鎳元素的價態。受由晶粒邊界和其局域的化學環境(不同組分和缺陷)所影響,相變過程通常非常複雜,如圖3a所示,鎳陽離子三維的形貌由不同的價態組成,從相對還原態(低能量態)到相對氧化狀態(高能量態)。這些三維的價態推進前端提供了一個直觀的三維立體多面體。還原態和氧化態分別代表了子相和母相,相變反應的推移前端從圖3a到圖3c。同時,作者將這些三維多面體每個局域的曲率計算出來,並分別用紅色和藍色代表局域曲率為正值和負值。從圖3d、e可以看出相變過程中局域價態曲率的演化過程。

圖1 NMC樣品中鎳元素的價態隨加熱過程的變化 (a)為鎳元素的局域價態直方圖。(b-e)為原位觀測鎳價態信息示意圖。鎳的價態由Ni 的K吸收邊能量表示,高能量和低能量分別代表了高價態和低價態。

圖2 NMC樣品不同反應條件下Ni等價態面的產生、發展及推進過程

圖3 局部鎳元素價態曲率隨相轉變的演化。(a,b,c)分別代表了不同能量(8339, 8340 和8341 eV)的Ni K-edge的等值面形成的三維曲面。圖d和e表示了在不同能量範圍內價態曲率隨著能量值得變化。

這個工作不僅對鋰離子電極材料的熱穩定性和熱致相變給出了詳細的描述,為下一步的儲能材料優化提供了一些思路。研究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可以推廣到更加廣闊的研究領域,尤其是複雜體系的非均勻相變過程等的研究中。特別是考慮到下一代同步輻射光源的發展,更高的亮度將會大大降低實驗的時間,從而使得我們能夠更好的捕捉到相變過程中的非穩定狀態,為能源材料、環境科學等等研究領域提供有力的工具。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利用同步輻射技術實現對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調控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在研究二氧化釩超薄膜的外延生長和界面應力調控相變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近期的Nano Letters上。
  • 中國科大在同步輻射揭示能量轉化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高亮度的先進同步輻射光源為研究這一亟待突破的電催化能量轉化機制問題提供了契機,高度靈敏的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學(XAFS)技術就能夠在工作服役條件下對上述科學問題進行原位實時的在線探測。性能實驗表明,此高活性的催化材料在析氫反應中僅需89 mV過電位即可達到10 mA·cm-2的電流密度,性能和穩定性均已接近目前商業貴金屬鉑碳納米催化劑,展現了其潛在的應用前景。  此項工作中,研究團隊利用原位同步輻射譜學技術發現了活性位在電催化反應過程中的高度敏感性,揭開了催化材料在實際工作狀態中的真實面紗。
  •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Reciprocal
  •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智能節能機敏材料二氧化釩(VO2)具有對外界紅外線進行感知和調控的特性
  • 中科大用同步輻射光源揭秘水解氫過程中催化劑的「一舉一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2日消息,該校科研團隊利用同步輻射光源,在國際上率先探明催化材料在水解氫過程中的真實結構,為揭示催化過程秘密、提高能源轉化效率提供了有力方案。研究成果於2019年1月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催化》期刊上。當前,尋求高效、豐富、綠色的新型能源的方案中,水解氫是一個廣受期待的方案。
  • 中國科大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在能源催化領域中,精確探測催化劑在服役狀態下原子尺度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對於催化劑的理性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是描繪催化中心局域空間和電子結構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能在實際催化環境中實現固、液、氣態樣品的原位探測。因此,高亮度和高靈敏的先進同步輻射光源為研究這一亟待突破的問題提供了契機。
  • 我委支持建設的合肥光源在同步輻射原位譜學跟蹤催化活性位點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合肥光源發展了多種原位同步輻射譜學技術,並結合近邊模擬,解析了反應活性位結構在電催化能量轉換反應中的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納米快報》及《物理化學快報》上。  原位研究工作狀態下單原子合金的表面結構重組行為,對於設計開發新型高性能催化劑具有重要意義。
  • 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
  • 中科院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物理所發展原位透射電鏡技術表徵離子輸運動力學過程
    離子輸運是物理、化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過程,其性質對儲能、催化和阻變存儲等器件性能有重要的影響。在實驗上高分辨表徵離子輸運過程和表界面電化學反應對揭示器件工作機理和開發新型器件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來致力於原位透射電鏡-掃描探針聯合技術的開發與納米表徵研究。
  • 研究部分揭示生物體內氧化還原過程對生物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報導】6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韓克利研究員所帶團隊,通過引入含碲穀胱甘肽過氧化物模擬酶開發出了一種可逆近紅外螢光探針檢測生物體內過氧化亞硝醯和穀胱甘肽之間的氧化還原循環
  • 進展 | 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碳氫化合物低溫氧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碳氫化合物低溫氧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齊飛教授研究小組與法國Nancy大學Battin-Leclerc教授研究小組合作
  • 【光明日報】我國科學家用同步輻射光源追尋水解氫最優方案
    一束神奇光揭示能源催化過程的奧秘。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同步輻射光源發展出先進的表徵技術,在國際上率先探明催化材料在水解氫過程中的真實結構。這項科研成果為揭示催化過程秘密、提高能源轉化效率提供了有力方案。  尋求高效豐富綠色的新型能源是全世界都關注的問題。
  • [趣味化學]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
    K2Cr2O7是一種橙紅色具有強氧化性的化合物,當它在酸條件下被還原成三價鉻時,顏色變為綠色。據此,當交警發現汽車行駛不正常時,就可上前阻攔,並讓司機對填充了吸附有K2Cr2O7的矽膠顆粒的裝置吹氣。若發現矽膠變色達到一定程度,即可證明司機是酒後駕車。
  • 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0.8 nm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現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 iCMR 2017特邀報告:17O固體核磁共振譜學研究氧化物納米材料
    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7)特邀報告17O固體核磁共振譜學研究氧化物納米材料  報告時間:2017年12月6日   報名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報告摘要:  氧化物材料種類繁多,在催化、環境和能源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
  • 研究應用拉曼光譜觀測低溫等離子體誘導產朊假絲酵母氧化應激過程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利用拉曼光譜技術和光譜成像方法,觀察低溫等離子體誘導的氧化應激下的應用假絲酵母細胞中生物分子氧化還原狀態變化,由此探索氧化應激下細胞不同的死亡模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分析化學專業期刊An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