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碳氫化合物低溫氧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1-01-12 中國科大新聞網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碳氫化合物低溫氧化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齊飛教授研究小組與法國Nancy大學Battin-Leclerc教授研究小組合作,將同步輻射真空紫外光電離質譜技術與射流攪拌反應器(Jet Stirred Reactor)結合,模擬發動機的點火過程,在丁烷低溫氧化過程中探測到了多種過氧化物(烷基過氧化物和羰基過氧化物),如過氧化甲烷、過氧化乙烷、過氧化丁烷、C4羰基過氧化物等,首次在實驗上驗證了碳氫化合物低溫氧化機理中廣泛應用20餘年的重要假定。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3169-3172)。

 

 

 汽車發動機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料和化纖製品之間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們卻都與一種奇妙的化學現象──碳氫化合物的自燃(autoignition)密切相關。自燃是指可燃物質在沒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熱或自身發熱並蓄熱所產生的自行燃燒,是一種受低溫氧化機理控制的過程。它是內燃機的主要點火方式之一,也是威脅石油化工中氧化過程安全的罪魁禍首。因此對碳氫化合物低溫氧化機理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揚長避短地利用自燃現象,對於內燃機設計和石油化工安全等實用領域意義重大。在低於自燃溫度時,碳氫化合物低溫氧化還會出現「冷火焰(cool flame)」(550 K左右出現的溫度跳動,量級在數十K,伴隨由甲醛發出的藍光,形似火焰)和「負溫度係數區」(650 K左右出現的反應活性隨溫度上升而下降的區域)等奇妙特性。射流攪拌反應器可以模擬自燃溫度前後的工況,是研究碳氫化合物低溫氧化的最佳實驗平臺之一。同步輻射真空紫外光電離質譜技術在射流攪拌反應器中的成功應用是揭示過氧化物存在及其濃度隨溫度變化趨勢的關鍵,將從根本上推動碳氫化合物低溫氧化機理的研究,揭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秘密,為實用領域提供更加詳細、精確的理論指導。

 

 該工作得到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國科學院和科技部的支持。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相關焦點

  • 中科大過氧化物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科大過氧化物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報訊(通訊員楊寶國 記者王磊)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齊飛教授研究小組與法國南希大學Battin-Leclerc教授研究小組合作,將同步輻射真空紫外光電離質譜技術與射流攪拌反應器結合
  •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智能節能機敏材料二氧化釩(VO2)具有對外界紅外線進行感知和調控的特性
  • 大工在低溫等離子體物理基礎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容性耦合等離子體中非線性駐波現象的實驗觀察:在半導體晶片製造過程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工序需要利用低溫等離子體加工技術。容性耦合等離子體源由於具有放電均勻性好等優勢,已被廣泛應用於幹法刻蝕和薄膜沉積等晶片製造工藝中。
  • 合肥光源專題系列五:合肥光源在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進展
    張李東 王佔東 楊玖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光源專題系列五合肥光源在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進展因此,雖然燃燒反應動力學研究已有超過150年的歷史,但直到同步輻射真空紫外光電離質譜結合分子束取樣技術應用於燃燒研究,才使得火焰中活潑的烯醇的探測成為現實,解開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燃燒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一大謎團。
  • 中國科大在同步輻射揭示能量轉化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教授韋世強、姚濤課題組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楊金龍課題組合作,發展了原位同步輻射XAFS技術結合理論計算,精確鑑別出鈷基催化劑在電催化析氫反應過程中活性位點的真實結構和動態演化過程,研究成果於2019年1月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催化》期刊上(Nature Catalysis DOI:10.1038/s41929-018-0203-5)。
  •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Reciprocal
  •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區校園,是國家計委批准建設的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實驗室建有我國第一臺以真空紫外和軟X射線為主的專用同步輻射光源(簡稱「合肥光源」)。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正在籌建第四代衍射極限光源:合肥先進光源。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光源夢」—新聞—科學網
    「整個園區宛如一隻觀察微觀世界的『眼睛』,這個設計太讓人震撼了
  • 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激情燃燒歲月
    伴隨著中國科大的成長,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也開啟了輝煌奮鬥的歷程。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坐落在安徽合肥中國科大西區校園中,這是國家計委批准建設的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實驗室擁有的同步輻射光源是國內首臺依託高校建設的大科學裝置和國家級實驗研究平臺。
  • 合肥研究院在低溫等離子體水處理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低溫等離子體技術是一種高級氧化技術,可有效去除環境汙染物,利用該技術進行汙水處理成為當前研究熱點之一。
  • 化學所在一氧化碳真空紫外光解離的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一氧化碳分子(CO)在星際空間中的豐度僅次於氫氣(H2)分子,排在第二位。CO吸收宇宙空間中的真空紫外輻射以後會解離生成C原子和O原子;碎片原子會進一步和H2分子反應生成碳氫化合物和水,而這些次生分子是組成生命的基本物質。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取得X射線相位襯度成像重大突破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吳自玉研究員領導的成像研究小組,經過幾年的努力,發現X射線正面入射和背面入射的兩張投影像中,吸收襯度具有對稱性,而折射襯度具有反對稱性。根據這一原理,提出了X射線相位CT新方法,實驗結果表明新方法克服了以往X射線相位襯度成像方法中的不足,具有簡便、快速和低輻射劑量的優點,可以和現有的醫學X射線CT技術相結合,形成操作簡便、輻射劑量低的X射線相位CT新技術。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的PNAS期刊上[PNAS 107, 13576 (2010)],被審稿人譽為「近二十年來X射線成像的重大突破」。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12日,記者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獲悉,近日,由該實驗室「卓越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張紹晴教授首席領導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多位專家學者主導參與的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高解析度(10公里海洋+25公裡大氣)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成功實現在國產眾核「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
  • 南大洋增暖機制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海洋國家實驗室區域海洋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功能實驗室青年學者高立寶所率領的中-澳團隊在南大洋增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Recent wind-driven change in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海表風應力是最主要的驅動力,模態水的增厚解釋了亞南極模態水熱含量增量的84%,而浮力通量則貢獻了剩餘的16%。基於多模式模擬結果,該研究還預測未來南大洋西風及其旋度的繼續增強會使亞南極模態水進一步增厚,因此會使更多熱量從海氣界面存儲到海洋內部,從而減緩全球海表溫度增暖的速度。
  • 裴元吉研究員捐贈支持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加速器人才隊伍建設
    2018年我校建校60周年之際,我校59級校友、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老一輩科學家裴元吉研究員向我校捐贈資金,指定用於支持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加速器技術人才隊伍發展。為了充分尊重捐贈人意願,最大發揮捐贈效益,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與裴元吉反覆協商醞釀,最終決定利用捐贈資金設立「青年加速器技術研究獎」,用以表彰鼓勵實驗室在加速器工程技術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年輕科學技術人員和團隊。近日,裴元吉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籤署了捐款備忘錄。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任陸亞林教授、校友總會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朱洪超等參加了籤署儀式。
  • 人工合成「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新進展
    以往實驗研究表明,無機反應可以形成某種簡單碳氫化合物,如甲烷(CH4)。最近,北京大學高溫高壓實驗室在人工合成「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即利用國產六面頂大壓機成功無機合成了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該研究表明,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可能不是「不可再生能源」,地球內部具備無機生成大量、多種、複雜碳氫化合物的條件。
  • 【70年安徽之最】第一個國家實驗室: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區,有一個同步輻射實驗室,這也是新中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它為我國打開多領域科學探索提供了強大的平臺支撐。每年的暑期都是同步輻射國家實驗室進行檢修的時間,當年實驗室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今年已經80歲的裴吉元教授每年都會習慣性地來到現場了解檢修情況。
  • 做前沿科研的眼睛:記中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1947年,美國學者發現,當自由電子做環形高速運動時,會放出電磁輻射(光),這個發現使人類擁有了進一步探究微觀世界的「眼睛」:同步輻射。 業內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將一塊吸飽了水的海綿用繩子拴住,並把它掄起來甩成圓圈,則海綿中的水會沿著圓周切線的方向飛出去。同步輻射產生的電磁波就好像是從繞圈的電子中被「甩」出來的能量。
  • 我校在原位同步輻射探究酸性電催化析氧反應中間體的研究取得進展
    針對這些關鍵性科學問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姚濤教授課題組與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楊金龍教授課題組合作,發展原位同步輻射吸收譜和紅外技術,並結合理論計算,首次精確探測到釕基單原子催化劑在酸性電化學析氧反應過程中的催化活性位點的動態變化過程,並依此設計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的酸性OER催化劑,研究成果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固態電解質熔融鋰金屬電池領域研究取得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遺傳機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明智教授、李文才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NKTCL)遺傳機制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NKTCL的發生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