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新進展

2021-02-25 燕山期重大地質事件

石油、天然氣等通常被認為是不可再生能源,由死亡生物經深埋後、通過複雜化學反應而形成,其中的多種碳氫化合物是關鍵組分。以往實驗研究表明,無機反應可以形成某種簡單碳氫化合物,如甲烷(CH4)。最近,北京大學高溫高壓實驗室在人工合成「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即利用國產六面頂大壓機成功無機合成了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該研究表明,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可能不是「不可再生能源」,地球內部具備無機生成大量、多種、複雜碳氫化合物的條件。

地表與地球內部都含有大量的碳、氫元素,具備無機合成碳氫化合物的基本原料。另一方面,地表與地球內部物質通過巖漿/流體活動、板塊俯衝等地質過程而發生物質交換,從而有可能產生有利於無機合成碳氫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條件,形成非生物成因的碳氫化合物。確實,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宋述光教授課題組、張立飛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分別在中國北祁連造山帶的方輝橄欖巖、西天山碳酸鹽化榴輝巖中發現了含有CH4的氣相碳氫化合物包裹體,提出了富碳流體與富鐵矽酸鹽礦物、富鐵碳酸鹽礦物與水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歧化反應,從而生成非生物成因碳氫化合物CH4的機制。這一無機形成碳氫化合物CH4的機制無疑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Scott教授、上海大學陳晉陽教授等的高壓實驗研究結果一致。

圖1 代表性高溫高壓實驗產物及其表徵:元素分布(a)、BSE照片(b)、光學照片(c)、Raman數據(d)

圖2 高溫高壓實驗中通過無機反應而形成的多種氣體(烷烴、烯烴、氫氣):氣相色譜數據

為進一步研究地球系統中無機合成大量、多種、複雜非生物成因碳氫化合物的可能性,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張立飛教授課題組博士生陶仁彪與劉曦教授及費英偉教授等合作,充分利用北京大學高溫高壓實驗室的六面頂大腔體壓機樣品大、穩定性好的特點,將含鐵碳酸鹽礦物(菱鐵礦)與水在黃金樣品倉內混合,在壓力高達6 GPa(約6萬個大氣壓)、溫度為600~1200℃的條件下反應。樣品冷卻卸壓後,提取氣相物質分析其成分,氣相色譜數據表明這些高溫高壓實驗合成了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以及乙烯(C2H4)、丙烯(C3H6)、丁烯(C4H8)等多種、複雜碳氫化合物。實驗產物中的固相物質主要有石墨、磁鐵礦等。這充分表明,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碳氫化合物可以由碳酸鹽礦物與水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無機生成。這是世界上首次通過高溫高壓實驗的方式同時無機合成種類多而複雜的烷烴與烯烴,對於進一步探索石油-天然氣的無機成因理論以及深部油氣資源勘察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研究成果已於近日正式發表在國際地質學著名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並被國際深部碳觀測計劃(DeepCarbon Observatory)選入最新一期的News Letter、以「Under right conditions subduction zone factories may manufacture abiotic hydrocarbons」進行了深入報導,這是自DCO成立(2009年)以來首次報導來自中國的深部碳方面的研究成果。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專項「燕山期重大地質事件的深部過程與資源效應」(2016YFC0600408)等項目資助。

 

論文信息:

Renbiao Tao, Lifei Zhang, Meng Tian,Jianjiang Zhu, Xi Liu, et al., 2018. Formation of abiotic hydrocarbon from reduction of carbonate in subduction zones: Constraints from petr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39:390-408.

全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18304368

相關焦點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2017年3月,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研究成果形成的4篇論文以封面的形式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2018年3月,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元英進教授牽頭負責的「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油城軼事」石油成因知多少
    石油價值如此之大,了解它的成因是不是就能更好地利用它甚至人工合成石油呢?今天這期「油城軼事」我們就來說一說石油是怎麼形成的。石油的形成原因至今還沒有完全統一,世界上先後提出了幾十種假設,而按照生成石油物質的不同,可以把這些假說歸納為兩大理論:一種是生物成油理論,另一種是非生物成油理論。
  • 【中國科學報】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ACS化學生物學》上。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張長生組脂肽類天然產物Totopotensamides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ACS Chemical Biology。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真核生物雖然也有人工合成的染色體,但由於其大多是原有染色體稍作改裝,常常含有許多的冗餘部分,比如假基因和轉座子,各方面性能都不如synIII。因此,傑夫·伯克認為,這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就像第一個人類基因組被測序完成一樣」。  據陳軍教授介紹,與原核生物不同的是,真核生物的基因組要複雜得多。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完成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人工合成。這意味著人類在設計併合成複雜人工生命的過程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合成生物學引發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如果說基因測序是「讀」基因,那麼合成生物學就是「寫」基因。
  • 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JACS:人工生命取得突破!科學家用人工細菌合成非天然蛋白質!
    2019年7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合成生物學家試圖創造具有自然界中所沒有的形式和功能的新生命。儘管科學家們離製造出完全人工的生命形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們已經製造出了半合成的生物體,它們擁有擴展的遺傳密碼,使它們能夠製造出以前從未見過的蛋白質。
  • 乙醯輔酶A人工合成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江會鋒團隊利用新酶設計技術創建了從甲醛到乙醯輔酶A合成的人工途徑,為開發新的生物製造原料提供了思路(圖1)。自然生物從原料到乙醯輔酶A往往需要經過8-10步以上的反應。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不過,包括動物、植物和真菌在內的真核生物,其染色體更加複雜,設計與合成的難度也更高。   元英進說,此次研究解決了合成單細胞真核生物的基本科學問題,為未來設計、構建複雜的真核生物細胞提供了更多知識儲備。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介紹,在掌握了基因序列的秘密之後,研究人員還將通過對染色體的設計、構建、測試一系列過程,來驗證和修正對基因組的認識。
  • 生物狂人人工合成新生命體
    3月24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的一項研究表示,文特爾及其團隊設計並製造出了最簡單的人工合成生命體。此次設計的人工生命僅有維持生命所需基因,這一數字僅為473個,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體基因組,該研究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細胞中每個必需基因的功能。儘管該生命體只有473個基因,但約有31%的基因的生物學功能仍未被發現。連文特爾也不得不驚嘆生命的複雜,遠超出我們想像。
  • 北大葉新山團隊在多糖人工合成領域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葉新山教授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積累,在多糖人工合成的難題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研究結果「由92個單糖單元組成的分枝桿菌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全合成
  • 深海所等在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中科院深海所等在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
    作者:孟凡康預計閱讀時間:15min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新方向代表之一,充滿著無限的發展活力。2019年合成生物學領域有很多重大的成果,這代表著我們對於生物的工程化改造和設計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 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結合的策略
    天然產物全合成主要包括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化學合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8 年Wöhler 實現尿素的合成,隨後的一個多世紀時間裡,天然產物全合成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化學家們不斷挑戰結構複雜的天然產物,完成了包括維生素B12、海葵毒素等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全合成工作。
  • 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此外,對於化學合成多肽來說,「51」在彼時是個天文數字。重重困難讓這個「遙遠」遙不可及,然而,中國用7年的堅持不懈,通過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這是一條被國外科學家從理論上證明不可能走通的路。「胰島素是一個蛋白質,不僅分子量大而且結構非常複雜,分子中含有三對雙硫(-S-S-)鍵。
  • 人工再造生命體?華大基因等成功合成染色體
    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一條,這項研究或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據人民日報3月10日消息,在合成染色體的過程中,他們還突破了生物合成方面的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比如:突破合成型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設計構建染色體成環疾病模型,開發長染色體分級組裝策略,證明人工設計合成的基因組具有可增加、可刪減的靈活性,等等。這些技術將幫助在全世界的生命科學研究和相關實際應用中大顯身手,其價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