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所等在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2021-01-17 瀟湘晨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通過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並結合原位振動光譜技術,發現蛇紋石化橄欖巖中的固態有機質由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組成,但尚未發現含有與生物有機質有關的信息。這些有機質存在於微米級磁鐵礦晶粒周圍以及與納米級鐵氧化物相關的蛇紋石納米孔隙中,表明蛇紋石納米孔和納米級催化活性礦物的物理化學特性可能在自然界有機質的非生物合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非生物成因有機質既可為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提供關鍵的碳質物質基礎,也可為地球巖石圏生命系統提供新陳代謝能量來源,該發現對於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及地球深部生物圏具有啟示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nanogeochemistry of abiotic carbonaceous matter in serpentinites from the Yap Trench, western Pacific Ocean為題,在線發表在Geology上,深海所博士研究生南景博為論文第一作者,彭曉彤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博士Oliver Plümper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非生物成因有機質(CCM)與鐵氧化物及蛇紋石(Srp)納米孔的空間關係

【來源: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深海所等在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
    天然氣主要由氣態低分子烴和非烴氣體混合組成。 天然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天然氣的形成則貫穿於成巖、深成、後成直至變質作用的始終,各種類型的有機質都可形成天然氣,腐泥型有機質則既生油又生氣,腐植形有機質主要生成氣態烴。
  • 深海所發表深淵環境汙染研究系列成果
    近期,中科院深海所彭曉彤團隊與天津大學孫若愚、劉羿團隊以及法國科學院土魯斯地球環境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深海所自主研發的深淵著陸器採集的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生物樣品,通過汞同位素揭示了深淵甲基汞的來源與遷移途徑。
  • 石油成因和峰值理論
    目前勘探已證實,有些天然氣確實來源於地幔。  (二)有機成因論  有機成因論為石油地質學的主導思想,幾乎所有的石油天然氣田都位於沉積盆地內,烴源巖是沉積巖,烴源於有機物乾酪根。有機成因論的科學依據在於,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油氣田99.9%都分布在沉積巖中。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根據該模型可以預測,在地幔物質減壓熔融的過程中,由於上部地幔物質的熔體抽取程度更高,因此地幔熔融柱頂部的密度應相對較低,而巖石圈地幔底部的密度應相對較高。然而,熔融模型所預測的巖石圈地幔化學分層與其他學者的觀測資料和工作模型(Lee et al., 2011)所預測的結果有很大出入。
  • 李曙光院士: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及其成因
    大洋地殼主要由玄武巖構成,大洋玄武巖是探查地幔化學組成的最好樣品,這是因為它年輕,其同位素組成不需要做年齡校正,又沒有陸殼混染,其同位素組成可直接代表地幔源區的同位素組成。大洋玄武巖主要有兩類(圖1):①洋中脊玄武巖(MORB)。它是上地幔在大洋板塊引張邊界,即洋中脊處上湧和部分熔融產生的玄武巖,在洋中脊處構成新生洋殼,提供上地幔信息;②海島玄武巖(OIB)。
  •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2020-03-12 13:17:04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 這不是世界名畫 這是深海輝長巖
    圖為「決心」號電鏡下的西南印度洋中脊「亞特蘭蒂斯淺灘」輝長巖結構(12月26日攝)。(新華社發)延伸閱讀「決心」號「觸摸」地幔 探索人類未解之謎  地幔堪稱最大的「地球化學儲庫」,但迄今,人類尚未能直接從地幔取樣,因此對其知之甚少。目前,「決心」號大洋鑽探船正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開展的大洋鑽探,最終目標就是鑽穿地殼,「觸摸」地幔。  神秘而龐大的地幔充滿了許多未解之謎。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健高通訊員王敏)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該所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
  •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幔中部結構成因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下地幔礦物中鐵的自旋轉變會導致地幔中部的縱波波速對溫度變化不敏感,解釋了多個地震層析成像觀測到的不尋常波速結構的成因,從而為利用自旋轉變效應認識地球內部結構打開了一扇門。
  • 源下緻密砂巖儲層垂向成巖非均一性成因機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題目:源下緻密砂巖儲層垂向成巖非均一性成因機製作者:李丹1,林承焰2,056038;2.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3.東北石油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4.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省沉積成礦作用與沉積礦產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590摘要:緻密砂巖油氣作為一種非常規油氣資源備受關注.為揭示源下緻密砂巖儲層垂向成巖非均一性成因機制
  • 源下緻密砂巖儲層垂向成巖非均一性成因機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題目:源下緻密砂巖儲層垂向成巖非均一性成因機製作者:李丹1,林承焰2,董春梅2,楊玲1,朱兆群1,馬存飛2,毛毳3,張濤4266580;3.東北石油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8;4.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省沉積成礦作用與沉積礦產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590摘要:緻密砂巖油氣作為一種非常規油氣資源備受關注.為揭示源下緻密砂巖儲層垂向成巖非均一性成因機制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莫霍面是以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命名的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在這一界面,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明顯增加。傳統的理論認為:大洋下地殼由輝長巖組成,與地幔之間被莫霍面分開。  但最新的假說認為:在慢速或超慢速擴張洋脊下方,地震波很難準確反映出下洋殼內部的巖性變化。因為,海水滲入到地幔後,與橄欖巖發生反應,橄欖巖在反應過程中降低了地震波速,變得和下洋殼輝長巖的地震波速相近。
  • 科學家深入馬裡亞納海溝,發現深海生物
    海洋板塊跟大陸板塊相碰撞,由於海洋巖石密度大、位置低,前者俯衝在下,插入地幔後逐漸消失,發生碰撞的地方就形成了海溝。馬裡亞納海溝位於西太平洋、馬裡亞納群島東部,綿延2550公裡、呈現弧形,已經形成了6千萬年。而水深超過10000米的區域,則主要集中在馬裡亞納海溝的南部,最深處"挑戰者深淵"也在其中。海底10000米有什麼?
  • 【長知識】沉積巖
    如在代表某一地質年代的沉積巖中,發現一層超乎尋常的宇宙物質,經過研究分析,科學家可以知道那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沉積巖中包含著很多地質變化的信息,甚至古代生物及宇宙發展變化的情況。它就像是一頁頁的地質歷史教科書。 沉積巖構成的壯麗景觀
  • 劉希軍:破解地幔深處的密碼
    隨著國際上地幔計劃(UMP)、深海鑽探計劃(DSDP)等的實施,憑藉地幔捕虜體和幔源火山巖所具有的深部信息,地幔地球化學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和突破。在同位素地質學研究所屢屢取得突破的背景下,劉希軍將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地幔同位素地球化學、地幔動力學研究中。地幔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厚度在2800km以上,位於地球內部的最深處,人類是無法直接接觸到地幔的。
  • 沉積巖: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及一般特徵
    一、沉積巖的概念沉積巖是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條件下,在常溫常壓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質經過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形成的一類巖石。②地表環境——富O2、CO2,因而沉積巖中含CO2、H2O成分較多。③生物作用——在石灰巖、矽質巖等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中,生物作用很重要。
  • 深海的秘密:南海是怎樣形成的?
    國際大洋鑽探50年裡, 有22個航次用來探索大西洋的張裂,發現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巖漿從地幔深處上湧導致陸地巖石圈破裂,屬於富巖漿型;另一類是大陸巖石圈拉薄,海水從破裂的地殼滲入地幔頂層,地幔的橄欖巖風化為蛇紋巖,變得容易破裂,然後才是巖漿湧出形成洋殼,屬於貧巖漿型。大西洋建立的模型在全球廣泛應用,是海盆形成的樣板。
  • 研究提出高鎂閃長巖新成因模式
    高鎂閃長巖的成因在國際上主要有三種模式:(1)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用來解釋如新生代日本Setouchi島以及許多太古代綠巖帶中的sanukitoid的成因);(2)俯衝板片熔體與地幔楔發生反應;(3)加厚下地殼(榴輝巖相)發生拆沉和部分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