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通過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並結合原位振動光譜技術,發現蛇紋石化橄欖巖中的固態有機質由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組成,但尚未發現含有與生物有機質有關的信息。這些有機質存在於微米級磁鐵礦晶粒周圍以及與納米級鐵氧化物相關的蛇紋石納米孔隙中,表明蛇紋石納米孔和納米級催化活性礦物的物理化學特性可能在自然界有機質的非生物合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非生物成因有機質既可為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提供關鍵的碳質物質基礎,也可為地球巖石圏生命系統提供新陳代謝能量來源,該發現對於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及地球深部生物圏具有啟示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nanogeochemistry of abiotic carbonaceous matter in serpentinites from the Yap Trench, western Pacific Ocean為題,在線發表在Geology上,深海所博士研究生南景博為論文第一作者,彭曉彤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博士Oliver Plümper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非生物成因有機質(CCM)與鐵氧化物及蛇紋石(Srp)納米孔的空間關係
【來源: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