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

2020-11-23 騰訊網

石油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生物成油理論(羅蒙諾索夫假說)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巖,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巖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巖,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巖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巖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巖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實際上,這個假說並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託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裡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巖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巖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巖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天然氣

天然氣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一類可燃性氣體,是一種化石燃料,包括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中各種自然過程形成的氣體(包括油田氣、氣田氣、泥火山氣、煤層氣和生物生成氣等)。而人們長期以來通用的"天然氣"的定義,是從能量角度出發的狹義定義,是指天然蘊藏於地層中的烴類和非烴類氣體的混合物。在石油地質學中,通常指油田氣和氣田氣。其組成以烴類為主,並含有非烴氣體,因而燃燒產生黃色或藍色火焰

天然氣蘊藏在地下多孔隙巖層中,包括油田氣、氣田氣、煤層氣、泥火山氣和生物生成氣等,也有少量出於煤層。它是優質燃料和化工原料。

天然氣主要用途是作燃料,可製造炭黑、化學藥品和液化石油氣,由天然氣生產的丙烷、丁烷是現代工業的重要原料。天然氣主要由氣態低分子烴和非烴氣體混合組成。

天然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天然氣的形成則貫穿於成巖、深成、後成直至變質作用的始終,各種類型的有機質都可形成天然氣,腐泥型有機質則既生油又生氣,腐植形有機質主要生成氣態烴。

生物成因

成巖作用(階段)早期,在淺層生物化學作用帶內,沉積有機質經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氣稱為生物成因氣。其中有時混有早期低溫降解形成的氣體。生物成因氣出現在埋藏淺、時代新和演化程度低的巖層中,以含甲烷氣為主。生物成因氣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更加豐富的有機質和強還原環境。

最有利於生氣的有機母質是草本腐植型—腐泥腐植型,這些有機質多分布於陸源物質供應豐富的三角洲和沼澤湖濱帶,通常含陸源有機質的砂泥巖系列最有利。硫酸巖層中難以形成大量生物成因氣的原因,是因為硫酸對產甲烷菌有明顯的抵製作用,H2優先還原SO42-S2-形成金屬硫化物或H2S等,因此CO2不能被H2還原為CH4。

甲烷菌的生長需要合適的地化環境,首先是足夠強的還原條件,一般Eh

有機成因

沉積有機質特別是腐泥型有機質在熱降解成油過程中,與石油一起形成的天然氣,或者是在後成作用階段由有機質和早期形成的液態石油熱裂解形成的天然氣稱為油型氣,包括溼氣(石油伴生氣)、凝析氣和裂解氣。

與石油經有機質熱解逐步形成一樣,天然氣的形成也具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在剖面最上部(成巖階段)是生物成因氣,在深成階段後期是低分子量氣態烴(C2~C4)即溼氣,以及由於高溫高壓使輕質液態烴逆蒸發形成的凝析氣。在剖面下部,由於溫度上升,生成的石油裂解為小分子的輕烴直至甲烷,有機質亦進一步生成氣體,以甲烷為主石油裂解氣是生氣序列的最後產物,通常將這一階段稱為幹氣帶。

由石油伴生氣凝析氣幹氣,甲烷含量逐漸增多,故乾燥係數升高,甲烷δ13C1值隨有機質演化程度增大而增大。

煤型氣

煤系有機質(包括煤層和煤系地層中的分散有機質)熱演化生成的天然氣稱為煤型氣。

煤田開採中,經常出現大量瓦斯湧出的現象,如重慶合川區一口井的瓦斯突出,排出瓦斯量竟高達140萬立方米,這說明,煤系地層確實能生成天然氣。

煤型氣是一種多成分的混合氣體,其中烴類氣體以甲烷為主,重烴氣含量少,一般為幹氣,但也可能有溼氣,甚至凝析氣。有時可含較多Hg蒸氣和N2等。

煤型氣也可形成特大氣田,1960S以來在西西伯利亞北部K2、荷蘭東部盆地和北海盆地南部P等地層發現了特大的煤型氣田,這三個氣區探明儲量22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探明天然氣總儲量的1/3弱。據統計(M.T哈爾布蒂,1970),在世界已發現的26個大氣田中,有16個屬煤型氣田,數量佔60%,儲量佔72.2%,由此可見,煤型氣在世界可燃天然氣資源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

成煤作用與煤型氣的形成:成煤作用可分為泥炭化和煤化作用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堆積在沼澤、湖泊或淺海環境下的植物遺體和碎片,經生化作用形成煤的前身——泥炭;隨著盆地沉降,埋藏加深和溫度壓力增高,由泥炭化階段進入煤化作用階段,在煤化作用中泥炭經過微生物酶解、壓實、脫水等作用變為褐煤;當埋藏逐步加深,已形成的褐煤在溫度、壓力和時間等因素作用下,按長焰煤氣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的序列轉化。

實測表明,煤的揮發分隨煤化作用增強明顯降低,由褐煤煙煤無煙煤,揮發分大約由50%降到5%。這些揮發分主要以CH4、CO2、H2O、N2、NH3等氣態產物的形式逸出,是形成煤型氣的基礎,煤化作用中析出的主要揮發性產物。

1.煤化作用中揮發性產物總量埠;

2、CO2 3.H2O 4. CH4 5.NH3 6.H2S

從形成煤型氣的角度出發,應該注意在煤化作用過程中成煤物質的四次較為明顯變化(煤巖學上稱之為煤化躍變):

第一次躍變發生於長焰煤開始階段,碳含量Cr=75-80%,揮發分Vr=43%,Ro=0.6%;

第二次躍變發生於肥煤階段,Cr=87%,Vr=29%,Ro=1.3%;

第三次躍變發生煙煤無煙煤階段,Cr=91%,Vr=8%,Ro=2.5%;

第四次躍變發生於無煙煤變質無煙煤階段,Cr=93.5%,Vr=4%,Ro=3.7%,芳香族稠環縮合程度大大提高。

在這四次躍變中,導致煤質變化最為明顯的是第一、二次躍變。煤化躍變不僅表現為煤的質變,而且每次躍變都相應地為一次成氣(甲烷)高峰。

煤型氣的形成及產率不僅與煤階有關,而且還與煤的煤巖組成有關,腐殖煤在顯微鏡下可分為鏡質組、類脂組和惰性組三種顯微組分,中國大多數煤田的腐殖煤中,各組分的含量以鏡質組最高,約佔50~80%,惰性組佔10~20%(高者達30~50%),類脂組含量最低,一般不超過5%。

在成煤作用中,各顯微組分對成氣的貢獻是不同的。長慶油田與中國科院地化所(1984)在成功地分離提純煤的有機顯微組分基礎上,開展了低階煤有機顯微組分熱演化模擬實驗,並探討了不同顯微組分的成烴貢和成烴機理。發現三種顯微組分的最終成烴效率比約為類脂組:鏡質組:惰性組=3:1:0.71,產氣能力比約為3.3:1:0.8,說明惰性組也具一定生氣能力。

無機成因

地球上的所有元素都無一例外地經歷了類似太陽上的核聚變的過程,當碳元素由一些較輕的元素核聚變形成後的一定時期裡,它與原始大氣裡的氫元素反應生成甲烷。

地球深部巖漿活動、變質巖和宇宙空間分布的可燃氣體,以及巖石無機鹽類分解產生的氣體,都屬於無機成因氣或非生物成因氣。它屬於幹氣,以甲烷為主,有時含CO2、N2、He及H2S、Hg蒸汽等,甚至以它們的某一種為主,形成具有工業意義的非烴氣藏。

稀有氣體He、Ar等,由於其特殊的地球化學行為,科學家們常把它們作為地球化學過程的示蹤劑。He、Ar的同位素比值3He/4He、40Ar/36Ar是查明天然氣成因的極重要手段,因沿大氣殼源殼、幔源混合幔源,二者不斷增大,前者由1.39×10-6>10-5,後者則由295.6>2000。此外,根據圍巖與氣藏中Ar同位素放射性成因,還可計算出氣體的形成年齡(朱銘,1990)。

甲烷

無機合成:CO2+H2CH4+H2O 條件:高溫(250℃)、鐵族元素

地球原始大氣中甲烷:吸收於地幔,沿深斷裂、火山活動等排出

板塊俯衝帶甲烷:大洋板塊俯衝高溫高壓下脫水,分解產生的H、C、CO/CO2CH4

CO2

天然氣中高含CO2與高含烴類氣一樣,同樣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對於CO2氣藏來說,有經濟價值者是CO2含量>80%(體積濃度)的天然氣,可廣泛用於工業、農業、氣象、醫療、飲食業和環保等領域。中國廣東省三水盆地沙頭圩水深9井天然氣中CO2含量高達99.55%,日產氣量500萬方,成為有很高經濟價值的氣藏。

世界上已發現的CO2氣田藏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火山區、斷裂活動區、油氣富集區和煤田區。從成因上看,共有以下幾種:

無機成因

上地幔巖漿中富含CO2氣體當巖漿沿地殼薄弱帶上升、壓力減小,其中CO2逸出。

碳酸鹽巖受高溫烘烤或深成變質可成大量CO2,當有地下水參與或含有Al、Mg、Fe雜質,98~200℃也能生成相當量CO2,這種成因CO2特徵:CO2含量>35%,δ13CCO2>-8‰。

碳酸鹽礦物與其它礦物相互作用也可生成CO2,如白雲石與高嶺石作用即可。

另外,有機成因有:

生化作用、熱化學作用、油田遭氧化、煤氧化作用

N2

N2是大氣中的主要成分,據研究,分子氮的最大濃度和逸度出現在古地臺邊緣的含氮地層中,特別是蒸發鹽巖層分布區的邊界內。氮是由水層遷移到氣藏中的,由硝酸鹽還原而來,其先體是NH4+。

N2含量大於15%者為富氮氣藏,天然氣中N2的成因類型主要有:

有機質分解產生的N2:100-130℃達高峰,生成的N2量佔總生氣量的2.0%,含量較低;(有機)

地殼巖石熱解脫氣:如輝綠巖熱解析出氣量,N2可高達52%,此類N2可富集;

地下滷水(硝酸鹽)脫氮作用:硝酸鹽經生化作用生成N2O+N2;

地幔源的N2:如鐵隕石含氮數十~數百個ppm;

大氣源的N2:大氣中N2隨地下水循環向深處運移,混入最多的主要是溫泉氣。

同位素特徵看,一般來說最重的氮集中在硝酸鹽巖中,較重的氮集中在芳香烴化合物中,而較輕的氮則集中在銨鹽和胺基酸中。

H2S

全球已發現氣藏中,幾乎都存在有H2S氣體,H2S含量>1%的氣藏為富H2S的氣藏,具有商業意義者須>5%。

據研究(Zhabrew等,1988),具有商業意義的H2S富集區主要是大型的含油氣沉積盆地,在這些盆地的沉積剖面中均含有厚的碳酸鹽一蒸發鹽巖系。

自然界中的H2S生成主要有以下兩類:

生物成因(有機):包括生物降解和生物化學作用;

熱化學成因(無機):有熱降解、熱化學還原、高溫合成等。根據熱力學計算,自然環境中石膏(CaSO4)被烴類還原成H2S的需求溫度高達150℃,因此自然界發現的高含H2S氣藏均產於深部的碳酸鹽—蒸發鹽層系中,並且碳酸鹽巖儲集性好。

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視頻

資料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石油成因和峰值理論
    石油的成因,一直存在多種理論或假說,主要包括無機成因論、有機成因論和混合成因論。  (一)無機成因論  無機成因論以前蘇聯學者為代表,19世紀晚期,俄國門捷列夫認為,地球深處的金屬碳化物在高溫下與水起反應,生成乙炔隨後凝聚成烴。石油來源於地殼深部和地幔內的含烴類物質。無機成因論者指出,有機論無法解釋巨大的石油資源量,有些油田的石油資源量遠遠超過沉積物的生烴量。
  • 石油天然氣有第三種成因嗎?---青年學者李漢韜提出原始大氣演變...
    對於支撐現代文明社會進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來源及成因,在科學家們不斷深化研究中,其成因來源基本已有定論,這就是石油天然氣有機成因說和無機成因說。特別是有機成因說目前已被普遍接受。但很多地學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發現一些「兩說」解釋不清的現象。
  • 科學看世界--石油的成因之爭
    石油是當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人類使用石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3世紀,中國四川省就已經有人使用石油、天然氣做燃料來燒烤食物、取暖、照明。到了19世紀,人類開始大規模開採石油並用於工業生產。現在,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石油。
  • 阿布達比石油和天然氣國際會議關注天然氣的重要性
    第十六屆阿布達比石油和天然氣國際會議暨展會(ADIPEC)10日在阿布達比國家展覽中心拉開帷幕,為期三天的會議和展覽將吸引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
  • 石油、天然氣的來源
    對石油、天然氣(以下簡稱油氣)生成的來源,科學家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生物死亡後轉變成的,及有機生成學說。
  • 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作為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其成因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有機成因和無機成因兩種學說。
  • 石油到底是無機還是有機成因?如果是無機,那麼火星上也有石油?
    石油開採是一個夕陽產業,這是大家對石油行業的認知,因為一直以來各種媒體都在宣傳,未來石油還可以使用50年,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但石油似乎仍然沒有任何枯竭的跡象!石油到底是有機成因還是無機成因?
  • 可燃冰資源引多國關注 為石油天然氣替代品
    「可燃冰」,專家們稱之為「天然氣水合物」或「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混合產生的一種固態物質,外貌類似冰或固體酒精,點火即可燃燒。「可燃冰」儲量豐富、分布廣闊,科學家們預測,它是常規石油和天然氣的最佳替代能源。
  • 為什麼不再聽說「石油要枯竭」了?為什麼石油會越來越多?
    主要的理論有兩種:有機成油說和無機成油說。有機成油說:我們知道石油是複雜的有機混合物,裡面包含著大量的碳氫化合物,人們認為石油成因於淺海中的藻類和其他微生物的聚集,這些微生物首先被淤泥覆蓋,並且與氧氣隔絕,形成有機淤泥。
  • 阿布達比石油和天然氣國際會議聚焦科技對油氣行業影響
    新華社阿布達比11月11日電(記者蘇小坡)阿布達比石油和天然氣國際會議暨展會11日在阿聯首都阿布達比國家展覽中心開幕,聚焦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數位化及新興科技對油氣行業的影響。阿聯國務部長兼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執行長蘇爾坦·賈比爾在開幕式上發言說,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正面臨新科技、新商業模式、新能源形態和新地緣政治秩序等挑戰。他呼籲油氣行業重新審視與科技、可持續發展和消費者的關係,以確保該行業未來繼續保持支柱產業地位。
  • IEEFA:石油和天然氣巨頭第二季度財報恐將「很可怕」
    第二季度,受累於為遏制新冠疫情蔓延而推行的一系列封鎖限制舉措,以及該疫情催生的前所未有的需求衝擊,石油巨頭,即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見證了歷史性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暴跌。
  • 關於石油的形成和開採一些錯誤認知的更正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質,也就是石油母質的成因。 事實上,關於石油的確切成因至今學術界也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對於石油的研究也是在不斷發展的。目前對於石油的成因業界比較支持的觀點是乾酪根熱解生烴說,即石油的母質是一種叫做乾酪根的物質。什麼是乾酪根?
  • 「油城軼事」石油成因知多少
    石油被稱為「工業血液」「黑色金子」,它與我們息息相關,它的應用在我們生產生活中無處不在。石油價值如此之大,了解它的成因是不是就能更好地利用它甚至人工合成石油呢?今天這期「油城軼事」我們就來說一說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 火星或月球等其他星球有石油嗎?
    當前流行的石油成因有兩種,一種是生物成因,另一種則是無機成因!如果是前者的話那麼月球上肯定是不會有石油的,因為月球自始至終不像有過生命的天體,但火星就不好說了!假如是無機成因的話,很明顯只要天體足夠大,碳氫物質能夠富集並且被擠壓流動以及匯集,那這些天體上都有可能有石油,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簡單了解下!上圖是生物成因石油形成過程簡單示意圖;從生物到石油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形成乾酪根,在這個過程中,早期形成的是什麼物質並不是特別關鍵,主要還是有機物!有機成因的來源可以藻類,浮遊生物以及植物和動物屍體等!
  • 煤和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煤和石油都是化石燃料,它們的主要成分都為有機物,這意味著它們最初都應該是由早期地球生命演變而來。那麼,煤和石油具體是怎麼形成的呢?煤的形成理論根據現有的理論,地球上大部分的煤都起源於樹木、蕨類植物和其他熱帶森林植物,它們所生活的時代比現在更加溫暖。正因為如此,世界上的煤層都是在陸地上發現的。
  • 【中國科學報】「中國天然氣之父」與天然氣工業
    為了能儘快彌補專業的不足,在此期間他幾乎讀完了江漢油田圖書館石油專業和地質專業的書,從中了解到當時世界和中國存在石油與天然氣生產、研究的不平衡,前者產量高、研究深入,後者產量低、研究薄弱。  「中國的石油當時勘探開發得很不錯,但是幾乎沒有人重視天然氣,也沒有列在國家開發議程中。我認為要想在工作出成績只能另闢蹊徑,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戴金星說。
  • 化德縣L415石油天然氣輸送鋼管和管的重量和價格是怎麼算的呢
    化德縣L415石油天然氣輸送鋼管和管的重量和價格是怎麼算的呢 ,「wqo457」   無錫市上廣核能電力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經營L415石油天然氣輸送鋼管、國產合金鋼、不鏽鋼、碳鋼管材、板材、棒材、型材、管道配件和焊接材料,無縫管、直縫管、合金/高壓鍋爐專用管道等產品,歡迎新老客戶前來選購
  • 可燃冰:石油天然氣最佳替代品
    「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賦存於海洋300—3000米水深的海底沉積物中,主要賦存於陸坡、島坡和盆地的沉積物或沉積巖中。以其儲量豐富及高效清潔特點被譽為「後石油時代」重要替代能源。陸地上的可燃冰資源主要分布在高緯度極地永久凍土帶之下,或者大陸邊緣的斜坡和隆起處。近海海底是可燃冰寶庫。但是,可燃冰被封閉在海底的低溫高壓環境中。
  • 石油起源理論和伊拉克戰爭(連載一)
    石油則是由地質變遷時把堆積在地面的古代生物遺骸埋到地下,在演變成化石過程中,經特殊環境下的物理、化學、生化作用而形成,所以西方的小學裡流行著簡單化的成因說,即煤是樹木變的,石油是恐龍變的。        煤的成因理論很容易得到證實,煤是一種具有可燃性能的沉積巖,而且在煤層中還常能發現植物化石,這些都可以證明煤是由植物體轉化而成。
  • 為什麼不再喊「石油要枯竭」了?原來人類滅絕,石油都可能採不完
    主要的理論有兩種:有機成油說和無機成油說。 有機成油說:我們知道石油是複雜的有機混合物,裡面包含著大量的碳氫化合物,人們認為石油成因於淺海中的藻類和其他微生物的聚集,這些微生物首先被淤泥覆蓋,並且與氧氣隔絕,形成有機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