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氣有第三種成因嗎?---青年學者李漢韜提出原始大氣演變...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對於支撐現代文明社會進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來源及成因,在科學家們不斷深化研究中,其成因來源基本已有定論,這就是石油天然氣有機成因說和無機成因說。特別是有機成因說目前已被普遍接受。但很多地學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發現一些「兩說」解釋不清的現象。昆明石油局規劃設計所青年學者李漢韜在較長時間研究後提出「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氣是地球內石油天然氣生成的內因之一」。對於這一全新的石油天然氣成因認識,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日前他在《地質地球化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
    李漢韜告訴記者,由於石油具有生命有機物才具有的旋光性,並且存在某些生物標誌的化合物,如卟啉化合物、異戊間二烯烴、萜類和甾烷類化合物,石油天然氣的有機成因說已經普遍被接受。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天然氣來源於有機物,海洋或湖泊中的微生物死亡後,它們的遺體被迅速埋藏免遭細菌的分解,當沉積到一定厚度後,在溫度壓力適宜的條件下,便轉變成石油天然氣。但實踐證明,石油天然氣有機成因說並非絕對。無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天然氣是由碳化無機物反應形成的,以L·高契爾的闡述最具有說服力。他認為原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氫氣首先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和水,一氧化碳再與水照類似於費-託合成反應模型無機合成各種烴類,當溫度在180℃~400℃時,特別是存在鎳、鐵、二氧化碳的情況下能生成各種沸點的烴類及少量的酸、酮、醛、酯、醇等有機物。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存在大量天際有機分子,其中甲烷是主要成分,這就說明有機物並非是石油天然氣的惟一來源,石油天然氣的形成可能十分複雜,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李漢韜的研究就是從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氣組成入手,分析其演化歷程以及可能形成的有機物,重新探討石油天然氣的形成。
    探測器發回來的資料表明近日行星表面溫度高,一般質量小,大氣組成以二氧化碳為主;遠日行星由於遠離太陽,表面溫度低,甲烷、氨等分子量較小的物質也能以固態、液態的方式存在;巨行星遠離太陽,氣體組成則以氫氣、氦氣為主。
    地球質量大於近日行星,又遠遠小於巨行星,原始大氣組成必定以二氧化碳為主,同時還含有大量的氨氣、甲烷,此外還含有少量的乙烯、乙炔、氫氣、氦氣、一氧化碳、硫化氫、氰化氫和水蒸氣。原始大氣中的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氣體是天然氣及可燃冰的主要成分。
    1953年,美國學者米勒設計出模擬原始大氣化學反應的實驗,他將燒瓶中的空氣抽掉,泵入甲烷、氫氣、氨氣等混合氣體模擬地球的原始大氣,然後暴露在連續放電的條件下,結果得到了20多種有機物,其中包括11種胺基酸。
    原始大氣合成有機物需要能量,這些能量主要來源於太陽能以及地球內部的火山爆發。地球處在離太陽約1.5億公裡的特殊位置,使得地表溫度既不太高,也不太低。溫度太低,沒有足夠的能量;溫度太高,合成的有機物不穩定。月球離地球約38萬公裡,質量約為地球的1/81。由於它們彼此靠得很近,受到的潮汐力非常大,使得地殼活動劇烈,其劇烈程度遠遠大於與地球相鄰的金星和火星,頻頻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火山爆發時產生的高溫為原始有機物合成提供了能源。在火山爆發的同時,釋放出鉑、鎳、鐵、硫等元素及其氧化物,而這些物質正好為有機物的合成起催化作用。
    除此之外,天空中的放電,宇宙射線的照射,隕石或彗星同大氣碰撞時發出的衝擊波等等,亦有利於原始有機物的合成。
    原始大氣合成的烴類可能以正烷烴為主,也有異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由於原始大氣含有水蒸氣,原始大氣合成的烴類降落地面後,遇到酸、鹼、鹽等化合物,便進一步合成脂肪酸、胺基酸、多肽、原始蛋白質等。除此之外,還能合成具有生物標誌的化合物,如卟啉化合物、萜類和甾烷類化合物。
    原始大氣合成的烴類是石油的主要成分,脂肪酸、胺基酸等有機物在高溫時能降解為烴類。但是,由原始大氣以化學方式直接合成的有機物非常有限,只有在出現結核現象,能吸附、過濾原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氨氣等氣體,類似生物生長後,才會大量產生有機物。
    由於原始大氣的還原性極強,合成的有機物能長期保存。某些有機物具有極性基團,彼此相互吸附、聚結,並與某些金屬離子配合,從而形成類似於葉綠體之類的有機結核體。結核現象在物質世界中普遍存在,如常見的癌症和結核病等。無機物中也會出現結核現象,如海洋中的錳結核,它是一種球狀塊狀的錳與鐵的結核塊,直徑從半釐米到25釐米,個別達到1米以上,切開來看,裡面像洋蔥頭一樣層層相疊,顏色從暗黑到褐色,最常見的是土黑色,全身有很多細孔,具有過濾作用,海水通過這些細孔時,錳、鐵等元素便被吸附下來,因而能以驚人的速度不停地生長。
    由原始大氣合成的這種有機結核體也能像錳結核過濾海水一樣過濾原始氣,大量吸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及氨氣,並利用光能合成新的有機物。由於原始大氣具有很強的還原性,沒有細菌分解,故有機結核體能長期保存,並大量沉積下來。早期的有機結核物或許能溶於有機溶劑,部分受熱能降解為石油的重組分、瀝青質等。而後期的有機結核體一般不溶於有機溶劑,成為地層中的乾酪根或煤。
    有機結核體長期遭受紫外線的照射,便進一步演變成為具有細胞分裂功能的原始生命、原始細菌和原始藻類。原始藻類出現後,大量吸收原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原始大氣逐漸由還原性變成氧化性,這時期的生物體仍能大量沉積,受熱能降解成烴類,形成少量、分散的煤氣、沼氣,但不能形成石油天然氣。
    李漢韜分析了原始油氣藏的形成過程。他認為,原始地球類似於現在的金星或火星,表面是一個砂塵的世界,沒有水,也沒有海洋。原始有機物合成後,飄蕩到低溫地區,便會像雨水一樣降落在地球表面,在低洼的地方聚集起來。如果這些區域滲透性極好,如像中東、裏海等沙漠地區,這些有機物便滲透到地下去,在地層孔隙中儲藏起來,原始有機物出現結核後,分子量越來越大,並且具有較強的粘性,一般不再滲透到地下,而是留在地面,與砂子發生進一步反應出現成巖作用,形成堅硬、緻密、非滲透的覆蓋層,將早期的地層圈閉起來,形成原始油氣藏。
    另外,地殼運動很容易破壞原始油氣藏,原始油氣藏的石油天然氣便沿著斷層、裂縫運移到新的地層,並且會溶解新地層的有機物,成為新的油氣藏。與原始油氣藏相比,石油天然氣的成分更複雜。
    由於石油天然氣的比重小於水,在強大的地層壓力下,有向上運動的趨勢,一旦遇到裂縫或斷層,便會從下面的古老地層運移到上面的更新的地層,比如我國的陝甘寧、新疆等地,國外的墨西哥灣曾有石油從地下流出。儘管在許多中新代以後的地層中發現了石油天然氣,但早在地球形成之初,那時生命還沒有起源,就有石油、天然氣形成了。因此,石油天然氣埋藏深度較深是理所當然的。
    李漢韜最後總結他的觀點說:
    (1)石油天然氣是一種以烴類為主的混合物,它的成分十分複雜,以無機物合成主產物為主,也含有機物和生物遺體分解物。
    (2)石油天然氣的形成貫穿著從地球的誕生到生命的形成的整個過程,與天體運動、地殼運動、原始大氣的演變以及生命的誕生密切相關。
    (3)地層中大量有機物主要來源於有機物結核。有機物結核是生命起源最關鍵的一步,但有關細節尚待實驗檢驗。
    (據《科學時報》)

相關焦點

  • 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
    甲烷菌的生長需要合適的地化環境,首先是足夠強的還原條件,一般Eh 有機成因 沉積有機質特別是腐泥型有機質在熱降解成油過程中,與石油一起形成的天然氣,或者是在後成作用階段由有機質和早期形成的液態石油熱裂解形成的天然氣稱為油型氣,包括溼氣(石油伴生氣)、凝析氣和裂解氣
  • 石油成因和峰值理論
    石油的成因,一直存在多種理論或假說,主要包括無機成因論、有機成因論和混合成因論。  (一)無機成因論  無機成因論以前蘇聯學者為代表,19世紀晚期,俄國門捷列夫認為,地球深處的金屬碳化物在高溫下與水起反應,生成乙炔隨後凝聚成烴。石油來源於地殼深部和地幔內的含烴類物質。無機成因論者指出,有機論無法解釋巨大的石油資源量,有些油田的石油資源量遠遠超過沉積物的生烴量。
  • 科學看世界--石油的成因之爭
    石油是當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人類使用石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3世紀,中國四川省就已經有人使用石油、天然氣做燃料來燒烤食物、取暖、照明。到了19世紀,人類開始大規模開採石油並用於工業生產。現在,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石油。
  • 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揭曉
    中國地質學會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是我國青年地質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譽獎之一,這一獎項主要獎勵45歲及以下,在地質科學領域有創造性科學成就或在地質勘查及地質教育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地質工作者,該獎項已在社會上產生良好影響。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每兩年頒發一次。
  • 地球上的石油是如何形成的,是動物的屍體成油嗎?你認為呢?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地球上的石油是如何形成的,是動物的屍體成油嗎?你認為呢?大家知道,石油作為現如今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在國家的發展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大家知道,平時生活中也是少不了石油的存在。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大家知道地球上的石油是如何形成的,是動物的屍體成油嗎?你認為呢?對此兩個觀點你會更支持哪一個呢?很多人都說石油是古生物堆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而形成的。是現如今最受人推崇的一種說法。這也就是所謂的生物成油理論。是由美國的科學家提出的。大家知道,石油也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 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作為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其成因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有機成因和無機成因兩種學說。
  • 阿布達比石油和天然氣國際會議關注天然氣的重要性
    第十六屆阿布達比石油和天然氣國際會議暨展會(ADIPEC)10日在阿布達比國家展覽中心拉開帷幕,為期三天的會議和展覽將吸引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
  • 火星或月球等其他星球有石油嗎?
    當前流行的石油成因有兩種,一種是生物成因,另一種則是無機成因!如果是前者的話那麼月球上肯定是不會有石油的,因為月球自始至終不像有過生命的天體,但火星就不好說了!假如是無機成因的話,很明顯只要天體足夠大,碳氫物質能夠富集並且被擠壓流動以及匯集,那這些天體上都有可能有石油,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簡單了解下!上圖是生物成因石油形成過程簡單示意圖;從生物到石油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形成乾酪根,在這個過程中,早期形成的是什麼物質並不是特別關鍵,主要還是有機物!有機成因的來源可以藻類,浮遊生物以及植物和動物屍體等!
  • 石油,不再只是「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含碳量很高,包括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化石燃料常用的衍生物包括煤油和丙烷。化石燃料的種類從碳氫比低的揮發性物質(如甲烷),到液體(如石油),再到幾乎純碳組成的非揮發性物質(如無煙煤)。:傳統石油生成理論認為,石油是古代有機物演變而來的,即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經過漫長演化並最終形成。
  • 石油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科學家提出兩種觀點,哪一個正確?
    金屬等資源的形成跟石油是完全不同的,石油在地球早期的時候是沒用的,不僅石油沒有,煤炭,天然氣等這些資源也是沒有的。它們都是在後來地球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煤炭的形成可能是來自於森林,天然氣可能是由古生物殘骸形成,那麼石油是的形成原因會是什麼呢?
  • 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這結論有毛病嗎?
    科學家說,煤是幾億年前的樹木演變而成的,石油是幾億年前動物屍體演變成的,真的嗎?二、石油的形成從現代石油成因理論來說,一般都普遍支持有機成因,當然也有部分理論支持無機成因,我們來簡單了解下兩者的差異!一、有機成因上圖是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簡單圖示,當然事實上並沒有如此簡單,我們來說明下從有機物到石油的過程!
  • 石油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你認為是哪種?
    主流的說法有兩種。生物變油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石化變油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非主流的說法有好幾種。石油成因「宇宙說」,天文學家利用光譜分析,發現太陽系某些行星大氣層和彗星核部都有碳氫化合物存在。它們顯然與生物作用無關。
  •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真的是生物轉化的?有那麼多的生物嗎?
    工業用的氦氣主要來自於天然氣,通過比對氦3和氦4的比例不就可以知道這些氦氣到底是來自原始大氣還是來自放射性衰變嗎?進而推測出石油的成因。就像通過水的含量推測氧氣的積累過程一樣?看到微生物和石油都含有機物,石油就是微生物變的。 原來科學好簡單。 鴨和鵝相似,鴨是鵝變的。 老虎和貓相似,老虎是貓變的。 狼和狗相似,狼是狗變的。 草中含碳,煤是草變的。 人體含有機物,石油、天然氣是古人變的。 科學是嚴謹的, 誰又能證明第一棵樹誕生的時候,土裡沒有煤? 誰又能證明,生物沒誕生時,海底沒有石油?
  • 世界十大石油天然氣公司, 前三名中有兩家中國公司
    小編已經把最精彩的內容寫在下邊,請您耐心的把文章閱讀完可以嗎?您的閱讀就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此外,滿足小編一個小小的請求好嗎?幫忙點點關注,閱讀完文章別忘了留下您寶貴的意見!不管時代如何的發展變遷,石油和天然氣都是世界稀缺能源,一直來石油和天然氣項目也是備受大家的矚目,而且它們還有著非常驚人的收入和利潤。
  • 【中國科學報】「中國天然氣之父」與天然氣工業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著名科學家戴金星,被譽為「中國天然氣之父」。作為我國煤成氣理論的先驅和奠基人、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的戴金星投身中國天然氣事業迄今已整整53年。  時光荏苒,五十餘載彈指一揮間。  戴金星今年恰逢八十華誕,曾經懷抱一腔報國情懷的青年如今已是滿頭銀髮的慈祥老者。
  • 中國石油集團第十屆「十大傑出青年」剪影
    出生在寧夏的郭旭光,2008年拒絕了北京工作的機會,毅然來到新疆這片廣袤大地,開啟了他的石油探索之旅。  郭旭光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祖國的石油勘探事業。他用實際行動弘揚了石油精神,踐行了「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誓言,交出了一份時代青年的合格答卷。
  • 天津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查明 跟蹤研究工作組提出治汙建議
    北極星大氣網訊: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其中大氣汙染問題,成為不少地區的「心肺之患」。2017年9月,「1+X」模式的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成立,並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2+26」城市派駐了跟蹤研究工作組,針對各地大氣汙染成因和治汙措施效果開展駐點研究。
  • 關於石油的形成和開採一些錯誤認知的更正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質,也就是石油母質的成因。 事實上,關於石油的確切成因至今學術界也沒有完全統一的認識,對於石油的研究也是在不斷發展的。目前對於石油的成因業界比較支持的觀點是乾酪根熱解生烴說,即石油的母質是一種叫做乾酪根的物質。什麼是乾酪根?
  •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中國數字科技館
    1876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了「碳化說」。他認為,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它們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就生成碳氫化合物。碳氫化合物沿著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的部位儲存凝結,最終形成石油。但這一假說的不足之處是:地球深處的碳化鐵含量極其微小,並且地球內部的高溫也使地下水無法到達地球深處。
  • 可燃冰資源引多國關注 為石油天然氣替代品
    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和國家一直在研究可燃冰開發問題。但是,迄今仍處於科學勘探和試開採階段。有專家估計,開發海底和陸域可燃冰資源,將分別在30年和15年之後才能大規模展開。開發可燃冰的重要性在於,隨著常規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日益減少,可燃冰將成為最佳的替代能源和戰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