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看世界--石油的成因之爭

2020-09-18 兼愛者

石油是當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人類使用石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3世紀,中國四川省就已經有人使用石油、天然氣做燃料來燒烤食物、取暖、照明。到了19世紀,人類開始大規模開採石油並用於工業生產。現在,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石油。

然而,就在石油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人們對它的成因至今還沒弄清楚。

長期以來,在有關石油成因的問題上,形成了2大派別:無機起源說、有機起源說。

無機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德國地理學家洪堡和俄國化學家羅蒙諾索夫,他們都認為石油源於無機物。然而,化學家無法解釋石油的複雜化學成分、油田的複雜化學成分、油田的實際地質分布。所以,現在支持無機起源說的科學家越來越少。

有機起源說形成於19世紀中葉。該理論認為,在遠古時期,海洋中主要是低等生物,這些單細胞生物的主要成分是碳、氫、氧。這些海洋生物死後,其遺體沉入海底,被泥沙覆蓋,空氣被隔絕,在細菌的作用下發生著各種化學變化。經過漫長的演變,這些低等生物變成了石油。

到目前這兩種起源說,都找到了一些相關證據。

無機起源說證據

在無生命的星體上,確實發現了類似石油、天然氣的物質。

石油地質勘探發現在地殼的深處存在油氣補給源。

有機起源說證據

石油具有成因於生物的有機物質才具有的旋光性。

石油中含有的「卟啉」與植物的葉綠素和動物的血紅素相似。

相關焦點

  • 石油成因和峰值理論
    石油的成因,一直存在多種理論或假說,主要包括無機成因論、有機成因論和混合成因論。  (一)無機成因論  無機成因論以前蘇聯學者為代表,19世紀晚期,俄國門捷列夫認為,地球深處的金屬碳化物在高溫下與水起反應,生成乙炔隨後凝聚成烴。石油來源於地殼深部和地幔內的含烴類物質。無機成因論者指出,有機論無法解釋巨大的石油資源量,有些油田的石油資源量遠遠超過沉積物的生烴量。
  • 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
    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 甲烷菌的生長需要合適的地化環境,首先是足夠強的還原條件,一般Eh 有機成因 沉積有機質特別是腐泥型有機質在熱降解成油過程中,與石油一起形成的天然氣,或者是在後成作用階段由有機質和早期形成的液態石油熱裂解形成的天然氣稱為油型氣,包括溼氣(石油伴生氣)、凝析氣和裂解氣
  • 裏海之爭,實際也是圍繞能源的利益之爭
    這或許與它的歷史成因有關。據說,在數萬年前,裏海還與黑海、鹹海、地中海和亞速海為一體,組成了古地中海。經過了漫長的地殼運動和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各海也漸漸分離,改變了它們原有的面貌,分離出來的裏海逐漸形成如今的內陸湖泊。在地理上被稱作「海跡湖」,它不僅來源於海洋,同時還與海洋有著相似的生態系統。只不過由於如今近乎封閉的狀態,才形成了湖泊。
  • 「油城軼事」石油成因知多少
    石油被稱為「工業血液」「黑色金子」,它與我們息息相關,它的應用在我們生產生活中無處不在。石油價值如此之大,了解它的成因是不是就能更好地利用它甚至人工合成石油呢?今天這期「油城軼事」我們就來說一說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 劉東生院士:揭開黃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例如,帕林諾夫認為黃土是洪積形成的,張伯聲教授認為黃土是湖相沉積的產物,楊傑先生認為黃土是河流衝擊形成的,一些蘇聯學者認為黃土是石灰巖風化後殘積形成的。劉東生,我國第四紀地質學家、環境地質學家、高山和極地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石油到底是無機還是有機成因?如果是無機,那麼火星上也有石油?
    石油開採是一個夕陽產業,這是大家對石油行業的認知,因為一直以來各種媒體都在宣傳,未來石油還可以使用50年,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但石油似乎仍然沒有任何枯竭的跡象!石油到底是有機成因還是無機成因?
  • 揭開黃土高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 劉東生院士與「新風成說」
    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例如,帕林諾夫認為黃土是洪積形成的,張伯聲教授認為黃土是湖相沉積的產物,楊傑先生認為黃土是河流衝擊形成的,一些蘇聯學者認為黃土是石灰巖風化後殘積形成的。
  • 石油是可再生能源?驚天騙局還是科學論證,這一切得從恐龍說起
    不僅是美股,石油市場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一直處於高昂價格的原油也開始下跌,一些石油公司甚至面臨破產威脅。之所以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源於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未來將會面臨枯竭的說法。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馬裡恩·金·哈伯特就曾用他繪製的鐘形曲線描繪了石油的產量和未來的狀況。
  • 石油天然氣有第三種成因嗎?---青年學者李漢韜提出原始大氣演變...
    對於支撐現代文明社會進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來源及成因,在科學家們不斷深化研究中,其成因來源基本已有定論,這就是石油天然氣有機成因說和無機成因說。特別是有機成因說目前已被普遍接受。但很多地學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發現一些「兩說」解釋不清的現象。
  • 王菲方舟子之爭:是科學的一言堂還是對信仰的呵護
    王菲方舟子之爭:是科學的一言堂還是對信仰的呵護(圖片來源:資料圖)編者按:近日,有「打假鬥士」之稱的方舟子與信奉佛教的娛樂明星王菲近日在網絡上展開了一場「遭遇戰」。兩人就一尊火災中「完好無損」的木製佛像展開了一番關於信仰和科學的辯論,王菲認為方舟子是「科學的不講理」,方舟子則回敬稱王菲「不要信仰地不講理」。那麼,王菲方舟子之爭究竟是出於對科學的迷信而作的捍衛還是對信仰而作的本能呵護?鳳凰網華人佛教將就此事件獨家採訪哲學界、佛學界、科學界等知名學者,由他們為我們解讀王菲方舟子之爭的學術觀點。以下是上海佛教協會金易明先生的觀點。
  • 為何很少聽說石油危機了?蘇聯專家早已給出答案:石油或可再生!
    當然,地球的化石能源中,除了煤炭以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能源則是石油。但是在這裡,卻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雖然很多人整天嚷著石油危機即將降臨,但是就目前來看的話,不僅絲毫看不出石油危機的跡象,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石油似乎還是越用越多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作為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其成因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有機成因和無機成因兩種學說。
  • 科學看世界--石油與細菌
    石油與細菌有關係嗎?答案是有,關係還很密切。在處理海洋上的石油洩漏事故時,人們發現,石油洩漏的地方,出現了分解石油的細菌,所以石油被很快清除了。經調研,細菌分解石油的本領,主要是因為它們體內能產生一種酶,這種酶是分解石油的特殊催化劑。
  •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是動植物遺骸形成的嗎?科學給出了答案
    雖然人們經常能接觸到石油加工過後的一些產品,但石油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從何而來,相信這個問題一直都困惑著大家。其實對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爭議的。在主要有幾種學說,其一就是「油氣無機成因說」,它是由俄國化學家提出來的,由於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氫,他們認為油氣是無機物在地下深處,經歷高溫高壓的環境下變成的,在地殼內有許多碳,一些碳本就是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而這些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存在了。
  • 靈魂之問:石油會用完嗎?
    石油到底是有機成因還是無機成因?現代關於石油成因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有機成因,認為石油遠古動物的屍體通過複雜的地質化學作用生成,因此它的儲量是有限的,但另一種認為石油來自於地殼中的碳氫物質,只要這些物質不枯竭,那麼石油就會源源不斷有機成因的佐證觀點很多朋友對有機成因有一個誤解,認為石油來自於動物的屍體,為此還有一個比較好玩的案例: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是沙特加瓦爾油田
  • 從「微積分」發明之爭看科學巨匠,原來牛頓也是個小心眼的人
    在以往的節目中,我們聊了很多歷史和軍事的故事,今天,我們換換口味,來聊一聊科技圈,曾經發生的有趣事——「微積分」發明之爭、我們先來介紹一下
  • 為什麼不再聽說「石油要枯竭」了?為什麼石油會越來越多?
    從現在的油價就可以看出來發生了啥事,目前全世界對石油的需求依然保持著增長,但是每桶油價卻已經跌至10到15美元。很明顯專家們又錯了,人類到今天都沒有出現油慌,甚至是經歷了通貨膨脹,石油價格依然一路走低。今天世界各地的油井,從沙烏地阿拉伯到巴西海岸外的大陸深溝,每天將開採約7500萬桶石油以滿足人類的需求。這大約是每年250億桶,而且這個數字正在以每年2%到3%的速度攀升。
  • 石油可再生?有機成因、無機成因,到底誰是真相?
    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說石油可能只夠用20年了;如今都2020年了,石油要用完的預言更新了無數次,但國際油價卻是越來越低了。那麼石油到底可以用多久,真的不可再生嗎?想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先了解一下,石油是怎麼生成的。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主要有兩種理論。
  • 用「宮鬥」解讀楊振寧王貽芳對撞機之爭,是把科學庸俗化
    幾個月後,一篇名為《楊振寧的最後一戰》的熱帖傳遍網絡,作者從科學和時局的角度細緻分析了楊振寧與王貽芳的對撞機之爭,然而細細咂摸,文章通篇通俗、接地氣的熱鬧之下卻隱隱夾雜著一股濃濃的「宮鬥」意味,近乎將一場科學之爭描述成了「保守派」楊振寧的造神論證,而那些支持建對撞機的科學家則被打為「激進派」,更像因私人好惡與名利糾纏去浪費人類資源的「敗家子」。
  • 為什麼不再聽說石油危機?因為即使再過一千年,石油都不會枯竭!
    「到2030年世界將耗盡石油,到2050年將耗盡其他化石燃料」,相信各位已經不止一次聽到這個警告了,其實早在1973年時史丹福大學的生態學家保羅·R·埃利希就警告過全世界:「到1990年,世界將耗盡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