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臉哥
最近一段時間,受全球疫情的影響,美股幾天之內連發多次熔斷,連「股神」巴菲特都說,他活了89歲,這種現象也是第一次見。不僅是美股,石油市場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一直處於高昂價格的原油也開始下跌,一些石油公司甚至面臨破產威脅。之所以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源於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未來將會面臨枯竭的說法。
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馬裡恩·金·哈伯特就曾用他繪製的鐘形曲線描繪了石油的產量和未來的狀況。按照他的說法,石油的產量會在1966年到1972年達到高峰,之後就會開始下滑,並在2140年左右逐漸枯竭。這一理論神奇之處在於,他的前半程預測非常符合實際。1970年全球石油產量確實達到了峰值,因此石油枯竭帶來的恐慌更加深入人心。
不過,雖然人類活動對於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然而石油的開採卻如日中天,各國不斷發現大噸級油田,人們開始覺得石油枯竭可能是一個騙局。但石油真的是不可再生能源,終有枯竭的一天嗎?越來越多的油田被發現,是不是意味著多年流傳的說法被打破? 想要知道真相,還得從石油的來源說起。
現在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石油是由遠古動植物遺骸被埋在地底,經過地底高溫高壓的條件逐漸轉化而來。當這些動植物死亡之後,自身的有機物不斷被分解。由於地殼運動。分解後的有機物與淤泥、碳酸質等混合,被埋在地底漸漸形成了地殼沉積物。沉積物的不斷堆積,使得沉積層的壓力和溫度不斷上升,沉積巖逐漸開始形成蠟狀的油頁巖。這就是石油的雛形。
隨著時間的累積,油頁巖開始退化,變成液態或氣態的碳氫化合物,這就是我們熟悉的石油和天然氣。由於碳氫化合物要比石頭的質量輕,因此會隨著周圍的巖石縫隙逐漸滲透到周圍的巖層中,慢慢聚集形成了油田。
另一種被稱為礦物變油理論。該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石油的形成與生物沒有任何聯繫,真正的來源是地球內部的碳元素。在億萬年的地球進化中,地球上的碳大多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儲存在了地球內部。隨著巖層之間的不斷擠壓,形成的高溫高壓條件,讓這些化合物變成了石油,之後隨著巖石縫隙向上滲透。只要地球的碳源不飄散,石油也會源源不斷地供應。
近年來,隨著各種油田的發現,人們開始逐漸支持無機成因理論。有分析人士甚至稱,這場石油來源之爭更像是一場騙局。仔細研究就會發現,現在的兩種理論基本被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美國為首的有機成因派,一派是以俄羅斯為首的無機成因派。
作為各國發展的重要工業原料,製造石油來源的緊張感,以獲得高昂的價格也不是沒有可能。石油來源到底是科學還是騙局,還需要我們日後繼續研究。但是,不管石油能否再生,珍惜地球資源永遠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即使這些資源用不完,過度的開採也會產生其他的自然災害。
往期回顧:
愛因斯坦預言成真?氣候變化加速蜜蜂滅絕,人類正走向自我毀滅
同樣是海水,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無法相融?科學家稱這是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