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事業的崛起,科學認識石油的來龍去脈是我們的必修功課!

2021-01-09 愛科學的恐龍哥哥

如果把這個時代當作一輛前進的列車,把發展當成列車的軌道,那麼世界各國就是列車中的乘客,在這其中,每個國家都在不停地奮力向前,努力的想拿到那張「一等票」,而中國自然就是那其中一個一等票的擁有者。

快速發展的國家離不開資源的開發,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和這個國家擁有多少資源是掛鈎的,而就像是中國,地大物博,但是還有很多資源是需要進口或者是主動開發的,就像是石油資源。

石油是怎麼來的?標準理論是,來自古代生物的遺骸,主要是浮遊生物。比如說,海藻的作用就比鯊魚大得多。在古代海洋或湖泊形成的地層裡,這些生物遺骸與泥沙一起形成巖石。經過百萬年的滄桑巨變,在高溫高壓下,產生各種碳氫化合物。

中文對碳氫化合物有一個非常聰明的稱呼「烴」,它是「碳氫」的反切注音。這些烴類物質中,重的就是石油,輕的就是天然氣。這些油氣再在地下經過複雜的運移過程,聚集在具有儲存能力的地層裡,就成為了油氣田。其實,這個標準理論你可能早就聽說過了。許多人想問的,是這個標準理論是不是錯的。自從我上網以來,已經很多次見到了無機生油說,即認為石油來自無機起源,而不是生物殘骸。無機生油說引起人們的興趣,是因為按照這種理論,石油就不會耗盡了,地球在源源不斷地生成石油。這種文章的標題,經常類似這樣:《石油枯竭騙局?》、《三百年驚天騙局:石油竟不是埋在地下生物變成的!》。這些文章經常說,有機生油說沒有科學實證,是精心編制的謊言,是西方的陰謀等等。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如果無機生油說成立,那當然是大好事,科學界歡迎還來不及呢。但問題在於,它沒有通過實踐的考驗。到目前為止,無機生油說沒有指導一個油田勘探成功,反而打廢了不少探井。現在所有的油田,都是在有機生油說的指導下勘探成功的。這就很尷尬了。無機生油說的理由何在呢?例如經常見到這樣的說法:「按照石油化石學說,要生成該油田已產出的,需要一個長寬高各30公裡的立體空間,在裡面填滿恐龍肉,而且還要100%轉化為石油。這簡直是荒謬至極。」其實,我們前面已經說了,石油大部分來自海藻這樣的浮遊生物,而不是恐龍這樣的大型動物。還有,一個油田的石油並不是全部在當地生成的,而是從其他地方產生以後聚集過來的。

希望本文對大家的認識有一定的幫助,也希望中國石油事業越來越輝煌!

相關焦點

  • 求索 創新 登攀-中國石油新聞中心-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水相蕩而成漣漪,石相擊而生火花,地質人員的科學態度加上創新思維,就會產生認識上的跳躍和勘探上的突破,金鳳鳴深明此理。對他來說,每天8小時的工作是遠遠不夠的,一天十幾個小時從事研究對他來說習以為常。「金總對地質研究有著高度負責的態度」,從事地質研究的董雄英說,「為了獲得對地下最客觀最真實的地質認識,他和我們一起幾十次、幾百次地推演,一遍遍反覆推敲論證。」
  • 江蘇將「崛起」的城市,石油天然氣儲量全省第一,規劃4條高鐵!
    2020-11-20 14:15:46 來源: 高閣流雲 舉報   旅遊可以讓我們記住此刻的美好
  • 石油科學(英文版)
    《石油科學》(英文版)創刊於1998年,是教育部主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主辦的石油綜合學術期刊。該刊為季刊,其辦刊宗旨是發表國內外石油科學研究領域高水平的原創性科研學術論文和綜述性論文,為中外石油科學家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石油科學技術的發展。期刊主要發表石油地質、石油地球物理、石油工程與機械、石油化學與化工、石油經濟與管理等領域的創新成果。
  • 我國將崛起的城市:擁有50億噸石油,被稱為中國版的「杜拜」!
    我國將崛起的城市:擁有50億噸石油,被稱為中國版的「杜拜」!要說世界上土豪最多的國家,只有中東的杜拜,你知道,杜拜有大量的油氣資源,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使這個國家非常豐富,現在提起杜拜,就會想起這裡豐富的生活和豐富的石油資源,事實上,我國也有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你知道這裡是哪裡嗎?
  • 我為祖國獻石油——中國石油70年創業奮鬥史
    70年間,中國石油人秉承著這樣的「鐵人精神」,書寫了一篇為祖國獻石油的華章。新中國石油工業之「門」站在玉門油田老一井前,91歲高齡的趙宗鼐感慨萬千。1939年,位於今玉門市區南端的老君廟老一井正式投產。為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老一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科學》(英文版)期刊開放獲取(OpenAccess...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科學》(英文版)期刊開放獲取(OpenAccess)出版採購項目 品目 服務/商務服務/印刷和出版服務/出版服務 採購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行政區域 北京市
  • 石油精神代代傳
    他就是陳俊武,我國煉油工程技術的奠基人,把所有時間精力奉獻給了石化事業,他的人生是中國石油化工行業發展壯大最好的見證,也是石油人的榜樣。    作為一名石油人的後代,在我懵懂的意識中,那胸戴紅花,身披紅帶的模範先進們是讓人敬仰的。我的父親是名石油工人,也曾經當過勞模,從小就讓我敬仰。
  • 石油終會枯竭?這不科學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這個並不科學的斷言。答案是NO。分析油田發展歷程,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現有的條件不變時,一個油田、油區可能在達到了高產期之後產量下降。它們將經歷儲產量快速上升的青年期、相對穩定的壯年期、急劇下降的老年期、低產背景下緩慢下降的衰亡期。
  • 海水變石油!中國實現能源獨立的又一舉措
    目前我國在這個領域不斷研究後,我國又一次從這個領域獲得了世界矚目的先進新技術,今天我們介紹海水變成「石油」,我國的新技術引起了世界的關注,成功地獲得了這個領域的主導權。最近的進展是作為目前國際「人工太陽」項目的關鍵環節,中國新一代控核巨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機2號M」的建設正在順利進行,預計2020年開始運行。
  • 石油怎麼來的? 石油是怎麼開採出來的?
    石油怎麼來的? 石油是怎麼開採出來的?時間:2016-06-18 12:11   來源: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石油怎麼來的? 石油是怎麼開採出來的?     曾有人做過關於如何開採石油的調查,很多網友想得很簡單,認為地下有一條油河,井一打下去,油就會往外冒……可真的是這樣的嗎?     人類可以飛上天、登月、觀察浩瀚的宇宙,但入地很難。目前人類能達到的地球最大深度是1萬2千米,連地殼都沒有穿透。為了清楚的認識這一點,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地球內部構造(如圖1)吧。
  • 走進集團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追尋精神的力量--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1989年1月5日,鄯善弧形構造帶上的科學探索井——臺參一井在侏羅紀地層喜獲工業油流,被譽為當年中國石油工業的「第一枝報春花」,並由此發現了鄯善油田。此後,溫米、丘陵、丘東、紅連等油氣田相繼被發現,揭開了吐哈油田大規模勘探開發的序幕,原油產量由1990年的2.9萬噸,快速上升到1997年的300萬噸。1998年,臺參一井被確定為吐魯番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沙漠中崛起的石油綠洲——塔中油田
    據最新的資源評價,塔裡木盆地可探明的油氣總資源160億噸,其中石油資源量8O億噸,天然氣資源10萬億立方米,被中外地質家稱為21世紀中國石油戰略接替地區。中國最大的沙漠油田——塔中油田就座落於此。 20世紀50年代,塔裡木盆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油氣勘探。
  • 高德利:石油鑽井的探路者與領路人
    石油被稱為國民經濟的「血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近年來,伴隨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進口石油的數量也不斷增加,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去年(2018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是69.8%、天然氣45.3%,依存度是越來越高。那麼,能源安全問題來了,我們急需加大國內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力度,增儲上產,亦即:一方面要找到更多的油氣資源,另一方面要提高產量。
  •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_中國石油報
    中國石油企業標識以其簡潔醒目的視覺形象獲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並親切地把它稱為「寶石花」。    在公眾心目中,「寶石花」直觀和形象地代表著中國石油,突破了語言和文字等障礙,有效地宣傳了中國石油企業形象,提升了中國石油品牌價值,擴大了中國石油及其旗下產品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然而,「寶石花」的使用是不是可以不分場合、地點和功用呢?
  • 中國石油三人當選「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
    6月22日下午,「科學中國人(2012)年度人物」評選結果在北京萬壽賓館正式揭曉。中國石油三人參選並全部當選「科學中國人(2012)年度人物」。他們分別是海外勘探開發公司查德項目總經理竇立榮、長慶油田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華、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地質師鄒才能。
  • 從歷史邏輯與發展軌跡看中國石油
    改革開放為中國石油工業插上騰飛的翅膀,給中國石油工業注入強大的動力。改革開放,掀開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新的篇章。  中國石油從歷史的縱深走來,向著未來光明前景而去。中國石油工業、中國石油事業,在歷史的邏輯中升華,在實踐的探索中前行!
  • 中國石油副總經理焦方正出席中國石油頁巖油勘探開發技術交流會
    9月16日至17日,中國石油頁巖油勘探開發技術交流會在長慶油田召開,總結近年來勘探開發成果,明確發展方向,安排部署下一步重點工作。焦方正指出,加快頁巖油業務發展,是中國石油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大力提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戰略舉措。頁巖油作為集團公司油氣勘探重大領域之一,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實現規模效益開發,對提升集團公司整體抗風險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 鐵人塑像落戶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為表達對學校立德樹人和文化建設的支持,吳為山向中國石油大學捐贈了這次雕塑創作的創意設計稿、效果圖、作品泥稿小樣、題詞題字手稿等藝術品和資料;中國美術館還特別向學校捐贈了館藏著名美術作品《石油工人無冬天》的複製品。張來斌為吳為山頒發捐贈證書。
  • 抗戰時,一杯一杯熬出人造石油 | 尋找新中國科學奠基人
    1953年,在張大煜和燃料工業部的積極倡議下,中科院和燃料工業部共同領導的液體燃料研究委員會成立,定期對研究所的計劃和工作進展情況進行審查評議,這對加強研究所與生產部門的協作聯繫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當年,畢業來所裡的年輕學生經常下工廠,大家就像走親戚,常來常往。」
  • 曾是我國「石油之都」,石油枯竭後變成空城,房價每平只要五百元
    關於玉門關的描寫,很多人以古代文人墨客描繪的情景來理解,王璜的「羌笛恨楊柳,春風不過玉門關」,寫邊境的景色蒼涼,這座古城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回憶,玉門自古以來就因出產玉石而被稱為「美玉之門」,如今,甘肅玉門市的石油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一點,一是石油的興盛,因石油而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