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工業的血液——石油,它的來源(成油機理)卻一直眾說紛紜。
主流的說法有兩種。
生物變油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
石化變油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非主流的說法有好幾種。
石油成因「宇宙說」,天文學家利用光譜分析,發現太陽系某些行星大氣層和彗星核部都有碳氫化合物存在。它們顯然與生物作用無關。俄國的索柯洛夫即於1889年推出石油成因「宇宙說」,認為地球在誕生伊始尚處於熔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地球不斷冷卻,被吸收的碳氫化合物也逐漸冷凝埋藏在地殼中形成石油。反對者則指出,地球形成的大氣成分與現代大氣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氫化合物;即使有的話,遇到高溫有熔融狀的地球也早就分解了。
石油成因「火山說」,認為石油是火山噴發作用的產物,但世界上位於火山帶的油礦畢竟是極少數,這種學說無法解釋大量的不存在於火山帶的油礦的形成。
1951年,在過去40年中一直是有機成因論者的蘇聯地質學家庫德梁採夫,突然180度大轉彎,創立「巖漿說」。他深信地球深處的巖漿中不僅存在碳和氫,而且還有氧、硫、氮及石油中的其他微量元素。它們在巖漿由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自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然後伴隨著巖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的有利部位經運移和聚集而形成石油礦藏。
有人在現代沉積物中發現了與沉積物幾乎同時形成的烴類物質,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機成因早期成油說,又稱「分子生油說」。
聲明: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