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2021-01-16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2020-03-12 13:17:04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2020年03月12日 13:17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新華社青島3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介紹,卡羅琳海山臨近雅浦海溝和世界最深海溝——馬裡亞納海溝,是海底地質運動活躍地帶,海山隆起是600公裡見方的洋底高原,最高處距離海平面僅有38米。2015年,他帶領的科研團隊依託「科學」號科考船對卡羅琳海山隆起的不同部位進行了巖石採集,獲得樣品主要是玄武巖。

  「玄武巖說明這裡是火山噴發形成的,而海山隆起的東側又有海山鏈,這就引導我們對卡羅琳海山成因是否符合『地幔柱假說』進行了科學探索。」張國良說。

  近半個世紀前,科學界提出「地幔柱假說」,用來解釋海洋底部的洋底高原和海山鏈。「地幔柱假說」認為,在距離地表約2800公裡的地核與地幔交接處,會出現猶如炸彈爆炸一般的現象,以蘑菇雲狀上湧,形成大量巖漿,洋底高原就是「蘑菇雲」頂部,而海山鏈就是「蘑菇雲」尾部,由於板塊漂移,二者的先後順序在地表體現為空間上的連接性。

  但地球上的洋底高原和海山鏈大都單獨存在,也沒有證據顯示二者成因相連現象,因此科學家一直未能找到「地幔柱假說」的證據。

  張國良團隊對採集到的玄武巖樣品進行了年代學、巖石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我們發現卡羅琳海山隆起形成時間確實比海山鏈早,而代表巖石『基因』的同位素又非常相似,這說明卡羅琳海山的洋底高原和海山鏈很有可能來自同一地幔柱,成為目前最接近『地幔柱假說』的例證。」他說。

  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發表。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據介紹,「地幔柱假說」近半個世紀前被提出,該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會出現類似原子彈爆炸一般的現象,以蘑菇雲狀上湧,形成大量巖漿,洋底高原就是「蘑菇雲」頂部,而海山鏈就是「蘑菇雲」尾部,由於板塊漂移,二者在地表體現為空間上的連接性。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 我國海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一個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
    自近半個世紀前「地幔柱假說」被提出後,常被用來解釋巨大洋底高原和一系列有年齡序列的海山鏈成因。這個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從深部上升到淺部後形成了巨大量的巖漿。地幔柱的啟動方式非常類似於一個原子彈的引爆過程,形成洋底高原的地幔柱「頭」相當於引爆過程的蘑菇雲頂部,形成海山鏈的地幔柱「尾巴」相當於蘑菇雲的頸。如果地幔柱假說成立,那麼隨著板塊構造就一定會出現有空間聯繫的洋底高原和海山鏈。因此,為了檢驗這個假說,就需要證明二者的時空分布符合板塊構造運動、且具有共同的源區組成。
  • 對地幔柱假說的重新評價也許是當今地球科學爭論最激烈的問題
    對地幔柱假說的重新評價也許是當今地球科學爭論最激烈的問題.儘管如此,需要對地幔柱假說進行重新評價的根本原因對大部分學者而言並非十分清楚.主要原因可歸結為:(1)許多觀察與地幔柱最初模型的預測結果不符.(2)地幔中產生熱地幔柱所需要的那種對流可能並不存在.
  • 來自地心的神秘之柱
    然而,科學家發現穩定板塊的內部仍然發育著的大量的火山、地震等巖漿活動,如夏威夷劇烈流淌的火山,黃石公園的噴發,又比如兩億多年前的西伯利亞的巖漿溢流。這是板塊構造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現象。於是,經過一系列的研究,摩根(W.J.Morgan)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假說—— 「地幔柱假說」。
  • 中美學者發表地質新發現 挑戰「地幔羽」假說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懷陽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聯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迪克教授共同撰寫的論文《支撐馬裡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作為主題論文日前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刊登。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01 地幔柱假說是板塊構造學說創立者們提出來的,起源於夏威夷群島上火山測年呈現嚴格的線性關係。但這個重大發現卻出現了邏輯問題,因它與海底擴張存在極大矛盾。 圖1是得到普遍引用的關於地幔柱的權威解釋。其解釋是:以地幔熱活動中心的熱點夏威夷為參照系,保持不動。
  • 來自地幔的毀滅之柱
    但是,人們卻在穩定板塊的內部,的確發現與預測完全不相符的活躍行為——比如夏威夷劇烈流淌的火山,比如黃石公園的噴發,又比如兩億多年前的西伯利亞的巖漿溢流。這些地質運動,無論在強度和影響效應上,都足以與板塊構造體系下的火山弧、造山帶等經典現象相媲美,完全不是那些可以忽略的誤差選項。
  •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幔中部結構成因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下地幔礦物中鐵的自旋轉變會導致地幔中部的縱波波速對溫度變化不敏感,解釋了多個地震層析成像觀測到的不尋常波速結構的成因,從而為利用自旋轉變效應認識地球內部結構打開了一扇門。
  • 地幔柱的「地心遊記」
    科學家闡釋柱狀熔巖流軌跡之謎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玄武質熔體被大量抽取之後,古老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密度小於下伏的軟流圈,因此,它能夠像船一樣長期「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具有機械抵抗力(Arndt et al., 2009),能夠防止由於地幔對流而造成的破壞,因而能夠長期存在。古老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是如何形成的?儘管科學家們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對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成因的認識仍然存在明顯的分歧。
  • ...號西太平洋科考·探秘卡羅琳海山 深海底現「珊瑚林」「海綿場」
    [新聞早報-吉林]「科學」號西太平洋科考·探秘卡羅琳海山 深海底現「珊瑚林」「海綿場」
  • 黃石火山下隱藏一個「地幔柱」,深達數千公裡
    這項研究的重點是對地幔的建模,並研究了黃石火山下面的情況。在黃石火山的地下有一個「地幔柱」,它是一個煙囪狀的結構,跨越數千公裡深,直到地核和地幔的邊界。地幔柱是巖石的熱上湧,被認為起源於核心-地幔邊界。現在人們認為,這些熔巖流起源於下加利福尼亞,它位於黃石國家公園西南一千多公裡處。先前對地震波的分析表明,類似的情況是可能發生的。
  • 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李獻華)超大陸裂解的主要驅動力 — 地幔柱或深俯衝?
    地幔柱學派 Morgan( 1971) 最早提出了地幔柱的概念,認為起源於核幔邊界的地幔柱是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地幔柱上湧導致大陸隆起、 破裂並最終裂解。在古地理重建的基礎上,Anderson( 1982, 1994) 發現現今的大西洋-非洲高大地水準面(Atlantic-African geoid high)位於 Pangea 超大陸的中心,而全球絕大多數的「熱點」均位於該高大地水準面和赤道太平洋高大地水準面上, 並伴隨持續 100my 的大範圍高溫巖漿活動, 超大陸的隔熱作用使得下覆地幔產生熱膨脹和水平溫度梯度,導致使大陸發生隆起和破裂。
  • 李曙光院士: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及其成因
    洋島玄武巖來自起源於地幔深部(下地幔或核幔邊界)的地幔熱柱,它可提供深部下地幔的信息。 地幔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性地幔巖石主要是富含鐵-鎂的橄欖巖。儘管地幔的巖石種類和主要元素組成單一,但是大洋玄武巖的Sr、Nd、Pb 同位素調查發現,地幔的同位素組成是很不均一的。
  • 研究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其中援引國外學者的論述說:「熱地幔柱從地幔上升到達巖石圈下面,分向兩側流動,帶動其上的巖石圈張裂,中間形成裂谷。繼續張裂,地幔巖漿沿裂谷上湧,構成新的海底。如此不斷地進展,導致海底擴張。新張裂的海底比其兩側的海底高出很多,成山脊狀,所以稱之為擴張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