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學者發表地質新發現 挑戰「地幔羽」假說

2021-01-17 網易新聞

新華網上海2月21日電(記者 仇逸)質地堅硬、含深色粗粒、手感厚重,採自西南印度洋的橄欖巖有望更新並豐富人們對地球內部的認識。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周懷陽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聯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迪克教授共同撰寫的論文《支撐馬裡安隆起虧損地幔的薄洋殼證據》,作為主題論文日前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刊登。

論文聚焦西南印度洋底一段綿延3100公裡長的隆起地表,通過洋底實際密集採樣,發現廣泛分布於這一隆起地表的,並非人們通常認為的因高溫導致火山巖漿湧出而形成的玄武巖,而是代表地幔的橄欖巖。這一研究成果由此對40多年前外國學者提出並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說提出了挑戰。

何謂「地幔羽」假說?周懷陽教授介紹說,對於大陸板塊內部及板塊分離邊界為何有眾多隆起、海山因何形成等疑問,至今仍沒有合理統一的解釋。上世紀70年代,摩根提出了「地幔羽」假說,認為是發起於殼幔邊界的溫度的局部異常所導致的大規模巖漿湧出地表,形成了這些隆起或海山。其中最通用的例子是在大西洋洋中脊上的冰島隆起和在太平洋板塊內部的夏威夷海山鏈。全球的地球化學對比研究似乎也支持這一假說。

2010年1月,周懷陽教授研究團隊乘坐科學考察船,在西南印度洋綿延3100公裡長、大小與冰島隆起大致相當的馬裡安隆起東段,東經53度洋脊段的地表,運用多波束測深儀進行詳細地形測量,並採用拖網、深海電視抓斗等採樣設備,從3000多米深的洋底進行密集的地質採樣。一批批樣品上甲板後,令團隊成員大感意外:在這一塊3200平方公裡的區域,捕獲到的基本上都是類似這樣的橄欖巖,而並非原來料想的玄武巖。「這就說明這一段幾乎完全缺失洋殼,地幔直接露於地表。」周懷陽說,「這就好比是雞蛋沒有蛋殼,蛋白直接裸露在外。」

論文中也首次展示了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迪克教授及其同事在此之前長達35年期間,沿著西南印度洋洋中脊開展的星星點點取樣所積累的地質數據。

中美學者聯手合作,經過細緻甄別和論證後認為:馬裡安隆起的洋殼很薄,十分不均勻;造成馬裡安隆起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地幔內局部溫度異常導致,而是地幔的成分異常,是因缺少一些易熔的金屬物質而變得較輕的虧損地幔組成成分在均衡作用下產生了隆起;而地幔的虧損原因則可追溯到1.8億年前南極板塊和非洲板塊分離時發生的大規模火山作用或甚至更早的地質歷史事件。

英國劍橋大學麥柯勒倫教授在同期《自然》雜誌上撰文對該研究成果進行了評述,認為「如果周和迪克對於來自印度洋洋中脊地質觀測的解釋是正確的話,那麼他們的工作將對我們深入理解地幔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項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科技部973項目和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的聯合資助。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出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釋,論文發表於《自然》雜誌  3年前的冬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立於「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甲板上,雙眼緊盯著眼前的西南印度洋海面——那下面的幾千米深處,拖網已採到沉沉的海底巖石
  •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2020-03-12 13:17:04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據介紹,「地幔柱假說」近半個世紀前被提出,該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會出現類似原子彈爆炸一般的現象,以蘑菇雲狀上湧,形成大量巖漿,洋底高原就是「蘑菇雲」頂部,而海山鏈就是「蘑菇雲」尾部,由於板塊漂移,二者在地表體現為空間上的連接性。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這份6月12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稱,從單次地震的數據,很難把回聲波和背景噪音區分開,可是如果同時分析多次地震的數據,就能看出回聲波的共性和規律。「通過同時分析大量的地核-地幔交界帶震波回聲,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分析局部數據,我們對此有了全新的視角。」研究負責人金(Doyeon Kim)說。
  • 地核-地幔交界處發現高溫高密度大型地質結構
    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先進的算法同時分析幾百次地震的數據,看到以前從少量數據中看不到的規律——發現在地核-地幔交界處存在一種高密度、高溫的大型地質結構。這份6月12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稱,從單次地震的數據,很難把回聲波和背景噪音區分開,可是如果同時分析多次地震的數據,就能看出回聲波的共性和規律。「通過同時分析大量的地核-地幔交界帶震波回聲,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分析局部數據,我們對此有了全新的視角。」研究負責人金(Doyeon Kim)說。
  • 對地幔柱假說的重新評價也許是當今地球科學爭論最激烈的問題
    對地幔柱假說的重新評價也許是當今地球科學爭論最激烈的問題.儘管如此,需要對地幔柱假說進行重新評價的根本原因對大部分學者而言並非十分清楚.主要原因可歸結為:(1)許多觀察與地幔柱最初模型的預測結果不符.(2)地幔中產生熱地幔柱所需要的那種對流可能並不存在.
  • 新發現: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科學家一直用各種辦法模擬、間接觀察地底情況,例如,2001年啟航、至今仍在海上作業的日本探測船「地球」號,就號稱要「鑽向地幔」,已獲得了很多地底深處地質活動的寶貴數據。  地球由外向內分為3個同心球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可能含有石油資源的地幔是什麼樣呢?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網站公布的數據,地幔厚約2970千米,佔地球體積的84%。
  • (原創)「大陸漂移假說」是偏見
    「大陸漂移」假說就是魏格納的偏見;由「大陸漂移」假說演繹的「板塊運動」違反了物理學常識,專家學者們就臆想出「地幔柱」、「巖漿引擎」、「消減帶」、「A型俯衝」、「B型俯衝」、「克拉通破壞」之類的名詞事實上,小行星環撞擊是地質變化的動力和巖石、礦物的來源;難怪學地質的大學生說「地質學是不是科學的科學」!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01 地幔柱假說是板塊構造學說創立者們提出來的,起源於夏威夷群島上火山測年呈現嚴格的線性關係。但這個重大發現卻出現了邏輯問題,因它與海底擴張存在極大矛盾。 圖1是得到普遍引用的關於地幔柱的權威解釋。其解釋是:以地幔熱活動中心的熱點夏威夷為參照系,保持不動。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鄒晶梅,與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了一件發現於1.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多齒脛羽鳥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6月底,最新一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有望迎來最重大進展——雙方將就雙邊投資協定交換負面清單。中央軍委副主席範長龍時下正在美國訪問。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對話將在未來三個月迎來新一輪的高潮。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一股對華焦慮感近來正在瀰漫,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態度的學者聲音有所減弱。
  • 我國海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一個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Chemical Geology)在線刊發了該研究機構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現在流行的所謂地幔對流假說,從它誕生的時候起就是假的!全球性板塊運動應該是地球翻轉運動過程中,地球表層的板塊對新狀態進行脈動性、調適性變動的過程和結果。其中援引國外學者的論述說:「熱地幔柱從地幔上升到達巖石圈下面,分向兩側流動,帶動其上的巖石圈張裂,中間形成裂谷。繼續張裂,地幔巖漿沿裂谷上湧,構成新的海底。如此不斷地進展,導致海底擴張。新張裂的海底比其兩側的海底高出很多,成山脊狀,所以稱之為擴張脊。
  • 我國學者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幔中大量存在氦
    【 我國學者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幔中大量存在氦】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計算物理團隊王賢龍研究員與江蘇師範大學李印威教授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
  • 56歲著名地質學家李德威逝世: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第一人
    56歲著名地質學家李德威逝世: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第一人 夏靜/光明日報客戶端 2018-09-15 09:01
  • 地幔中發現比珠穆朗瑪峰高100倍的物體
    >↑↑關注本公眾號公眾號底部菜單欄為您呈現一個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地質論壇讓地質更簡單、更生活、更趣味,記得星標哦。在地球深處,科學家發現了兩個大型的液滴狀結構,每個的厚度都比珠穆朗瑪峰高100倍。這些大小與大陸相當的「液滴」位於地核之上,距離地表約2900公裡。研究者認為它們是由與地幔其他部分不同的物質所組成的。研究者稱,這些奇特的大型結構或許能揭示地球形成的過程,並幫助解釋驅動火山噴發甚至板塊構造運動的機制。
  • 「地心世界」新發現:下地幔特殊地形或是早期地球歷史遺蹟
    在2月15日《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由中國科學家吳文波、倪四道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等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稱,在地下約660千米的下地幔頂部的小尺度範圍內存在大約1~3千米的地形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