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2021-01-16 青年參考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科學新聞頻道日前報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迄今人們所知不多的地幔中可能含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天,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關注,因為之前人們認為地幔「大概只是厚實的巖石層」,不大可能含有大量能源。

  迄今為止,人們使用的石油都是從地殼中開採的。石油在地殼中的分布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僅佔1/4。2004年,日本科學家曾聲稱,地球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0195億桶,僅可供開採43年。很多人擔心,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成熟之前,地球上的能源是否已青黃不接?人類是否註定面臨能源「冰河期」?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能將飛行器送到月球、火星,甚至送出太陽系,卻難以將人造裝置深入大地。科學家一直用各種辦法模擬、間接觀察地底情況,例如,2001年啟航、至今仍在海上作業的日本探測船「地球」號,就號稱要「鑽向地幔」,已獲得了很多地底深處地質活動的寶貴數據。

  地球由外向內分為3個同心球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可能含有石油資源的地幔是什麼樣呢?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網站公布的數據,地幔厚約2970千米,佔地球體積的84%。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分別厚約720千米和2171千米),其中上地幔對地殼運動影響較大,科學家們研究得相對較多。

  由於地幔處在地殼之下,而地殼平均厚度達15千米,科學家不可能通過直接探測證明地幔中是否有石油。負責此研究的美國華盛頓卡梅隆研究所的亞歷山大·岡察洛夫表示,他們主要通過模擬地幔高溫高壓環境進行實驗,得到研究結果。

  地幔資源並非「杯水車薪」

  據岡察洛夫介紹,他們將甲烷(天然氣、沼氣的主要成分)加熱到1200攝氏度,然後用加壓技術模擬距地表70千米至150千米巖層下的高壓環境,觀測實驗結果。對實驗產物的分析發現,甲烷立即被轉化成丁烷和丙烷等碳氫化合物,而這兩種產物正是原油的主要成分,這意味著地幔中可以形成石油!岡察洛夫強調,這種可能性「很大」。

  在此之前,研究人員已通過模擬實驗證明了地幔中可以存在甲烷。英國《自然》雜誌網站曾報導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科學家曾在模擬地幔環境試驗的反應產物中發現甲烷氣體。這就為形成石油提供了原料。

  科學界的傳統觀點認為,絕大部分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氣,都存在於地殼中,地幔中即使有,也應是微不足道的極少量。但岡察洛夫等人的新發現顯示,上地幔中厚約80千米的同心球體具備形成石油的天然條件,總厚度比地殼最深處還厚,含有的石油量可能相當可觀。而這還只是最保守的估計,上地幔其他區域及整個下地幔中是否含有石油還不得而知。特別是下地幔,佔地幔體積的一大半,但由於位置太深,人類對它的研究並不多。

  新技術帶你「地心漫遊」

  儘管地幔深不可入,但好奇的天性使得人類總想進行一次地心之旅,「地心漫遊」也成了熱門的科幻電影題材,如2008年根據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凡爾納的小說《地心遊記》改編的影片《地心漫遊記3D》。

  不能深入地底,不能直接觀測,那麼科學家是怎樣探索地下幾十甚至幾百千米下的地幔呢?以下是幾種主要方法:

  1.採集地幔樣本

  通過人工作業採集地幔樣本有巨大的難度,就算號稱鑽向地幔的「地球」號也只能鑽到地下約7000米。但有時,地幔也會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比如火山爆發。人們曾發現來自離地表300千米深處的地幔巖石,這些巖石告訴我們,地幔的最上層是由橄欖巖和榴輝巖組成的。

  2.用地震波探測

  這一方法和第一種方法有相似之處,依賴的都是地質活動的產物。探測地幔的最有力工具是監測來自世界各地的地震波。地震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地震波:P波(縱波)和S波(橫波)。像光波一樣,當穿越不同密度的巖石邊界時,地震波也會發生反射和折射。利用這些特性,研究人員就可以對地球內部成像。

  3.高解析度成像

  通過引進醫學成像技術,例如超聲波或CAT掃描成像技術(CAT掃描儀,又稱計算機X射線軸向分層造影掃描儀,原本是用來探查太空元件瑕疵的技術,現在CAT掃描儀能使醫生在手術前更詳細地檢查有病的器官,也有助於醫生對疾病進行正確診斷),對地核和地幔邊界進行詳細成像。這些圖像還能幫助科學家了解地球內部的熱能在哪些部位、是怎樣產生,以及如何傳輸到地表的。

  4.實驗室模擬

  這是目前使用最廣的研究方法,也是促進地球科學、計算機科學、化學、物理學幾大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之一。除了岡察洛夫等人採用的化學模擬,研究人員還經常製作相關特徵模型,對地幔進行熱量和化學研究。

  生命起源於地球內部?

  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公布的數據,絕大多數地震發生在地殼和地幔上部邊緣70千米以內,特別是集中在6至20千米深處。如果能更好地觀測地殼深處以至地幔的地質活動,就能獲得大量地底深處的數據,為探究地震成因提供第一手資料。

  探索地幔還能幫助人類揭開生命起源之謎。關於生命的起源,一種說法是宇宙中的彗星經過地球,帶來了生命的種子。另一種說法是,生命其實源於地球內部,地幔處於高溫高壓環境,水分和氧氣稀少,是保存原始生命的天然場所。在早期的鑽探中,科學們就曾在樣本中發現了一種細菌,這種細菌在經過化學反應後,可以變成一種酶,而酶是細胞賴以生存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能幫人類走過能源冰河期?
    新發現: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科學新聞頻道日前報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迄今人們所知不多的地幔中可能含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天,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關注,因為之前人們認為地幔「大概只是厚實的巖石層」,不大可能含有大量能源。  迄今為止,人們使用的石油都是從地殼中開採的。
  • 地幔深處有可能發現生命
    一個多世紀以來,獲取地幔樣品一直是科學家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在報導中指出,朝地幔進發這一野心勃勃的計劃可與人類登上月球相提並論,利用地幔樣品揭開地幔的「面紗」有望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奧秘、地震的起源、火山噴發等現象,我們甚至有可能在地幔深處發現生命。
  • 最新發現!大量氦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幔中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計算物理團隊王賢龍研究員與江蘇師範大學李印威教授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最新發現!大量氦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幔中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計算物理團隊王賢龍研究員與江蘇師範大學李印威教授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新發現有助於解釋地球上水和石油起源
    水還可能存在於大氣中,隨著溫度降低,水蒸氣凝結降落到地表。地殼深處的巖漿層在高溫高壓環境下能夠溶解大量的水,早期地球表面就是巨大的巖漿海洋,有分析認為巖漿釋放的水量能夠達到目前海洋中全部水量的一半。地球礦物中也含有大量的結晶水,在合適的條件下,巖石中的水也能夠被釋放出來。
  • 新發現有助於解釋地球上水和石油的起源
    水還可能存在於大氣中,隨著溫度降低,水蒸氣凝結降落到地表。地殼深處的巖漿層在高溫高壓環境下能夠溶解大量的水,早期地球表面就是巨大的巖漿海洋,有分析認為巖漿釋放的水量能夠達到目前海洋中全部水量的一半。地球礦物中也含有大量的結晶水,在合適的條件下,巖石中的水也能夠被釋放出來。
  • 我國學者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幔中大量存在氦
    【 我國學者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幔中大量存在氦】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計算物理團隊王賢龍研究員與江蘇師範大學李印威教授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
  • 王基銘院士:石油裡蘊含的寶藏
    他在中國石油石化行業擁有40多年管理工作的豐富經驗,在長期的石化工程建設實踐中,提出了適合中國煉油化工工程建設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及管理模式,不斷推進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率先將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套技術應用到世界級石油化工工程。王基銘院士:石油裡蘊含的寶藏【摘要】在關於國家工業實力的統計數據中,石油產量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一項。
  • 水星的地幔被誰偷了?信使號的發現結合新的理論找到丟失的地幔
    多年來,我們一直認為,水星在一次巨大的正面碰撞中失去了大部分地幔,但信使號任務,讓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發射探測器來研究水星的表面其中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是它的表面布滿了我們認為不應該存在的物質揮發物,揮發物是像鉀這樣的化學元素,因為它在高溫條件下很容易蒸發,這是一次巨大撞擊產生的那種溫度
  • 地心釋放氫,與水、二氧化碳反應產生石油,石油不可再生是騙局
    關於石油的成因有很多種說法,隨著對於油田的新發現,原來的某些主流說法的疑點越來越多。
  • 科學網—地幔深處或有水
    圖片來源:Claus Lunau/Science Source 本報訊 對地表下數百公裡噴出的天然鑽石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在地球深處可能存在著大量的水。這項研究還發現了一種被稱為「冰七」的奇特形式的結晶水,這表明物質在地球內部的某些深度可以比之前想像的更加自由地循環。
  • 「地心世界」新發現:下地幔特殊地形或是早期地球歷史遺蹟
    這個發現不僅支持了此前科學家提出的上地幔和下地幔之間部分阻塞或不完全環流的概念,同時也表明下地幔部分可能含有早期地球的歷史遺蹟。其中,地殼和地幔以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為界,地幔和地核以古登堡不連續面(簡稱古登堡面)為界。前者由前南斯拉夫學者莫霍洛維奇首次發現,深度在大陸之下平均約33千米;後者由美國科學家古登堡首先發現,位於地下2885千米的深處。
  • 管道650公裡長,深埋地幔物質從地表噴發出來,科學家第一次發現
    當然,科學家對火山的研究從18世紀就已經開始了,最近科學家對火山方面研究又有了新突破,第一次發現深埋地下650公裡的地幔層熔融狀態物質也能從地表噴發出來,其輸送巖漿管道竟長達650公裡,科學家表示這是第一次發現。比人類輸送石油管道還要長。
  • 地幔中的水比海洋總和還要多?探尋隱藏在地球深處的海洋
    水在板塊構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誘發火山噴發,並幫助部分上地幔更自由地流動。儘管如此,大部分地幔還相對乾燥。上地幔主要由尖晶橄欖石構成,這種礦物不能儲存很多水。但在410公裡以下的過渡區,高溫和高壓將橄欖石擠壓成一種被稱為wadsleyite的新晶體結構。
  •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2020-03-12 13:17:04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 科學家發現,每年約有30億噸的海水流向地幔層,這是怎麼回事?
    可能很多人認為,地幔層如此高的溫度和壓力,怎麼可能會有水的存在,可事實真是如何嗎?2018年11月份,科學通過研究馬裡亞納海溝的地震數據發現了一個令人困惑得結論:海洋中的大量水資源正在流向地球內部。地面的水流向地球內部並不奇怪,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循環生態系統,內外水的流通很正常。
  • 新證據顯示鑽石源自更深的地幔中
    研究人員近期發現的證據表明,希望藍鑽(Hope Diamond)等令人印象深刻的鑽石起源可能來自於比此前認為更深的地幔中。大多數鑽石形成於上地幔,就在大陸地殼之下,深度在150至200公裡(93至124英裡)之間。而在一些罕見情況下,在更深地下也會形成鑽石,估計深度在360至750公裡(224至466英裡)之間。
  • 地幔中發現比珠穆朗瑪峰高100倍的物體
    在地球深處,科學家發現了兩個大型的液滴狀結構,每個的厚度都比珠穆朗瑪峰高100倍。這些大小與大陸相當的「液滴」位於地核之上,距離地表約2900公裡。研究者認為它們是由與地幔其他部分不同的物質所組成的。研究者稱,這些奇特的大型結構或許能揭示地球形成的過程,並幫助解釋驅動火山噴發甚至板塊構造運動的機制。
  • 石油資源或將不再緊缺!我國塔裡木盆地發現2億噸級油田!
    中國石油戰略儲備一直以來,石油資源就是中國戰略儲備的核心物資,在與國際上石油資源接軌的同時,極力發掘我國本土蘊含的石油資源。要知道,中國是領土面積世界第三的大國,很多資源都是非常豐富的,尤其是我國幾大著名的盆地,石油資源也比較豐富!據新華社最新消息,最近在我國塔裡木盆地又發現了一處豐富的油氣資源!這座新油田處在一條區域級富含油氣的斷裂帶,石油資源量達2.28億噸,可日產原油624立方米,日產天然氣37.1萬立方米。
  • 打穿地殼看地幔 地球心臟到底啥樣
    該船原是美國Sedco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所屬的一艘商用石油勘探船。從1985年開始改裝供大洋鑽探計劃使用,改名為「喬迪斯·決心號」。2004年,大洋鑽探計劃為綜合大洋鑽探計劃所取代,「喬迪斯·決心號」繼續為綜合大洋鑽探計劃服役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