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的地幔被誰偷了?信使號的發現結合新的理論找到丟失的地幔

2020-12-04 笑笑的世界裡

多年來,我們一直認為,水星在一次巨大的正面碰撞中失去了大部分地幔,但信使號任務,讓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發射探測器來研究水星的表面其中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是它的表面布滿了我們認為不應該存在的物質揮發物,揮發物是像鉀這樣的化學元素,因為它在高溫條件下很容易蒸發,這是一次巨大撞擊產生的那種溫度,當時的想法是一個較小的物體撞到水星上,這會使他失去物質,但也會產生大量的熱量,所以水星上的揮發性物質也會消失,但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揮發性物質,這意味著大多數關於水星是如何形成的基本假設都被否定了,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水星是如何形成,如何進化的,如何失去了它的外殼,卻依然保留了這些揮發物,行星科學埃裡克.阿斯帕格解開了這個巨大的謎團,最初的想法是水星被比它自身小的天體擊中但無論是什麼樣的過程?

水星保存了所有這些。本應蒸發並消失的揮發物,埃裡克有個大膽的想法,肇事逃逸的碰撞在肇事逃逸碰撞的想法中水星撞到了比它自身更大的東西,卻沒有損失掉所有的揮發物,擊中更大的物體,聽起來可能更糟,但這取決於碰撞的方式,在早期太陽系就像曲棍球比賽一樣,有很多球員一切變得殘酷,有小行星在碰撞中成長,更大的物體會佔據主導地位,因為不僅會撞上更小的物體,而且會將這些小物體吸附到自己身上,兩個物體會把大部分的物質清掃掉,這兩個物體變成了金星和地球地球和金星是太陽系內部的執行者消滅了大部分的競爭對手,小水星是最後剩下的玩家之一,他可能會與地球對質,水星是這個小個子冰球是揮發物,小個子高速衝進去與大個子迎面相撞,這會是災難性的。

但假設現在不是正面相撞,而是一次傾斜的撞擊,他可能會弄掉一點裝備,但他繼續前進保留的冰球正面撞擊會在水星上產生衝擊波,融化整個水星表面,但這並不是兇猛一擊幫你撞到的東西越多,所承受的能量就越少,暴力就越少,擦傷碰撞是指表面的一部分被擦掉並爆炸進入太空,而另一個半球基本上不受影響,允許一些原始物質留在表面上,水星的地層大部分被剝落了,這種種掠食性的撞擊並沒有在行星上發出衝擊波,所以揮發物和足夠的地幔留存在一起,用一層薄薄的巖石重塑這個世界,水星成為了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它丟失的地方被一個意想不到的小偷。

偷走了,地幔聚集在周圍最大的物體上,但這位最大的物體不是水星,水星的地幔在這次碰撞中脫落,一定會去到某個地方,如果你在尋找水星丟失的地幔,那就在你腳下尋找吧,直到今天,水星丟失的一部分在地球上,在一次肇事逃逸的碰撞中,被盜水星能夠在太陽系形成後倖存下來,但它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從第一天開始,水星就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旅程,它一直受到太陽和行星的欺凌,從水星的表面可以看到它有很多戰鬥的傷痕,太陽系並沒有好好對待它,水星經歷了各種轟炸,這些事件也有助於解釋水星最大的謎團之一,為什麼他如此黑暗!

相關焦點

  • 地幔深處有可能發現生命
    然而,直到上世紀50年代晚期,科學家們才開始感到有必要深入研究地幔。那時,科學界掀起了討論板塊構造理論的熱潮。美國科學家哈利·赫斯和該理論的支持者們宣稱,源於地幔深處的熱對流事件讓構造板塊漂浮在地表周圍。然而,赫斯和同事沃爾特·蒙克因為該理論缺乏物理證據感到有點氣餒,因此,轉而求助於他們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同事。
  • 信使號探測器發現水星存在周期性流星雨
    他表示:「發現水星上可能存在流星雨現象真是讓人感到非常興奮,尤其重要的是我們此前對於水星周圍的等離子體以及塵埃環境的了解都還停留在非常初步的階段。」彗 星或小行星會在它們的軌道路徑上散布大量塵埃碎屑物,形成一片碎屑區域,當行星體穿越這樣一片區域時便會發生流星雨現象。那些最細微的塵埃,碎屑和冰粒並 在太陽輻射壓的作用下被推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從而形成彗星壯觀的彗尾。
  • 新發現: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科學新聞頻道日前報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迄今人們所知不多的地幔中可能含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天,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關注,因為之前人們認為地幔「大概只是厚實的巖石層」,不大可能含有大量能源。  迄今為止,人們使用的石油都是從地殼中開採的。
  • 永別了,信使號水星探測器!
    「信使號」作為人類環繞太陽系最內側行星水星的第一顆探測器,無論是漫長的飛行旅程,自身獨特的設計,還是獨到的科學發現,都頗有可圈可點之處。它的英文名MESSENGER,是「水星表面、太空環境、地質化學和測高」的首字母縮寫,名副其實地點出了它的主要探測任務。水星和地球的絕對距離並不遠,但以霍曼轉移方式發射水星探測器,卻比發射冥王星探測器還難,更不要說環繞水星了。
  • 地幔柱的「地心遊記」
  • 研究發現地核物質向地幔「洩漏」
    內外核、上下地幔,最外面是地殼這樣的結構,內熱外冷,各層都有各自的環境。一份新研究發現,地球內核裡面的物質在過去25億年裡不斷「洩漏」到地幔層,有的甚至達到地殼表層。但是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界就地心與地幔是否存在物質互換的問題存在爭議。 研究者說,這份研究首次給出了答案。 地心物質「洩漏」的證據 研究者找到鎢(化學符號W)同位素比例是研究地心物質成分的關鍵性指標。
  • 天文小知識:揭秘,我們所知道的水星
    圖解:信使號太空飛行器的圖像顯示了人類從未見過的水星部分。至於其內部結構,地質學家一般認為,水星的核心佔行星體積的42%左右,半徑約為1,800公裡。地幔由矽酸鹽材料組成,圍繞核心,厚度約為500至700公裡。最後,地殼估計厚約100至300公裡。地表分布著有許多綿延數百公裡的狹窄山脊,是在水星的核心和地幔隨著地殼的凝固而冷卻和收縮時形成的。
  • 科學家找到了一部分與地幔之間的關係
    在科學這種,地球的磁場變化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說了,在2018年3月份的時候,就具有科學報導我們的地球非洲區域,發現地球磁場的異常變化,因為該地區的磁場在進行減弱狀態,地球的磁場可能進行大翻轉,當時就引發了科學界的熱議。為什麼我們的地球磁場會翻轉?
  • 新證據顯示鑽石源自更深的地幔中
    研究人員近期發現的證據表明,希望藍鑽(Hope Diamond)等令人印象深刻的鑽石起源可能來自於比此前認為更深的地幔中。大多數鑽石形成於上地幔,就在大陸地殼之下,深度在150至200公裡(93至124英裡)之間。而在一些罕見情況下,在更深地下也會形成鑽石,估計深度在360至750公裡(224至466英裡)之間。
  • 地質學會大陸地殼與地幔分會成立
    本報訊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與地幔研究分會成立典禮3月1日在京舉行。來自中國固體地球科學界的百餘位專家聚集一堂慶祝分會成立,參加了以「地幔行為和殼幔作用」為主題的首次研討會。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這些運動不能徹底攪勻上地幔,地質專家認為上地幔就像一個大理石蛋糕,只不過似用巖石做的。        世界火山活動的方式如實地反映了板塊構造理論,但火山爆發的中心並不是熱點,地幔深處甚至最底部的物質的上升和下降可能意味著是熱點,但也可能不是。最近有關熱點問題引起了一場生機勃勃的科學大討論。
  • 美科學家發現地幔內超級「蓄水池」 含水量是海洋3倍
    美科學家發現地幔內超級「蓄水池」 含水量是海洋3倍 2014-06-17 05:56:59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休斯敦6月16日電 美國科學家在北美地殼410英裡(約660公裡)下的地幔巖石中發現隱藏水源
  • 距離太陽最近的星球——水星
    水星的表面,即使使用第一臺原始望遠鏡觀察也無法解釋,直到1974年發射了飛行器掠過水星,天文學家們才真正看到了水星長什麼樣子。圖解:水星的內部結構: 1. 地殼: 厚度100–300 km 2. 地幔: 厚度600 km 3.
  •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出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釋,論文發表於《自然》雜誌  3年前的冬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立於「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甲板上,雙眼緊盯著眼前的西南印度洋海面——那下面的幾千米深處,拖網已採到沉沉的海底巖石
  • 難以捉摸的地幔動力地形
    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劉麗軍博士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英文版)撰文,介紹地幔動力地形的研究動態。動力地形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當時人們首次發現大地水準面在二階球諧波長上具有顯著的高值。那時我們已經知道,這種超長波長的大地水準面高度不能用巖石圈內部密度異常解釋,因為巖石圈的有限剛度不能支撐該空間尺度上的非均衡質量。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據介紹,「地幔柱假說」近半個世紀前被提出,該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會出現類似原子彈爆炸一般的現象,以蘑菇雲狀上湧,形成大量巖漿,洋底高原就是「蘑菇雲」頂部,而海山鏈就是「蘑菇雲」尾部,由於板塊漂移,二者在地表體現為空間上的連接性。
  • 來自地幔的毀滅之柱
    自5.4億年前的生物大爆發以來,幾近所有的大型滅絕發生之時,人們總能夠在當時的地層中找到某次巨型巖漿溢流災難的影子。這很難讓人相信這僅僅只是巧合。巖漿溢流災難聽起來固然震撼,但它本身也不過是一種地質現象,追根溯源,它的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地球偉力在推動著它呢?為此我們有必要進行一次全新的地心旅行。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大約從1900年以來,在物理學和新技術的幫助下,諸如大地測量學和地震學一類的地球物理研究開始興旺起來,產生了地殼均衡說的原理和地球內部分層結構的觀點。然而,不管上述各種情況及學科本身已有很久歷史,地球動力學仍舊是一個高度推測性的學科(Scheidegger,1963)。
  • 「地心世界」新發現:下地幔特殊地形或是早期地球歷史遺蹟
    這個發現不僅支持了此前科學家提出的上地幔和下地幔之間部分阻塞或不完全環流的概念,同時也表明下地幔部分可能含有早期地球的歷史遺蹟。其中,地殼和地幔以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為界,地幔和地核以古登堡不連續面(簡稱古登堡面)為界。前者由前南斯拉夫學者莫霍洛維奇首次發現,深度在大陸之下平均約33千米;後者由美國科學家古登堡首先發現,位於地下2885千米的深處。
  • 找到地下世界了?地幔內出現2個巨型異物,面積極大
    在這要和大家介紹一下地幔是什麼?它是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殼的下面,厚度長達2800公裡。在地幔的外部(地殼與地幔中心間)存在溫度極高的熔漿層,這個也是限制我們深入探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