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會大陸地殼與地幔分會成立

2020-12-03 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與地幔研究分會成立典禮3月1日在京舉行。來自中國固體地球科學界的百餘位專家聚集一堂慶祝分會成立,參加了以「地幔行為和殼幔作用」為主題的首次研討會。

 

據分會主任委員、中科院院士許志琴介紹,大陸地殼與地幔研究分會是以大陸動力學為綱,推動大陸地殼/地幔組成、結構、動態演化及動力學的研究,注重固體地球科學研究的多學科交叉和搭載,強調物質成分與變形機理的結合、幾何學/運動學/動力學的結合、微觀構造/宏觀構造的結合、定性/定量的結合、溫度/壓力/時間/空間的四維結合以及理論分析/野外觀測/數字模擬/高溫高壓試驗的結合;推進新理念新觀點的湧現和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

 

據悉,分會將強調把研究目標瞄準中國(東亞)大陸形成和演化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和應用實踐,重視審視和重建中國(東亞)大陸構造格架,闡述大陸增生過程,查明大陸地殼和地幔的三維結構,發展大陸動力學理論體系。(李曉明)

 

《科學時報》 (2010-3-2 A2 國內)

相關焦點

  •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
    3月1日,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國務院參事張洪濤出席成立大會。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難道「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地殼-從蛋殼一樣的堅固外殼,到分解成巨大的構造板塊!生活在當代的很多人都知道,在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中,地球的密度、質量和直徑都是最大的。而地殼、地幔和地核,便是我們這個地球的主要內部結構組成部分。
  • 地幔中較冷的地殼板塊指向不久之前的巨大災難
    地殼板塊 地球內部由不同層次構成(詳見下圖),表層是比較堅硬的地殼——巖石圈,它漂浮在密度更大的液態地幔上。地殼並非整體一塊,而是由好幾個板塊組成,地殼的不同板塊之間會互相碰撞或分離,由此會產生火山、地震等地質活動。
  • 解密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在大陸地殼生長演化中的角色
    我們認為控制地球動力學系統的主要因素是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它控制了板塊運動和大陸地殼的形成和演化。深部地幔過程極有可能通過控制物質交換和熱源,進而影響年輕大陸地殼的形成及其後續演化。然而,巖石組合和大陸地殼的化學組分是非常不均一的,因此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定義和識別年輕大陸地殼的特徵。
  • 科學家印度洋鑽探地殼:與地幔「親密接觸」
    鑽探地殼,為何要選擇亞特蘭蒂斯淺灘?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周懷陽表示,地球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有40公裡,大洋地殼的厚度約為5至10公裡,而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殼厚度更薄,僅為3公裡左右。在最薄的地方鑽探是最容易的選擇。科學家確信這裡是研究地殼與地幔轉化的理想「構造窗口」。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10 20:09 來源: 新華社 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作為國際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在中山站至南極內陸海拔最高的崑崙站之間,部署了一系列極低溫的天然地震觀測臺。
  • 地球的地幔和地殼,正處於一場激烈的超級大陸「死亡之戰」中!
    但現在新研究揭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力量平衡,滲出的地幔創造了超級大陸,而地殼將它們撕裂開來。為了得出這個關於板塊構造過程的結論,科學家們創建了一個新的地球計算機模型,將地殼和地幔視為一個無縫系統。隨著時間推移,這個虛擬行星表面大約60%的構造運動是由相當淺的力量驅動,即在表面的前62英裡(100公裡)內,地幔的深層攪動對流推動了其餘活動。
  • 地幔地殼活動劇烈引發超級陸地消亡,人類出現之前地球是這般模樣
    剩餘四成的板塊移動則是由地幔對流攪動作用推動的。換言之,是地幔讓主要大陸移動到一處成為超大陸,而極淺層作用主要影響著超大陸的破裂。這也意味著傳說中的阿特蘭蒂斯大陸沒有消失,只不過在地質運動中被掩蓋了。地質學家擁有製作符合真實地幔情況的熱對流模型的經驗,但他們還是第一次製作地殼模型。
  • 青藏高原及鄰區地殼上地幔徑向各向異性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室陳贇助理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利用1980-2002年間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區域的地震面波資料,在對該區進行層析成像研究的基礎上,獲得了該區各主要塊體的地殼上地幔徑向各向異性隨深度的變化,以及該區三維徑向各向異性結構,並對其成因及動力學含義進行了討論。
  • 出現約6公裡厚的沉積物,地殼和地幔導致的?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在地球上,喜馬拉山脈與印度板塊的動向一直受到科學界的關注,近日,科學家們利用面波,研究了印度大陸北部邊緣(即印度,恆河平原)和西北喜馬拉雅山前部的地表結構變化,測出了新的地質構造結果。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SloMo」是「慢速擴張脊下地殼和莫霍面的性質」縮寫。該計劃致力於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以檢驗「在慢速、超慢速擴張脊下方的莫霍面代表了地幔的蝕變邊界」的假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傳周研究員、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懷陽教授、課題組成員馬強博士等人全程參加。  莫霍面是以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命名的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
  • 廣州地化所等發現洋內弧大陸地殼成熟新機制
    大陸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學研究中廣泛關注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大陸地殼總體上具有安山質到英安質地球化學成分特徵,與洋內弧中大洋俯衝作用形成的巖漿巖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如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和虧損高場強元素),眾多學者認為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洋內弧環境下的大洋俯衝作用相關。
  • 人體感應地震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兼論大陸下地殼層流作用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大量的全球地質和地球物理數據表明 ,年輕的大陸構造活動區的下地殼可能因熱軟化而出現透入性非地震式順層巖石韌性流動 ,這種下地殼層流作用驅動大陸堅硬上地殼發生地震式脆性斷塊運動 ,形成盆山格局 ,發生圈層多層次耦合。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進入地幔,是科學的奇蹟還是作死的第一步?
    鑽破地殼是很多地質學家夢寐以求的理想。  「決心號」已經起航,這是一艘專門用來進行地質鑽探的大型船舶。一直鑽石探油的它這次也有了一個極負歷史意義的任務:承載這美英中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鑽破大洋背脊。
  • 地質地球所建立中亞造山帶大陸地殼生長的兩階段模型
    位於西伯利亞、卡拉庫姆-塔裡木板塊、華北板塊和東歐板塊之間的中亞造山帶(或阿爾泰拼貼體)不同於環太平洋俯衝型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碰撞型造山帶,是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帶,也是全球顯生宙大陸地殼生長最顯著的地區。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地殼與地殼運動
    (2)地幔:上地幔頂部存在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的活動與下列現象關係密切:地震和火山、礦藏的形成、大陸板塊運動。   (3)地殼:是指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人類將首次觸摸地殼與地幔的邊界!中國科學家參與
    打超深鑽井,鑽穿地殼,直接「觸摸」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
  • 我國學者完善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新聞—科學網
    報告中,唐春安通過列舉地殼形成與海洋誕生、生物大滅絕、超大陸循環、大陸漂移、洋中脊裂谷系與板塊、地震分布帶以及全球變暖等九大地質事實或事件,和地幔對流、洋底擴張、板塊俯衝、大陸漂移傳送帶模式、地幔柱、火山灰遮陽誘發冰期、二氧化碳造成全球變暖以及地球轉速變化產生構造應力等八大假說,對應地球收縮說、地球膨脹說等理論進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國際上仍然缺乏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來統一地解釋地球演化過程的主要地質事實或事件
  • 地質地球所通過騰衝火山區的溫室氣體釋放揭示大陸俯衝帶深部碳...
    (2)He-C同位素混合模型證實了來自印度大陸巖石圈的俯衝物質參與了地幔楔的富集過程,並且富集地幔楔熔體(以殘留巖漿的形式存在於騰衝火山區的地殼深部)脫氣產生的揮發主要受到陸殼碳酸鹽巖混染的影響(圖2)。
  •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意識與意識障礙分會正式成立
    本次會議議程包括意識與意識障礙分會成立儀式,Neuroscience Bulletin「意識障礙:從基礎到臨床」專輯發布儀式,以及意識與意識障礙學術年會。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意識與意識障礙分會由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田仔擔任主任委員,由全國開展意識與意識障礙神經科學基礎與臨床研究的40餘家單位的專家擔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