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地幔和地殼,正處於一場激烈的超級大陸「死亡之戰」中!

2020-10-18 博科園

地球熱而粘稠的中心及其冰冷堅硬的外殼都是構造板塊爬行(有時是災難性的)運動的原因。但現在新研究揭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力量平衡,滲出的地幔創造了超級大陸,而地殼將它們撕裂開來。為了得出這個關於板塊構造過程的結論,科學家們創建了一個新的地球計算機模型,將地殼和地幔視為一個無縫系統。隨著時間推移,這個虛擬行星表面大約60%的構造運動是由相當淺的力量驅動,即在表面的前62英裡(100公裡)內,地幔的深層攪動對流推動了其餘活動。

當大陸被推到一起形成超級大陸時,地幔變得特別重要,而當超級大陸在模型中分裂時,淺層力佔主導地位。科學家們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發表的這個「虛擬地球」是第一個將地殼和地幔「視為」一個相互連接的動態系統計算機模型。在此之前,研究人員會在地幔中製作熱驅動對流的模型,這些模型與真實地幔觀測結果相當吻合,但並不模擬地殼。而地殼中板塊構造的模型,可以預測這些板塊如何運動的真實世界觀測,但不能很好地與地幔的觀測相吻合。

顯然,模型將兩個系統組合在一起的方式中缺少了一些東西。巴黎PSL大學的Ecole Normal Supérieure研究生院教授尼古拉斯·科爾蒂斯說:對流模型對地幔有好處,但對板塊沒有好處,板塊構造對板塊有好處,但對地幔沒有好處,整個系統演變背後的故事就是兩者之間的反饋。從小學使用的地球內部模型,都顯示出一層薄薄的地殼覆蓋在熱的、可變形的地幔層之上。這個簡化模型可能給人的印象是,地殼只是在地幔上衝浪,被下面無法解釋的洋流這樣那樣地移動著。

地殼和地幔

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地球科學家早就知道地殼和地幔是同一個系統的一部分,它們逃不掉地聯繫在一起。這一認識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究竟是表面的力:例如一塊地殼俯衝到另一塊地殼之下,還是地幔深處的力:是構成地殼板塊運動的主要驅動力?研究發現,答案是這個問題是不適定的,這是因為這兩層是如此的交織在一起,它們都做出了貢獻。在過去的20年裡,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建立計算機模型來真實地模擬地殼和地幔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21世紀初,一些科學家開發了地幔熱驅動運動(對流)的模型,這些模型自然地產生了一些看起來像是地錶板塊構造的東西。但這些模型是勞動密集型的,沒有得到很多後續工作。現在科爾蒂斯和同事花了八年時間研究了這個新模型,僅僅運行模擬就花了9個月。研究團隊必須首先創建一個模擬地球,完成真實參數:從熱流到構造板塊的大小,再到超級大陸形成和解體通常需要的時間長度,在很多方面,這個模型並不是對地球的完美模擬。

建立地球模型

例如,該程序不會跟蹤以前的巖石變形,因此以前變形過的巖石將來在其模型中不會更容易變形,就像真實情況一樣。但該模型仍然產生了一個看起來逼真的模擬地球,包括俯衝帶、大陸漂移和大洋海脊和海溝。研究發現,除了表明當大陸匯聚在一起時地幔力佔主導地位外,被稱為地幔柱的熱巖漿柱並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俯衝帶是大陸分裂的驅動力,其中一塊地殼被壓在另一塊地殼之下,地幔柱隨後發揮作用。

上升羽流可能到達被俯衝帶產生的力削弱的地表巖石。然後,悄悄進入這些較弱的地方,使超級大陸更有可能在該位置裂開。研究人員表示:下一步是用觀察搭建模型和現實世界的橋梁,在未來,這個模型可以用來探索從主要火山活動事件到板塊邊界如何形成,再到地幔如何圍繞地球自轉的一切。

博科園|文:Stephanie Pappas/Live Science

參考期刊《科學進展》

DOI: 10.1126/sciadv.aax4295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生活在當代的很多人都知道,在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中,地球的密度、質量和直徑都是最大的。而地殼、地幔和地核,便是我們這個地球的主要內部結構組成部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幾乎都在地殼這個表面層上展開自己的活動。並且,位於地球固體圈層最外部的它,也是巖石圈的重要構成部分。
  • 解密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在大陸地殼生長演化中的角色
    我們認為控制地球動力學系統的主要因素是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它控制了板塊運動和大陸地殼的形成和演化。深部地幔過程極有可能通過控制物質交換和熱源,進而影響年輕大陸地殼的形成及其後續演化。然而,巖石組合和大陸地殼的化學組分是非常不均一的,因此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定義和識別年輕大陸地殼的特徵。
  •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
    3月1日,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國務院參事張洪濤出席成立大會。
  • 地質學會大陸地殼與地幔分會成立
    本報訊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與地幔研究分會成立典禮3月1日在京舉行。來自中國固體地球科學界的百餘位專家聚集一堂慶祝分會成立,參加了以「地幔行為和殼幔作用」為主題的首次研討會。
  • 地球大陸之謎:板塊碰撞中消失的地殼去哪了?
    地球史上最劇烈的大陸碰撞發生在6千萬年前。在那次「事故」中,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到了一起。  這次撞擊催生了今天的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新研究稱,撞擊不僅抬高了陸地,也讓兩個大陸板塊的各自一部分深陷地底。  一群地球物理學家使用了新型建模技術,試圖算出撞擊之中消失的大陸面積。
  • 地幔地殼活動劇烈引發超級陸地消亡,人類出現之前地球是這般模樣
    地球的板塊移動導致了它的中心是火熱且軟黏的地幔,但外表卻是冰冷且堅硬的地殼。根據地質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不斷溢出的地幔能夠形成超大陸,與此同時,地殼則負責將超大陸分開。地質學家為了更深入地研究板塊運動,專門設計了全新的地球計算機模型,在模型上地殼和地幔沒有明顯的邊界。
  • 地幔中較冷的地殼板塊指向不久之前的巨大災難
    地殼板塊 地球內部由不同層次構成(詳見下圖),表層是比較堅硬的地殼——巖石圈,它漂浮在密度更大的液態地幔上。地殼並非整體一塊,而是由好幾個板塊組成,地殼的不同板塊之間會互相碰撞或分離,由此會產生火山、地震等地質活動。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10 20:09 來源: 新華社 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作為國際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在中山站至南極內陸海拔最高的崑崙站之間,部署了一系列極低溫的天然地震觀測臺。
  • 科學家印度洋鑽探地殼:與地幔「親密接觸」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周懷陽表示,地球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有40公裡,大洋地殼的厚度約為5至10公裡,而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殼厚度更薄,僅為3公裡左右。在最薄的地方鑽探是最容易的選擇。科學家確信這裡是研究地殼與地幔轉化的理想「構造窗口」。
  • 幾張圖看懂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層層驚豔
    這些物質又因為自身引力互相吸引,最終在某一時刻,形成了一個球,地球。地球從最開始的小球逐漸變大,在今天已經成長為了直徑一萬三千公裡的大球。現代地理學對地球內部的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中間一層稱為地幔,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 探尋地球深處秘密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們常仰望星空,也常眺望大海,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好奇未知的世界。人類登月已過四十幾載春秋,馬裡亞納海溝也留下了人類探測的痕跡。而神秘的地球內部究竟是怎樣的?人類依然在探尋。  2008年,根據法國科幻巨匠凡爾納的小說《地心遊記》改編的電影上映,主人公來到了地球深處,在從未想像到的夢幻般的世界中穿行,遇到了很多奇異的生物。
  • 自地球誕生之初,最活躍的六次大陸漂移,地球從來就沒停止過運動
    這時的地球受微行星的衝撞逐漸減少,地球表面充分冷卻並變硬,形成了板塊。在地幔上升的地方,海洋板塊分裂,.構成地球上延伸最長的山脈——洋中脊。在地幔上升的洋中脊處,形成了玄武巖質的新海洋地殼。板塊在洋中脊生成、移動,在海溝處沉入另一個板塊之下,自那時起板塊開始運動。  在海洋地殼沉入地幔底部時,沉入的洋殼部分熔化,形成製造大陸地殼的花崗巖成分。花崗巖成分的巖漿上升。
  • 打穿地殼看地幔 地球心臟到底啥樣
    科學家期待通過鑽取巖芯,研究一系列科學問題,如下地殼的巖石是如何分層的?下地殼中有多少地幔混入?「莫霍面」是否代表了地幔的蝕變邊界?下地殼和含水的地幔中是否存在生命?選位:海地鑽探船上直播  亞特蘭蒂斯淺灘位於海水下方約700米深處。「決心號」抵達後,一個巨大的水下電視攝像系統和鑽杆一起,通過船底與海水相連通的月池緩緩放入海底。
  • 將地球的地殼地幔去掉的話,結果很意外
    地球大概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而地核的溫度在4000-7000攝氏度左右。內部溫度可謂是極高。地核質量佔地球31%,直徑卻很小,所以地核內部密度非常高。而體積佔地球的16%。在這個密度和溫度極高並且高壓環境中的地核,在剝離了地幔地殼後會不會變成一個恆星呢?科學家通過對地球形成時期的殘留物進行了研究,頁對太陽系原始星雲的光譜進行了研究。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殼
    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組成。地殼是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外面的一層,也是最薄的一層,但是確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層,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地殼。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比較均勻,到了莫霍界面之後,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突然增加,也就進入了地幔層。全球地殼最厚的青藏高原地區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部分的地殼平均厚度為33千米,如果是在高原和山地等海拔較高地區,如青藏高原,其地殼厚度可達60至70千米。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摘要:據報導,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正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試圖進行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的嘗試。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別約17千米、2865千米和3400千米,顯然,人類對自己腳下地球的認識現在只限於地表和有限的地表下地殼的10多千米深處。
  • 出現約6公裡厚的沉積物,地殼和地幔導致的?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在地球上,喜馬拉山脈與印度板塊的動向一直受到科學界的關注,近日,科學家們利用面波,研究了印度大陸北部邊緣(即印度,恆河平原)和西北喜馬拉雅山前部的地表結構變化,測出了新的地質構造結果。
  • 6億年和10億年周期!地球曾經吞噬過超級海洋!
    羅丁尼亞是一個超大陸,早於更著名的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存在於3.2億至1.7億年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澳大利亞珀斯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的李正祥(Zheng-Xiang Li)領導的科學家們提出:超級大陸和超級海洋以交替循環的方式形成和分裂,有時會保護海洋地殼,有時會將其循環回地球內部。
  • 科學家預測2億多年後大陸相互靠攏形成超級大陸,其背後的原因
    說到我們現在地球上的大陸,可能大家都知道現在地球大陸分為六個板塊,主要是亞歐大陸,非洲大陸以及北美洲和南美洲,還有南極洲,澳大利亞等不同的大陸。不同的大陸構成了地球上的陸地,而且這些不同的大陸其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說從地球出現之後這六塊大陸就一直在地球上存在。
  • 「亞瑪西亞」超級大陸即將通過「內傾法」這種方式來形成
    在最初的分裂後,另一個海洋於2億年後出現,它成為了著名的「巨神海」,一直到4億年前才消失,它形成於地球的南半球,由三個古老大陸包圍著,這三個古老的大陸分別是「勞亞大陸」、「阿瓦隆尼亞大陸」和「波羅的大陸」,但接著歷史又再次重演,於是海洋消失了,陸地再次連接起來,形成新的超級大陸名為「潘諾西亞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