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地球誕生之初,最活躍的六次大陸漂移,地球從來就沒停止過運動

2020-11-25 騰訊網

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科學家嘗試著建立起三維的地幔立體形象,發現在非洲與太平洋的下面,有來自地幔底的巨大熱羽柱上升流,而在亞洲的下面有沉入的板塊物質落入地幔底而產生的巨大冷羽柱下降流。科學家們由此得到啟發,原來使板塊發生運動的動力,是這種冷熱物質的對流。

最新的地球科學表明,地球與生命的演化緊密相連。地幔羽柱的發現,對板塊構造學說是重大的補充。從新的理論角度,結合新的生物發現,人們勾畫出了新的地球觀。讓我們用新的視角,來觀察地球史上6大劃時代的事件,以及它們的來龍去脈。

46億年前,原始的地球誕生

地球約在46億年前由許多微行星反覆衝撞合併誕生的。從一開始幾千米直徑的微行星成長到現在的地球大小,估計花費了3000年的時間。也有的科學家認為,在地球成長結束後,或許有一顆火星般大小的行星撞擊了地球,由於這次碰撞,四處飛散的碎片在地球周圍合而為一,形成了月球。

當微行星以每秒10千米以上的速度衝撞原始地球後,它的能量轉化為熱,使微行星或原始行星的物質熔化或蒸發。通過物質熔化,密度高的金屬鐵成分沉入原始地球的中心,形成了地核。另一方面。容易蒸發的物質變成氣體,構成了原始大氣。因此,地核和大氣伴隨著地球的成長基本上是同時生成的。

地球形成過程的最後階段,是海洋的誕生。原始大氣含有微行星帶來的大量水蒸氣,一旦微行星對地球的衝撞次數減少,原始大氣的溫度下降,水蒸氣就變為水降落到地表,這個過程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原始大氣或海洋的組成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原始大氣含有大量氫氣。但是由於密度很小,因此逐漸逃逸到宇宙空間去,大氣成分逐漸進化成以氮氣為主,海洋成分進化到以水為主。

40億年前,生命誕生

地球最初的生命大約在40億年前誕生。這時的地球受微行星的衝撞逐漸減少,地球表面充分冷卻並變硬,形成了板塊。在地幔上升的地方,海洋板塊分裂,.構成地球上延伸最長的山脈——洋中脊。在地幔上升的洋中脊處,形成了玄武巖質的新海洋地殼。板塊在洋中脊生成、移動,在海溝處沉入另一個板塊之下,自那時起板塊開始運動。  在海洋地殼沉入地幔底部時,沉入的洋殼部分熔化,形成製造大陸地殼的花崗巖成分。花崗巖成分的巖漿上升。開始構成作為海洋地區的島弧狀的陸地(類似今天的日本列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形成的島弧)。

在洋中脊還形成了稱為「熱水噴口」的噴出高溫熱水的地方。海水從地殼的裂口滲入地下。通過巖漿加溫,成為熱水,熱水大量溶解周圍的金屬成分,一起隨巖漿從熱水噴口湧出。在這樣的地方,某些有機物可能會利用溶解在海水中的營養鹽類,產生出繁衍自己的機制,從而進化成最初的生命。

27億年前,強大的地磁場形成

從地球誕生到距今27億年之前,地球的地表一直遭受來自太陽或宇宙落下的高能粒子的輻射。高能粒子能破壞生物的DNA,讓生物死亡。因此,當時的生物只能生存在高能粒子輻射不到的深海裡。

27億年前,地球上逐漸形成了強大的磁場,形成的原因目前還不太清楚。科學家只是推測,由於板塊運動,沉入地下的板塊在27億年前通過落入到外地核,激發產生了強大的地磁場。原來從海溝沉入地球內部的板塊,在距離地表670千米左右積存。由於在這個深度左右,地幔的硬度和礦物的種類不同,形成了分隔地幔外層和內層的邊界。在這個深度之上的地幔外層,是既堅硬又寒冷的巖石圈,在巖石圈的下面,則是軟流圈,那裡的物質具有塑性,內部溫度也很高。所以,與軟流圈上部接壤的巖石圈下部,有些局部熔化的巖石致使那裡的巖石圈比較容易滑動,這是造成地球陸地變遷的主要因素。

以距今27億年作為分界線,之前的地幔對流是在地幔外層和內層各自進行的。可是距今27億年的時候,積存的板塊物質一下子向下沉入,到達了地球外核,由此形成了貫穿整個地幔的全地幔對流。由於以鐵為主要成分的金屬流體沉入到外地核,其溫度比外地核的溫度低,這猶如在沸騰的外地核表面滴入涼的物質,使外地核的流體金屬開始了有規律的強烈對流。通過流體金屬流動產生了電流,結果在地球上製造了強大的磁場。

強大的地磁場的形成使來自太陽或宇宙的高能粒子輻射遭到攔截,使淺海對生物不再那麼可怕了,生物開始進入淺灘生活。在淺灘誕生了稱為裂殖藻的菌叢,通過光合作用向大氣中釋放氧氣。

19億年前,地球上出現最早的勞倫古陸

地幔對流越大,載在它上面的板塊變動越大。27億年前的全地幔對流使古大陸的出現成為可能。在距今19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勞倫古陸。

科學家估計,地球早期,地球表面的小板塊(或者叫小島嶼)數量有1000個左右,它們以弧狀列島的形式存在。弧狀列島的反覆碰撞和合併,到了距今28億年在全地幔對流形成之前,出現了若干小的大陸,但是板塊數量仍非常多,彼此之間要歸併形成一個超級大陸比較困難。到了27億年前,由於開始出現全地幔對流,板塊通過合併迅速變大,數量減少。經過8億年的整合,到了距今19億年前,出現了最早的勞倫古陸,其大小與現在的北美大陸相當。 為何大陸會集中到一塊呢?這是因為海洋板塊在海溝沉入另一個板塊之下,變成所謂的冷羽柱,也就是地幔下降流落入地幔深處。羽柱具有拉扯上層物質向下的性質。於是載著大陸的板塊不斷被下沉的冷羽柱拽到一起,運動到冷羽柱合併成為大的下降流附近,部分載著大陸的板塊沒有沉入地下,而是集中起來形成超級大陸。

6億年前,岡瓦納大陸分裂。引起物種大發展

19億年前形成勞倫古陸後,地球上反覆出現大陸分裂、合併的情況。勞倫古陸分裂後,15億年前和10億年前,又分別形成過超級大陸,而在距今6億年前,形成了岡瓦納大陸。

岡瓦納大陸集中了現在北美、南極、澳大利亞、西伯利亞,成為一個整體。在熱羽柱的上升作用下,地表的大陸被張裂開來,分裂的板塊中間不久生成了太平洋。分裂時,沿著各自大陸之間形成的裂谷帶灌入了海水,形成淺海。淺海是富含營養鹽的溫暖環境。如同稱為「寒武紀(約自5.7億年前起,到5億年前止)物種大爆發」那樣,許多大型的多細胞軟體動物急劇地進化。在加拿大落基山脈的伯吉斯頁巖中,人們發現了奇形怪狀的化石,它們正是那時具有代表性的生物。那個場所其實就是北美與澳大利亞、南極當年分裂的地點。

與那些生物出現相應的情況是,大氣中的氧氣的濃度增加了,急速地接近了現在的數值(約佔大氣中的20%)。在4.4億年前,臭氧層形成,對生物來說,有害的紫外線不再大量傾瀉到地表,陸地上的生命活動成為可能,最終植物開始深入陸地。

2.5億年前,泛大陸的分裂引起生物大滅絕

岡瓦納大陸分裂後,4億年前變成9塊大陸,分散到地球各處。到了3億年前,現在的亞洲大陸下面發生了巨大的冷羽柱落入地幔事件。像是被冷羽柱下落給拽過來似的,8個大陸急速地以亞洲為中心集中,在北半球形成了勞亞古陸,而南半球則是孤零零的岡瓦納大陸。2.5億年前,北半球的勞亞古陸與南北球仍然繼續分裂的岡瓦納大陸在地中海附近粘在一起,形成了泛大陸。

和位於亞洲大陸下面的冷羽柱下降對應,在非洲下面有熱羽柱正在升起。於是,泛大陸再次開始分裂。這時,由於熱羽柱把地幔深處的物質帶到地表附近,在泛大陸分裂的地方,引起了劇烈的火山活動,富含氣化成分的地幔巖漿噴出地表,化為塵埃散布在大氣中。

這種環境的巨變引起浮遊生物和珊瑚的人規模滅絕。由於火山噴發遮擋了太陽光,抑制了光合作用,致使素有氧氣發生裝置之稱的浮遊生物或珊瑚礁死去。在珊瑚附近有許多共生的藻類,以及棲息在珊瑚礁的其他生物,它們構成了以藻類的光合作用為基礎的食物鏈的生物金字塔結構。由於珊瑚的滅絕,依賴它的許多生物也大量死去,導演了一場生物大滅絕。

這六次地球歷史劇變中的每一次對地球的影響都非常深遠,影響力可達數億年。人類回眸這些變遷時,會被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巧奪天工所驚嘆不已。

相關焦點

  • 地球板塊漂移也曾短暫終止
    科學家發現,地球古大陸的板塊構造運動曾短暫地停止。(圖片提供:Nicolle Rager) 研究人員在最新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地球構造板塊的漂移曾出現過暫時的停止。 大約1個世紀之前,德國地球物理學家Alfred Wegener注意到,大陸就像拼圖玩具一樣能夠咬合在一起。
  • 地球在發生巨大變化!東非出現56公裡裂縫,「第五大洋」或將誕生
    初中的時候學地理我們就知道,地球上是由四個大洋和七個大陸組成的,但這只是我們所熟知的世界,地球從誕生以來一直在不斷的變化,最開始誕生的時候,地球上升至都沒有水和陸地,是一個熔巖組成的球體,後來地球的溫度漸漸冷卻,地表溫度下降,密度較大的物質向地核內部移動,密度較小的物質漂浮在地表,有陰差陽錯因為某種化學反應產生了水,最終慢慢演化為陸地和海洋
  • 科幻大片《大陸漂移》《地球反轉》
    最大的時候就在地球的大氣層外,像一座巨大而宏偉的「天空之城」懸停在盤古大陸的上空! 在古希臘語裡,盤古這個讀音「Pangaea」就是指全部陸地——盤古大陸。「盤古」這兩個漢字,最開始也是讀音,後來音譯成文字。 古人云:「天圓地方!」天指懸停在雲層之上的月球飛船。地並非指地球,而是指由全部陸地連成的一整塊大致為方形的盤古大陸。
  • 只有地球才有的大陸漂移,在月亮上也出現了……嗎?
    ,可能就是大陸漂移了。在這個科技蓬勃發展的年代,大陸漂移已經從當年顛覆性的假說,變成了能夠被衛星測距系統直接驗證的事實。但是呢,「大陸漂移」這4個看上去很好理解的字,卻隱含著一個不易察覺的錯覺——仿佛我們的大陸是漂浮在海水裡的方舟,是海水在承託著它到處活動。實際顯然不是這樣的——大地不可能「漂」在水上。只有把這層容易誤導人的水圈從地球表面挪走,板塊構造的實質,才能真正撥雲見日。
  • 地球上發生過五次大滅絕,都有哪五次?
    歷史上地球曾經出現過5次生物大滅絕,也就是說,地球上曾經存在著6代霸主,但前五個霸主都因為生物滅絕退出了舞臺。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5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大滅絕在地球40億歲時,也就是距今4.4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科學家把這一次大滅絕稱之為:奧陶紀大滅絕。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由於地球由西向東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加上月球潮汐力等的作用,在距今2億年左右的中生代,大陸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冰面一樣,開始分崩離析,美洲與非洲、歐洲分離,中間形成了大西洋,非洲的一部分脫離了亞洲,誕生了印度洋。到了距今大約二三百萬年的第四紀初期,大陸漂移到了今天這樣的位置,而現在大陸仍在漂移中。
  • 大陸板塊還在漂移嗎?科學家給出模擬圖,來看看2億年後的地球
    引言:迄今為止,大陸漂移學說被認為是對地球板塊運動的最合理解釋。按照這一學說,地球板塊一直處於運動狀態,只是這個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凸顯效果。那麼2億年後的地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如果對於地球來說的話,那麼幾百萬年也不算漫長,因為地球有著大約45億年的歷史。在這45億年歷史中,地球生命的歷史只佔到了三分之一左右,但就是在這三分之一的地球歷史中地球面貌發生了若干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導致生物也必須跟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倘若再過兩億年的話,地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 大陸最早只有一塊?科學家發現,地球最古老大陸存在的痕跡
    我們熟悉的地球是由七大洲四大洋構成,這似乎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地理認知,但你是否想過我們現在的大陸也許原本是一塊完整的陸地,在一次次的地理變動中變成現在分散的樣子。事實上地質學家早已對此做過研究,他們將所有大陸匯聚而成的一塊完整大陸稱為超級大陸或者超大陸,在西瓜視頻創作人【捕月說】的作品【遠古地球只有一塊大陸?科學家猜測未來大陸也將合併】中,就有對這塊超級大陸的詳細推測,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西瓜視頻搜索觀看!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一生最為後人熟知的就是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這個曾經被地質學界鄙夷、詬病,被冠以荒謬之名的學說,後來成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引起巨大爭論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三方面: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動搖了固定論在地質學界的根基,打破了地質學界以固定論為研究基礎的學術平衡當時地質學界最具代表性的固定論觀點是冷縮說、陸橋說和大洋永存說,它們分別解釋了地殼構造運動、生物地理分布和海陸分布。
  • 探測地球的「裂縫」從而證實大陸漂移說
    他設想,這兩塊大陸原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卻由於某種原因發生了「撕裂」,陸地被一分為二。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這個假說,就是今天「大陸漂移說」的起源。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地球面貌的基本輪廓是如何形成的?這是大地構造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整個地球科學的重要問題,更是人類對自己的家園所發出的最深刻的疑問之一。對此,人類長期以來都有著不同的假設。上世紀初,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有力地衝擊了傳統的大陸固定觀念,開始了大陸漂移論和大陸固定論之間的激烈爭論。
  • 大陸正在分裂,非洲或將漂移到海洋上,專家證實:已有相應裂痕
    人類總是試圖地去了解著地球的過去,一方面是為了知道地球曾經的發生過的事情,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地球,只有知道了地球曾經遭遇過了怎樣的災難,才能試著為她做點什麼,也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必要的預警。 而在這漫長的地質演變中,由於大陸的漂移,整個世界的大陸從曾經的一整塊分裂成了二塊,然後兩塊變成四塊
  • 地球誕生之初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似乎最熟悉的就是地球,其實人類對地球的外表比較熟悉而已,地下的巖漿或者巖漿裡的內核還未完全摸透,許多都是靠科技猜想。對於原始地球更是無從談起,可以說十分陌生。但一切並不妨礙我們的想像力,通過幻想完成未解之謎。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所以,「原始大陸分裂說」自然就按捺不住——1895年,旅居巴黎的美國佬安東尼奧,用法文寫了本書:《創世紀及其未解之謎》,提出了大陸橫移的想法。同時期,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發現,南半球各大陸的巖層非常一致,認為它們可能同屬一塊古大陸:岡瓦納古陸。其他部分沉到了海底,留下的就分成了現在的大陸塊。有的童鞋可能忍不住激動起來:咦,這不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起源麼?
  • 尋求現象背後的機制:大陸漂移
    在板塊構造學問世之前40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曾提出過一個非常相似的理論: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當時搜集了大量地理、古生物、巖石、冰川的證據。這些證據支持他提出的:「地球上曾有過一個超級大陸而且大陸可以漂移」的假說。然而,當時僅在英國有少數地質學家接受魏格納的學說,而歐洲絕大多數地質學家抵制大陸漂移學說。在美國,大陸漂移學說在當時被完全摒棄,是科學界的笑料。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康玉柱:大陸不可能漂移
    在漫長歷史中各陸塊的位移變化不是因為大陸在漂移,而主要因為海陸變遷。複雜地應力導致地殼隆起和坳陷無間斷且無止境地進行著,大陸沉降坳陷變成海洋,海洋下地殼抬升隆起變成陸地。斷裂只是在地殼局部產生,對全球而言僅是一個點或是一條幾十公裡到上千公裡的線而已,它分不開各大陸,也不可能分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近日提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是構造運動造成地殼隆起和坳陷,導致海陸變遷。
  • 地球自轉46億年,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動力來自於哪裡呢?
    文/玉濁清地球就是「永動機」?自轉了46億年,為什麼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對地球的了解程度自然有很高,這樣才能夠在地球上永久安生的生活下去,而地球似乎一直都有自轉的現象,自轉指的就是地球繞著地球自西向東的旋轉地理環境現象,而地球自轉一周大約需要24小時,每隔10年自轉周期就會增加,或者減少3‰~4‰秒,而地球就如同是一個永動機一般,自轉了46億年從來都沒有停下過,不過也有人感到好奇,地球能夠轉動自然有轉動的動力,那麼它的動力來源於哪裡呢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大陸漂移學說——一首偉大的地質之歌
    地質學最本質的、有別於其他學科的個性是: 複雜性和層殼性,不可逆性和不可模擬性,其中最薄弱的是層殼性,這也就是物質的地質運動形式的基本特點。作為一個氣象學家,魏格納正是從地球物理—氣象學領域開始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的: 他研究大氣圈上層熱力學,研究了極地冷氣團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