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球大約有億年的歷史,差不多是這個數字,它也曾發生過一些神秘的事跡,比如創造了陸地後又讓它消失,大約在10億年前,某個神秘的超大陸形成了,它吞沒了陸地,把陸地翻了個底朝天,而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再次發生了。以地質時間計算的話,陸地連接為羅迪尼亞超大陸的這段歷史時期,以及它再度分裂的時間點,始終是一大謎團,大約每隔6億年地球就會發生同樣的事,大陸會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陸塊,海洋也會連接起來,形成超級海洋,然後再度分裂開來。
圖源網絡
地球上第1個超大陸——「努那」,它大約在20億年前出現,並約10億年後分裂,接著在幾百萬年後「羅迪尼亞超大陸」,它集齊了地球上大部分的陸地,然後在7.5億年前分裂開來,這就是我們神秘的超大陸,所以可以理解的是這種大陸間的形成與分裂就像蝸牛一樣緩慢。
目前並沒有太多關於「羅迪尼亞超大陸」形成位置的資訊,但地質學家不斷在全世界尋找其原始位置的新線索,當時隨著時間過去「羅迪尼亞超大陸」開始分裂,但這是以階段性發生的,「羅迪尼亞超大陸」的分裂是由超級地幔柱所引發的,當時地幔中不斷上升的熾熱熔巖噴流開始膨脹,這導致了後來在所有大陸都存在著的巨大火山爆發。
在最初的分裂後,另一個海洋於2億年後出現,它成為了著名的「巨神海」,一直到4億年前才消失,它形成於地球的南半球,由三個古老大陸包圍著,這三個古老的大陸分別是「勞亞大陸」、「阿瓦隆尼亞大陸」和「波羅的大陸」,但接著歷史又再次重演,於是海洋消失了,陸地再次連接起來,形成新的超級大陸名為「潘諾西亞羅」。
地球陸地有兩個交替的周期:
第1個周期會持續6億年,它讓所有的大陸都連接在一起。
第2個周期則會持續兩倍的時間大約為12億年,當所有的大陸都合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新的超級海洋。
「羅迪尼亞超大陸」因為許多原因而與眾不同,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塊大陸很貧瘠,它無法生長出植物,而且毫無生命,周圍也沒有樹木或植物,它出現在那時乾燥的陸地上還沒有生命,臭氧層就是在此時出現的,「羅迪尼亞超大陸」出現後不久,臭氧層便開始形成,陽光照射在氧分子上,把氧分子分解成更小的單個原子,有趣的是臭氧層不像氧和氧氣,它是由三個氧原子所組成以03的形式表現,自從臭氧層出現以後,它便開始吸收較多的太陽輻射,這使得陸地上的生命得以繁衍,在臭氧層形成之前唯一能找到生物的地方便是海洋了,藍綠藻在臭氧層的保護罩形成後小型生物開始出現了,生命開始繁衍並進化。當「羅迪尼亞超大陸」迎來新的小生命時,它也開始分裂而新的海洋便隨之出現了,海底開始蔓延,隨後形成了溫暖的大洋巖石圈,此時這些巖石圈的密度還很低,當巖石圈變熱時,它就無法像較老的巖石圈下沉的那樣深了。
每一次大陸合併的事件都有兩個轉換方法,分別是內傾法與外翻法。
一個巨大的陸地被一個超級海洋所包圍,當大陸開始分裂,形成小裂口時,海水會開始慢慢地流進這些裂口,直到變成一個較小的「內洋」,這時「隱沒帶」便出現了,這是標誌著地球構造板塊之間碰撞的邊界。
當構造板塊在隱沒帶相遇時,一個板塊會彎起來然後滑到另一個板塊之下,接著它們會慢慢地彎進去地幔裡,而構造板塊既可以是海洋板塊也可以是大陸板塊,或者可以是任意一種,比如海洋地殼的密度比大陸地殼的還大,因此在隱沒帶中海洋地殼會下沉到較輕的大陸地殼之下。有時兩塊大陸之間也會發生碰撞,而這時產生碰撞的板塊就不會形成隱沒帶,在數百萬年前時,當印度進入亞洲時便是以這種方式進入的,而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因此形成的。
在內傾法中,海洋地殼會下滑到地殼的熱地幔中,內海會下沉到地球內部,然後大陸間可以會連接,於是便和原本在此區域的舊海水一起形成了新的超大陸,但是外翻法則完全不同,這種方法會創造出一個新的超級海洋和一塊新的陸地陸塊。
一開始超大陸為先分裂,水會開始流進去進而形成內海,但是並未出現隱沒帶,它會出現在分裂的陸塊周圍的超級海洋中,接著地球會吞噬掉超級海洋,同時也會將裂開的大陸地殼撕扯開來,而大陸地殼的底部便會開始下沉,於是陸地從裡向外翻轉,海岸線會再次碰撞形成新的中心,於是舊大陸的中間部位便會成為新的海岸。
在過去的1億年間內傾法與外翻法都發生了變化,在以外翻法持續幾年後,然後下一個超大陸將以內傾法形成。
當「努那」超大陸形成時,是通過內傾法形成的,「努那」超大陸和「羅迪尼亞」超大陸周圍都由同一片超級海洋所環繞,這個海洋叫做「米羅沃伊」。當海洋地殼開始下沉時,「羅迪尼亞」超大陸開始分裂,而海洋也消失了,有趣的是在「盤古」大陸形成過程中,這個超級海洋以「盤古大洋」的形式重新出現,當盤古大陸分裂後,盤古大洋出現了,也就是說整個海洋在太平洋地殼中倖存了下來。
按以上模式的推測,估計下一個超大陸會再次以內傾法被創造出來,印度洋、南冰洋、大西洋可能都會消失,太平洋則將再次擴張,而超級大洋也將出現,這個未來假想的超大陸被命名為「亞瑪西亞」超大陸,這個名字是亞洲與北美洲合併的概念而命名的,這一理論建立在太平洋地殼將隱沒入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之下而成。
另一個線索是,太平洋板塊在西部正朝菲律賓海峽隱沒形成了馬裡亞納海溝,也就是太平洋最深處,但這也只是個理論而已,某些模型試圖追蹤大陸的運動,以查看接下來會是外傾還是內翻,通過對古代巖石分子的研究發現接下來最可能發生的會是內傾法,這一切都歸結於板塊構造,問題是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導致了板塊或地殼隱沒的開始。
目前地質學家對地殼板塊究竟是何時開始移動的,存在著意見分歧,一些地質學家認為板塊是在地球形成的幾百萬年後開始移動的,而另一些地質學家則認為板塊是在地球形成20~30億年後才開始的。但至少現在知道地殼是如何將其大陸向外翻轉的,而且當一個新的陸塊形成時,這種內外翻轉的情況也大概不會發生。
如今地殼構造板塊正在向北移動,這些板塊包含澳洲與非洲,據估計在近幾億年後,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所有陸塊都將在北極連接起來,並形成「亞瑪西亞」超大陸,動物、植物會如何演化,這個超大陸的氣候會是怎樣以及生命將如何適應這樣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