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瑪西亞」超級大陸即將通過「內傾法」這種方式來形成

2020-08-10 太空生物學

我們的地球大約有億年的歷史,差不多是這個數字,它也曾發生過一些神秘的事跡,比如創造了陸地後又讓它消失,大約在10億年前,某個神秘的超大陸形成了,它吞沒了陸地,把陸地翻了個底朝天,而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再次發生了。以地質時間計算的話,陸地連接為羅迪尼亞超大陸的這段歷史時期,以及它再度分裂的時間點,始終是一大謎團,大約每隔6億年地球就會發生同樣的事,大陸會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陸塊,海洋也會連接起來,形成超級海洋,然後再度分裂開來。

圖源網絡

超級大陸

地球上第1個超大陸——「努那」,它大約在20億年前出現,並約10億年後分裂,接著在幾百萬年後「羅迪尼亞超大陸」,它集齊了地球上大部分的陸地,然後在7.5億年前分裂開來,這就是我們神秘的超大陸,所以可以理解的是這種大陸間的形成與分裂就像蝸牛一樣緩慢。

目前並沒有太多關於「羅迪尼亞超大陸」形成位置的資訊,但地質學家不斷在全世界尋找其原始位置的新線索,當時隨著時間過去「羅迪尼亞超大陸」開始分裂,但這是以階段性發生的,「羅迪尼亞超大陸」的分裂是由超級地幔柱所引發的,當時地幔中不斷上升的熾熱熔巖噴流開始膨脹,這導致了後來在所有大陸都存在著的巨大火山爆發。

在最初的分裂後,另一個海洋於2億年後出現,它成為了著名的「巨神海」,一直到4億年前才消失,它形成於地球的南半球,由三個古老大陸包圍著,這三個古老的大陸分別是「勞亞大陸」、「阿瓦隆尼亞大陸」和「波羅的大陸」,但接著歷史又再次重演,於是海洋消失了,陸地再次連接起來,形成新的超級大陸名為「潘諾西亞羅」。

地球陸地有兩個交替的周期:

第1個周期會持續6億年,它讓所有的大陸都連接在一起。

第2個周期則會持續兩倍的時間大約為12億年,當所有的大陸都合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新的超級海洋。

「羅迪尼亞超大陸」因為許多原因而與眾不同,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塊大陸很貧瘠,它無法生長出植物,而且毫無生命,周圍也沒有樹木或植物,它出現在那時乾燥的陸地上還沒有生命,臭氧層就是在此時出現的,「羅迪尼亞超大陸」出現後不久,臭氧層便開始形成,陽光照射在氧分子上,把氧分子分解成更小的單個原子,有趣的是臭氧層不像氧和氧氣,它是由三個氧原子所組成以03的形式表現,自從臭氧層出現以後,它便開始吸收較多的太陽輻射,這使得陸地上的生命得以繁衍,在臭氧層形成之前唯一能找到生物的地方便是海洋了,藍綠藻在臭氧層的保護罩形成後小型生物開始出現了,生命開始繁衍並進化。當「羅迪尼亞超大陸」迎來新的小生命時,它也開始分裂而新的海洋便隨之出現了,海底開始蔓延,隨後形成了溫暖的大洋巖石圈,此時這些巖石圈的密度還很低,當巖石圈變熱時,它就無法像較老的巖石圈下沉的那樣深了。

內傾法與外翻法

每一次大陸合併的事件都有兩個轉換方法,分別是內傾法與外翻法

  • 內傾法

一個巨大的陸地被一個超級海洋所包圍,當大陸開始分裂,形成小裂口時,海水會開始慢慢地流進這些裂口,直到變成一個較小的「內洋」,這時「隱沒帶」便出現了,這是標誌著地球構造板塊之間碰撞的邊界。

當構造板塊在隱沒帶相遇時,一個板塊會彎起來然後滑到另一個板塊之下,接著它們會慢慢地彎進去地幔裡,而構造板塊既可以是海洋板塊也可以是大陸板塊,或者可以是任意一種,比如海洋地殼的密度比大陸地殼的還大,因此在隱沒帶中海洋地殼會下沉到較輕的大陸地殼之下。有時兩塊大陸之間也會發生碰撞,而這時產生碰撞的板塊就不會形成隱沒帶,在數百萬年前時,當印度進入亞洲時便是以這種方式進入的,而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因此形成的。

在內傾法中,海洋地殼會下滑到地殼的熱地幔中,內海會下沉到地球內部,然後大陸間可以會連接,於是便和原本在此區域的舊海水一起形成了新的超大陸,但是外翻法則完全不同,這種方法會創造出一個新的超級海洋和一塊新的陸地陸塊。

  • 外翻法

一開始超大陸為先分裂,水會開始流進去進而形成內海,但是並未出現隱沒帶,它會出現在分裂的陸塊周圍的超級海洋中,接著地球會吞噬掉超級海洋,同時也會將裂開的大陸地殼撕扯開來,而大陸地殼的底部便會開始下沉,於是陸地從裡向外翻轉,海岸線會再次碰撞形成新的中心,於是舊大陸的中間部位便會成為新的海岸。

在過去的1億年間內傾法與外翻法都發生了變化,在以外翻法持續幾年後,然後下一個超大陸將以內傾法形成。

當「努那」超大陸形成時,是通過內傾法形成的,「努那」超大陸和「羅迪尼亞」超大陸周圍都由同一片超級海洋所環繞,這個海洋叫做「米羅沃伊」。當海洋地殼開始下沉時,「羅迪尼亞」超大陸開始分裂,而海洋也消失了,有趣的是在「盤古」大陸形成過程中,這個超級海洋以「盤古大洋」的形式重新出現,當盤古大陸分裂後,盤古大洋出現了,也就是說整個海洋在太平洋地殼中倖存了下來。

亞瑪西亞」超級大陸即將形成

按以上模式的推測,估計下一個超大陸會再次以內傾法被創造出來,印度洋、南冰洋、大西洋可能都會消失,太平洋則將再次擴張,而超級大洋也將出現,這個未來假想的超大陸被命名為「亞瑪西亞」超大陸,這個名字是亞洲與北美洲合併的概念而命名的,這一理論建立在太平洋地殼將隱沒入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之下而成。

另一個線索是,太平洋板塊在西部正朝菲律賓海峽隱沒形成了馬裡亞納海溝,也就是太平洋最深處,但這也只是個理論而已,某些模型試圖追蹤大陸的運動,以查看接下來會是外傾還是內翻,通過對古代巖石分子的研究發現接下來最可能發生的會是內傾法,這一切都歸結於板塊構造,問題是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導致了板塊或地殼隱沒的開始。

黃媂·結語

目前地質學家對地殼板塊究竟是何時開始移動的,存在著意見分歧,一些地質學家認為板塊是在地球形成的幾百萬年後開始移動的,而另一些地質學家則認為板塊是在地球形成20~30億年後才開始的。但至少現在知道地殼是如何將其大陸向外翻轉的,而且當一個新的陸塊形成時,這種內外翻轉的情況也大概不會發生。

如今地殼構造板塊正在向北移動,這些板塊包含澳洲與非洲,據估計在近幾億年後,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所有陸塊都將在北極連接起來,並形成「亞瑪西亞」超大陸,動物、植物會如何演化,這個超大陸的氣候會是怎樣以及生命將如何適應這樣的環境。

相關焦點

  • 「亞瑪西亞」超級大陸即將通過「內傾法」這種方式來形成
    內傾法一個巨大的陸地被一個超級海洋所包圍,當大陸開始分裂,形成小裂口時,海水會開始慢慢地流進這些裂口,直到變成一個較小的「內洋」,這時「隱沒帶」便出現了,這是標誌著地球構造板塊之間碰撞的邊界。有時兩塊大陸之間也會發生碰撞,而這時產生碰撞的板塊就不會形成隱沒帶,在數百萬年前時,當印度進入亞洲時便是以這種方式進入的,而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因此形成的。在內傾法中,海洋地殼會下滑到地殼的熱地幔中,內海會下沉到地球內部,然後大陸間可以會連接,於是便和原本在此區域的舊海水一起形成了新的超大陸,但是外翻法則完全不同,這種方法會創造出一個新的超級海洋和一塊新的陸地陸塊。
  • 大陸漂移學說,被賦予了正式的科學地位
    ,都能有這樣的體會,並且可能會產生這種想法,為什麼這些大陸像拼圖一樣能夠聚合在一起,是不是過去它們本來就連接在一起呢,它們是不是曾經合為一體的一大塊陸地呢?岡瓦納大陸」的解體都不是在短時期內完成的,是經歷一系列的碰撞事件才得以發生。
  • 兩億年內,地球將形成超級大陸
    研究人員認為,尼泊爾大地震進一步表明,2億年內地球上將形成一個新的超大陸--美亞大陸。地球的各大陸正在緩慢靠攏(左)。大約在5000萬年後到2億年內,將會形成一個新的超大陸--美亞大陸。2012年的研究表明,新的超大陸中心位於北極。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地質學家李正祥博士在研究中發現,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正在進一步靠攏。
  • 全新超級大陸將會形成
    第二看臺  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預計在未來2.5億年內,一個全新的超級大陸——阿馬西亞(Amasia)將會形成。  根據美國耶魯大學和日本海洋地球科學與技術局的研究人員開展的計算機模擬結果,未來2.5億年內,地球上現在的南北美洲大陸將會合併,加勒比海和大西洋將會消失,而亞洲將和美洲拼接到一起。這是地球板塊運動的結果。
  • 一億年後所有大陸都將合併?形成超級大陸
    &nbsp&nbsp&nbsp&nbsp現在地質學家做出預測稱那些同樣的構造力將重新組合這些大陸板塊組成一個新的超級大陸。這個名為美亞大陸的未來大陸大概將在1億年後形成。
  • 超級大陸形成進行時!「盤古大陸」或將重現
    超級大陸的上一次形成大約是在3.1億年的時候,而在這個超級大陸形成的時候是存在了幾億年的時間,然後各大板塊再次進行了分離。根據科學報告稱,再經過400-600萬年,可能會再次回到一起。但是不少的科學家也提出,下一個超級大陸將會在200-2.5億年內形成,而我們此刻地球真處於超級大陸周期之中的分散階段的中間時期,其實這個意思就是我們超級大陸形成一致都在進行時。
  • 阿根廷螞蟻竟然通過這種方式佔領全球!
    2002年,我們意識到有一種螞蟻有著非常龐大的族群;2010年,我們才意識到這類螞蟻在世界範圍都存在著;而我們在不知情中,還幫助它們形成了如此龐大的超級種群。阿根廷螞蟻阿根廷螞蟻是一類成功的入侵物種,它們的主要問題是不能自己修建巢穴。如果它們的群體太過於龐大,就必須分家或者尋找其它螞蟻一起的巢穴居住。
  • 科學家預測2億多年後大陸相互靠攏形成超級大陸,其背後的原因
    即使地球從出生46億年到現在,大陸一直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而且科學家預測很有可能在未來2.5億年之內,地球的大陸就會逐步的相互靠攏,成為一個完整的超級陸地,至於說形成這種超級陸地的具體原因,科學家也做出了詳細的研究。
  • 研究發現:地球最早的大陸並非通過板塊俯衝形成
    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導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8日報導,澳大利亞柯廷大學牽頭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新證據表明,地球上最初的幾塊大陸並非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在類似現代板塊構造環境中俯衝形成的,而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過程創造出來的。
  • 地球超級大陸的循環並不單一,交替模式可能有兩種
    羅迪尼亞大陸應該很多人都聽說過吧,這是一個在盤古之前的超級大陸,之前所說的盤古準確的時間應該是在3.2億到1.7億年期左右,那麼這個大陸應該是在這個時間段之前大約是在11.5億年前到7億年前。現在科學家表示地球上所存在的這種超級大陸,它們的形成和分裂在不斷的交替進行中,而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有的時候海洋地殼是會被保留下來的,但是也有的時候是會直接循環進入到地球的內部。
  • 地球上最後的超級大陸是如何分裂成今天的世界的?
    在盤古大陸開始解體之前,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和摩洛哥是鄰居,而紐芬蘭島曾與愛爾蘭和葡萄牙相連。大約2.5億年前,盤古大陸還在拼接在一起, 還沒有被地質力量撕開,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陸。多年來,地質學家們一直在思考,這些碎片最初是如何拼接在一起的?為什麼它們會以這樣的方式分裂?
  • 兩億年內地球將形成超級大陸!
    研究人員認為,尼泊爾大地震進一步表明,2億年內地球上將形成一個新的超大陸--美亞大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地質學家李正祥博士在研究中發現,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正在進一步靠攏。尼泊爾大地震顯示,地球各大洲正逐漸形成一個新的超大陸。利用最新科學技術,研究人員如今可以模擬、估測出未來數千萬年間的構造板塊的變化。
  • ...月過三星」、世界級盾構機、月球表面、「超級大陸」、木星
    今日科技話題:恐龍牙齒演化、「月過三星」、世界級盾構機、月球表面、「超級大陸」、木星 2020-05-13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盤點 4 種可能的超級大陸猜想
    時不時地,它們會組成一片超級大陸,保持幾億年後再各自分開。接下來,這些板塊互相遠離,各自分散,經過4到6億年後,它們又會重新組合在一起。距離我們最近的超級大陸是盤古大陸(Pangea),大約形成於3.1億年前,並在1.8億年前開始分離。科學家稱,下一個超級大陸將在2到2.5億年內形成,因此我們目前正處於板塊從分離走向重組的過程當中。問題是:下一個超級大陸將如何形成?
  • 中國地質學家在南極探索岡瓦納大陸形成之謎
    新華社「雪龍」號3月30日電(記者 張建松)在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中,地質調查局的3名地質學家劉曉春、劉健和崔建軍在南極進行了一系列野外地質考察,以尋找岡瓦納大陸形成之謎。    自從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以來,地質學和生物學證據的不斷發現使人們相信,在遙遠的地球歷史上確實存在過一個超級古大陸——岡瓦納大陸,南極大陸由這個超級大陸分離解體、逐漸向南漂移而形成。    那麼,追根溯源,這個超級大陸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個像謎一樣的問題,吸引了全球地質科學家不斷尋求答案,這成為近年來現代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和熱點。
  • 地球的地幔和地殼,正處於一場激烈的超級大陸「死亡之戰」中!
    但現在新研究揭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力量平衡,滲出的地幔創造了超級大陸,而地殼將它們撕裂開來。為了得出這個關於板塊構造過程的結論,科學家們創建了一個新的地球計算機模型,將地殼和地幔視為一個無縫系統。隨著時間推移,這個虛擬行星表面大約60%的構造運動是由相當淺的力量驅動,即在表面的前62英裡(100公裡)內,地幔的深層攪動對流推動了其餘活動。
  • 南極大陸的形成
    但是20世紀初人類的兩次登陸南極使這種狀況開始改變。首先是1908年,英國人沙克爾頓在南緯83°28『發現了煤層。煤,是古代植物遺體的堆積層經過地質作用形成的,可南極這樣一個寸草難生的地方,怎麼可能產生煤呢?接著在1912年,斯科特在橫斷山脈中段又發現了2億年前的舌羊齒蕨類植物化石,這種植物喜歡生長在溫暖陰溼的地方,可它怎麼會出現在極地的冰巖中呢?
  • 數億年後北極將變成超級大陸
    隨著地球板塊的漂移,世界上現有的幾塊大陸在數億年後會重新合併為一塊超級大陸,而超級大陸的位置將會是今天的北極地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研究報告說,隨著地球板塊的漂移,世界上現有的幾塊大陸在數億年後會重新合併為一塊超級大陸,而超級大陸的位置將會是今天的北極地區。
  • 超算大陸IPFS雲算力新品即將上市,開啟穩健投資方式!
    超算大陸作擁有比特幣中國的戰略投資,一直聚焦於雲算力分時租賃共享領域,在重新審視市場後,以"敬畏"的態度進行產品升級和打磨。11月25日晚8時,"IPFS超算靈活配置算力包-1T"新產品即將正式上線,發售價1980元/T算力,主打穩健和超高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