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吉林大學在侏羅紀早期恐龍牙齒演化研究上取得新發現
▲圖為基幹蜥腳形類祿豐龍與其他蜥腳形類恐龍的體型對比。新華社發(吉林大學恐龍演化研究中心供圖)
牙好胃口就好——在恐龍演化過程中,蜥腳類恐龍為何能成為恐龍家族中的「大個子」,很可能是因為其把前輩基幹蜥腳形類恐龍在胚胎時期就具有更替牙齒齒系的特性又重新「撿」回來的緣故。這是吉林大學恐龍演化研究中心專家領導的國際聯合研究團隊的最新發現,該研究成果5月7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通訊》上。
祿豐龍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基幹蜥腳形類恐龍。科學家通過對祿豐龍胚胎化石的研究顯示,其胚胎中牙齒的發育及替換機制,與成年祿豐龍牙齒的個體發育模式明顯不同,但卻與蜥腳類恐龍成年個體牙齒的發育方式近似。
——新華網
2
5月12日至16日天宇上演「月過三星」精彩戲碼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天文專家介紹,5月12日至16日,在日出前的一個多小時,月亮將依次穿過木星、土星和火星,上演「月過三星」的精彩戲碼。黎明前的晨曦中,這四個明亮的天體競相爭輝,構成東南方低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月亮,古稱太陰,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木星、土星和火星是太陽系的三顆行星。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從2020年1月起,火星、木星、土星就出現在東南方天空,每天日出前都能看到三星「連線」的現象。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這三顆明亮的行星依然在天空呈近乎一條直線排列,只是相互間的排列位置發生了變化。在5月,從右到左依次是木星、土星和火星,其中,木星最亮,火星次之,土星再次之。
——新華網
3
我國兩大世界級盾構機成功下線
5月10日,國產盾構/TBM主軸承減速機工業試驗成果發布,首批國產化6米級常規盾構3米直徑主軸承減速機通過試驗檢測,標誌著我國盾構核心部件國產化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主軸承,有全斷面隧道掘進機(簡稱盾構機)「心臟」之稱,承擔著盾構機運轉過程的主要載荷,是刀盤驅動系統的關鍵部件。長期以來,我國盾構機用主軸承一直依賴進口。2015年7月24日,中國中鐵聯合國內主軸承減速機技術優勢企業,申報工業轉型升級國家強基工程,承擔盾構/TBM主軸承減速機工業試驗平臺建設項目,開展國產主軸承減速機關鍵技術研究及工業性試驗。
——《經濟日報》
4
新研究發現月球表面仍在釋放碳
▲圖片來源:搜狐網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有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月球由地球和一顆火星大小的星體碰撞產生的碎片形成,這種碰撞產生的高溫會使與月球上的揮發性化合物都揮發掉。但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5月7日報導,日本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月球上現在仍然存在揮發性碳,這表明月球形成時的溫度較低,因此,這一發現對上述月球形成理論提出了挑戰。
大阪大學的橫田昭一及其同事利用日本「月女神」(Kaguya)月球軌道器收集了一年半的數據,發現整個月球表面幾乎都在釋放出碳離子。而且,月球表面某些地區,例如月球上大型玄武巖平原,比其他地區(例如高地)釋放出的碳離子更多。
——《科技日報》
5
「超級大陸」發現新物種完整骨架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發現了「超級大陸」的一具完整哺乳動物骨架。該骨架是岡瓦納獸目的首個近乎完整的骨架,這項發現為理解早期哺乳動物的演化帶來了線索。
岡瓦納的中生代(2.52億—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化石記錄,遠遠不及北方超級大陸勞亞古大陸。岡瓦納有一群哺乳動物被稱為岡瓦納獸目,它們是曾經生活在古代南方「超級大陸」的動物,以前人們只發現過它們零散的頜骨、牙齒和一塊頭骨。
——《科技日報》
6
科學家在地球拍下木星完整紅外照片:畫面難得一見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它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表面無時無刻不覆蓋著緻密的雲層與風暴。
雖然科學家對木星充滿了好奇,也進行了無數次觀測,但它總會給我們帶來驚喜。近日,天文學家利用夏威夷北雙子望遠鏡,在地球上拍下了木星完整的紅外圖像。
——環球網
長按可識別圖中二維碼
輕鬆關注科普白銀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今日科技話題:恐龍牙齒演化、「月過三星」、世界級盾構機、月球表面、「超級大陸」、木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