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億年和10億年周期!地球曾經吞噬過超級海洋!

2020-10-18 天文物理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約7億年前,當地球吞噬了自己的海洋時,古老的羅丁尼亞超級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羅丁尼亞是一個超大陸,早於更著名的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存在於3.2億至1.7億年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澳大利亞珀斯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的李正祥(Zheng-Xiang Li)領導的科學家們提出:

超級大陸和超級海洋以交替循環的方式形成和分裂,有時會保護海洋地殼,有時會將其循環回地球內部。地幔結構只有在每隔一秒的超級大陸(或每隔一個周期),通過一個新的超級海洋和一個新的火環的再生,才會完全重組。「火環」是太平洋周圍的一系列俯衝帶,在那裡,海洋的地殼在大陸下面磨碎。火山和地震頻繁發生在火山帶周圍,因此得名火山帶。

深厚的歷史

博科園-科學科普:超級大陸的歷史有些模糊,但地球科學家越來越相信,平均每6億年,這些大陸就會合併成一個巨大的陸地塊。首先是Nuna,它存在於16億到14億年前。後來努納分裂了,大約9億年前才合併為羅丁尼亞。羅丁尼亞在7億年前就解體了。然後,大約在3.2億年前,盤古大陸形成了。

地幔(地殼下的一層)的循環模式似乎與這個6億年周期非常吻合。但是一些礦物和金礦以及古巖石的地球化學特徵會在一個更長的周期內重現:一個接近10億年的周期。在4月份的《前寒武紀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李和同事認為,地球實際上有兩個同時運行的周期:一個是6億年的超級大陸周期,另一個是10億年的超級海洋周期。研究人員假設,每一個超級大陸都分裂並通過兩種交替的方法進行。


大約在3.2億年前,盤古大陸形成了。

這兩種方法被稱為「內向」和「外向」。要理解內向,想像一個被單一超級海洋包圍的超級大陸。大陸開始被一個新的內部海洋分裂成碎片。然後,不知什麼原因,俯衝過程開始於這個新的內部海洋。在這些熱點,海洋地殼俯衝回地球熾熱的地幔。內部的海洋被侵蝕回地球內部。大陸又回到了一起。

瞧,一個新的超級大陸,被以前的超級海洋包圍著。另一方面,外向創造了一個新的大陸和一個新的超級海洋。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超級大陸分裂,形成了內部海洋。但這一次,俯衝不是發生在內部海洋中,而是發生在裂陷超級大陸周圍的超級海洋中。地球吞噬了超級海洋,將分裂的大陸地殼拖向全球。這個超級大陸本質上是由內而外的:它以前的海岸線被擠壓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中部,而它被撕裂的中部現在是海岸。

與此同時,曾經的內陸海洋現在是一個圍繞著新超級大陸的全新超級海洋。研究人員用模型證明,在過去的20億年裡,內向和外向交替出現。在這種情況下,超大陸Nuna分裂,然後通過內向形成Rodinia。努娜的超級海洋因此倖存下來,成為羅丁尼亞的超級海洋,科學家們稱之為米羅沃伊。

努娜和羅迪婭有著相似的結構,這支持了努娜只是分裂然後又重新結合的觀點。但隨後,米羅沃伊的海洋地殼開始下沉。羅丁尼亞的超級海洋消失了,它也隨之分崩離析。它在地球的另一邊以盤古大陸的形式猛烈反彈。新海洋形成了羅丁尼亞分裂,然後它成為泛大陸的超級海洋,被稱為泛海。

地球的未來

盤古大陸,當然分裂成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陸,Panthalassa的殘骸作為太平洋海洋地殼倖存下來。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和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的地球物理學家馬克說:然而,很難知道所研究的周期是否代表一個真實的、基本的模式。只有三個迭代,所以在嘗試從不太多的周期中推斷出趨勢。如果這種交替模式持續下去,下一個超級大陸將由內向形成。泛大陸分裂形成的內部海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大洋)將會關閉。太平洋將擴大成為新大陸的單一超級海洋。科學家們稱這一理論未來的超級大陸為亞洲。(此時此刻,太平洋實際上正通過俯衝而略微縮小,但這種格局可能會延續,也可能不會延續數億年。)


在冰島的Thingvellir國家公園,可以看到兩個大陸板塊之間罕見的分界線,這個裂口把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分開。

地球的超大陸未來仍不明朗,研究人員試圖結合地球大陸運動和地幔內部動態模型可以幫助確定內向/外向組合方法是否可行。所使用的方法,包括研究古代巖石的分子變化模式,可能是解決板塊構造這些基本問題的正確途徑。最終,問題歸結為是什麼驅動了板塊構造,沒有人知道是什麼觸發了俯衝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的開始。甚至有關於地球板塊何時開始晃動的爭論。一些科學家認為板塊構造在地球形成後不久就開始了。其他人認為它開始於30億,20億或10億年前。這些東西的數據才剛剛成熟,現在才能夠開始拼湊這些東西。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 Stephanie Pappas/Live Science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等不到50億年了,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只有10億年
    在40億年前的地球海洋中,原子意外地結合成了有機分子,而有機分子又意外地演化成生命,可以自我維持,還能自我複製,響應外界的刺激。過去46億年,太陽為地球不斷提供熱量,讓地球上的水保持液態,地球上的生命直接或者間接依賴於太陽能量。根據天文學家的預計,太陽還能再為地球繼續提供50億年的能量。
  • 地球擁有45億年歷史,那麼20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模樣?
    地球已經有45.7億年歷史了,20億年前的時候地球25.7億歲。科學家為了更好地描述地質史,對地質年代進行了劃分,由大到小是:宙—代—紀—世。例如,地球分四個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恐龍時代是顯生宙—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我們目前處在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
  • 地球超級大陸的循環並不單一,交替模式可能有兩種
    地球大概是在3.2億年前形成了一個超級大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盤古大陸,不過在最新的研究中表明,大概在7億年前地球曾經吞噬掉了一個巨型海洋,當然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可思議的行為導致當時的超級大陸羅迪尼亞大陸直接向內傾翻了。
  • 100億年後的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人類是否移居到其他星球?
    要知道地球存在至今已有46億年之久,而人類不過出現了區區數百萬年,幾百萬年對於人類來說太過漫長,但是對於地球這位母親來說卻顯得十分短暫,在1000年後,由於語言的快速發展,人類將不再擁有語言區分,該階段,新的北極星也會出現,2000年後,地球上的冰蓋會完全融化,格陵蘭島的冰也是如此,全球溫度增加8℃,海平面將上升6米,5125年代表著瑪雅曆法的最後一年,根據瑪雅人的啟示來看,這是人類走向滅亡的一天,
  • 人類滅絕後地球的圖片,10億、50億年地球會怎樣?
    人類滅絕後地球的圖片1、3個月後,城市地下水道因為失修,地鐵通道被誰淹沒,地下水順勢流到街道。 2、3年後,城市逐漸被植被覆蓋,最後城市完全被植物雜草覆蓋,有些植物長到了高樓上,樹根長到了地鐵內。4、曾經發生了大火,原因是大量的枯葉堆積,導致雷電擊中引發的大火,整個城市曾被火海吞噬。高樓也逐漸崩塌,有些高樓需要近200年的時間才能崩塌。
  • 在地球40億年的生命史中有36億年都是海洋的生命史
    在距今5億多年前的地球上,生命出現了大型化的飛躍,但是在大型化之後,這些已經使用氧氣的生命仍然在海洋中憋了1億多年,它們是在海洋裡修身養性嗎?也可能,至少水的浮力能夠讓骨骼還比較脆弱的大型動物能比較輕鬆地支撐自己的身體結構。
  • 10億年後,太陽或將把地球烤乾,生物都將毀滅,人類該怎麼辦?
    然而科學家經過仔細研究之後發現,在10億年之後,太陽就會摧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因為太陽是靠核聚變發光發熱,而氫聚變為氦,隨著時間的推移,氦的含量會增加,之對於還沒有經歷3氦過程(3個氦原子核(α粒子)轉換成碳原子核的過程,通常發生在恆星的老年)的太陽來說,氦是惰性物質,是雜質,對氫的聚變反應是有害的,氦會稀釋了核燃料氫,導致燃料質量的下降,並進而引起核聚變功率密度
  • 10億年後,太陽或將把地球烤乾,生物都將毀滅,人類該怎麼辦?
    這樣的結果就是,每隔10億年,太陽的亮度會增加10%,最終,顏色從白-熱變成了紅-熱。因此,此時的恆星變得更亮、更紅而且體積更大,我們將其稱為「紅巨星」。儘管地球軌道也可能向外擴張一些,但並不足以抵抗太陽的引力作用。屆時地球將被太陽吞噬,分崩離析。這就意味著,在10億年時,地球會變得越來越熱,因為對太陽來說,亮度增加10%聽起來似乎並不是什麼大事,但對地球生命而言,這就是災難性的。
  • 世界地球日:看看地球46億年都發生了什麼
    說到地球的歷史,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又著迷。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為地球的歷史太久遠了(46億年),人類文明與之相比較,只是瞬息之間。但地球在漫長的46億年裡,過得並不乏味,經歷了大陸的聚合與分離、生物物種的大爆發與滅絕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去探尋這些事件的起因、過程及結果,又是令人著迷甚至回味無窮的。
  • 在地球上曾經真實存在過的9種巨型海洋恐龍
    雖然恐龍滅絕已經過去太久的時間,但是人們對於這樣一個曾經在地球歷史上,真正統治過的生物,內心還是非常感興趣的,關於恐龍無論是在書上還是紀錄片裡,對它們的描述一般都是生活在陸地,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有一些種類的恐龍,在海洋裡也是真實存在過的,並且對其他的大型生物造成過極大的威脅,今天小編來說說
  • 地球55億歲後會是什麼樣?10億年後還宜居嗎?結局讓人無奈
    據科學家推測,大約每隔1.1億年太陽光度就增加1%。由於太陽遲早毀滅,10億年後,太陽將開始在自己的中心燃燒氦,最終反應並擴大後變成一個紅巨星,但是如果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在十億年左右的時間裡。不過十億年後,太陽的活動會變得活躍,也不是現在的黃色,它會是顯紅橙色,人類也不必擔心它會膨脹。這時地球的平均溫度將約為40度。但,也可能是由於溫室效應而更加惡化。地球溫度升高的另一個因素。
  • 10億年後太陽將變亮10%,到時候地球會不會被吞噬呢?
    近日,科學家們對太陽系的末日以及發生時間做出了新的預測,根據對其他恆星的觀測,天文學家預測太陽將在大約100億年後到達生命的盡頭,最終會變成一個行星狀星雲,就像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發光氣泡。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Albert Zijlstra解釋道,當一顆恆星死亡時,會將包裹它的大量氣體和塵埃噴射到太空,包裹物可能達到恆星質量的一半。
  • 2.5億年前,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二疊紀末,海洋生命遭受有史以來最慘烈打擊,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天體撞擊、氣候變暖、火山噴發……回溯地質歷史,地球曾經發生過5次重大生物滅絕事件,這些事件造成當時海洋中至少75%的物種在短時間內滅絕。
  • 10張圖看盡地球6億年板塊「漂流史」,未來,我們何去何從?
    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大家:我們現在所處的7大洲、4大洋只不過是地球的某一個形態表現,地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事實上,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無數次重大變化,每一次變化,都會造成地球上生物的大起大落。人類也才誕生幾十萬年而已(新人),能不能抵抗地球的變化,還真未可知。
  • 2.5億年前 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天體撞擊、氣候變暖、火山噴發……回溯地質歷史,地球曾經發生過5次重大生物滅絕事件,這些事件造成當時海洋中至少75%的物種在短時間內滅絕。直到今天,各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雖然提出過多種假說,但對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存有爭議。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洋生物滅絕展開了研究。
  • 2.5億年前 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二疊紀末,海洋生命遭受有史以來最慘烈打擊,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天體撞擊、氣候變暖、火山噴發……回溯地質歷史,地球曾經發生過5次重大生物滅絕事件,這些事件造成當時海洋中至少75%的物種在短時間內滅絕。直到今天,各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雖然提出過多種假說,但對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存有爭議。
  • 太陽為什麼50億年後會膨脹變大從而吞噬地球?
    太陽在過去將近46億年的時間裡一直為我們帶來溫暖和陽光,但是太陽也有著恐怖的一面。預計50億年之後太陽就會接近暮年開始慢慢的走向衰亡,它會開始向紅巨星演化「身體」會不斷的膨脹。然後逐漸把身邊的小夥伴逐一吞噬,到時候地球也就不復存在了。
  • 3.6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滅絕:元兇終於找到,原來藏在地球附近
    地球上曾經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都致使地球物種凋零,如今雖然看起來物種千變萬化,但和幾億年之前相比較起來,已經不足1%了,若是那些物種還在,人類還依舊是地球的統治者,地球才真正是奇妙不可言了。只可惜,掌控地球的從來都不是自詡的統治者,哪怕人類依然,若是地球上爆發了大型的自然災難,比如超級火山爆發,全球變暖,冰河時期等等,都會讓地球危險至極。人類該慶幸的是,自誕生以來的數百萬時間裡,並未真正經歷過恐怖的自然災害襲擊。然而也許也不遠了!
  • 3.6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滅絕:元兇終於找到,原來就藏在地球附近
    地球上曾經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都致使地球物種凋零,如今雖然看起來物種千變萬化,但和幾億年之前相比較起來,已經不足1%了,若是那些物種還在,人類還依舊是地球的統治者,地球才真正是奇妙不可言了。只可惜,掌控地球的從來都不是自詡的統治者,哪怕人類依然,若是地球上爆發了大型的自然災難,比如超級火山爆發,全球變暖,冰河時期等等,都會讓地球危險至極。人類該慶幸的是,自誕生以來的數百萬時間裡,並未真正經歷過恐怖的自然災害襲擊。然而也許也不遠了!
  • 不用等50億年後,地球未來的10大災難事件預測
    第十,1000萬年後,新大洋當遊牧者在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之間的阿法爾窪地放牛時,他們沒有意識到,再過1000萬年,這個乾旱和半乾旱的地方將會變成海洋。阿法爾窪地是目前地球上最熱的地方之一。再過1000萬年,所有的地球板塊運動都將停止,只留下一個乾涸的盆地。它將被水填滿,形成一個新的海洋。這將是夏季水上摩託艇的完美去處,如果不是太糟糕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