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的嘗試。 為什麼要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個問題就像1970年尚比亞的瑪麗·尤肯達(Mary Jucunda)修女寫信質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科學副總監恩斯特·施圖林格(Ernst Stuhlinger)一樣,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孩子吃不飽飯,為何NASA要花費數十億美元去探索火星。 回答這個問題既有抽象或哲學層面的,也有具體和實用的。
-
科學家印度洋鑽探地殼:與地幔「親密接觸」
鑽探地殼,為何要選擇亞特蘭蒂斯淺灘?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周懷陽表示,地球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有40公裡,大洋地殼的厚度約為5至10公裡,而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殼厚度更薄,僅為3公裡左右。在最薄的地方鑽探是最容易的選擇。科學家確信這裡是研究地殼與地幔轉化的理想「構造窗口」。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 探尋地球深處秘密
目前,人類雖尚無法抵達地球內部,但也正在一點一點往地球更深處探索。 近日,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進行一次大洋鑽探活動,這次活動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
-
2020年,將打穿地殼,直通地幔,探索地球內部
一個由英國科學家Damon Teagle領導的科學小組,正計劃執行一項空前的鑽探計劃:打穿地殼,首次直接獲取地幔物質樣品。他們將在太平洋某海域開始向地幔鑽探,開始為進軍地幔邁出第一步。這個瘋狂的計劃選擇太平洋進行,是因為此處地殼最薄,只有4023米。
-
人類怎麼知道地球內部分地殼、地幔和地核的?
人類目前的科學探索主要有三個方向,那就是「上天入地下海」,「上天」就是探索宇宙、「入地」就是探索地球內部、「下海」就是探索大洋深處。就難度而言,探索宇宙顯然是最為困難的,「下海入地」雖然說是研究地球本身,但是也沒有這麼簡單。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進入地幔,是科學的奇蹟還是作死的第一步?
,人造飛行器能飛出太陽系但幾千年來沒有人類的任何設備鑽透過那薄薄的——最厚只有十幾公裡的地殼。 在地殼與地幔之間有一層名為莫霍面的結構,它將地殼與地幔上層的軟流層分開,而從地殼層較薄的大洋(平均厚度5-7公裡)鑽探比從大陸地殼(平均厚度12-17公裡)鑽探要容易得多,因此SLOMO計劃應運而生。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鑽頭鑽到了巖漿?
上地幔中,離地表100-150公裡範圍內溫度最高,近於巖石的熔點,處於塑性流動狀態,稱為軟流圈。從谷登堡面以下至地心部分為地核,厚3473公裡。據推測,地核物質由鐵、鎳組成,溫度和壓力非常高,密度大,可達每立方釐米9.98-13克。也就是說,12國科學家要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要打一個數公裡的超深鑽井才行。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地球深處歷程 1910年 1910年 克羅埃西亞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地殼和地幔間有個不連續的分界面。「SloMo」是「慢速擴張脊下地殼和莫霍面的性質」縮寫。該計劃致力於在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以檢驗「在慢速、超慢速擴張脊下方的莫霍面代表了地幔的蝕變邊界」的假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傳周研究員、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懷陽教授、課題組成員馬強博士等人全程參加。 莫霍面是以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命名的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
-
英國科學家計劃打通地殼直接獲取地幔物質
一個由英國科學家領導的小組正計劃執行一項空前的鑽探計劃:打穿地殼,首次直接獲取地幔物質樣品。這種想法可能比不上凡爾納小說中的《地心遊記》,但是確實已經達到了我們目前能力的極限。這項工程將面臨艱巨的技術和資金挑戰,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在茫茫大洋上向下進行鑽探,打穿5英裡(8公裡)厚的海床地層,並克服高達近300攝氏度的地下高溫。
-
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
3月1日,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成立。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國務院參事張洪濤出席成立大會。
-
人類將首次觸摸地殼與地幔的邊界!中國科學家參與
打超深鑽井,鑽穿地殼,直接「觸摸」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
-
地幔中較冷的地殼板塊指向不久之前的巨大災難
地殼板塊 地球內部由不同層次構成(詳見下圖),表層是比較堅硬的地殼——巖石圈,它漂浮在密度更大的液態地幔上。地殼並非整體一塊,而是由好幾個板塊組成,地殼的不同板塊之間會互相碰撞或分離,由此會產生火山、地震等地質活動。
-
打穿地殼看地幔 地球心臟到底啥樣
莫霍面地殼和地幔層間的一個界面平均深度17 陸地區為33 海洋區平均61990年,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通過觀測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情況,率先提出地球的地殼和地幔之間存在一個不連續的分界面。人們稱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增加明顯,說明其下物質的彈性和密度隨深度逐漸增加,因此得知地幔的物質密度、硬度大於地殼。
-
地球的地幔和地殼,正處於一場激烈的超級大陸「死亡之戰」中!
科學家們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發表的這個「虛擬地球」是第一個將地殼和地幔「視為」一個相互連接的動態系統計算機模型。在此之前,研究人員會在地幔中製作熱驅動對流的模型,這些模型與真實地幔觀測結果相當吻合,但並不模擬地殼。而地殼中板塊構造的模型,可以預測這些板塊如何運動的真實世界觀測,但不能很好地與地幔的觀測相吻合。
-
各國科學家明年要鑽開地殼 尋找地殼與地幔界限
新快報訊 據路透社4月11日報導,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本周表示,他們首次鑽探到地球地殼底部,預計明年有可能鑽至地幔。這些科學家目前正服務於國際合作組織「海洋綜合鑽探計劃」(IODP),該組織希望找到神秘的「莫霍」。莫霍也被稱作莫霍洛維奇契不連續面,是地殼與地幔間的界限。 莫霍的深度不一。
-
解密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在大陸地殼生長演化中的角色
我們認為控制地球動力學系統的主要因素是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它控制了板塊運動和大陸地殼的形成和演化。深部地幔過程極有可能通過控制物質交換和熱源,進而影響年輕大陸地殼的形成及其後續演化。然而,巖石組合和大陸地殼的化學組分是非常不均一的,因此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定義和識別年輕大陸地殼的特徵。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雖然地球外面被一層硬殼—-地殼包裹著,但在它的內部卻保存著源源不斷的熱流。在地面以下100公裡深處,是地幔層的上部,它的溫度約有攝氏1300度。由於它處於強大的壓力之下(大約30000 個大氣壓),物質狀態不是稀薄的流體,也不是堅硬的剛體,而是塑性體,它可以在壓力的長期作用之下,以半黏性的狀態緩慢流動。
-
挖穿地殼直達地幔,比登月還難,我們有生之年能看到嗎?
打科拉鑽井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穿地殼,但是最後263米進展極為艱難,而且從洞裡面傳來了地獄般嘯叫聲音。2012年,日本深海鑽探船「千秋號」鑽入太平洋海底,計劃是穿過地殼。地殼在陸地上有30到60公裡厚,但在海底最薄的地方只有5~7公裡厚。如果「千秋號」的鑽機突破莫霍面的過渡邊界,將到達地幔。這是地殼和地球高溫熔融核心之間的2900公裡厚的神秘層。
-
人類何時才能鑽穿地殼
,深入地底7000米》為題報導說,日本探測船「地球」號9月21日起在東京以南太平洋某處鑽探,從海底向下鑽入7000米深的地心,這是人類首次嘗試鑽入地幔層。當天,國內一些媒體紛紛報導,說日本船「從海底向下鑽入7000米深的地心,這是人類首次嘗試鑽入地幔層」。 這則消息如果屬實,確實振奮人心;但可惜這是一則錯誤連篇、誤導讀者的報導。這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探索海底深處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們的科學報導是何等的缺乏嚴肅性,而以誤傳誤的過程又是何等的一往無前。
-
人類最有可能打穿地殼的地點,印度洋大洋中脊「亞特蘭蒂斯淺灘」
人類是孤獨的,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在探索周邊的環境,困擾我們人類的問題是,我們人類來自哪裡?我們人類又將去向何方?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人類一方面向宇宙空間進行探索,另一方面對於我們所生活的地球進行探索。目前人類對於地球內部結構的探索,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手段,根據地震波的反射情況,我們把地球內部劃分為三個部分,由外到內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地球的平均半徑大約為6371千米,從地表到地心劃分成三層,但是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厚度不是均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