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計劃打通地殼直接獲取地幔物質

2020-11-23 驅動之家

一個由英國科學家領導的小組正計劃執行一項空前的鑽探計劃:打穿地殼,首次直接獲取地幔物質樣品。這種想法可能比不上凡爾納小說中的《地心遊記》,但是確實已經達到了我們目前能力的極限。

這項工程將面臨艱巨的技術和資金挑戰,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在茫茫大洋上向下進行鑽探,打穿5英裡(8公裡)厚的海床地層,並克服高達近300攝氏度的地下高溫。

並且一旦抵達地幔層附近,鑽頭部位將面臨巨大的壓力,此處的壓強高達每平方英寸400萬磅,約相當於每平方釐米的面積上要承受28萬公斤的壓力。

科學家們希望藉助這一項目,他們能夠實現地幔取樣,並帶回地面進行分析,以便能更多的了解地球的性質和起源。

這項冒險的計劃非常容易讓人想起1959年拍攝的科幻電影《地心遊記》。在這部電影中,一支由帕特·伯恩(Pat Boone)率領的探險家小隊從冰島的火山口進入,一直向下,抵達了地球深處。

當然,現實版的《地心遊記》不可能真正抵達地心,而只能勉強抵達地幔層。這是一層巨厚的圈層,厚度達2800多公裡,將地殼和地核分隔開來。不過儘管我們似乎只是鑽探了一點皮毛,但卻已經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抵達地幔的深度。

這項計劃是最近由南漢普頓的英國國家海洋研究中心戴蒙·蒂戈(Damon Teagle)博士,以及法國蒙貝利耶大學(Montpellier University)的貝諾特·伊得馮斯(Benoit Ildefonse)博士宣布的。

之所以他們對直接獲取地幔物質那麼感興趣,是因為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巖石圈層,因此很可能提供很多有關地球巖石圈的關鍵信息。業內的很多專家甚至將地幔樣品和阿波羅計劃取回的月壤樣品相提並論,因為它們都能為我們提供有關我們過去歷史的線索。這樣的鑽探過程還能告訴我們更多有關莫霍面性質的信息,並幫助解答地震為何,以及如何發生的問題。莫霍面是地殼和地幔圈層之間的分界面。

蒂戈博士認為,地球上最容易向地幔進軍的地區是大洋深處,因為這裡的地殼層相對較薄,便於儘快抵達地幔層。

這一項目面臨的技術挑戰是巨大的,顯而易見的。鑽頭在鑽進過程中將無法配備並行的上升管,這是一項鑽探工作中常見的安全保護措施,用以排出地下可能存在的危險氣體。

另外,一旦取得樣品,還必須設法將海水壓入鑽出的孔中,必須施以足夠大的壓力,以便使樣品能被被順利提升上來。

在此之前,人們也曾實施過向地幔鑽探的計劃,如1960年代的「莫霍面計劃」(Project Mohole),只是後來因為組織不力和資金問題而宣告失敗。

人們之前對於地球內部樣品的獲取和分析只能依靠間接的途徑,如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巖漿等等。

蒂戈博士和他的小組現在正在進行積極的選址和其他準備,他們希望在太平洋上找到一處合適的地點,並計劃在2018年前完成各項準備工作。(晨風)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還正在實施一項對南極洲沃斯託克湖(Lake Vostok)的鑽探計劃。這是一個位於南極洲的冰下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冰下湖。它被掩埋在4公裡的巨厚南極冰層之下。科學家們希望打穿冰層,獲得湖冰的樣品,因為這些冰保存著被掩埋前的各種氣候與地質信息。不過現在他們不得不暫時推遲計劃,因為南極的冬天很快就要到來了


這是一臺隧道盾構,不過它是水平行進的。這次科學家們希望將它豎起來向下鑽進,只不過直徑要小得多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印度洋鑽探地殼:與地幔「親密接觸」
    地幔堪稱最大的「地球化學儲庫」,但迄今位置由於人類尚未能直接從地幔取樣,因此對其知之甚少。神秘而龐大的地幔充滿了許多未解之謎。在2013-2023年度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提出的科學挑戰中,地球深部過程及其對地表環境的影響等一系列科學問題,無不與地幔息息相關。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鑽探船由一艘增加到兩艘以上,鑽探範圍擴大到全球所有海區,研究領域從地球科學擴大到生命科學,手段從鑽探擴大到了海底深部觀測網和井下試驗  整理/康克兢  新華社電 打超深鑽井,鑽穿地殼,直接「觸摸」到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已登上美國「決心」號鑽探船,準備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打穿地球殼幔邊界的第一次大洋鑽探。
  • 打穿地殼看地幔 地球心臟到底啥樣
    、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這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科學家將這個鑽孔編號為U1473A。今後一個多月中,「決心」號將一直在這個孔裡鑽取巖芯。  按照鑽探計劃,在「決心號」首次鑽探之後,還將有更深的鑽探作業。莫霍面地殼和地幔層間的一個界面平均深度17 陸地區為33 海洋區平均61990年,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通過觀測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情況,率先提出地球的地殼和地幔之間存在一個不連續的分界面。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摘要:據報導,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正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試圖進行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的嘗試。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別約17千米、2865千米和3400千米,顯然,人類對自己腳下地球的認識現在只限於地表和有限的地表下地殼的10多千米深處。
  • 2020年,將打穿地殼,直通地幔,探索地球內部
    一個由英國科學家Damon Teagle領導的科學小組,正計劃執行一項空前的鑽探計劃:打穿地殼,首次直接獲取地幔物質樣品。他們將在太平洋某海域開始向地幔鑽探,開始為進軍地幔邁出第一步。這個瘋狂的計劃選擇太平洋進行,是因為此處地殼最薄,只有4023米。
  • 人類將首次觸摸地殼與地幔的邊界!中國科學家參與
    打超深鑽井,鑽穿地殼,直接「觸摸」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因此,在深度70~250公裡之間的這部分地幔,被稱為軟流圈。在軟流圈以上的一部分地幔,和地殼一起由剛性的巖石組成,叫做巖石圈。地幔中包含著許多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蛻變時,放出大量的熱能。假如這些放射性元素在地幔中是均勻分布的話,地幔各部分的熱景也就基本相等,地幔物質就不會產生流動。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 探尋地球深處秘密
    近日,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進行一次大洋鑽探活動,這次活動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  地幔是地球的中間層,厚度約2865公裡,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視點  據報導,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
  • 地殼地幔邊界將被打穿 網友:地球會不會發生大爆炸
    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參加的這次大洋鑽探活動,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據英國卡迪夫大學克里斯多福·馬克裡德教授介紹,由於這片海域洋流很大,海底沉積物大多被衝走,這些白色的「沙灘」其實是石灰巖,黑色巖石就是下地殼的代表性巖石——輝長巖。  經過近10個小時的搜尋,水下攝像機17日終於找到一塊合適的平坦區域。「決心」號鑽探人員連夜在此展開鑽孔重返裝置的安裝工作。
  • 各國科學家明年要鑽開地殼 尋找地殼與地幔界限
    新快報訊 據路透社4月11日報導,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本周表示,他們首次鑽探到地球地殼底部,預計明年有可能鑽至地幔。這些科學家目前正服務於國際合作組織「海洋綜合鑽探計劃」(IODP),該組織希望找到神秘的「莫霍」。莫霍也被稱作莫霍洛維奇契不連續面,是地殼與地幔間的界限。  莫霍的深度不一。
  • 美國斷層冒出氦物質,科學家:來自地幔
    在科學中,美國沿岸的地震斷層十分的多,小地震的規模也是在不斷的增加,根據地質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位於洛杉磯盆地,驚奇的發現了神秘物質,地幔洩漏的氦氣現象。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一些比較深的地點顯示出了高水平的氦-3 (氦-3)物質。
  • 挖穿地殼直達地幔,比登月還難,我們有生之年能看到嗎?
    打科拉鑽井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穿地殼,但是最後263米進展極為艱難,而且從洞裡面傳來了地獄般嘯叫聲音。2012年,日本深海鑽探船「千秋號」鑽入太平洋海底,計劃是穿過地殼。地殼在陸地上有30到60公裡厚,但在海底最薄的地方只有5~7公裡厚。如果「千秋號」的鑽機突破莫霍面的過渡邊界,將到達地幔。這是地殼和地球高溫熔融核心之間的2900公裡厚的神秘層。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地幔邊界(圖)
    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乘坐「決心」號來到這裡開展大洋鑽探,最終目的是想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本航次的目標是鑽取1300米的巖芯。  記者在「決心」號巖芯甲板看到,長達10米的透明巖芯管從鑽杆裡取出,裡面幾乎裝滿了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灰黑色巖芯。「決心」號技術人員首先將長長的巖芯管切成1.5米的小段,兩端蓋上不同顏色的蓋子。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地幔邊界(組圖)
    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乘坐「決心」號來到這裡開展大洋鑽探,最終目的是想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本航次的目標是鑽取1300米的巖芯。  記者在「決心」號巖芯甲板看到,長達10米的透明巖芯管從鑽杆裡取出,裡面幾乎裝滿了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灰黑色巖芯。「決心」號技術人員首先將長長的巖芯管切成1.5米的小段,兩端蓋上不同顏色的蓋子。
  • 地殼地幔邊界將被打穿 中美等國參與 揭秘地心有沒有生命
    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參加的這次大洋鑽探活動,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整個鑽探計劃分3個航次,本次開展的是首次鑽探。  亞特蘭蒂斯淺灘位於海水下方約700米深處。「決心」號抵達後,一個巨大的水下電視攝像系統和鑽杆一起,通過船底與海水相連通的月池緩緩放入海底。
  • 將地球的地殼地幔去掉的話,結果很意外
    地球大概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而地核的溫度在4000-7000攝氏度左右。內部溫度可謂是極高。地核質量佔地球31%,直徑卻很小,所以地核內部密度非常高。在這個密度和溫度極高並且高壓環境中的地核,在剝離了地幔地殼後會不會變成一個恆星呢?科學家通過對地球形成時期的殘留物進行了研究,頁對太陽系原始星雲的光譜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很讓人驚訝。
  • 地幔深處有可能發現生命
    一個多世紀以來,獲取地幔樣品一直是科學家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在報導中指出,朝地幔進發這一野心勃勃的計劃可與人類登上月球相提並論,利用地幔樣品揭開地幔的「面紗」有望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奧秘、地震的起源、火山噴發等現象,我們甚至有可能在地幔深處發現生命。
  • 研究發現地核物質向地幔「洩漏」
    內外核、上下地幔,最外面是地殼這樣的結構,內熱外冷,各層都有各自的環境。一份新研究發現,地球內核裡面的物質在過去25億年裡不斷「洩漏」到地幔層,有的甚至達到地殼表層。科學家知道內核的熱量經常通過火山活動傳遞到地球外層。但是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界就地心與地幔是否存在物質互換的問題存在爭議。 研究者說,這份研究首次給出了答案。 地心物質「洩漏」的證據 研究者找到鎢(化學符號W)同位素比例是研究地心物質成分的關鍵性指標。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簡而言之,宇宙中我們相對更為熟悉的地球,也存在著很多科學家都難以解答的問題,尤其是地球的內部組成。因為太多的因素導致了我們無法接觸到這些組成物質本身,而新的研究也總是在完善之前的一些錯誤認知。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難道「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地殼-從蛋殼一樣的堅固外殼,到分解成巨大的構造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