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決心」號鑽探人員在通過船底與海水相連通的月池上安裝返孔錐。新華社
新華社「決心」號12月21日電停泊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的「決心」號
大洋鑽探船,20日成功鑽取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新鑽孔
巖芯,鑽孔編號為
U1473A。
位於南緯32度42分、東經57度17分的亞特蘭蒂斯淺灘,在海水下方約700米的深處,極具科研價值。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乘坐「決心」號來到這裡開展大洋鑽探,最終目的是想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本航次的目標是鑽取1300米的巖芯。
記者在「決心」號巖芯甲板看到,長達10米的透明巖芯管從鑽杆裡取出,裡面幾乎裝滿了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灰黑色巖芯。「決心」號技術人員首先將長長的巖芯管切成1.5米的小段,兩端蓋上不同顏色的蓋子。
巖芯是「有生命的材料」。巖石是一定地質作用的產物,形成和穩定於一定的地質環境。每當地質環境改變,巖石也將隨之改變。因此深入研究巖石,就能窺探地球發展和演化過程的「蛛絲馬跡」。大洋鑽探猶如打入海底的「巖石探針」,直接獲取珍貴的研究樣品和科學數據。
船上的微生物學家採樣後,由技術人員將巖芯按順序進行拼裝和清洗,不完整的部分放上分隔片,緊接著送到物理實驗室的各種儀器上進行「體檢」。
技術人員使用不同功能的全巖芯記錄儀器,首先為它們拍下360度的「全身像」,然後進行快速、非破壞性的密度、磁性、輻射等指標檢測。完成「體檢」後的巖芯,被切割成相等的兩半,一半用於研究,一半用於存檔。無論大小,每塊巖芯都貼上「身份證編碼」,包括航次、鑽孔、巖芯段等編號。
用於研究的巖芯樣品,將在「決心」號上現場切割、磨片,供科學家第一時間研究,並在本航次結束後郵寄給船上各國科學家。用於存檔的巖芯,船上科學家將對它們進行詳細的特徵描述以及更加深入的「專項體檢」,各類數據都將與巖芯一起存入巖芯庫。
目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共設有3個巖芯庫,美國德克薩斯農機大學的海灣巖芯庫、德國不萊梅大學的不萊梅巖芯庫和日本高知大學的高知巖芯中心。
該計劃共有3個鑽探平臺,美國「決心」號大洋
鑽探船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日本「地球」號大洋鑽探船,以及由獨立鑽井平臺和船舶組成的歐洲「特定任務平臺」。
本文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