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2021-01-15 宇宙解碼

        眾所周知地球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地殼包括地表的巖石和大陸。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地幔。地幔位於地殼和熔融態鐵質地核之間,是厚厚的高溫固體巖石層,它是地球體積和質量都最大的一層,佔了地球體積的三分之二。地下30千米往下都屬於地幔,其厚度達2,900千米。


        如果要真正做到了解地球的地幔,你就必須應該知道以下的6件事。



1. 採集地幔樣本

        地球上的元素成份與太陽和其它行星上的一樣(除了氫和氦,因為這兩種元素不受地心引力的控制)。減去地核中的鐵,我們可以計算出地幔是由鎂、矽、鐵和氧組成的,大致與石榴石的成份相同。


        要準確地說出地幔內部某個指定的深度會有什麼樣的礦物質混合體確實是個複雜的問題,我們還沒能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來自地幔中的一些樣本給了我們一些幫助,它們是火山噴髮帶來的大塊巖石,來自300公裡深的地方。這些巖石告訴我們,地幔的最上層是由橄欖巖和榴輝巖組成。但我們從地幔中得到的最令人興奮的東西是鑽石。




2.地幔的活動

        地幔最上層隨著其上面的地球板塊運動慢慢攪動。主要的活動是俯衝板塊的向下運動以及地幔巖石從地心向外的擴散運動。這些運動不能徹底攪勻上地幔,地質專家認為上地幔就像一個大理石蛋糕,只不過似用巖石做的。


        世界火山活動的方式如實地反映了板塊構造理論,但火山爆發的中心並不是熱點,地幔深處甚至最底部的物質的上升和下降可能意味著是熱點,但也可能不是。最近有關熱點問題引起了一場生機勃勃的科學大討論。


3.利用地震波探測地幔

        探測地幔的最有力的工具是監測來自世界各地的地震波。地震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地震波:P波(縱波)和S波(橫波)。這兩種波都是穿越地球內部的體波,它們分別對應於地震波通過巖石時產生的物理特性,縱波與聲波相似,速度比橫波快。橫波與抖動的繩子產生的波形相似,即橫波通過時巖石的震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像光波一樣,當穿越不同密度的巖石邊界時,地震波也會發生反射和折射。利用這些特性,我們就可以對地球內部成像。




        我們用於探測地幔的方法足以與醫生檢查病人的超聲波照影媲美。經過一個世紀對地震數據的收集,我們已經有能力製作令人印象深刻的地幔圖。


        2007年3月,科學家利用近地表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成像技術,繪製出了地球深部核幔邊界構造的高解析度三維圖像。這次繪圖使用了世界各地1000多個地震臺站記錄的數千次地震的數據。這些數據使科學家能夠分辨有關核幔邊界構造的細節,這些構造反映出複雜的下地幔結構,這是先前從未見過的,也是第一次估計出核幔邊界附近的溫度大約為3700℃。


4.在實驗室建立地幔模型?

        對於人體,在我們了解皮膚下的構造之前,超聲波影像僅僅是一些陰影。對於受地震影響的地幔圖而言亦是如此。礦物和巖石在高壓下會發生改變,例如,普通的礦物橄欖石在410到660千米深處變成不同的晶體形態。現在的地震臺陣網,就像在地球表面安置了聽診器一樣,可以採集、解析地震信號,這樣人們就能得知地球內部發生的事情。



        我們採用兩種方法研究地幔在不同條件下礦物的表現:基於礦物物理方程式的計算和實驗室中的實驗。這樣,地幔的研究就是地震學家、電腦程式員和實驗室研究人員的三方協作,利用類似於鑽石對頂砧(DAC)一樣的高壓實驗設備,就能夠再現地幔任何地方的環境條件。在高壓下,礦物和巖石在高壓下會發生改變,例如,普通的礦物橄欖石在410到660千米深處變成不同的晶體形態。


        通過採集地震數據的傳播時間等參數,可以製作壓縮速度、剪切速度(縱波和橫波穿越某一物質的速度)、礦物物理等相關特徵模型,其中礦物物理模型能夠直接將各種物質和組成聯繫起來。利用這些模型可以對地幔的組成進行校正,也可以進行熱量和化學研究,例如,人們一直關心地幔是否存在著化學分層。


5.地幔的層及其邊界

        歷經一個世紀的地震數據填充了地幔的一些空白。地幔主要有三層,上層從地殼底部開始到地下660千米深處,很多工作人員認為這個過渡區域在410到660千米之間,在這兩個深度之間,礦石會發生主要的物理變化。




        地幔的中間層位於地下660到2700千米之間,地震波會強烈影響這個區域,大多數研究人員相信下面的巖石會發生不同的化學變化。地幔的最下層是一個有爭議的層,大約200千米厚,有一個奇怪的名字,稱為「D層」。隨著地震層析成像解析度的不斷提高和形成於地核巨大壓力和溫度下的新礦物的發現,核幔邊界的200千米厚的D層已經成為地幔最終命運的研究熱點。    


        利用地震波的傳播時間及其穿越地幔的「全部信號」,如一些地震波可能穿越好幾個邊界層,而其它一些則可能在兩個邊界層間不斷地反彈。過去常常因為地震波的複雜性而不能夠測定的這些分散的反射物,現在都可以測定。這樣,科學家們就有能力再現近地核區域的極端條件,進而更好地了解D層的性質。




6.為什麼地幔很特殊?

        因為地球的大部分是地幔,地幔是地質學的基礎。從地球誕生之日起,地幔就以鐵質地核上面的熔巖形態存在。當地球凝固時,沒有形成礦物的元素就像泡沫一樣固化為地殼,再其後40億年漫長的循環流動中,隨著地面板塊構造運動,至少最上層的部分一直在冷卻、攪動並進行水合反應。


        有關地殼的形成也是一個長期的謎。形成地殼的熔巖是從地幔間歇性地運送到地表呢,還是持續緩慢地到達地表?近期科學家對地表古地幔中抗蝕礦物的同位素特徵和日期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抗蝕礦物的生成日期與地殼形成日期非常接近,由此表明數10億年前,地殼以很快的速度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地幔中形成。


        相比於地球的姊妹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的構造,地球具有一個活動的、多動的地幔,這要特別感謝地球有一個明顯的與眾不同的表面成分:水。很久以前,地球漸漸形成漂移的板塊、劇烈攪動的地幔和緻密的地核,隨著釋放出的自由氧氣和熱量,誕生了一個有生命的行星。

關注宇宙解碼[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夢幻般的一年:科學家們在2019年所發現的8件事情
    你或許知道世界上總是發生著數百種不同的事件,那你可曾想過,在去年,這個世界上發生什麼事情了嗎?事實上,2019年是一個非常特別和幸運的年份,因為科學家們在這一年也創造了很多奇蹟。在本文中,小編要為你介紹,科學家們在2019年所發現的8件事情。
  • 帶你從6個角度看一看地幔
    ▲石榴子石(圖片來源於網絡)但是,在給定的深度,究竟是什麼礦物的混合物,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目前並沒有得到肯定的答案。某些火山爆發中能攜帶地下300km或更深的大塊巖石,這有助於我們獲得地幔巖石的樣本。通過對這些樣本的分析,我們發現地幔最上部由橄欖巖和榴輝巖兩種巖石類型組成。
  • 帶你從6個角度看一看地幔
    石榴子石(圖片來源於網絡)但是,在給定的深度,究竟是什麼礦物的混合物,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目前並沒有得到肯定的答案。某些火山爆發中能攜帶地下300km或更深的大塊巖石,這有助於我們獲得地幔巖石的樣本。通過對這些樣本的分析,我們發現地幔最上部由橄欖巖和榴輝巖兩種巖石類型組成。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AtBk6鑽井  解讀>>> 最直觀數據探尋地球深處信息  解讀>>> 最直觀數據探尋地球深處信息  來源/IODP官網 製圖/方磊  地幔是地球上一個比百慕達、金字塔更加神秘的地方——它集中了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還是眾多地震的「發源地」。
  • 地幔內出現2個巨型異物,面積極大
    我們知道,海洋探索有著名的「蛟龍」號潛水設備,太空有探測器設備支撐,也可以通過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那地底呢?目前好像還沒有很成熟的探測工具,只有一些波長的傳輸來檢測。
  • 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因地幔對流是板塊運動的主要驅動機制,科學家們一般又稱板塊運動為地幔對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球動力學專家冷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地幔對流的下邊界是核幔邊界,深度在2900千米左右,由於地核比地幔熱很多,這相當於下地幔坐落於火爐之上,因此不斷會有熱柱上湧。
  • 劉希軍:破解地幔深處的密碼
    而想要接觸地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過地幔巖漿熔化而形成地表的唯一體現——洋殼。當時,劉希軍師從的美國導師是國際上知名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家Paterno R.Castillo教授,一直從事現代大洋地幔的同位素研究。基於劉希軍在碩士期間研究古洋地幔所積累的基礎,他在美國導師的引導下,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路徑——通過進行古洋地幔與現代大洋地幔的對比研究,探索古洋地幔到現代地幔成分特徵在時間尺度上的演化規律。
  • 搜遍全球尋找地幔柱新證據(圖)
    這是否是由比正常狀態更炙熱的巖石組成的地幔柱的上升作用導致的?利用地震波成像地球內部結構,通過地球化學知識揭示地球深處的自然狀態,以及用氣象學家預測天氣變化的方式構造地幔運動的模型,研究人員已經能捕捉到地幔柱的蛛絲馬跡。但一些批評者仍繼續懷疑地幔柱是否真正存在。  這就是Sigloch和同事——法國留尼旺大學的Guilhem Barruol,花費6周在海洋深處開展作業的原因。
  • 探索器官移植、研究醫用豬……內江幹的這件事情,意義深遠!
    探索器官移植、研究醫用豬……內江幹的這件事情,意義深遠!: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6月
  • 出現約6公裡厚的沉積物,地殼和地幔導致的?
    科學家們利用地震的表面波,從地震源區到這些測量臺給出了的三條路徑的速度,大概傳播的速度在2.17km / s到3.94km / s的範圍內,足以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結構。覆蓋了印度大陸北部邊緣的路徑具有非常低的群速度,時間小於10s,表明存在厚厚的沉積物。
  • 水星的地幔被誰偷了?信使號的發現結合新的理論找到丟失的地幔
    多年來,我們一直認為,水星在一次巨大的正面碰撞中失去了大部分地幔,但信使號任務,讓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發射探測器來研究水星的表面其中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是它的表面布滿了我們認為不應該存在的物質揮發物,揮發物是像鉀這樣的化學元素,因為它在高溫條件下很容易蒸發,這是一次巨大撞擊產生的那種溫度
  • 人類是如何知道地幔、地核的組成的?
    1906年4月18日凌晨5點12分左右,美國舊金山發生芮氏7.8級大地震,死亡人數5到6千,經濟損失將近1億美元。對米國人民來說,這算是歷史上的最大災難之一。正所謂天災和人禍是人類科學發展的催化劑。。。。但是,咱先把米國放到一邊。
  • 揭示地幔裡有異常的事情在發生
    這全新的物質可能揭示出在地幔深處發生了異常的化學反應,地幔位於星球地殼和外核之間的地球層。American Mineralogist雜誌發表,該研究替這新發現的礦物取名為「goldschmidtite」以紀念著名的地球化學家Victor Moritz Goldschmidt。根據《國家地理》報導,整個地幔的厚度約為1802英裡(2900公裡),這使它的最低區域很難被科學家研究。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在地面以下100公裡深處,是地幔層的上部,它的溫度約有攝氏1300度。由於它處於強大的壓力之下(大約30000 個大氣壓),物質狀態不是稀薄的流體,也不是堅硬的剛體,而是塑性體,它可以在壓力的長期作用之下,以半黏性的狀態緩慢流動。因此,在深度70~250公裡之間的這部分地幔,被稱為軟流圈。
  • 奇聞趣事:這個世界上曾經發生過的6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只要你願意去搜尋,你就一定可以找到在這個世界上發生過的諸多非常離奇的事情。有許多奇怪的事情可以讓人捧腹大笑,甚至不可理解。從父親給孩子理了個禿頂髮型,再到以電視人的裝扮將許多電視機放在別人家門口,在今天的文章裡,小編就要和你介紹,奇聞趣事:這個世界上曾經發生過的6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玄武質熔體被大量抽取之後,古老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密度小於下伏的軟流圈,因此,它能夠像船一樣長期「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具有機械抵抗力(Arndt et al., 2009),能夠防止由於地幔對流而造成的破壞,因而能夠長期存在。古老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是如何形成的?儘管科學家們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對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成因的認識仍然存在明顯的分歧。
  • 將地球的地殼地幔去掉的話,結果很意外
    地球大概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而地核的溫度在4000-7000攝氏度左右。內部溫度可謂是極高。地核質量佔地球31%,直徑卻很小,所以地核內部密度非常高。在這個密度和溫度極高並且高壓環境中的地核,在剝離了地幔地殼後會不會變成一個恆星呢?科學家通過對地球形成時期的殘留物進行了研究,頁對太陽系原始星雲的光譜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很讓人驚訝。
  • 南極洲下有巨大的地幔柱,這解釋為何冰蓋是如此不穩定
    這一過程使得南極洲的冰凍表面更容易滑行,在一些地方上升和下降多達6米(20英尺)。在南極冰蓋下流動的水的概念圖。藍點表示湖泊,線條顯示河流。瑪麗·伯德(Marie Byrd)的土地是通往南極半島(左)中心的凸起的「肘」的一部分。
  • 2020年,將打穿地殼,直通地幔,探索地球內部
    在地球上,有一個比百慕達、金字塔更加神秘的地方——它集中了地球的大部分質量,是我們所居住地表質量的155倍,它還是眾多地震的「發源地」,這就是地幔。在其內部,擁有高達3000攝氏度的高溫,相當於地表100多萬倍的壓力。一個多世紀以來,獲取地幔樣品始終是地學界的重要目標。
  • 通過這件事,我明白辦事不能過三手
    作家一般在當地都是有很高的威望的,所以我尋思著,這也不是什麼大事。我說,我把他微信推給你,你就說是我介紹過去的就可以了。一件事情,一旦經過了三手,成功的機率,成功的效率就會最少下降下降一半,所以我不願意做三手服務的事,費力不討好。她說,要不這樣吧,你帶我過去,我想當面說一下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很重要,上面也希望不要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