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下有巨大的地幔柱,這解釋為何冰蓋是如此不穩定

2021-01-21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南極冰蓋下有一個大陸被河流和湖泊所覆蓋,其中最大的是伊利湖的大小。在常規的一年裡冰蓋融化並重新凍結,導致湖泊和河流周期性地從融水中迅速地填滿和流失。這一過程使得南極洲的冰凍表面更容易滑行,在一些地方上升和下降多達6米(20英尺)。

在南極冰蓋下流動的水的概念圖。藍點表示湖泊,線條顯示河流。瑪麗·伯德(Marie Byrd)的土地是通往南極半島(左)中心的凸起的「肘」的一部分。圖片版權:NSF/Zina Deretsky

根據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在被稱為「瑪麗·伯德」的區域下面可能有地幔柱。這種地熱熱源的存在可以解釋在被單下發生的一些融化,以及為什麼它今天不穩定。它還可以幫助解釋在過去的氣候變化時期是如何迅速坍塌的。

這項名為「南極南極地幔柱對冰層基礎條件的影響」的研究最近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上。該研究小組由噴氣推進實驗室的Helene Seroussi領導,來自華盛頓大學地球和行星科學系的研究人員,以及德國亥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的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

2014年10月2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冰橋研究」(IceBridge)研究航班上的冰川。圖片版權:NASA/Michael Studinger

隨著時間的推移,南極洲冰蓋的運動一直是地球科學家感興趣的一個來源。通過測量冰蓋上升和下降的速度,科學家們能夠估算出在該基地的何處和多少水正在融化。正是由於這些測量,科學家們首先開始推測南極冰凍表面下的熱源的存在。

在瑪麗·伯德(Marie Byrd)的土地上存在地幔柱的提議是30年前由科羅拉多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科學家韋斯利·勒馬蘇利(Wesley e . LeMasurier)提出的。根據他所做的研究,這是對區域火山活動和地形穹頂特徵的可能解釋。但直到最近,地震成像調查才提供了支持地幔柱的證據。

然而,目前還不可能對瑪麗·伯德土地下的地區進行直接測量。因此JPL的Seroussi和Erik Ivins依賴於冰原系統模型(ISSM)來證實羽流的存在。這一模型實質上是由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和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科學家們共同開發的冰層物理學的數值描述。

為了確保模型是真實的,Seroussi和她的團隊在多年的時間裡觀察了冰層的高度變化。這些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冰、雲和陸地高程衛星(ICESat)和他們的機載「冰橋行動」進行的。多年來,這些任務一直在測量南極冰蓋,這使得他創造了非常準確的三維海拔地圖。

2014年11月2日,在南極的瑪麗·伯德土地上看到的山脈和冰川的景象。圖片版權:NASA / Michael Studinger

Seroussi還增強了ISSM,包括自然資源的加熱和熱傳輸,導致凍結、融化、液態水、摩擦和其他過程。這一組合的數據對南極洲允許的熔融速率施加了強大的限制,並允許該團隊運行數十個模擬,並測試了地幔柱的可能位置。

他們發現地幔柱引起的熱通量不會超過每平方米150毫瓦。相比之下,沒有火山活動的地區通常會經歷40到60毫瓦的壯舉,而地熱熱點——比如黃石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的平均溫度為每平方米200毫瓦。

在他們進行的模擬中,每平方米超過150毫瓦的模擬,與太空數據相比,熔化率太高了。除了在一個地方,那是羅斯海的內陸地區,眾所周知,那裡有大量的水流。這個區域需要至少150到180毫瓦的熱流,以配合其觀測的熔體速率。

在這一地區,地震成像也顯示,加熱可能通過地幔的裂縫到達冰原。這也是與地幔柱相一致的,地幔柱被認為是在地幔中穿過地幔並在地殼中擴散的熱巖漿的窄流。這種粘稠的巖漿隨後在地殼下膨脹,使其向上凸起。

南極冰蓋在過去50年的溫度變化,以攝氏度來衡量,圖片版權:NASA/GSFC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Studio

當冰位於羽流上方時,這個過程將熱量轉移到冰蓋上,從而引發了大量的融化和徑流。最後,Seroussi和她的同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基於地表和地震數據的結合——在南極洲西部冰原下的表面羽流。這一地幔柱形成於大約50到1.1億年前,早在南極洲西部冰蓋出現之前。

大約11000年前,當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冰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快速、持續的冰損失。隨著全球氣候模式和不斷上升的海平面開始改變,溫暖的海水被推向了冰原。Seroussi和Irvins的研究表明,地幔柱可能在今天促進這種快速的損失,就像在星系間期的最後一次發生時一樣。

了解南極洲西部冰原損失的來源是很重要的,因為它估計了冰層可能消失的速度,這實際上是預測氣候變化的影響。鑑於地球正再次經歷全球溫度變化——這一次,由於人類活動——創造準確的氣候模型是至關重要的,這將讓我們知道極地冰層將會迅速融化,海平面將會上升。

它還告訴我們對地球的歷史和氣候變化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以及它們對地質演化的影響。

知識:科學無國界,博科園-科學科普

參考:NAS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作者:Matt Williams

來自:Universe Today

編譯:中子星

審校:博科園

相關焦點

  • 來自地幔的毀滅之柱
    但是,人們卻在穩定板塊的內部,的確發現與預測完全不相符的活躍行為——比如夏威夷劇烈流淌的火山,比如黃石公園的噴發,又比如兩億多年前的西伯利亞的巖漿溢流。這些地質運動,無論在強度和影響效應上,都足以與板塊構造體系下的火山弧、造山帶等經典現象相媲美,完全不是那些可以忽略的誤差選項。
  • 南極洲冰蓋到底怎麼長?
    南極洲的一舉一動可不會讓人泰然處之,畢竟這片大陸的冰體能影響整個地球的天氣和海平面。供圖:美國航空航天局 撰文:Brian Clark Howard   南極洲的冰蓋是在收縮還是膨脹?這與全球海平面又有什麼聯繫呢?
  • 南極冰蓋下有另一個世界?神秘熱源出現,南極融化也是它的錯?
    一直以來,南極這片冰封大陸下有著眾多秘密,吸引著科學家去探索。近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們在南極西部的冰蓋之下,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這個發現或許能夠幫助科學家們解釋南極西部的冰蓋為什麼變得尤其不穩定。
  • 地幔柱的「地心遊記」
  • 南極洲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蓋」,在冰蓋下方有什麼呢?
    所以,南極洲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南極洲是全人類的財產,人類為此籤訂了《南極條約》,規定南極洲永遠繼續專用於和平目的和不成為國際糾紛的場所。南極洲的總面積約為1424萬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約為1239萬平方千米,那麼多出來的185萬平方千米是什麼呢?這部分面積是南極洲向海洋延伸的冰架,南極洲覆蓋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也被稱為南極冰蓋。南極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極洲的平均海拔約為2350米,其中冰川的平均厚度就有約1880米。
  • 南極洲東部冰蓋也許很脆弱
    很多研究試圖測量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冰蓋的融化量和融化速度——人們廣泛認可南極洲冰蓋東半部是明顯相對穩定的。現在,一項對東南極洲過去融化情況的新研究顯示,從長遠來看,該區域「穩定的」冰蓋在氣候變暖的打擊下,可能比想像中的更脆弱。 為了研究冰蓋未來可能的融化情況,很多科學家開始回顧過去。
  • 南極冰蓋下發現半透明魚
    原標題:南極冰蓋下發現半透明魚  新華社北京2月2日電 (記者錢錚)南極大陸厚達數百米的冰蓋下一片黑暗。但科考人員鑽透南極惠蘭斯湖上方的冰蓋後,發現冰下湖水中生活著微生物、甲殼類動物和幾種稀有魚類,其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魚身體半透明,能清晰地看到其內臟。
  • 海底巖床「回彈」可能有助西南極冰蓋穩定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由於冰雪融化導致負重減輕,西南極冰蓋下方海底巖床正在快速「回彈」,上升速度比原先預期的快得多,可能幫助冰蓋保持穩定。海底巖床屬於地殼,是一層很薄的巖石圈,下方是熔融狀態的地幔。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自近半個世紀前「地幔柱假說」被提出後,常被用來解釋巨大洋底高原和一系列有年齡序列的海山鏈成因。這個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從深部上升到淺部後形成了巨大量的巖漿。地幔柱的啟動方式非常類似於一個原子彈的引爆過程,形成洋底高原的地幔柱「頭」相當於引爆過程的蘑菇雲頂部,形成海山鏈的地幔柱「尾巴」相當於蘑菇雲的頸。
  • 我國海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一個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
    自近半個世紀前「地幔柱假說」被提出後,常被用來解釋巨大洋底高原和一系列有年齡序列的海山鏈成因。這個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從深部上升到淺部後形成了巨大量的巖漿。地幔柱的啟動方式非常類似於一個原子彈的引爆過程,形成洋底高原的地幔柱「頭」相當於引爆過程的蘑菇雲頂部,形成海山鏈的地幔柱「尾巴」相當於蘑菇雲的頸。如果地幔柱假說成立,那麼隨著板塊構造就一定會出現有空間聯繫的洋底高原和海山鏈。因此,為了檢驗這個假說,就需要證明二者的時空分布符合板塊構造運動、且具有共同的源區組成。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01 地幔柱假說是板塊構造學說創立者們提出來的,起源於夏威夷群島上火山測年呈現嚴格的線性關係。但這個重大發現卻出現了邏輯問題,因它與海底擴張存在極大矛盾。 圖1是得到普遍引用的關於地幔柱的權威解釋。其解釋是:以地幔熱活動中心的熱點夏威夷為參照系,保持不動。
  • 南極冰蓋為何目前仍在增厚?原是洋流功勞
    ,然而它為何不像北極那樣受到影響卻讓科學家和海洋學家感到困惑不已。他們稱洋流將數千米深海處的冷水轉換上來,可以幫助解釋為何其他地區都在變暖而南極始終保持同樣溫度的原因。美國宇航局2015年發布研究報告稱,南極洲增加的冰比融化的冰更多。報告中稱,南極冰蓋正在增厚,比冰川融化損失的冰更多。此前有許多研究宣稱,南極大陸正失去更多冰。但研究也顯示,未來幾年,南極洲增加的冰可能難以抵消損失的冰。
  • (李獻華)超大陸裂解的主要驅動力 — 地幔柱或深俯衝?
    地幔柱學派 Morgan( 1971) 最早提出了地幔柱的概念,認為起源於核幔邊界的地幔柱是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地幔柱上湧導致大陸隆起、 破裂並最終裂解。在岡瓦納古大陸裂解的三階段過程中,均有相關的地幔柱活動,包括~180Ma 的 Bouvet/Karoo 地幔柱、 ~130Ma 的 Tristan 地幔柱、 ~110Ma的 St Helena 地幔柱、 ~100 Ma 的 Marie Byrd Land 火成巖省、 ~88Ma 的Marion 地幔柱和~66Ma 的 Reunion/Deccan 地幔柱,其中第二和第三階段的大陸分離與地幔柱活動有很好的時
  • 南極冰蓋下有另一個世界?神秘熱源出現?
    一直以來,南極這片冰封大陸下有著眾多秘密,吸引著科學家去探索。近日,據報導,科學家們在南極西部的冰蓋之下,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這個發現或許能夠幫助科學家們解釋南極西部的冰蓋為什麼變得尤其不穩定。 研究人員認為,儘管氣候變化仍然是造成冰融化的主要原因,但這一發現可能會對冰融化的理論造成極大的影響。
  • 黃石火山下隱藏一個「地幔柱」,深達數千公裡
    黃石火山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地方,現在一項即將發表的新研究揭示了地球表面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黃石國家公園是美國的一個旅遊熱點,每年都有數百萬遊客來此遊玩,該公園位於一座超級火山之上,這座超級火山可能會發生8級的噴發,那麼超級火山下面是什麼呢?
  • 南極洲冰蓋融化可能與人類活動有「直接聯繫」
    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氣候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有「第一個證據」表明人類與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和南極冰層融化有關。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將南極冰層的部分融化歸因於周期性的大風和海水變暖。但是由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分析了人為的全球變暖是如何影響南極西部冰蓋的冰川的。英國南極調查局的首席作者保羅·霍蘭德說,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對南極冰蓋的影響並不簡單。
  • 東南極下存在一異常區域,已自下向上融化了5000平方公裡冰川
    但現在不確定的是海平面升高速度到底有多快,是每年升高1釐米,還是每年升高1米?如果是每年升高1米那麼現在那些面朝大海,依山傍水的海景房就變得岌岌可危了,海景房很有可能變「海底房」。不過這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
  •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中國科學家發現卡羅琳海山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2020-03-12 13:17:04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陳海峰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據介紹,「地幔柱假說」近半個世紀前被提出,該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會出現類似原子彈爆炸一般的現象,以蘑菇雲狀上湧,形成大量巖漿,洋底高原就是「蘑菇雲」頂部,而海山鏈就是「蘑菇雲」尾部,由於板塊漂移,二者在地表體現為空間上的連接性。
  • 下地幔穩定存在超富水斯石英
    PNAS:下地幔穩定存在超富水斯石英水是地球區別於其它行星的重要標誌物。除了在地表參與氣候變化、地貌變化以及一系列生命過程之外,水在地球深部巖漿活動、板塊俯衝、地幔對流等諸多地質過程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伴隨板塊俯衝,地表的含水礦物、流體和揮發分通過這一巨大的傳輸帶進入地球內部,最後相當數量的俯衝水又通過巖漿活動等回到地表,從而形成大規模的深部水循環。 與地球表面常見的水、冰、氣等自由水不同,地球深部的水更多的是以包含在礦物結構中的羥基(OH)存在,其中的氫通常與晶格缺陷有關,並常與晶格中的氧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