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幔穩定存在超富水斯石英

2020-12-0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PNAS:下地幔穩定存在超富水斯石英

水是地球區別於其它行星的重要標誌物。除了在地表參與氣候變化、地貌變化以及一系列生命過程之外,水在地球深部巖漿活動、板塊俯衝、地幔對流等諸多地質過程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伴隨板塊俯衝,地表的含水礦物、流體和揮發分通過這一巨大的傳輸帶進入地球內部,最後相當數量的俯衝水又通過巖漿活動等回到地表,從而形成大規模的深部水循環。

與地球表面常見的水、冰、氣等自由水不同,地球深部的水更多的是以包含在礦物結構中的羥基(OH)存在,其中的氫通常與晶格缺陷有關,並常與晶格中的氧相結合。在地球深部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即使是化學分子式中不含氫元素的礦物,即所謂名義上無水礦物(nominally anhydrous minerals,NAMs),也具有一定容納氫的能力。現有的研究表明,上地幔礦物的儲水能力大體上隨著深度的增加逐漸升高(楊曉志等,2016)。更重要的是,在被認為是與地幔過渡帶相關的超深起源鑽石樣品的林伍德石包裹體中,Pearson et al.(2014)發現其中含有~1.5%的水,由此推斷地幔過渡帶可能至少存在含水量為~1 wt.%的富水區域。

然而對於更深的下地幔的含水情況,人們的認識還很有限,尤其是大量水能否以某種形式進入下地幔?是否能穩定地儲存在下地幔礦物中?

卡內基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林彥蒿博士和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毛河光院士團隊合作發表在PNAS的最新研究發現,二氧化矽的高壓相之一——斯石英(stishovite)在地球下地幔條件下可以容納大量的水並能形成的穩定結構(Lin et al., 2020)。

林彥蒿博士等利用雷射加熱金剛石壓腔和同步輻射光源,測量了含水條件下的高壓斯石英晶格參數,測量的最高壓力和溫度達到~58 GPa和∠1850 K。測量結果顯示,在相同的壓力下,含水的斯石英比無水斯石英的晶胞體積有顯著增加,利用前人對無水斯石英和~3.2 wt.% H2O斯石英狀態方程的外推指示,實驗中斯石英的含水量至少可達4%-10%(圖1),這一數值要遠高於前人在較低壓力下得到的含水量。

鑑於斯石英是俯衝洋殼中的重要礦物(~20 wt.%),該研究表明斯石英可以成為深部水循環的主要載體,從而為解決地球深部水的傳輸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圖2),也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地考察深部過程對全球水循環的影響。

圖1 室溫條件下富水高壓斯石英的晶胞體積(Lin et al., 2020)。可見實驗中富水高壓斯石英的晶胞體積顯著高於無水斯石英

圖2 下地幔斯石英水運移圖解(Lin et al., 2020)。洋殼在通常的俯衝過程會充分脫水,但部分冷俯衝板片仍能攜帶相當數量的水進入過渡帶,從而有可能形成富水的斯石英相併進一步進入深部地幔 

【致謝:感謝原作者林彥蒿博士對本文的建議與修改。】  

主要參考文獻

1.Pearson D G, Brenker F E, Nestola F, et al. Hydrous mantle transition zone indicated by ringwoodite included within diamond[J]. Nature, 2014, 507(7491): 221-224.

2.Lin Y, Hu Q, Meng Y, et al. Evidence for the stability of ultrahydrous stishovite in Earth’s lower mantl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117(1): 184-189.

3.楊曉志, 李巖. 2016. 高溫高壓實驗和矽酸鹽地幔中的水.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46(3): 287-300. 

(撰稿:張馳/地星室)

美編:徐海潮

校對:陶 琴

相關焦點

  • 地心深處有水嗎?下地幔660公裡深,為什麼會「進水」?
    地球上有大量的液態水,這使她在宇宙中顯得如此特別。水影響著氣候和地貌,孕育了萬物,滋養了生命。然而水對地球的作用還遠遠不止這些,它還參與了地球內部的巖漿活動、地幔對流等。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這些地心深處的水,而科學家在火山爆發時,可以從巖漿中找到一些從地心噴出來的水。
  • 下地幔的氦化合物—FeO2He
    然而近幾年地質科學家們發現有氦氣從地幔俯衝帶噴發出來(比如洛杉磯盆地Newport-Inglewood斷層帶)。因此科學家們推測地幔中可能存在氦的化合物。儘管如此,科學工作者一直未發現含有氦元素的礦物。甚至在地幔溫度壓力下也未合成相關的含有氦元素的化合物。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現在地震觀測的數據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確,而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很好地解釋這些觀測數據,例如對於地幔中存在的一系列異常(如大型低剪切波速省、過渡帶的波速異常和地幔中部廣泛存在的散射體等,圖1)仍然缺乏合理的解釋,這主要是由於我們對地幔中可能存在的礦物在高溫高壓下的彈性性質缺乏足夠的理解。
  • 南極洲下有巨大的地幔柱,這解釋為何冰蓋是如此不穩定
    【博科園-科學科普】在南極冰蓋下有一個大陸被河流和湖泊所覆蓋,其中最大的是伊利湖的大小。在常規的一年裡冰蓋融化並重新凍結,導致湖泊和河流周期性地從融水中迅速地填滿和流失。這一過程使得南極洲的冰凍表面更容易滑行,在一些地方上升和下降多達6米(20英尺)。在南極冰蓋下流動的水的概念圖。藍點表示湖泊,線條顯示河流。
  • 鑽石揭示地球地幔深處可能存在液態水
    一位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個直接的證據,證明地球地幔深達500英裡(804公裡)處可能存在液態水窪。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地球科學家Oliver Tschauner和他的同事們的開創性研究發現。從地球內部挖掘出來的鑽石含有一種獨特的結晶水,稱為Ice-VII。
  • 科學網—地幔深處或有水
    圖片來源:Claus Lunau/Science Source 本報訊 對地表下數百公裡噴出的天然鑽石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在地球深處可能存在著大量的水。這項研究還發現了一種被稱為「冰七」的奇特形式的結晶水,這表明物質在地球內部的某些深度可以比之前想像的更加自由地循環。
  • 地球早期深部地幔成分不均一—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教授宋述光、魏春景研究組在地球早期深部地幔成分不均一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李曙光院士: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及其成因
    洋島玄武巖來自起源於地幔深部(下地幔或核幔邊界)的地幔熱柱,它可提供深部下地幔的信息。 地幔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性地幔巖石主要是富含鐵-鎂的橄欖巖。儘管地幔的巖石種類和主要元素組成單一,但是大洋玄武巖的Sr、Nd、Pb 同位素調查發現,地幔的同位素組成是很不均一的。
  • 新證據表明地表下數百公裡處或存在水
    新證據表明地表下數百公裡處或存在水。
  • 西媒:地幔深處蘊藏巨大水庫 水量或超海洋總和
    據西班牙《趣味》月刊2014年11月號文章,在地下400到600公裡的地幔深處蘊藏著一個巨大水庫,水量可能超過地球上所有海洋的總和。證明地下隱藏著一個巨大水庫的證據源自2008年在巴西馬託格羅索州一個礦藏中發現的一種叫尖晶橄欖石的親水礦物,這種礦物來自地幔上下兩層間的過渡帶。尖晶橄欖石通常會表明某一個地方的地下是否含水。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克拉通是地球上古老而又穩定的大陸地塊。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階段經過殼幔分異事件之後形成的,它們是原始地幔(主要由易熔的二輝橄欖巖組成)經過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大量玄武質熔體被抽取之後殘餘的難熔組分(以難熔的方輝橄欖巖為主),因此,古老的克拉通巖石圈地幔具有明顯富Mg、貧Fe、高度難熔的組成特徵。
  • 水氧化還原揭示地幔深部化學新世界—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豐富了地幔礦物的組成並對地表及地球內部的氫、氧循環提出了新的見解。相關研究以Mineralogy of the deep lower mantle in the presence of H2O為題發表於近期的《國家科學評論》。 該團隊近年來的一系列研究發現,下地幔的鐵氧化物及地核中的鐵遇到水都會生成過氧化鐵氫化物並釋放出氧氣。
  • 【科學種子科技英語】隕石撞擊可能會產生奇特的石英
    由卡內基大學的莎莉·瓊·特蕾西(Sally June Tracy)主持的一項新研究檢測到了撞擊壓力下矽礦物石英的晶體結構,長期以來,這種普遍存在的物質在如此極端的條件下的狀態一直爭議不斷,特蕾西的這項研究對這一爭議提出了挑戰。這項研究結果已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
  • 大量氦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幔中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計算物理團隊王賢龍研究員與江蘇師範大學李印威教授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大量氦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幔中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計算物理團隊王賢龍研究員與江蘇師範大學李印威教授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
  • 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設計了一系列高溫高壓實驗,揭示了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俯衝作用為地球帶來的最深遠效應之一是將地殼物質引入深部地幔。
  • 地幔中的水比海洋總和還要多?探尋隱藏在地球深處的海洋
    礦物質檢測出的水並不是真實水滴,甚至不是H20分子,但它含有氫和氧原子並且嵌在礦物本身的晶體結構中。這種含水礦物質並不潮溼,但當它融化時會溢出水。這一發現第一次直接證明了上下地幔的過渡區(地下410km-660km)存在含水礦物。
  • 生產富氫水的方法
    由於氫氣在水中的溶解性低,容易逃逸等特點,各個廠家或研究單位均在致力於提高水中氫氣的濃度,延長氫氣在水中的溶存時間以及試圖加熱飲用等,由此產生不同的富氫水設備的製作方法:        方法一:採用納米氫氣氣泡法。主要採用物理方法,例如分散空氣法、溶氣釋氣法和超聲空化法等,將氫氣變成納米氣泡加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