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氧化還原揭示地幔深部化學新世界—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清揚和劉錦通過雷射加熱及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技術,發現下地幔主要成分之一的鐵方鎂石遇到水或含水礦物時,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一種新的礦物相併釋放出氫氣。該研究豐富了地幔礦物的組成並對地表及地球內部的氫、氧循環提出了新的見解。相關研究以Mineralogy of the deep lower mantle in the presence of H2O為題發表於近期的《國家科學評論》。

該團隊近年來的一系列研究發現,下地幔的鐵氧化物及地核中的鐵遇到水都會生成過氧化鐵氫化物並釋放出氧氣。然而,下地幔中純的鐵及其鐵氧化物不是主要礦物組分,而是布裡奇曼石與方鎂鐵礦(Mg, Fe)O。那麼,約佔下地幔20%的方鎂鐵礦遇到含水礦物會起什麼反應呢?

此次研究人員繼續使用高溫高壓實驗研究方鎂鐵石與水的化學反應,發現在距離地表1700-2900千米深度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鐵方鎂石也會與水反應,同樣生成類似的過氧氫化物——(Mg,Fe)O2Hx,並釋放氫氣。

在下地幔深部,該化合物可以與下地幔主要礦物布裡奇曼石,及其後鈣鈦礦高壓相穩定共存,表明這種新的化合物有可能是下地幔的重要礦物相之一。

該礦物相與新近發現的(Mg, Fe)2O3+d一起均可歸類於富氧氧化物。在地球表面,富氧氧化物的化學性質通常不穩定,而在高壓環境下,富氧氧化物可以在下地幔礦物環境中穩定存在。可以說,地球深部的高溫高壓環境提供了富氧氧化物穩定存在的物質條件。

研究小組還發現富氧氧化物與地球內部水的循環緊密相關,當水或含水礦物到達了一定深度,如1700千米或更深,將與地球深部的主要礦物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在生成(Mg, Fe)O2的同時釋放氫氣,而氫氣在上升的過程中又會重新與氧元素結合,重組為水。

水在這一往復循環中總量大致不變,起了類似催化劑的作用。水不僅是生命之源,也在地球內部的化學平衡起關鍵作用,是地球宜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下地幔深部的氧化還原分界面。分界面以下存在一個富氧氧化物可穩定存在的新的化學世界。

相關論文信息: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098/583673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
  • 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與國際同步—新聞—科學網
    我國具有世界上少有或獨一無二的地質現象。我國有穩定的、大於38億年的前寒武紀克拉通和幾個不同的古太古代-始太古代陸核(劉敦一等,2007),有大範圍的超高壓巖石出露地表,有世界上最廣闊彌散的構造變形域,密集分布的蛇綠混雜巖帶(板塊縫合帶),廣泛發育的巖漿弧,豐富而特殊的古生物群落,以及殼幔化學組成與演變中的區域性過渡特徵等(張國偉等,2002,2011)。
  • 研究部分揭示生物體內氧化還原過程對生物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報導】6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韓克利研究員所帶團隊,通過引入含碲穀胱甘肽過氧化物模擬酶開發出了一種可逆近紅外螢光探針檢測生物體內過氧化亞硝醯和穀胱甘肽之間的氧化還原循環
  •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然而,近年來人們愈發認識到大陸裂谷和大陸巖石圈是地球深部碳循環中不可忽視的一環(Foley and Fischer, 2017):經過地幔柱物質或富碳熔體(與俯衝、地幔對流等過程有關)的長期交代,大量的碳被封存於大陸巖石圈地幔中,使其成為地球重要的深部碳儲庫;而在大陸裂谷期(continental rifting),貯存在大陸巖石圈中的碳可通過在火山和張性斷裂附近發生的去氣作用(degassing)
  • 地幔660千米界面起伏反映地球內部化學分層特徵—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團隊與中國科大和國際同行合作,首次發現了非對稱路徑660千米間斷面散射波震相,並揭示了地幔410千米及660千米間斷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徵
  • 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
  • 人工光合作用還原二氧化碳能量效率首破20%—新聞—科學網
    >還原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材料化學雜誌A》。但是自然光合作用中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效率太低,雖然理論值最高可以達到8%左右,但是實際上一般小於1%,因而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資源,難以滿足人類社會面臨的日益嚴峻的可持續發展挑戰。 受自然界光合作用的啟發,人工光合作用可以通過光伏器件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再驅動電化學系統將水氧化成氧氣,同時把CO2還原為含碳能量載體或者具有高附加值的產物。
  • 《科學新聞》:地心爭奪戰—新聞—科學網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12月9日11:30,舊金山Moscone會展中心,中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專項(SinoProbe)首席科學家董樹文和他的夥伴們站在了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年會新聞中心的主席臺上。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 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課題組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術平臺劉嶽峰副研究員團隊和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王愛琴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最近,中國地球化學家李曙光院士領導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利用鎂同位素示蹤全球深部碳循環獲得重要進展,發現西太平洋板塊俯衝將大量的沉積碳酸鹽帶入中國東部上下地幔過渡帶,使中國東部上地幔形成一個巨大的碳庫,且該碳庫第四紀以來處於向大氣釋放大二氧化碳的高峰期。
  • 餘桂華Angew:揭示有機硫化物氧化還原化學用於非水系儲能技術中分子穩定的設計
    非水氧化還原液流電池(RFBs)在實現高能量存儲系統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然而,活性物質的低溶解度和穩定性差等缺點一直限制著它們的發展。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地幔深處源源不斷上湧的巖漿從洋中脊噴發,向兩側增生,形成對稱的磁性異常帶,構成不斷增長的大洋地殼,與下伏的巖石圈地幔一道構成大洋巖石圈板塊。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
  • 地質地球所通過騰衝火山區的溫室氣體釋放揭示大陸俯衝帶深部碳...
    (2)He-C同位素混合模型證實了來自印度大陸巖石圈的俯衝物質參與了地幔楔的富集過程,並且富集地幔楔熔體(以殘留巖漿的形式存在於騰衝火山區的地殼深部)脫氣產生的揮發主要受到陸殼碳酸鹽巖混染的影響(圖2)。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研究地球深部取得新進展: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的影響
    Yuen,關於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周勇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 地球深部410千米和660千米深度處的地幔間斷面形態和物理特徵對認識地幔動力學狀態有重要科學意義。
  • 揭示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
    Yuen,揭示了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固體地球》。地球深部410千米和660千米深度處的地幔間斷面形態和物理特徵對認識地幔動力學狀態有重要科學意義。
  • 「深部生物圈」古菌揭示生命起源—新聞—科學網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教授王風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文章,解析了深部生物圈一類重要新古菌門——「深古菌」中部分類群的特殊代謝機制和生物地球化學功能,為科學家查明早期生命起源打開了窗口。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41525011、41506163、91228201、31290232等)的支持。
  • 聚焦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成果
    4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成果匯報交流會,即將完美收官的專項碩果纍纍,讓我們自豪地看到:地球深部探測,中國與世界同行。  在地質春天裡,開啟中國深部探測新時代  中國的深部探測項目,啟動於地質事業春風浩蕩的季節。
  • 深部油氣資源將成勘探新領域
    無機油氣主要是指地幔捕獲的地球早期原始氣體或水巖反應(費託合成)形成的油氣,以無機烷烴氣、氫氣、二氧化碳以及稀有氣體為主。目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灣的瓜馬斯盆地、加拿大地盾、巴西桑託斯盆地、中國東部裂谷盆地等都發現了豐富的無機油氣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開發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