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油氣資源將成勘探新領域

2020-09-11 中國能源報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39;】

關於油氣的有機成因或無機成因,一直是石油地質學研究爭論的熱點。有機成因理論因其可以較為準確地指導油氣生產,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但隨著現代觀測及實驗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近年來眾多新型油氣藏的湧現,無機成因學說和無機油氣資源再次得到科學家的關注。

無機油氣主要是指地幔捕獲的地球早期原始氣體或水巖反應(費託合成)形成的油氣,以無機烷烴氣、氫氣、二氧化碳以及稀有氣體為主。目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灣的瓜馬斯盆地、加拿大地盾、巴西桑託斯盆地、中國東部裂谷盆地等都發現了豐富的無機油氣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開發應用。

此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戴金星、金之鈞分別帶領研究團隊對我國東部的松遼、渤海灣、蘇北、三水、鶯歌海等盆地天然氣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氦同位素和烷烴氣碳氫同位素組成,證實了這些盆地的烷烴氣部分來自於深部無機烷烴氣的貢獻。通過計算得出松遼盆地慶深氣田無機烷烴氣貢獻率在25%~53%以上,無機烷烴氣儲量超過500億方,首次證實無機烷烴氣可以形成工業性氣藏,為無機成因的烷烴氣的勘探開發提供了關鍵的理論支撐。

氫氣也是無機天然氣的一種重要的清潔能源。自上世紀80年代起,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堪薩斯州分局與CFA石油公司在堪薩斯盆地施工的Henis和Scott井,氫氣的含量穩定在34%(沉積巖)和90%(前寒武基底),日產氫氣約93.2立方米和370立方米,持續時間超過30年。在我國東部地區郯廬斷裂帶附近,天然氣中氫氣含量從0.01%到5.5%不等。金之鈞等人根據玄武巖中橄欖石和輝石斑晶的熱釋氣體組分和含量,估算東營—惠民凹陷幔源火成—巖漿活動輸入氫氣約441億方。2015年《自然》雜誌報導,前寒武紀大陸圈層每年可向地球輸入5.1萬億方氫氣。

氦氣由於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被廣泛應用於國防、軍工以及化學分析等科研生產的各個方面。據USGS公布的資料,全球氦資源量大約為519億方,其中美國佔世界總資源量近40%(約206億方),目前已大規模開採60多年。卡達為101億方、阿爾及利亞82億方、俄羅斯68億方、加拿大20億方。USGS預測,我國氦氣資源量11億方,僅佔世界2%左右。迄今為止,氦唯一的來源仍然是含氦天然氣,其具有工業經濟價值的含量下限為0.05%。我國東部斷裂帶附近的含油氣盆地是深部幔源氦氣藏的主要分布區域,如松遼盆地芳深9井氦氣含量最高可達2.743%。由於氦氣只能與烷烴氣共同成藏,因此,在尋找無機烷烴氣藏過程中可以兼顧氦氣資源。

無機二氧化碳來源較多,主要包括深部地幔脫氣、深部巖漿和深部流體熱作用下的碳酸鹽巖分解等成因。無機二氧化碳在我國東部含油氣盆地廣泛分布,僅南海北部探明二氧化碳儲量超過1萬億方。這些二氧化碳氣藏為實施二氧化碳驅油技術提供了便利而廉價的氣源,成為油氣田「增產增效」的有效手段。

「熱液石油」也是未來油氣勘探值得關注的領域。深部流體在侵入沉積盆地過程中攜帶了大量的物質和能量,促使沉積盆地有機質成熟生烴,形成「熱液石油」。與正常石油形成相比,「熱液石油」可在幾萬年甚至幾千年時間形成,幾乎是「瞬時」形成。「熱液石油」最早發現於加利福尼亞灣的瓜伊馬斯盆地,地處東太平洋海隆與聖安德烈大斷裂相接的高熱流裂谷帶。此外,在東北太平洋的米德爾裂谷和埃斯卡諾巴海槽、東非裂谷的坦噶尼喀地塹、南戈爾達海嶺的紅海海槽等均發現有熱液石油天然氣。最近,我國蘇北盆地黃橋富二氧化碳油氣藏、塔裡木盆地塔中—順南—順北等地區也發現了熱液石油。

總之,無機油氣和熱液石油將是未來幾十年油氣勘探的重要領域之一,尤其是無機烷烴氣、氦氣和氫氣將成為重要的可持續資源增長點。目前我們雖然已對這些無機油氣資源的成因機制有一定的認識,但對其資源潛力和富集規律的了解仍知之甚少,這為尋找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無機油氣帶來諸多挑戰。因此,筆者建議對深大斷裂發育的深層—特超深層盆地或者深部流體活躍的新生盆地加大無機油氣資源的基礎地質理論和技術攻關,實現油氣資源的多元化勘探。

(來源: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凡本網註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屬於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火山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
    隨著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難度不斷加大,火山巖(含火山碎屑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並展現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336個盆地中發現火山巖油氣藏或油氣顯示。
  • 中國陸上深層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現狀及展望
    摘要:深層油氣勘探開發近年來獲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中國陸上深層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取得的進展、面臨的挑戰以及發展趨勢尚無系統的分析。通過深入分析,概括了深層油氣資源5點基本特徵:①氣多油少,相態類型複雜;②高溫高壓普遍,不同盆地或層系差異大;③多元供烴,多源複合;④儲層相對緻密,但發育規模中高效儲層;⑤成藏過程複雜,多期成藏改造.梳理了深層油氣勘探開發的過程,認為中國深層油氣勘探開發目前處於「規模發現階段」,在深層碳酸鹽巖、碎屑巖、火山巖三大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面臨4方面挑戰,主要表現為:①生烴、成儲、成藏過程複雜,制約了勘探方向與目標選擇
  • 火山巖油氣勘探前景看好
    隨著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難度不斷加大,火山巖(含火山碎屑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並展現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336個盆地中發現火山巖油氣藏或油氣顯示。
  • 油氣勘探開發的未來在深海——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形勢分析與展望
    作為海洋大國,我國海洋油氣資源豐富,但總體勘探程度相對較低,海洋油氣是我國長期、大幅增產的重要領域。研究分析當前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的形勢及發展特點,對進一步發展我國海洋油氣產業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形勢1. 海洋油氣儲量豐富,探明率低,是未來重要資源儲備基地全球海洋油氣資源十分豐富。
  • 國家能源局:完善油氣勘探開發政策 加大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力度
    油氣勘探獲多點突破、成熟探區不斷解鎖新潛力……「十三五」以來,我國著力推動油氣勘探開發向高質量發展,油氣增儲上產穩步推進,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三五」時期,我國油氣勘探圍繞重點盆地、重點區塊、重點領域,加大風險勘探力度,加強非常規油氣勘探,獲得了多個重要發現——  中石油在鄂爾多斯盆地長7生油層內勘探獲得重大發現,新增探明地質儲量3.58億噸,預測地質儲量6.93億噸,發現了10億噸級的慶城大油田;
  • 青海油田:實現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
    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公司歷經10餘年科研攻關創立的「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實現了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在該理論指導下,柴達木盆地環英雄嶺地區連續發現淺層、中層和深層油藏,包括五類6個大油氣田。
  • 近年我國油氣勘探十大重要發現出爐!中石油佔幾成?
    02中石油準噶爾盆地南緣下組合高探1井獲高產油氣流,陸上深層碎屑巖獲戰略突破準噶爾盆地南緣是幾代石油地質家高度關注、堅持探索的重大勘探領域,也是久攻不破的區帶。高探1井的重大突破,是準噶爾盆地油氣勘探史上的重要裡程碑,證實了準噶爾盆地南緣衝斷帶油氣富集,勘探潛力很大。
  • 外資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限制放開,油氣和頁巖油氣產業鏈企業將受益
    形成能源多元化供給體系目前,我國油氣增儲上產難度和力度不斷加大,勘探開發面臨著老區塊挖潛難度越來越大、新項目(非常規、稠油、深海)開發難度持續加大的問題。新版負面清單對外資的促進和保護,將更大力度吸引外資進入油氣合作領域。
  • 油氣勘探開發正面臨什麼難題?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國際石油市場供應不確定性加劇,使得我國油氣供應安全再一次受到高度關注,因此提升國內油氣供應能力成為重大戰略選擇。就當前發展態勢看,我國油氣資源稟賦依舊具備,但資源稟賦條件變差,未來勘探開發難度加大成為油氣行業發展的重大挑戰之一。
  • 深海將成油氣穩產增產主戰場
    與會專家均表示,深海能源已成為世界油氣儲量產量的主要聚集區和世界石油供應的主要增長點,並將在我國能源供應當中發揮重要作用。一面是豐富的資源儲量,一面是難以長期開採的現實困境。這些對深海油氣資源開發提出了更高要求。
  • 深水油氣勘探為什麼這麼難?
    隨著陸地常規油氣資源的枯竭,深海這一極具油氣勘探潛力的區域逐漸得到重視。特別是2010年以來,全球深水油氣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深海油氣已然成為最重要的能源接替領域。因此,如果掌握了深水海洋石油資源勘探技術,將會給人類帶來豐厚的回報。當前我國的油氣資源形勢極其嚴峻,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 準噶爾盆地沙灣凹陷油氣勘探獲重大突破 有望成規模增儲上產區
    5月15日,記者從新疆油田公司獲悉,準噶爾盆地沙灣凹陷西斜坡油氣勘探獲重大突破,重點預探井車排24井獲百噸高產,目前日產油150.5立方米、日產氣1.66萬立方米。該井獲高產,是沙灣凹陷二疊系佳木河組三段砂礫巖的首次突破,將推動沙灣-瑪湖中下二疊統大型地層油氣藏的整體勘探。
  • 中國將來的油氣勘探 低成本技術是關鍵
    (一)油氣勘探是個大的系統工程,中國總體處於第一方隊網易新聞:科學家是如何勘探油氣資源的?金之鈞:這是個好的問題,說起來也比較長,但是我想儘量用最簡潔的語言讓大家能夠了解這一切。要從地下尋找油氣,最關鍵的是要回答油氣在什麼地方聚集,這是我們首要要回答的問題。
  • 我國深海油氣「磁日變」勘探技術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廣州12月9日電(記者梁鋼華)記者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勘探技術——遠海區低功耗全向性磁日變觀測系統,日前在南海北部深海海域成功通過海上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突破深海油氣「磁日變」高精度勘探技術瓶頸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據介紹,磁法勘探是當前油氣資源前期勘探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
  • 挖土掘巖,量天測海,AI助力油氣勘探 - 地球物理學勘探篇
    油氣歷來是能源領域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 目前,全球範圍內已探明石油可採資源量為5 350.0x108 t、凝析油可採資源量為496.2x108 t、天然氣可採資源量為588.4x1012 m。世界上針對油氣探索領域的主要方法為地質勘探,地球物理學勘探,以及鑽井勘探。
  •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油氣勘探面臨新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致使能源需求驟減、油氣價格下跌,全球各大能源供應商紛紛給油氣勘探項目「踩剎車」,不再急於開發新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由於疫情影響導致勘探和開發支出大大低於2020年初預期。2020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項目的批准數預計比去年大幅下降75%以上。
  • 前沿研究丨陸上超深層油氣勘探理論進展與關鍵技術
    中國工程院郭旭升院士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中撰文指出,超深層領域油氣勘探潛力巨大,指出超深層油氣藏的有效勘探開發,離不開關鍵技術的支撐,採用最新的地震信號採集及處理、低孔滲帶預測和氣水識別等技術,使得超深層油氣得以被發現;而先進的鑽完井和油氣測試技術,則保證了這些油氣田的有效開發。
  • 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結果顯示南海資源豐富
    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是國土資源部組織實施的一項基礎性、先行性的油氣地質工作,目標是實現油氣新發現和重大突破,優選有利目標區和勘探接續區。據國土資源部油氣中心相關負責同志介紹,2004年啟動的第一批15個項目,迄今已評審驗收了13個項目。
  • 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形成機制與勘探
    2000年國家科技部站在"國家資源戰略"的高度,決定以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為試驗區開展"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勘探理論和技術"研究,並於2001年設立了國家重大攻關課題"濟陽坳陷複雜隱蔽油氣藏地質評價及勘探關鍵技術研究",交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牽頭開展研究工作,以期通過新理論、新技術的建立,全面帶動中國東部乃至全國石油工業的更大發展。
  • 中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公司油氣綜合物化探技術創新紀實
    」「十二五」國家油氣科技重大專項課題《重磁電等綜合勘探技術》(2008ZX05019-007、2011ZX05019-007)和國家863計劃項目《多元油氣識別與監測綜合物化探配套技術》(2006AA06Z201)以及中石油多項科技支持下,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團隊創新出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油氣重磁電勘探理論和技術,在可控源時頻電磁勘探、三維重磁電勘探、綜合物化探軟體研發及針對山前複雜目標、火成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