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來的油氣勘探 低成本技術是關鍵

2021-01-10 鐵流

(一)油氣勘探是個大的系統工程,中國總體處於第一方隊

網易新聞:科學家是如何勘探油氣資源的?

金之鈞:這是個好的問題,說起來也比較長,但是我想儘量用最簡潔的語言讓大家能夠了解這一切。

要從地下尋找油氣,最關鍵的是要回答油氣在什麼地方聚集,這是我們首要要回答的問題。

要回答清楚這個問題,必須要了解地下深部的地層的結構、有什麼樣的巖層存在。比如說能夠生成油氣的烴源巖、能夠儲集油氣的儲層、能夠保護油氣的蓋層,這三個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再加上一些使油氣聚集的基本的地質作用過程,有了這樣的基本條件,油氣才可以在地下聚集起來。

但是油氣又是活動的流體,構造運動來了,斷裂來了,它就會跑掉,這是它區別於金屬礦或者煤礦等固體礦藏的一個根本所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更加複雜,需要的技術更高。

在知道了油氣在哪個地方(之後),我們就要確定井位,就是要打鑽。我們有一句行話叫做「鑽頭不到,油氣不冒」,要把地下的油氣採出來,必須用鑽機把巖石打穿或者打透,打到能夠發現油氣的層位,(然後)油氣利用自身的地層能量(才)能夠冒出來、自然噴出來。也可以採取特殊的技術,人工的舉升,把油氣採出來。

所以整個過程可以總結出油氣的勘探實際上是個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千軍萬馬作戰的系統協同作戰的行業。

簡單來講,這個系統工程有兩條腿,這兩條腿就是我們的兩大工程,一個是鑽井工程,一個是地球物理工程;它也有一個大腦,這個大腦就是綜合地質研究,及其決策部署系統;還有兩隻手,一手要抓發現、抓儲量,有油氣出來,另一隻手就是抓基本的地質認識,要研究這種地下的結構,研究油氣的分布規律。這是兩個成果,一隻手抓一個成果,兩條腿支撐著我們石油工業,就是鑽井工程技術和地球物理工程技術。

我這個比方不一定完全對,但是有一定的道理,為了讓大家能聽懂,畫了人體像來做這樣的一個比喻。

網易新聞:在油氣勘探開發這個系統裡,有沒有什麼技術是不可或缺的?

金之鈞:鑽井技術是必不可少的。鑽井技術最主要的是有驅動,有鑽頭在地下通過旋轉來磨損巖石,往地下打。有一句話說登天難,我們現在的行話是,入地也難,入地比登天還難。現在探索太空已經到火星了,但是我們地下的鑽,最深的鑽才打到一萬三千多米,取巖心的鑽打到一萬兩千多米。咱們中國最深的鑽是8418米,在四川剛剛完鑽,塔裡木的最深井是8408米,比太空的那個距離,那是遠遠不夠的。

什麼原因?

我剛才已經講到了,要從事油氣的勘探開發,必須要了解石油在哪裡,在哪裡聚集、在哪裡富集,這樣必須有地球物理、化學和地質學的幾大學科的支撐,實際上也離不開數學。我們要有一些模擬,要有一些計算。

當知道油氣在哪裡之後,我們就要確定這個井位在哪裡打,通過打井使地下的油氣能夠釋放出來。而鑽井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現在確實是我們這個行業的一種高科技。

垂直打的井,世界上可以打到一萬三千米深,更重要的一個技術,是打到一定深度以後,找到油氣的儲層,沿著這個儲層打水平井,這個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也可以打到七八千米,甚至上萬米,就是在一個水平層段上,垂直打下去,拐個彎,這個技術是非常高的,中間的拐彎控制的核心技術叫旋轉導向。

我們現在的技術就是幾米厚的油層,我們要控制這個鑽頭不歪,沿著這樣幾米厚的油層打幾千米,打完了之後還要多段地壓裂,這樣一些低豐度的油氣才能出來,經過這樣的一個鑽井技術,把地下的油氣釋放出來,採出來,供人類社會所使用。

網易新聞:中國的石油勘探開發能力在世界上是什麼樣的水平?

金之鈞:現在我們的鑽井技術總體來講屬於世界的第一方隊。

但是你說有沒有差距?有。剛才我提到的鑽井技術當中最核心的旋轉導向(技術),就是能夠把鑽頭拐個彎拐過來,同時還得保證在巖層當中不打偏,相當於那個飛彈的制導技術,我們和先進的世界一流的公司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現在正在攻關。這個就是我們這個行業的所謂的卡脖子技術,我們還有差距。

在水平鑽井段,我們國內的一個鑽頭,鑽井的水平距離差不多在1500米左右,可以一個鑽頭完成1500米的鑽井,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一個鑽頭可以打5000米,這樣成本就下來了,競爭力就上來了,有一些本來不能開採的油氣就變得可開採了,不是資源的就可以成為資源了。

所以,未來的科技,一個很大的特點是低成本戰略,就是發展低成本的技術,我剛才講的旋轉導向,和一個鑽在水平段打5000米這樣的技術,可以把它叫做低成本技術。

關於理論這一塊,可以說我們不但是進入第一方隊,我們應該是先進的。

這主要取決於中國大地構造背景不一樣,我們整個中國是處在三大板塊匯聚的一個交合部位,南部的有印度板塊,北部的有西伯利亞板塊,東部的有太平洋板塊。三個板塊一起匯集,在不同的時間,把中國這個大陸擠在中間。所以我們的構造在世界範圍來講幾乎是最複雜的、多期構造。這造成了油氣的多期次成藏,油氣的分布規律比其他的地區要更複雜一些。所以從研究油氣分布規律來講,這種多期疊加、多期成藏的盆地是最複雜的。

在這種盆地裡面尋找油氣,需要更高的理論和技術水平,在這方面我們中國的科學家不輸於國外,我們在第一方隊,還處在領先的行列。

另外在國外,海相被認為是油氣的有利勘探地區,而中國面對的主要盆地是中新生代,主要是陸相,所以我們國內首先在世界上出現了陸相生油理論,為世界石油地質是做了貢獻的。

(二)中國頁巖油氣開發面臨巨大挑戰,低成本技術是關鍵

網易新聞:中國現在的油氣以進口為主,是因為自己開採本身比較少,還是需求比較大造成的?

金之鈞:這應該說還是由中國的能源結構的一些特殊性所帶來的問題。

中國應該說是個產油產氣的大國,我們的石油的產量很長一段時間是佔據世界第五、第六位,天然氣的產量我記不太清了,大概也應該進入了前十位。我們是產油產氣的大國,也是有著豐富油氣資源的國家,但是和我們的人口相比,和我們目前高速經濟發展對油氣的需求相比,我們又是有差距的。

你說我們的用量特別大,總的量來講,我們是比較大,我們(用量)已經超過了6億噸的原油,但是我們的人均量,是小的。我們只有北美,加拿大和美國人均量的十分之一,我們量大嗎?我們不夠大,我們夠節約的了。我們有將近14億人口,我們處在高速經濟增長的時期,有一定的原油的需求量,包括天然氣的需求量,這是必須的。

由於構造結構的複雜,含油氣盆地的特殊性,限制了我們原油的產量和天然氣的產量,進口一部分原油和天然氣,這也是時代必須的,這是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問題是我們如何保障未來油氣的國家能源安全,這是我們要認真研究、要用我們的智慧來完成的一件事情。

網易新聞:油氣資源分為常規和非常規,它們在成因、分布還有勘探開發方面有什麼樣的差別?

金之鈞:什麼叫非常規和常規?油氣的勘探始於十九世紀中葉,那個時候就是根據破壞的油藏、在地表發現的油氣苗,然後去打鑽,發現油氣。在這個過程當中人們發現,在地下的高點上,往往容易找到油氣,多少年來油氣的勘探家就遵循著這個高點去找油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油氣)為什麼容易在高點上聚集?大家知道油、氣、水在地下往往在巖石的空隙當中是混向的,油和氣都比水輕,在浮力的作用下它就容易在高點上聚集,然後水沉到底下去,這就是在高處能夠尋找油氣的一個基本道理,這是物理學的概念。

後來隨著打鑽的深入,有一些高點沒有油氣,這是顯而易見的,沒有油氣來,它就不可能(有油氣聚集),有高點它也不可能有油氣,所以這個圈閉就是空的。有一些發現不在高點上也有油氣,我們把這一類的油藏類型叫做地層巖性圈閉。

地層巖性的(油氣),就是油氣從烴源巖生出來以後,經過一定的距離運移,在一個儲存物性好的,相對能保存住油氣的地方聚集下來,這一類油氣都是常規油氣。它的特點是豐度比較高,單井產量高。

(非常規油氣)就是要在生成油氣的烴源巖裡頭來打井取油氣。你們可以想像這個烴源巖是更緻密、更細的一種巖層,過去我們都不把它當做儲層來看待,以為它就是生油的,生出來以後必須排出來,然後在好的、空隙大的儲層裡頭聚集起來,才能開發。我們早知道它裡頭有油有氣,但是採不出來(比如頁巖油、頁巖氣)。

後來怎麼採出來了呢?就是這個鑽井技術提高了,過去都是打垂直井,垂直井打完了之後來壓裂、改造,提高單井產量。但是現在我們這個水平鑽井技術提高了,在頁巖段裡可以長距離地打井,打完了井以後分段把它壓裂,幾十米或者一百米一段,多處地壓裂,這樣相當於人造了一系列的裂縫,使得天然氣或者石油從這個烴源巖裡頭慢慢地滲流出來,到一個主孔道來,再把它採上來。

網易新聞:中國現在在頁巖油氣開發這塊大概是什麼樣的情況?

金之鈞:最早研究在頁巖裡頭開採天然氣的,是美國,頁巖能夠採氣採油帶來了整個世界能源格局巨大的變化,有人把這一項技術的進步叫做「頁巖革命」,因為原油和天然氣的自給,帶來了美國廉價的能源的供給和經濟的復甦,也改變了全球的能源版圖,過去大量的原油和天然氣向美國進口,現在倒過頭來,向亞洲進口。過去的油氣的供應從中東到俄羅斯,是一個中軸線,現在是兩個中軸線。從北美到南美,中東和俄羅斯仍然是供應,最大的消費區域是在亞洲。

更重要的一點是改變了人們對油氣資源稀缺的認識,由於這個頁巖裡頭可以採油氣,同時在一個盆地,既產頁巖油又產頁巖氣,這樣一個對資源的稀缺性的認識在全球性的改變,帶來了全球的頁巖革命,也引起了中國的頁巖油、頁巖氣的探索。

所以到今天我們可以講,就油氣資源來講,滿足全人類供給100年,甚至200年都沒有問題,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廉價地提供油氣。

說到中國頁巖氣和頁巖油的探索,我們也是受美國同行的啟發,他們在2000年前後獲得成功,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在關注頁巖氣。到了2006年,我就建議中國石化要立項,研究頁巖氣,在我們研究院裡首先成立了頁巖氣的工作組,開始跟蹤做這個事情。到2009年,我們就完成了第一輪的全國的頁巖氣的評價,960萬平方公裡,這麼多的含油氣盆地,從哪裡下手、在哪裡開鑽,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問題。

我們評價了東部地區,但是考慮到它的成熟度低,多油少氣,所以它的頁巖氣潛力非常低,評價了西部地區,埋藏很深,所以最終把目標集中在南方地區。

2010年,中國石化的南方勘探公司定了我們的發現井,叫焦頁一井,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就是我們中國第一個頁巖氣商業發現,當時的產量是20萬方,到今天應該說我們已經建成了一個100億方產能的頁巖氣氣田,提交了6009億方的頁巖氣的儲量,這個規模是巨大的,產量也是好的,2017年我們52億方頁巖氣的天然氣進入中國石化所建設的川氣東送管道,供給長江兩岸的經濟發達地區,直到浙江和上海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也就是說從2006年我們開始立項評價,到2012年底我們發現這個氣田,大概是用了七年的時間。

應該說,(中國)頁巖氣的勘探得到了世界的公認,我們的技術、我們的人才、實驗設備也都相應地有了很好的發展,可以說我們也進入了第一方隊。

但是這不等於我們的頁巖氣的勘探開發就萬事大吉了,我們當前可以說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下一階段,頁巖氣的勘探的潛力,一個是向深裡走,埋藏在4000米以下的這個層位,應該說還有很大的潛力,這一塊需要新的理論和技術。首先,隨著地層的加深,地球物理的反射越來越長,我們能不能找到這種甜點,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所以需要新的地球物理技術。

找到了甜點,我們這個鑽井能不能打得準,在埋深4000到5000米的深度上,也就是說10米到30米的一個有效的這樣一個烴源巖,我們要準確地打1500到3000米,甚至到4000米這樣一個水平層段,這對鑽井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打得準,同時還得壓得開,這對我們壓裂的機械的製造又提出了新的挑戰。現在3千馬力的壓裂車能不能適用這樣深度的壓裂,還不清楚,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那麼這個領域的攻克預計會對頁巖氣的儲量和產量帶來一個新的增長。

除了這樣一個領域以外,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很大的遠景區,就是那種地層壓力偏低、單井產量低的地區,比如說在鄂西渝東、在我們北方的鄂爾多斯盆地,地層都是負壓的,頁巖氣主要是吸附氣田,單井產量偏低,大概3萬方左右。如果要實現這一批的商業開發,那必須降低成本。

我們算了一筆經濟帳,單個鑽井到壓裂完井的整個成本要控制在3000萬左右。目前的鑽井成本是5000萬,我們還有很大的一個降本的空間。所以從2018年初開始,在我們業界,我就倡導未來石油行業的科技應該向低成本技術發展,也是從實踐當中感到我們的油氣勘探開發,包括頁巖氣,特別這種低豐度的頁巖氣的開發,沒有低成本技術,我們很難前行。

如果說這兩方面,我們都獲得了成功,再加上一些空白區域的新的發現,預計到2030年前後,我們的頁巖氣產量會在800億到1000億方。到那個時候,會佔到我們全國產量的20%左右,應該說對中國的天然氣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說到頁巖油,情況就比較複雜。大概是在2010年,中石油也好,中石化也好,我們就開始關注頁巖油,帶來了第一次的中國頁巖油的勘探高潮。先是過去打過的井,來看看頁巖裡頭有沒有油出來,發現很多油氣顯示(指在鑽井、掘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含油氣跡象),也有相當一批油井出油了,有的甚至還高產,但是穩定不住,產一段時間就停止了。接下來就進行了頁巖油勘探的部署,獲得了不錯的產量,但是不容易穩定住,也沒有獲得很好的商業突破。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我們中國)和美國的頁巖油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們東部地區主要是陸相盆地,形成的時間短,埋藏相對不夠深,油的成熟度低,原油的黏度高,地下的流動性不好。所以用現在美國成熟的頁巖油的開發技術,來對付中國的頁巖油,我們沒有獲得成功。

這就是技術的關鍵,這也是我們當前從事頁巖油勘探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怎麼針對中國的這一套低成熟度、高黏度、低流動性的頁巖油,去建立我們新的勘探開發技術,去研究新的油氣的分布規律、流動機理,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巨大挑戰。

頁巖油現在可以說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商業開發的陣地和地區,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希望。

如果按照目前的一些攻關,理論研究、技術攻關能夠得以實現的話,我們大概樂觀地估計一下,在2020年前後,我們頁巖油會實現商業突破。

實際上,中國石油的新疆油氣分公司在準噶爾盆地的吉木薩爾凹陷已經獲得了重大突破。到2018年底,他們的頁巖油的產能建設會超過20萬噸,一個頁巖油的新區建設已經開始顯現。中國石化在江漢油田也獲得了幾口有商業價值的頁巖油油井,那麼到2020年,也有望建成一個3到5萬噸的頁巖油的試驗區或者叫示範區。再樂觀地估計一下,經過十年的奮鬥和努力,到2030年,我們想,中國的頁巖油的產量有望實現500萬噸到1000萬噸這樣一個產量。所以,對此我們還是抱有信心。

一旦這個場面到來,中國就會迎來下一輪或者叫新一輪的頁巖革命,那就是頁巖油的商業突破和一個比較快速的發展。

(三)學地質的人要懂一些科學哲學,同時要有樂觀的精神

網易新聞:像油氣勘探這樣專業的科學研究,要怎麼樣做科普以便讓大眾了解?

金之鈞:科普的工作非常重要,不光我們油氣勘探,任何一個學科、一個行業、一個領域都需要做科普,都需要和大眾溝通。

比如我們在勘探當中所涉及到的環保問題,有人以為地震放炮、鑽井,會佔用一定的土地,對環境會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當你了解了以後,就感到沒那麼可怕了。

鑽井佔用土地,鑽井完了之後我們會還原,會種一些植被,和原來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差別。地震的放炮由過去放的大藥量型,現在也慢慢變得用可控震源,隨著技術的進步,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小。我們也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我們也知道應該自覺地去保護環境。但是你不溝通,大眾就容易造成誤解,不支持你搞勘探,不支持你搞開發,那你油氣就取不出來。

但是做科普並不容易,需要精力和時間。應該說科普是一個「苦差事」,沒有水平的人是肯定做不了的,有水平的人也不見得都想做。(做科普)還需要去做一些原創性的研究,在現在的科技評價體系當中,科普的評價是遠遠被低估的。

我個人以為科普和翻譯家差不多,他要讀懂原文,在這樣的基礎上還要能用大眾接受的語言所描述。

網易新聞:您給很多年輕的科研人員提過一個建議,讓他們多讀點哲學,在您看來科學和哲學是什麼樣的關係?

金之鈞:這也是我願意探討的話題,也是個沒完沒了的話題。我認為哲學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的一門學問,它是研究人的思維方式、生命的意義,回答這樣一些重大問題的。對我來講,我認為科學哲學對我更重要,對一個學地質的人員更重要。

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在地下(勘探),我們是很難直接看到地下去的,如果太空還有望遠鏡,還可以望望遠的話,我們地下基本上是沒有這種工作條件,經常要猜,根據已有的資料、多解性的資料去推測。

比如說塔裡木56萬平方公裡,我們一口井的巖心取上來,我告訴大家,直徑10公分。10公分的巖心,要判斷56萬平方公裡,這種可能性。這個巖心並且是非均質的,這一層取著,那一層還取不著,取不著的你不知道什麼樣。另外在整個的漫長的地質歷史的演化過程當中,有巖層記錄的是少數,佔整個歷史過程當中三分之一,甚至還不到,三分之二的是沒有巖心記錄的,看啥?這是鑽井這一塊,10公分的巖心供你觀察,要研究56萬平方公裡,舉個例子。

那地下的地震反射成像,它也具有多解性,這個波這麼解釋也行,那麼解釋也行。地球化學的資料也有多解性。因此,搞地質、特別是搞綜合研究,(作為)一個決策者,必須建立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要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就要懂一些科學思維,就要學一點邏輯學,就要學一點科學哲學。也許是我這個行業,地下的風險性、不確定性大所帶來的一個特殊要求。

網易新聞:對於油氣勘探或者說研究地質這塊兒來說,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金之鈞:講到做一個地學人員最優秀的品質是什麼,品質可以是多方面的,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是樂觀的精神。

如果說一個搞油氣的,在西方,美國有一個知名的石油地質學家叫Pratt(華萊士·E·普拉特),他說過一句話,被後來AAPG年會上一個大橫幅標出來,說油氣首先是在地質家的腦袋裡頭,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地質家腦袋裡頭得有油氣。你腦袋裡頭有油氣也未必找得到,但是腦袋裡沒有油氣你就永遠找不到油氣。要地質家的腦袋裡有油氣,就得要樂觀,不能悲觀。

另外我們打井,全世界的野貓子井的成功率不到30%,換句話說,定十口井,八口或者七口井是空的,成功的喜悅是短暫的,是少數的,承受的打擊是大量的,是持久的,你得經受住這種打擊。在這種打擊的情況下,你還能堅持自信,你還能對這個盆地有信心,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除了樂觀精神以外,我覺得一個搞勘探的人必須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有的油氣發現,是一個很持久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口井下去就發現的,既有過去的例子也有現在的,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另外,還得有擔當的精神,作為一個管理者來講要敢於擔當,作為一個技術工作者來講也要敢於擔當,哪個井位定空了,失敗了,被人罵,自己名聲不好。但是你想想,只有兩口井成功,八口井都要失敗,沒有擔當精神是不能定準位的。

(還)要有一定的冒險精神,在科學基礎上的冒險,得有擔當精神,沒有這種精神也是不行的。

所以我感到這些素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基本素質。

相關焦點

  • 前沿研究丨陸上超深層油氣勘探理論進展與關鍵技術
    中國工程院郭旭升院士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中撰文指出,超深層領域油氣勘探潛力巨大,指出超深層油氣藏的有效勘探開發,離不開關鍵技術的支撐,採用最新的地震信號採集及處理、低孔滲帶預測和氣水識別等技術,使得超深層油氣得以被發現;而先進的鑽完井和油氣測試技術,則保證了這些油氣田的有效開發。
  • 油氣勘探開發的未來在深海——全球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形勢分析與展望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氣進口國,油氣對外依存度依舊呈上升趨勢,面臨的能源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大力發展海洋油氣產業,提升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既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工作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要求的具體舉措,也是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
  • 火山巖油氣勘探前景看好
    隨著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難度不斷加大,火山巖(含火山碎屑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並展現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336個盆地中發現火山巖油氣藏或油氣顯示。
  • 火山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
    隨著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難度不斷加大,火山巖(含火山碎屑巖)油氣藏已成為油氣勘探的新領域,並展現出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已在20多個國家336個盆地中發現火山巖油氣藏或油氣顯示。
  • 深水油氣勘探為什麼這麼難?
    2019年,中國在瓊東南盆地深水區成功測試永樂8-3-1探井,標誌著該盆地深水勘探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南海南部,中國也進行了系統的地震調查和綜合評價,但還沒有進行油氣開發。總的來說,中國深水油氣資源豐富、起點低、發展快、潛力巨大。
  • 攻克超深層海相油氣勘探難題
    元壩地區儲層尤其是孔隙型儲層的發育是油氣富集成藏的關鍵控藏因素,氣藏成藏總體表現為「巖性控藏」特徵。    勘探南方分公司總地質師郭彤樓說,元壩地區、四川盆地乃至中國大陸在數億年前是一片汪洋,後來經過板塊漂移和強烈的地殼運動,經過滄海桑田的變化才有了今天的地貌。
  • 我國深海油氣「磁日變」勘探技術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廣州12月9日電(記者梁鋼華)記者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勘探技術——遠海區低功耗全向性磁日變觀測系統,日前在南海北部深海海域成功通過海上試驗。這標誌著我國在突破深海油氣「磁日變」高精度勘探技術瓶頸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據介紹,磁法勘探是當前油氣資源前期勘探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
  • 青海油田:實現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
    柴達木盆地位於青藏高原北部,是青海油田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主戰場」,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質情況最複雜、地表條件最艱苦、工程技術保障最困難、油氣賦存條件最特殊的油田。2007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站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高度,設立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關鍵技術科技重大專項,聯合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千餘人組成產學研團隊展開一體化攻關。
  • 中國陸上深層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現狀及展望
    摘要:深層油氣勘探開發近年來獲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中國陸上深層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取得的進展、面臨的挑戰以及發展趨勢尚無系統的分析。通過深入分析,概括了深層油氣資源5點基本特徵:①氣多油少,相態類型複雜;②高溫高壓普遍,不同盆地或層系差異大;③多元供烴,多源複合;④儲層相對緻密,但發育規模中高效儲層;⑤成藏過程複雜,多期成藏改造.梳理了深層油氣勘探開發的過程,認為中國深層油氣勘探開發目前處於「規模發現階段」,在深層碳酸鹽巖、碎屑巖、火山巖三大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面臨4方面挑戰,主要表現為:①生烴、成儲、成藏過程複雜,制約了勘探方向與目標選擇
  • 國家能源局:完善油氣勘探開發政策 加大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力度
    油氣勘探獲多點突破、成熟探區不斷解鎖新潛力……「十三五」以來,我國著力推動油氣勘探開發向高質量發展,油氣增儲上產穩步推進,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高效勘探,是我國油氣企業在勘探開發中不斷追求的目標。  近年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油氣企業進一步加大投入,強化頂層設計,大力加強新一代油氣地質理論創新,加快油氣勘探開發、提高石油採收率等關鍵技術創新,積極推動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向高質量發展。
  • 巖性地層油氣藏勘探思路及解釋技術
    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 巖性地層圈閉油氣藏的類型 勘探巖性地層油氣藏的難點 巖性地層油氣藏勘探思路 勘探巖性油氣藏的主要方法與技術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聚焦油氣智能鑽井變革性技術
    未來網高校頻道11月2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劉誌慶)油氣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資源。據了解,2019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油氣供應安全形勢嚴峻。鑽井工程是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關鍵工程技術,勘探、發現和開採油氣均離不開鑽井。
  • 油氣勘探開發正面臨什麼難題?
    上遊的難題近期自然資源部開展了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工作,評價領域涉及常規油氣和非常規油氣所有系列。資源評價結果顯示國內陸上待探明油氣資源埋深較大,意味著深層油氣成為今後勘探開發主陣地,也意味著今後的油氣勘探發現會更加困難。非常規油氣資源中的頁巖油氣及緻密油氣資源量與可採資源量、實際探明儲量存在較大差距。
  • 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形成機制與勘探
    通過勝利油田與各專業高校的技術合作、多次互訪和學術交流,取得了大批的智慧財產權成果。  課題研究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十多年間,中國石油工業以尋找構造油氣藏為主,並形成了以陸相成油和複式油氣聚集帶為代表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基礎並保持了石油儲(產)量的穩定增長。
  • 石油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談油氣勘探艱苦歷程
    能源領域科技創新突飛猛進,一批技術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了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展現能源科技的發展變化,人民網能源頻道推出「科學的春天——能源領域院士系列訪談」。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作客人民網,暢談油氣勘探艱苦歷程。
  • 深部油氣資源將成勘探新領域
    有機成因理論因其可以較為準確地指導油氣生產,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但隨著現代觀測及實驗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近年來眾多新型油氣藏的湧現,無機成因學說和無機油氣資源再次得到科學家的關注。無機油氣主要是指地幔捕獲的地球早期原始氣體或水巖反應(費託合成)形成的油氣,以無機烷烴氣、氫氣、二氧化碳以及稀有氣體為主。
  • 「三低」油氣藏成效益「泉眼」
    10月12日是長慶油田開發建設50周年,這個在5000萬噸之上穩產了7年的特大型油氣田,已轉入衝刺年產6000萬噸的緊要時刻。  長慶油田開發的鄂爾多斯盆地油氣,是國際上典型的「三低」(低滲、低壓、低豐度)油氣藏,其經濟有效開發是世界性難題。長慶油田如何走出困境、後來居上?源於長慶人數十年主攻盆地油氣勘探開發,進而形成的原創性地質理論貢獻、關鍵核心技術和高效開發模式。
  • 外資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限制放開,油氣和頁巖油氣產業鏈企業將受益
    形成能源多元化供給體系目前,我國油氣增儲上產難度和力度不斷加大,勘探開發面臨著老區塊挖潛難度越來越大、新項目(非常規、稠油、深海)開發難度持續加大的問題。新版負面清單對外資的促進和保護,將更大力度吸引外資進入油氣合作領域。
  • 第七屆中國石油地質年會在京召開 專家為保持油氣勘探的活躍性建言...
    面對我國油氣勘探工作面臨勘探對象日趨複雜、資源品位日益變差及國際油價持續低迷等諸多挑戰,油氣勘探如何保持穩健發展,實現更大突破?近日,以「保持勘探的活躍性——石油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石油地質年會在京舉辦。
  • 西安交大推動我國緻密油氣勘探開發地球物理技術進步
    近日,由西安交通大學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非常規油氣勘探與開發地球物理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通過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組織的結題驗收,被專家組評定為「優秀」通過項目實施,提升了項目團隊的學術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能力,促進了西安交大非常規油氣與深地探測團隊的建設,推動了我國緻密油氣勘探開發地球物理技術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