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660千米界面起伏反映地球內部化學分層特徵—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團隊與中國科大和國際同行合作,首次發現了非對稱路徑660千米間斷面散射波震相,並揭示了地幔410千米及660千米間斷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徵,為地幔對流模式研究提供了關鍵證據。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科學》雜誌。

據了解,板塊構造學說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刻畫了巖石圈的基本運動學特徵,而地幔對流理論為理解板塊運動規律提供了動力學基礎。然而,長期以來,地幔對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爭議,分歧主要集中於全地幔對流和上下地幔分層對流兩個模式。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地幔混合對流模式猜想,即一些區域地幔分層對流、其它區域上下地幔整體對流。

研究團隊基於溫度及化學成分對地幔間斷面各種橫向尺度起伏的不同控制作用,對間斷面的成因及地幔對流模式開展研究。溫度異常及化學成分異常均可造成大尺度(1000千米)和中等尺度(100千米)的地幔間斷面起伏。但是,由於熱擴散作用,溫度異常難以形成間斷面的小尺度(10千米)起伏,而化學成分變化則可以較好解釋小尺度結構

倪四道介紹說,作為上地幔與下地幔的分界面,660千米間斷面的大尺度及中等尺度起伏目前已有廣泛研究,但其小尺度起伏測量卻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通過研究散射地震波PP震相,此次研究人員發現一些區域的660千米間斷面存在非常強烈的小尺度起伏,進而表明這些區域的上下地幔存在化學分層。相比之下,410千米間斷面的小尺度起伏則沒有被觀測到。研究結果支持了地幔混合對流模式。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av0822

相關焦點

  • 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地幔的厚度達2800多千米,其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又可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地幔在大約410千米、660千米的深度有兩個界面,410千米以淺的部分是上地幔,660千米以深的部分為下地幔,410千米與660千米之間的部分稱為地幔過渡帶。眾所周知,地球存在板塊運動。「板塊運動是地幔運動在地表的表現形式。
  • 水氧化還原揭示地幔深部化學新世界—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豐富了地幔礦物的組成並對地表及地球內部的氫、氧循環提出了新的見解。相關研究以Mineralogy of the deep lower mantle in the presence of H2O為題發表於近期的《國家科學評論》。 該團隊近年來的一系列研究發現,下地幔的鐵氧化物及地核中的鐵遇到水都會生成過氧化鐵氫化物並釋放出氧氣。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幔:地球表面火山活動的巖漿來源地
    之前我們介紹了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殼,我們已經了解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組成,而地殼是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外面的一層,也是最薄的一層,但是確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層。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幔。
  • 科學網—地幔深處或有水
    圖片來源:Claus Lunau/Science Source 本報訊 對地表下數百公裡噴出的天然鑽石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在地球深處可能存在著大量的水。這項研究還發現了一種被稱為「冰七」的奇特形式的結晶水,這表明物質在地球內部的某些深度可以比之前想像的更加自由地循環。
  • 「地心世界」新發現:下地幔特殊地形或是早期地球歷史遺蹟
    在2月15日《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由中國科學家吳文波、倪四道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等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稱,在地下約660千米的下地幔頂部的小尺度範圍內存在大約1~3千米的地形起伏。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地幔位於地殼和熔融態鐵質地核之間,是厚厚的高溫固體巖石層,它是地球體積和質量都最大的一層,佔了地球體積的三分之二。地下30千米往下都屬於地幔,其厚度達2,900千米。        如果要真正做到了解地球的地幔,你就必須應該知道以下的6件事。1.
  •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3.圈層劃分地球的內部圈層類似於雞蛋殼(地殼)、雞蛋清(地幔)、雞蛋黃(地核)(1)依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2)界面:圖中C為莫霍界面,D為古登堡界面。(3)圈層:由內向外E+F為地核,G為地幔,H為地殼。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
  • 地球內部?科學家們在地球表面以下660公裡處發現了山脈和平原!
    地球的內部可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而核又分為內部和外部的核。但科學家們現在開始在地球內部深處發現的其他更微妙的巖層。一組地質學家在地幔中部發現了一層以前不為人知的物質,它的特徵讓人想起地球表面的特徵。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殼
    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組成。地殼是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外面的一層,也是最薄的一層,但是確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層,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地殼。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比較均勻,到了莫霍界面之後,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突然增加,也就進入了地幔層。全球地殼最厚的青藏高原地區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部分的地殼平均厚度為33千米,如果是在高原和山地等海拔較高地區,如青藏高原,其地殼厚度可達60至70千米。
  • 研究地球深部取得新進展: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的影響
    Yuen,關於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周勇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 地球深部410千米和660千米深度處的地幔間斷面形態和物理特徵對認識地幔動力學狀態有重要科學意義。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地球上最稀有的鑽石埋在地幔中,是由原始碳形成的
    這些超深鑽石內部的化學線索表明,地球研究人員說,了解碳循環的這一部分:碳是如何以及在何處進入和離開地球內部的,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地球氣候在千百年來的變化。鑽石是在不同的深度形成的,然後才到達被挖掘的地表。人們所熟悉的大部分鑽石都來自地表下250千米,「超深」鑽石的起源更深,但最罕見的是在700千米深處的下地幔中形成的鑽石。
  • 地球上最稀有的鑽石埋在地幔中,是由原始碳形成的
    這些超深鑽石內部的化學線索表明,地球碳循環的深度有一個之前未知的極限。研究人員說,了解碳循環的這一部分:碳是如何以及在何處進入和離開地球內部的,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地球氣候在千百年來的變化。鑽石是在不同的深度形成的,然後才到達被挖掘的地表。
  • 新發現: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科學家一直用各種辦法模擬、間接觀察地底情況,例如,2001年啟航、至今仍在海上作業的日本探測船「地球」號,就號稱要「鑽向地幔」,已獲得了很多地底深處地質活動的寶貴數據。  地球由外向內分為3個同心球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可能含有石油資源的地幔是什麼樣呢?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網站公布的數據,地幔厚約2970千米,佔地球體積的84%。
  • 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陳曉非,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Yuen,揭示了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固體地球》。
  • 用雞蛋比喻地球的內部結構?這是如何劃分出來的?
    地球的結構有內外兩部分圈層,內部結構分為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這和雞蛋的分層:蛋殼、蛋清、蛋黃十分相像。尤其是地殼(qiao)部分,它和雞蛋殼一樣是整體中最薄的部分,也是接觸外界的部分。那這樣的結構是如何劃分出來的?我們難道能到達地心?
  • 揭示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陳曉非,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 科學家發現地球「660公裡的邊界」,這意味著什麼?
    作者:文/犇犇奇思妙想很多人都知道,地球有三(或四)層,它們是地殼、地幔和地核,而地核又可以細分為內核和外核。雖然這種認知並沒有錯,但它卻遺漏了科學家們在地球內部發現的其它幾層。近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們,通過採集玻利維亞的一個巨大地震的數據,發現了位於地表660公裡下面的山脈和其它地形結構,它們將地幔分割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部分。由於目前還沒有對這一新發現的地質層進行正式命名,研究人員將之簡單地稱為「660公裡的邊界」。為了深入研究地球的構造,科學家們使用了地球上最強大的波,這些波由大地震產生。
  • 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能幫人類走過能源冰河期?
    新發現:地幔可能蘊含大量石油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科學新聞頻道日前報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迄今人們所知不多的地幔中可能含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在能源日趨緊張的今天,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關注,因為之前人們認為地幔「大概只是厚實的巖石層」,不大可能含有大量能源。  迄今為止,人們使用的石油都是從地殼中開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