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示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陳曉非,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
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陳曉非,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Yuen,揭示了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固體地球》。
-
地質地球所利用ScS多次波研究日本海及其鄰近區域地幔過渡帶結構獲...
地幔過渡帶是指地下410-km和660-km不連續面(間斷面)之間的地幔部分,是聯繫上下地幔的紐帶。俯衝的海洋巖石圈和地幔過渡帶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地球動力學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通過對410-km和660-km間斷面深度的探測,可以為了解地幔溫壓條件、物質組分、巖石圈深俯衝等地球深部動力學問題提供重要途徑。
-
南科大景志成團隊在地球深部碳循環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副教授景志成團隊及合作者在地球深部碳循環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上在線發表。碳是構成地球生物和化學能源的基本元素,亦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
-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幔中部結構成因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與國際同步—新聞—科學網
專項建立了全國大地電磁參數網和地球化學基準網,實施的6口科學鑽探獲得重要發現,實現礦集區立體探測,關鍵地區地應力監測、巖石圈動力學模擬、大陸地殼結構與演化研究取得長足進展,探測儀器裝備研製取得重要突破。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不久之前,嫦娥四號已經在月球背面著陸,探索深空的奧妙;而地球科學工作者也一直致力於揭示地球內部的秘密。近日,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等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了地幔混合對流的重要證據,為揭示地球深部秘密提供了新線索。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因此,準確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助於我們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歷史。然而,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是對其進行研究的最大難題,人們主要通過反演地震觀測數據來約束深部地幔的物質成分和溫度。圖1 地球地幔中地震結構解釋圖即使是上地幔中含量最豐富、研究最多的橄欖石礦物,最高也只有在1300 K和13 GPa下測量的彈性性質的實驗數據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幔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幔,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
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 1914 年 B. 古登堡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測定地核的深度為2900千米,比現代精密測量的結果只差15千米。
-
科普|禮讚共和國智慧新生活輝煌70年的地球物理:搞清地球內部結構...
另外,就是各國國防與國家權益也需要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的支持。20世紀,建國70年來地球物理最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研究取得了突破。2、板塊構造與動力力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3、地球物理應用技術推進了資源與能源的勘探與為空間特殊環境的利用。
-
2021年初中地理之地幔_世界地理輔導_中考網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地理之地幔,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
-
南大西洋深海研究有了新進展
本報訊 南大西洋中脊與地幔柱相互作用是國際地球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與成礦作用部重點實驗室在該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發於地學知名期刊《地學前緣》。在岡瓦納裂解和南大西洋打開的過程中,該地區諸多位置相對固定的著名地幔柱,如阿森松、聖赫倫那及特裡斯坦地幔柱等,可能與南大西洋中脊系統發生了複雜的洋中脊與地幔柱相互作用。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經過一個世紀對地震數據的收集,我們已經有能力製作令人印象深刻的地幔圖。 2007年3月,科學家利用近地表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成像技術,繪製出了地球深部核幔邊界構造的高解析度三維圖像。這次繪圖使用了世界各地1000多個地震臺站記錄的數千次地震的數據。
-
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孫和平研究員承擔的知識創新工程「二期」重要方向性項目——「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通過了中科院資環局組織的驗收,總評為優秀。自2002年以來,孫和平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付容珊教授課題組密切合作,通過與美國、日本、比利時和德國等國家的緊密聯合,利用「國際地球動力學合作網絡」重力測量和「全球地震網絡」地震測量資料,在地球內部動力學和精細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地幔660千米界面起伏反映地球內部化學分層特徵—新聞—科學網
,為地幔對流模式研究提供了關鍵證據。 據了解,板塊構造學說是固體地球科學的基石,刻畫了巖石圈的基本運動學特徵,而地幔對流理論為理解板塊運動規律提供了動力學基礎。然而,長期以來,地幔對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爭議,分歧主要集中於全地幔對流和上下地幔分層對流兩個模式。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地幔混合對流模式猜想,即一些區域地幔分層對流、其它區域上下地幔整體對流。
-
入地篇:深入地球深部的望遠鏡
人類藉助地震波來研究地球的組成,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總體上是隨著深度而遞增變化的,但是其中出現了兩個明顯的波速不連續界面,它們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因此地球的內部結構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分界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
地幔橄欖巖捕虜體研究獲新進展
造山帶之下的巖石圈地幔性質、結構和演化是俯衝-碰撞造山-造山後伸展等地質過程的重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