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

 

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課題組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術平臺劉嶽峰副研究員團隊和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王愛琴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團隊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鈀(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以及在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單原子催化劑(SAC)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在選擇加氫反應中顯示出優異的活性和選擇性。由於單個金屬原子與載體的直接化學鍵合,SAC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用載體的性質。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將單原子催化劑暴露於還原性氣氛中,這種金屬-氧絡合物將被破壞,導致單個原子的聚集/燒結,並因此失去其化學選擇性。因此,獲得高穩定、高密度單原子選擇加氫催化劑,特別是較高反應溫度下仍然保持原子級分散的催化劑極具挑戰。

劉嶽峰介紹「研究人員首先利用配備原位樣品臺的球差校正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AC-STEM)在常壓(1 bar)、20%CH4/H2混合碳化氣氛中原位觀測高負載量(質量百分含量至5wt%)的鈀(Pd)納米粒子從納米粒子至原子級分散的動力學過程,並結合原位譜學技術(包括NAP-XPS和準原位XAS)和理論計算(DFT),確定了在原位碳化過程中Pd原子傾向於遷移到富含空位的碳化鉬表面,形成高密度、表面富集的單原子分散的Pd1/α-MoC催化劑」。研究人員進一步將Pd1/α-MoC催化劑成功應用到芳香硝基化合物的液相選擇加氫和富氫條件下逆水煤氣反應中,其均表現出優異的活性和選擇性,遠優於Pd納米顆粒催化劑。更重要的是,Pd1/α-MoC催化劑可以承受高達400°C的還原/反應氣氛,且沒有單原子的聚集。

本項研究工作為尋求在苛刻的還原條件和高密度條件下仍具有優異選擇性和穩定性的單原子催化劑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770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嶽峰團隊,研究員王愛琴、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研究方面獲進展。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嶽峰團隊,研究員王愛琴、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研究方面獲進展。
  • 如何讓5%高含量單原子Pd催化劑保持熱穩定!
    單原子催化劑(SACs)以其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在各種化學轉化中具有無與倫比的選擇性、優異的活性和最大限度的金屬原子利用率,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然而SAC在還原氣氛下的穩定性已嚴重限制其在許多催化過程(例如選擇性加氫和其他加氫處理反應)中的作用。
  • ...表面穩定單原子催化劑的形成機理|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 我國首次將新型鎳基單原子催化劑應用於生物質轉化反應
    央廣網大連6月6日消息(記者張四清 賈鐵生 通訊員劉文剛)生物質作為一種可再生碳資源,將其轉化為多元醇、芳烴、烷烴等高附加值化學品具有重要意義。鎳基催化劑在生物質的加氫、加氫裂解和加氫脫氧等反應中已被證明具有高催化活性。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通過合作,實現了原子級分散銅催化劑有效催化乙炔高效選擇性加氫
  • 氮化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的製備及應用_學術講座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
    擁有在材料化學,光電催化,選擇性加氫,有機碳碳偶聯,生物質轉換等經驗。 氮化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的製備及應用陳祖鵬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瑞士Email:zupeng.chen@chem.ethz.ch單原子催化劑因有望在反應過程中同時提高金屬的利用率和選擇性而引起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 大連中科院單原子催化入選美國化學會2016年十大科研成果
    據科學網12月27日報導,近日,美國化學會化學工程新聞評選出了2016年度化學化工領域「十大科研成果」。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張濤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的「單原子催化」入選其中,這也是今年唯一入選該榜單的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 科研人員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提出一步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該單原子鉑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選擇加氫性能,高溫合成過程有利於單原子催化劑穩定性的提高,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High-Temperature-Synthesized
  • 高效單原子Fe基催化劑用於鋅-空氣電池研究獲進展
    單原子催化劑具有高的本徵活性、最大化的原子利用效率以及特定的催化劑結構。近年來,基於單原子催化劑的製備、表徵和催化性能研究成為能源、材料和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特別是Fe基單原子催化劑在鹼性條件下的ORR反應中具有優於Pt基催化劑的性能,表現出更高的半波電位、更大的極限電流密度和擴散電流密度。
  • 大連化物所開發出離子液體穩定的高效單原子催化劑
    日前,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喬波濤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顏寧教授、日本京都大學Hiroyuki Asakura教授以及北海道大學Min Gao教授合作,發現離子液體可增加單原子團聚的活化能、可調節金屬單原子的氧化價態,從而開發出離子液體穩定的高效單原子催化劑。
  • 基於不同氮化碳載體的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
    但是,在通用載體(金屬、金屬氧化物、碳等)上原子分散的金屬熱力學不穩定,容易聚集形成團簇或納米顆粒。石墨相氮化碳(GCN)具有富氮微雜環,能夠很好地錨定金屬原子,因此是製備SACs的優異載體。然而,目前氮化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態的GCN上,而其他結構的氮化碳材料,例如在獲得GCN的聚合過程中的眾多中間體,線性蜜勒胺寡聚體(LMO),高度結晶的氮化碳,如聚三嗪醯亞胺(PTI)、聚庚嗪醯亞胺(PHI)等與單原子金屬作用的研究很少。
  • ChemSusChem:納米碳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
    清華大學和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張躍鋼教授團隊在ChemSusChem期刊發文對高活性單原子催化劑在鋰硫電池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文章重點探討了金屬單原子及其碳載體對多硫化物轉化反應的催化作用機制,並對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化學儲能中的應用前景和面臨的挑戰做出了展望。
  • 【科技日報】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有了高選擇性催化劑
    科技日報合肥4月29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研究團隊,與上海光源司銳研究員合作,通過構築負載在金屬有機框架MIL-101上的鉑單原子催化劑,揭示出其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金屬-配體相互作用,該相互作用通過調控反應路徑提高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的選擇性。該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
  • :鹼金屬離子如何促進催化加氫?
    近日,廈門大學鄭南峰教授(點擊查看介紹)、傅鋼教授(點擊查看介紹)團隊基於氧化物負載的單原子金屬催化劑體系揭示了鹼金屬離子促進金屬催化加氫性能的分子機制。在鹼金屬陽離子(Na+)存在下,Al2O3負載的單原子分散Ru(III)催化劑在廣泛的底物範圍中表現出明顯提升的催化加氫性能。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費託合成反應可以將非石油資源(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經合成氣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學品,為發展替代能源提供了一條技術路線。在費託合成反應中,CO解離並進一步加氫形成CHx中間物種的步驟至關重要,通常發生在Fe、Co、Ru金屬表面,其中金屬Ru表現出最優的反應性能。
  •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52:29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黃延強課題組近日設計了一種新型雙功能Ir1-In
  • 單原子催化劑熱穩定性提升
    37617次閱讀 作者:陶加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1月29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在單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學網】華東理工大學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獲新進展
    乙烯工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乙炔選擇性加氫是石腦油裂解製備聚合級乙烯的關鍵技術之一。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教授段學志、博士曹約強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