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穩定單原子催化劑的形成機理|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2020-12-01 科學網
碳材料表面穩定單原子催化劑的形成機理|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論文標題:Stabilizing mechanism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on a defective carbon surface

期刊: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作者:Lianping Wu, Shuling Hu et.al

發表時間:2020/03/19

數字識別碼: 10.1038/s41524-020-0292-y

微信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負載型單原子催化劑因其超高的金屬原子利用率和新奇的催化特性,在加氫、一氧化碳氧化、甲烷氧化、氧還原等反應中均表現出優異的活性和選擇性。但單原子容易發生團聚而使其催化活性降低,因此獲得穩定的單原子催化劑成為當前催化領域的重大挑戰。儘管負載型單原子的製備和實現方面近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單原子的形成機理以及影響單原子形成因素等問題的探究尚不足。

為此,馬裡蘭大學李騰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申勝平教授合作,利用分子動力學方法模擬了碳材料表面的納米金顆粒在高溫下向單原子演化的過程。這項研究考慮了碳表面的空位濃度對單原子形成的影響,並由此首次揭示了高溫下Au-NP在缺陷碳表面轉變成穩定的Au-SAs陣列現象的原子尺度機制,而且進一步考察了單原子在高溫下的熱穩定性和催化性能。

該研究發現,碳材料表面的空位使碳原子的懸掛鍵與金原子形成共價鍵,而增加碳材料表面的空位能夠促進單原子的完全分散。這種原子尺度的轉換機制具有Au-SA從Au-NP分解的低能壘和高Au-C結合能,從而穩定所得的Au-SA特徵。進一步研究還發現,金單原子催化甲烷氧化的效率可以高達金納米顆粒催化效率的4倍。該轉化機制為了解在缺陷碳納米纖維上穩定形成Au-SA的實驗現象提供了重要啟示。

相關論文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上,歡迎點擊「閱讀原文」獲取論文全文。

摘要:Single-atom (SA) catalysts represent the ultimate limit of atom use efficiency for catalysis. Promising experimental progress in synthesizing SA catalysts aside, the atomic-scal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from metal nanoparticles (NPs) to metal SAs and the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of SA catalysts at high temperature remain elusive. Through systematic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we reveal the atomic-scale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metal NP into an array of stable SAs on a defective carbon surface at a high temperature, using Au as a model material. Simulations reveal the pivotal role of defects in the carbon surface in trapping and stabilizing the Au-SAs at high temperatures, which well explain previous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Furthermore, reactive simula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thermally stable Au-SAs exhibit much better catalyst activity than Au-NPs for the methane oxid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s, in which the substantially reduced energy barriers for oxidation reaction steps are the key. Findings in this study offer mechanistic and quantitative guidance for material selection and optimal synthesis conditions to stabilize metal SA catalysts at high temperatures.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這篇文章涵蓋了從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合成,表徵到電催化機理的各個方面,可謂是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工具書。該文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王超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武剛教授,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陳少偉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邵敏華教授等人聯合發表。
  • 單原子CO2電催化劑合成、種類、機理
    最近,錨定在導電基底上的單原子金屬被發現能夠有效的進行電化學CO2還原反應,該項發現為開發價格低廉、高效率的電化學催化劑提供了較為廣泛的經驗。在單原子電催化劑中,催化活性位點的結構、配位環境對催化劑的性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單原子催化劑熱穩定性提升
    37617次閱讀 作者:陶加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9年01月29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在單原子催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 如何讓5%高含量單原子Pd催化劑保持熱穩定!
    單原子催化劑(SACs)以其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在各種化學轉化中具有無與倫比的選擇性、優異的活性和最大限度的金屬原子利用率,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然而SAC在還原氣氛下的穩定性已嚴重限制其在許多催化過程(例如選擇性加氫和其他加氫處理反應)中的作用。
  • 一招製備多種單原子催化劑
    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的配位環境和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熱力學上,單原子具有高表面能,容易導致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四川大學等團隊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鈀(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以及在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因此,獲得高穩定、高密度單原子選擇加氫催化劑,特別是較高反應溫度下仍然保持原子級分散的催化劑極具挑戰。
  • 我國科學家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嶽峰團隊,研究員王愛琴、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研究方面獲進展。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碳基負載的單原子催化劑在電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為碳基質不僅可以作為穩定金屬原子的基底材料,而且較強的界面相互作用會改變金屬原子的電子密度, 從而提高電催化活性。然而,目前可控合成碳基負載單原子催化劑仍是一個科學難題,這主要是由於單個金屬原子具有超高的表面能,易遷移團聚形成納米顆粒。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嶽峰團隊,研究員王愛琴、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研究方面獲進展。
  • 基於不同氮化碳載體的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
    但是,在通用載體(金屬、金屬氧化物、碳等)上原子分散的金屬熱力學不穩定,容易聚集形成團簇或納米顆粒。石墨相氮化碳(GCN)具有富氮微雜環,能夠很好地錨定金屬原子,因此是製備SACs的優異載體。然而,目前氮化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態的GCN上,而其他結構的氮化碳材料,例如在獲得GCN的聚合過程中的眾多中間體,線性蜜勒胺寡聚體(LMO),高度結晶的氮化碳,如聚三嗪醯亞胺(PTI)、聚庚嗪醯亞胺(PHI)等與單原子金屬作用的研究很少。
  • 電化學沉積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製備
    單原子催化劑是一類將孤立分散的金屬原子負載到載體上的新型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可以有效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尤其是貴金屬材料,這對催化劑的生產成本十分有利。同時,單原子催化劑中活性金屬中心的配位結構會影響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子結構。
  • 大連化物所開發出離子液體穩定的高效單原子催化劑
    日前,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喬波濤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顏寧教授、日本京都大學Hiroyuki Asakura教授以及北海道大學Min Gao教授合作,發現離子液體可增加單原子團聚的活化能、可調節金屬單原子的氧化價態,從而開發出離子液體穩定的高效單原子催化劑。
  • 科研人員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提出一步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該單原子鉑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選擇加氫性能,高溫合成過程有利於單原子催化劑穩定性的提高,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High-Temperature-Synthesized
  • 單原子催化,難得一見的好綜述!
    研究背景單原子催化劑(SACs)為研究均相和非均相催化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通常,具有孤對電子的氮元素作為路易斯鹼,能夠與金屬物種形成牢固的金屬-氮(M-N)配位鍵,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材料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雖然利用N-C材料錨定金屬單原子能夠很大程度的調節金屬原子電子和幾何結構,但是由於合成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對結構-性能關係的理解不足,開發出具有高穩定性和催化活性的單原子仍然具有挑戰性。
  • NPJ材料學 | 期刊推薦及熱文精選
    Editor-in-Chief: Professor Andras Kis (Switzerland)期刊數據:Submission to first editorial decision: 13npj
  • ACS Nano | 單原子/單層二維材料:等離子體法製備二維模型電催化劑
    然而,過高的電能消耗和高昂的貴金屬催化劑材料(如鉑、銥、釕等)嚴重阻礙了電解水技術的發展。因此,開發具有高本徵電催化活性的電催化劑並理解它們的工作機理成為該領域的核心挑戰。近年來,單原子作為一種高效催化劑,具有比納米顆粒催化劑更高的催化活性和更好的穩定性,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 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原標題: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隨著納米催化的發展和表徵技術的進步,科研工作者發現表面不飽和配位原子往往是催化的活性位點,所以通過控制納米晶的尺寸、形貌、晶面去調控催化劑表面原子的分布和結構以提高催化性能。
  • npj: 形成焓的從頭算誤差—協同糾正
    CCE得到精確的形成焓,平均絕對誤差小至20-30 meV /原子。該方法簡單且易於擴展到其他體系,氮化物、磷化物或硫化物等材料。它可用於預測依賴於精確形成焓的各種性質,例如電池電壓、缺陷能量和高熵材料的形成。由於CCE考慮了化學鍵連接和拓撲結構,因此它還可以糾正給定組分的不同結構的相對穩定性。
  • 未來的人工肌肉:高性能磷烯機電驅動器|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 南大夏興華課題組:定點欠電位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
    背景A.單原子催化劑製備的瓶頸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配位環境和最大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異相催化研究熱點。熱力學上,單原子表面能高,容易發生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等問題。目前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研究核心問題:發展在常溫常壓下、簡單高效製備高負載量單原子金屬催化劑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