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華東理工大學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獲新進展

2021-01-21 華東理工大學

乙烯工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乙炔選擇性加氫是石腦油裂解製備聚合級乙烯的關鍵技術之一。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教授段學志、博士曹約強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

針對這一反應,研究人員從金屬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入手,採用XAS、原位XRD、程序升溫技術和DFT計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發現了以納米炭材料為載體製備的Pd催化劑次表面存在C原子。該次表面C原子能顯著抑制Pd催化劑次表面氫物種的生成、促進目標產物乙烯的脫附,顯著提高乙烯選擇性。通過向炭載體中引入石墨氮物種,能進一步調變Pd活性位點電子結構,將乙烯選擇性進一步提高約30%。此外,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策略也被應用於不飽和醛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及調控,即通過在Cu催化劑次表面引入Pt物種,創製了高活性和高選擇性CuPtx單原子合金加氫催化劑。

同時,研究人員從金屬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入手,創新提出通過構築結構穩定、長程有序Ni-Ga金屬間化合物實現Ni活性位點原子級精準調控策略。理論計算結果表明:相比於Ni和Ni5Ga3催化劑,NiGa催化劑中Ni活性位點被Ga完全隔離,使得乙炔和乙烯分子以π鍵模式擇優吸附,表現出顯著提高的乙烯選擇性。基於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LDHs)層板陽離子的可調性,實現了粒徑相似Ni、Ni5Ga3和NiGa納米催化劑的可控制備,並結合球差電子顯微鏡和XAS等表徵技術,發現NiGa金屬間化合物催化劑中Ni活性位點處於完全孤立的狀態,且乙炔和乙烯分子通過π鍵構型吸附。

性能考評結果表明,Ni位點完全隔離的NiGa催化劑乙烯選擇性顯著高於對比催化劑,證實了理論預測的結果。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6.023

https://doi.org/10.1002/ange.202004966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提出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新策略
    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概念圖 本報訊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
  • 提出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新策略
    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概念圖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通過合作,實現了原子級分散銅催化劑有效催化乙炔高效選擇性加氫
  • 【創新前沿】《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乙炔選擇性加氫...
    乙烯工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乙炔選擇性加氫是石腦油裂解製備聚合級乙烯的關鍵技術之一。近日,我校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段學志教授、曹約強博士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合肥研究院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張海民課題組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催化轉化研究中獲進展。通過構築具有高催化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的Fe-Co合金催化劑,實現肉桂醛的高效催化轉化。
  • Pd催化乙炔半加氫反應載體效應的結構根源和動力學分析丨Engineering
    華東理工大學段學志教授研究團隊從催化劑微結構和動力學角度,認識和理解碳納米管和α-Al2O3負載Pd催化乙炔半加氫反應的載體效應。動力學分析、XPS、H2-TPR、TPHD和原位XRD研究結果表明:與α-Al2O3相比,碳納米管作為載體降低了催化劑Pd0 3d的電子結合能且抑制了氫化鈀物種的形成,從而顯著提高了目標產物乙烯的收率。
  • 華東理工大學發展轉錄因子調節劑設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1日上海訊(通訊員姚雪記者黃辛)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核酸研究》日前在線報導了華東理工大學李洪林教授、第二軍醫大學張衛東教授以及中美(河南)荷美爾腫瘤研究院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 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課題組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術平臺劉嶽峰副研究員團隊和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王愛琴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
  • Nature Commun 華東理工大學光催化劑理性設計取得最新研究進展
    高效催化劑的精確設計是多相催化追求目標之一。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範紅金團隊合作研究,在二維硫屬化合物二硫化鉬(MoS2)面內催化結構設計方面獲重要進展
  • 華東理工大學新型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侯宇博士在新型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納米能源》。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由於其能量轉換效率高、成本低廉和製備工藝簡單等優點,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 抗一氧化碳毒化的高效選擇性加氫鉑基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催化加氫過程是現代工業的重要過程,是清潔燃料和高階化學品生產中的關鍵步驟。經估算催化加氫在整個化學工業體系中的佔比超過30%。在催化加氫工業過程中,雖然使用成本低廉的粗氫作為氫源具有工業裝置簡單、經濟性高等特點,但是粗氫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從幾百到幾千ppm量級)會造成加氫催化劑的快速毒化。
  • Sn摻雜助力Pd催化劑表面構型和電子效應的精確調控
    |Eads(C2H2)-Eads(C2H4)|與催化活性和選擇性之間的關係,為炔烴的選擇性加氫金屬催化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設計思路。然而工業乙烯種含有微量的乙炔,會嚴重影響乙烯下遊產品的品質,同時會毒化乙烯聚合催化劑。工業上常使用Pd/C催化劑將微量乙炔轉化成乙烯,該催化劑活性極高,然而對乙烯選擇性較低,會發生過度加氫。目前對於Pd/C催化劑的研究常以損失催化劑活性為代價來提升催化選擇性,因此構建一種兼具高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催化劑,對於乙烯工業十分重要。
  •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時間:2021/1/6 14:39:16 來源:華東理工大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二維晶體研究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理學院方海平教授等基於理論分析,結合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同步輻射等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
  • 華理科研成果又雙叒叕「上新」了!快來康康吧~
    啦 曬曬華理人的新成果 新的一年也要加油呀 二維晶體研究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理學院方海平教授等基於理論分析,結合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同步輻射等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
  • 【科技日報】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有了高選擇性催化劑
    科技日報合肥4月29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研究團隊,與上海光源司銳研究員合作,通過構築負載在金屬有機框架MIL-101上的鉑單原子催化劑,揭示出其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金屬-配體相互作用,該相互作用通過調控反應路徑提高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的選擇性。該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
  •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52:29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黃延強課題組近日設計了一種新型雙功能Ir1-In
  • 中國科大在腈類化合物加氫選擇性調控方面取得進展
    與傳統有機合成路線相比,基於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腈類化合物選擇性加氫製備胺類化合物是一種原子經濟性高、環境友好的合成路線,進而受到催化屆的廣泛關注。然而由於腈類分子中的CoN三鍵具有較高的還原勢,導致該催化路線的選擇性普遍較低,往往得到伯胺、仲胺、亞胺,以及附加值較低的氫解副產物等多種產物的混合物,大幅度增加了該合成路線中的後續分離成本。
  • ACS Catalysis 山西煤化所在CO2加氫轉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Cu基催化劑上強的逆水煤氣變換反應導致甲醇選擇性偏低,科研人員採用蒸汽相法和超聲浸漬法對傳統共沉澱法製備的Cu/ZnO/ZrO2催化劑改性處理,實現了CO2加氫高選擇性甲醇的定向合成,甲醇的選擇性高達97%以上,為發展CO2加氫合成甲醇高效催化劑的設計及製備提供了新思路(ChemCatChem, 2019, 11, 1448–1457; Journal of Cat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