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早期深部地幔成分不均一—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北京大學教授宋述光、魏春景研究組在地球早期深部地幔成分不均一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論述了富集地幔柱殘餘記錄的古太古代深部地幔成分不均一性,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

由於保留在地表的太古宙早期深部地幔來源巖漿作用記錄較少,目前學界對太古宙早期地球深部地幔的熱狀態和成分特徵的認識並不全面,尤其是地球深部地幔是否成分不均一無明確結論。

研究人員以華北克拉通冀東地區新發現的富鐵苦橄巖及伴生的超鎂鐵質堆晶巖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超鎂鐵質堆晶巖進行的鋯石U-Pb年代學研究,確定了富鐵苦橄巖的形成時代為古太古代。詳細的巖石地球化學研究表明,富鐵苦橄巖具有與現今洋島玄武巖類似的微量元素成分特徵,並相對於典型地幔柱成因的苦橄巖更為富鐵。

研究人員表示,冀東古太古代富鐵苦橄巖的形成與來源跟深部地幔的地幔柱活動有關,且其深部地幔源區明顯富集鐵和不相容元素,這表明古太古代地球深部地幔就已存在成分的不均一性,出現了鐵和不相容元素的局部富集。

該項研究不僅報導了繼南非巴布爾通和澳大利亞東皮爾巴拉科馬提巖之後,全球第三例確鑿的地球最古老地幔柱活動的實例,還證明地球的深部地幔早在古太古代便存在成分不均一性,這種不均一性可能與地殼物質再循環到深部地幔有關。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1-019-0410-y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地球深部物質為何不均一?中國學者破解成因
    地球深部物質為何不均一?我學者破解成因新解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同行合作,發現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綜合期刊《自然·通訊》上。
  • 地球深部物質為何不均一?我學者破解成因
    地球深部物質為何不均一? 我學者破解成因新解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同行合作,發現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綜合期刊《自然通訊》上。
  • 李曙光院士: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及其成因
    大多數科學家相信驅動板塊運動的動力主要來自其下面的地幔對流運動,為了查明地幔物質的運動規律,在20 世紀70~80 年代眾多地球化學家聚焦到地幔地球化學研究。高溫的深部地幔會向溫度較低的淺部上湧運動,並因減壓而發生部分熔融,從而產生玄武巖漿。這些玄武巖漿噴出地表成為地殼的一部分,它們攜帶了地幔的信息。
  • 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因此,準確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助於我們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歷史。然而,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是對其進行研究的最大難題,人們主要通過反演地震觀測數據來約束深部地幔的物質成分和溫度。
  • 水氧化還原揭示地幔深部化學新世界—新聞—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清揚和劉錦通過雷射加熱及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技術,發現下地幔主要成分之一的鐵方鎂石遇到水或含水礦物時,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一種新的礦物相併釋放出氫氣
  • Nature:金伯利巖Hf-Nd同位素揭示地球長期存在未去氣的原生地幔儲庫
    大洋中脊玄武巖通過軟流圈減壓熔融形成,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具有相對均一的元素與同位素組成,進而表明其來源的幔源區即軟流圈具有相對均一的成分。傳統觀點認為這是由於地幔對流作用可以有效讓地幔發生混合,從而消除各種不均一的組分。
  • 研究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
  • GCA: 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海洋所肖媛媛課題組孫普博士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的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 海洋所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為我們認識地球內部運作機制,特別是大洋的產生和消亡歷史,提供了合理的理論框架。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大氣二氧化碳和地球內部碳存在著物質交換。如:火山活動將地幔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向大氣釋放;大氣二氧化碳會溶解於海水,並以碳酸鹽形式沉積於海底,這些沉積碳酸鹽又可能在地球板塊運動中隨俯衝洋殼進入地幔。這樣就構成一個全球體系的碳循環。估計這一碳循環的向上排氣和向下再循環碳通量顯然對認識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演化和氣候變化趨勢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於觀測困難,向下進入深部地幔的碳通量估計存在巨大分歧。
  • 地球的年齡—新聞—科學網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好像驗屍官判斷一具屍體的死亡時間一樣。屍體逐漸僵硬的程度,以及死者胃裡食物的消化程度都是驗屍官判斷的準繩。 那麼,這樣判斷的原理何在呢?測量地球的年齡又有哪些地方和驗屍官的方法是相似的呢?
  • 地幔660千米界面起伏反映地球內部化學分層特徵—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團隊與中國科大和國際同行合作,首次發現了非對稱路徑660千米間斷面散射波震相,並揭示了地幔410千米及660千米間斷面的小尺度起伏特徵
  • 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設計了一系列高溫高壓實驗,揭示了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俯衝作用為地球帶來的最深遠效應之一是將地殼物質引入深部地幔。
  • 解密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在大陸地殼生長演化中的角色
    我們認為控制地球動力學系統的主要因素是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它控制了板塊運動和大陸地殼的形成和演化。深部地幔過程極有可能通過控制物質交換和熱源,進而影響年輕大陸地殼的形成及其後續演化。然而,巖石組合和大陸地殼的化學組分是非常不均一的,因此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定義和識別年輕大陸地殼的特徵。
  • 熔體-橄欖巖反應導致地幔Zn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義大利阿爾卑斯IVZ橄欖巖的證據
    除了部分熔融,地幔交代作用也是導致地幔化學成分變化的主要因素,但尚無研究詳細探討地幔交代過程中Zn同位素的分餾行為和分餾機理。為此,我們測定了義大利南阿爾卑斯造山帶IVZ地區(圖1)地體橄欖巖(~3平方公裡)的稀土元素含量和Zn同位素組成。橄欖巖樣品包括二輝橄欖巖、方輝橄欖巖和純橄巖,記錄了地幔部分熔融和交代作用過程。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難以捉摸的地幔動力地形
    因此,相應的密度異常必須來自深部地幔(圖1)。Chase(1979)首次將這一重力信號的物質來源歸因於核幔邊界(CMB)上方正密度異常。這一假設,結合最近地震層析成像的結構約束,可能勾勒出如圖1(a)所示的場景,其中高密度的地幔底部物質在CMB附近到達重力均衡。然而,這種靜態的深部地幔結構很快受到許多後續地球動力學研究的挑戰。
  • Nature: 熱液15N15N豐度指示地幔中氮的來源
    如何解釋這些觀測值還存在爭議,除了在早期吸積過程中繼承的原始氮這一觀點外,地球獨一無二的板塊運動為地幔中氮的來源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的機制。針對這一問題,美國UCLA、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等機構聯合法、加、英、德、冰島等多國學者採集了冰島、德國Eifel以及美國黃石公園地熱區的流體樣品(包括幹氣、溫泉逸出氣及高壓水井氣等),通過推導氣體樣品的δ15N、N2/3He、N2/36Ar等參數排除了深部氮循環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