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深部物質為何不均一?中國學者破解成因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地球深部物質為何不均一? 我學者破解成因

新解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同行合作,發現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綜合期刊《自然·通訊》上。

地球的物質組成對理解地球起源、演化與動力學過程至關重要。地球內部圈層可大致分為地殼、上地幔、下地幔和地核。下地幔是地球內部最重要的圈層之一,深度範圍約為660—2900公裡,是地球演化的壓艙石。雖然很難獲得來自下地幔的樣品,但是地震波具有穿透整個地球的能力,從而提供了地球深內部結構探測的關鍵手段。近年來,隨著地震波觀測、分析與模擬技術的發展,地震學者發現在下地幔存在許多尺度不一的異常體,這些異常體的成因對理解地球內部結構與物質組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對制約地球起源和動力學演化亦很重要,是地球科學研究的熱點與前沿問題。

地球具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特點——板塊運動和俯衝。板塊可以俯衝至地球深部甚至核幔邊界,從而在下地幔形成化學物質不均一性。俯衝洋殼是俯衝大洋巖石圈最上面一層的矽酸鹽物質,相比於正常地幔,其更富含二氧化矽,很可能是下地幔不均一性的主要來源。目前,關於下地幔的異常主要由地震波速表徵,因此,開展俯衝洋殼在下地幔溫度和壓強條件下的波速特徵研究具有關鍵意義。

然而,通過高壓實驗準確測量礦物在下地幔溫壓條件下的波速十分困難,因此數據十分有限。經過數年的研究積累,該課題組確定了俯衝洋殼在下地幔溫壓條件的波速和密度特徵。研究結果表明,洋殼的波速隨深度變化而變化,洋殼表現為低波速;在更深處,洋殼則表現為高波速。這意味著俯衝洋殼在下地幔並非簡單地表現為高速或者低速,而是取決於深度。俯衝洋殼可以很好地解釋下地幔下部的高速異常體和在整個下地幔發現的散射體。

相關焦點

  • 地球深部物質為何不均一?我學者破解成因
    地球深部物質為何不均一? 我學者破解成因新解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同行合作,發現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綜合期刊《自然通訊》上。
  • 地球早期深部地幔成分不均一—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教授宋述光、魏春景研究組在地球早期深部地幔成分不均一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李曙光院士: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及其成因
    大多數科學家相信驅動板塊運動的動力主要來自其下面的地幔對流運動,為了查明地幔物質的運動規律,在20 世紀70~80 年代眾多地球化學家聚焦到地幔地球化學研究。高溫的深部地幔會向溫度較低的淺部上湧運動,並因減壓而發生部分熔融,從而產生玄武巖漿。這些玄武巖漿噴出地表成為地殼的一部分,它們攜帶了地幔的信息。
  • 中國科大在地球深內部物質和結構異常成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孫道遠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員合作,發現俯衝至下地幔的洋殼物質具有明顯不同於周圍地幔的波速和密度,且波速和密度異常依賴於深度,能夠很好地解釋地震學觀測到的下地幔小尺度散射體和大尺度高速異常體,表明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
  •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來自全國32家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經過長達8年的共同努力,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 莫宣學:破解巖石密碼的人
    看似沒有生命的巖石,在2009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莫宣學的眼中是凝聚億萬年自然信息密碼的「信使」,而他的重要任務就是破解這些密碼。他和他的研究團隊運用「巖石探針」的理論與方法,對青藏高原構造—巖漿作用進行了長期系統的研究,對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時限、青藏巨厚地殼的成因、青藏高原深部物質的運動等重要科學問題作了較系統的探索。國際上對印—亞大陸起始碰撞時間的認識存在很大差異,從70Ma到35Ma的認識都有。
  • 人工合成「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新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高溫高壓實驗室在人工合成「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即利用國產六面頂大壓機成功無機合成了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該研究表明,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可能不是「不可再生能源」,地球內部具備無機生成大量、多種、複雜碳氫化合物的條件。地表與地球內部都含有大量的碳、氫元素,具備無機合成碳氫化合物的基本原料。
  • 研究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 海洋所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 石油天然氣有第三種成因嗎?---青年學者李漢韜提出原始大氣演變...
    昆明石油局規劃設計所青年學者李漢韜在較長時間研究後提出「原始地球的原始大氣是地球內石油天然氣生成的內因之一」。對於這一全新的石油天然氣成因認識,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日前他在《地質地球化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    李漢韜告訴記者,由於石油具有生命有機物才具有的旋光性,並且存在某些生物標誌的化合物,如卟啉化合物、異戊間二烯烴、萜類和甾烷類化合物,石油天然氣的有機成因說已經普遍被接受。
  • GCA: 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海洋所肖媛媛課題組孫普博士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的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因此,準確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助於我們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歷史。然而,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是對其進行研究的最大難題,人們主要通過反演地震觀測數據來約束深部地幔的物質成分和溫度。
  • 地球上最大峽谷在中國,太陽系中最大峽谷卻在火星,成因至今是謎
    地球上最大的峽谷位於中國,它便是著名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了,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全長505千米,最深的地方有6009米,深度大約有2268米,這裡是世界上第一大峽谷,甚至還比美國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更深更長。雖然說在長度上沒有我國的怒江大峽谷長,但是它的險峻程度卻是其他峽谷無法比擬的。
  • 港大地球科學學者國際研究團隊 提出地殼板塊形成新論說
    一直以來,地球科學學者在「板塊構造理論」這個有大約50年歷史的認知基礎上,了解地球表面和內部固體部分的活動,例如爪哇的火山活動和日本的地震等。板塊理論提出,地球的外殼(又稱「巖石圈」)被分為多個彼此相互運動板塊,而大部分的地殼運動,都是在板塊之間的邊緣地帶發生。然而,對於板塊構造的成因,科學界仍然未有肯定的說法。
  • 月球重力分布不均的原因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重力復原內部實驗室任務(簡稱GRAIL任務)發現了使月球重力分布不均的那些廣袤區域的成因,重力分布不均會影響環月飛行器的運行。 得益於GRAIL任務的發現,將來飛行器在其他星體執行任務時將能夠更精確地航行。9個月以來,GRAIL任務中的這對飛行器對月球的構造和組成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細緻研究。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彈性回跳假說雖然可以對淺源地震進行一定程度的解釋,但對於深達幾百千米的地震無法解釋,因為在這樣深的地方巖石已具有塑性,不會發生彈性回跳。而雙力偶震源機制模型是基於各向同性彈性介質中的直立走向滑動斷層模型建立起來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地球內部往往表現各向異性,而且也不是彈性剛體,許多實際觀測到的地震的震源機制與雙力偶模型不符,這類地震大小不一,發生在各種地質環境,尤其是火山和地熱地區。
  • 科學家破解大型鑽石形成之謎 或源自地表之下數百公裡
    科學家破解大型鑽石形成之謎 或源自地表之下數百公裡 2016-12現在,科學家們宣布,他們破解了這些稀有而寶貴石頭的形成之謎。  美國寶石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大型鑽石可能源自地表之下400公裡至750公裡的超深部,在液態金屬中形成。這項發現將能幫助推進認識地球的深部環境。
  • 揭秘火山、地震的深部成因
    200年過去了,今天的我們仍未能破解這個奧秘——根據板塊構造論,美國中西部根本就不是應該發生地震的地方。地球上的「怪異」之地還不只這一處。蘇格蘭西岸海域的海底地貌,南太平洋的海底火山,非洲南部的穹窿構造……全球都能見到板塊構造論所無法解釋的地貌。
  • 深埋碳酸鹽巖儲層成因被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