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地球深內部物質和結構異常成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9 中國科大新聞網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孫道遠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員合作,發現俯衝至下地幔的洋殼物質具有明顯不同於周圍地幔的波速和密度,且波速和密度異常依賴於深度,能夠很好地解釋地震學觀測到的下地幔小尺度散射體和大尺度高速異常體,表明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該研究以「Velocity and density characteristics of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and the origin of lower-mantle heterogeneities」為題在線發表在國際綜合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了解地球的物質組成對理解地球起源、演化與動力學過程至關重要。地球內部圈層可大致分為地殼、上地幔、下地幔和地核。下地幔是地球內部最重要的圈層之一,深度範圍約為660-2900公裡,其體積和質量佔比高達55%和52%,是地球演化的壓艙石。雖然很難獲得來自下地幔的樣品,但是地震波具有穿透整個地球的能力,從而提供了地球深內部結構探測的關鍵手段。近年來,隨著地震波觀測、分析與模擬技術的發展,地震學者發現在下地幔存在許多尺度不一的異常體,包括大尺度(幾百至上千公裡)的高速和低速異常體和小尺度(幾公裡)的散射體。尤為著名的低速異常體是位於非洲和太平洋板塊底下的大型低剪切波速省(LLSVPs),其橫向和徑向尺度可達上千公裡。這些異常體的成因對理解地球內部結構與物質組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對制約地球起源和動力學演化亦為重要,是地球科學研究的熱點與前沿問題。

和其它類地行星相比,地球具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特點——板塊運動和俯衝。板塊可以俯衝至地球深部甚至核幔邊界,從而在下地幔形成化學物質不均一性。俯衝洋殼是俯衝大洋巖石圈最上面一層的矽酸鹽物質,相比於正常地幔,其更富含SiO2,很可能是下地幔不均一性的主要來源。目前,關於下地幔的異常主要由地震波速表徵,因此,開展俯衝洋殼在下地幔溫度和壓強條件下的波速特徵研究具有關鍵的意義。

下地幔的壓強和溫度可達130GPa和3000K。在下地幔高溫高壓條件下,俯衝洋殼主要是由布立基曼石、SiO2相、含鋁相和鈣鈣鈦礦組成。通過高壓實驗準確測量礦物在下地幔溫壓條件下的波速十分困難,因此數據十分有限。而基於第一原理的礦物物理學計算在研究不同元素、多種礦物組合的波速方面,具有靈活、高效的優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在早些年發展了一種基於第一性原理的高溫高壓彈性和波速計算方法,計算效率有數量級的提升。經過數年的研究積累,該課題組確定了俯衝洋殼在下地幔溫壓條件的波速和密度特徵(圖一)。研究結果表明,洋殼的波速隨深度變化而變化:在斯石英相變成CaCl2-型石英的深度區間,洋殼表現為低波速,橫波波速異常高達-10%;在更深處,洋殼則表現為高波速,橫波波速異常約1.5-2.5%。這意味著LLSVPs的低剪切波速不太可能是洋殼導致,而地震學層析成像發現的下地幔高速體很可能反映了洋殼的堆積。因此,俯衝洋殼在下地幔並非簡單地表現為高速或者低速,而是取決於深度。俯衝洋殼可以很好地解釋下地幔下部的高速異常體和在整個下地幔發現的散射體(圖二),這項成果為進一步認識下地幔物質異常和動力學過程提供了關鍵認識。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王文忠和徐印涵,近期博士畢業於吳忠慶教授研究組;王文忠和吳忠慶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大為該論文第一單位。該工作由中科院先導專項、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圖一 (a)(b)(c)俯衝洋殼的波速和密度;(d)(e)(f)俯衝洋殼相對於正常地幔(PREM)的波速和密度異常

圖二 俯衝洋殼與下地幔波速異常體的關係示意圖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720-2


(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研究霧霾來源和形成機製取得...
    中國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沈延安教授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林莽博士和中國科大『大師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Mark H. Thiemens教授等合作,在研究華南霧霾的物質來源和形成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
  • 地球深部物質為何不均一?中國學者破解成因
    我學者破解成因新解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同行合作,發現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綜合期刊《自然·通訊》上。
  • 地球深部物質為何不均一?我學者破解成因
    地球深部物質為何不均一? 我學者破解成因新解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同行合作,發現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綜合期刊《自然通訊》上。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朝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
  • 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孫和平研究員承擔的知識創新工程「二期」重要方向性項目——「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通過了中科院資環局組織的驗收,總評為優秀。自2002年以來,孫和平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付容珊教授課題組密切合作,通過與美國、日本、比利時和德國等國家的緊密聯合,利用「國際地球動力學合作網絡」重力測量和「全球地震網絡」地震測量資料,在地球內部動力學和精細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上海天文臺在地球自轉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EOP被認為是除地震學之外,另一種研究地球深內部物理學的重要手段,是天文學為研究地球內部而特製的「望遠鏡」,一直是科學家們重點測量和研究的對象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EOP參數之日長變化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在半導體深紫外LED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吳蘭)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巧用藍寶石調控角度,突破了紫外LED發光性能研究的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近期,中國科大微電子學院孫海定和龍世兵課題組關於利用藍寶石襯底斜切角調控量子阱實現三維載流子束縛,實現以上研究突破。紫外線雖然在太陽光中能量佔比僅5%,但卻廣泛應用於人類生活。
  • 「Science 」中國科大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決定鋰離子電池功率密度的關鍵之一在於負極材料的倍率性能。季恆星課題組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黑磷用作鹼金屬離子電池負極具有極高的質量容量(Angew. Chem. Int.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日冕物質拋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由我校汪毓明教授領導的日地空間物理課題組在太陽大氣噴流觸發高速日冕物質拋射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它們被認為可能對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有重要貢獻。而日冕物質拋射(CME)則是一種泡狀結構的爆發活動,通常以極高的速度向行星際空間和地球注入大量的等離子體物質和能量,可以對地球周圍的空間環境、人類的航天活動和電力、通訊產生重要影響。但是這兩種太陽大氣中的爆發活動是否有所聯繫?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量子輸運、量子等離激元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在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實驗室通過優化的基因編輯技術,對秀麗線蟲中155個基因間的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進行逐一敲除(秀麗線蟲已知的全部lincRNA共170個),系統地研究了秀麗線蟲中lincRNA的功能。這是第一篇在多細胞動物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對一個種類的長非編碼RNA進行敲除並系統分析其在動物中生理功能及功能機理的研究。
  • 中國科大在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何俊峰研究組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對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展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使用高分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首次在電子摻雜自旋軌道耦合莫特絕緣體(Sr2IrO該研究成果於2019年11月21日發表在物理學重要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8-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在揭示水熱合成的流體行為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有效地控制水熱合成產物的質量,對其中傳熱傳質過程的認識和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密封的水熱反應釜以及高溫高壓條件,難以實現原位觀察。因此,如何打開這個「黑匣子」已成為水熱合成研究領域所面臨的挑戰。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與我校工程科學學院丁航教授課題組和吳恆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間歇式水熱合成的流體行為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特任教授孫永福課題組在雜化二維超薄結構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特任教授孫永福課題組在雜化二維超薄結構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同事陳帥、鄧友金等與北京大學劉雄軍、維也納工業大學、卡爾加裡大學的合作者們,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維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原子體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斷體系拓撲的動力學判據,並據此精確測定了體系的拓撲相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