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2020-12-05 光明網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對大洋中脊玄武巖(MORB)的研究表明,上地幔在元素和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均存在較大尺度的不均一性。Fe是地幔巖中的主要元素,目前對Fe同位素在MORB源區地幔中是否均一仍有爭議。研究通過對1988年Raitt 02航次拖網獲得的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Fe同位素進行分析,揭示了大洋中脊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Fe同位素與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Hf-Pb同位素均呈現很好的相關性,重Fe同位素賦存於富集不相容元素的地幔組分之中,表明重Fe同位素在巖漿作用過程中更不相容。低部分熔融程度(Low-F)熔體的地幔交代作用是造成重Fe同位素富集的主要原因。Low-F交代熔體形成於軟流圈地震波低速帶(LVZ),並在上覆巖石圈地幔底部結晶出富集重Fe同位素的輝石巖脈體。這種古老、被交代的大洋巖石圈地幔物質經俯衝作用進入地球內部並循環到MORB源區地幔中,造成Fe同位素、元素與Sr-Nd-Hf-Pb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海洋所博士孫普該論文第一作者,孫普和海洋所研究員牛耀齡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聯合基金、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和「111計劃」等聯合資助。

EPR海山玄武巖中Fe同位素組成的高度變化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課題組研究人員對東太平洋洋隆5-15°N兩側海山玄武巖的鐵(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Fe
  • GCA: 太平洋洋隆之下軟流圈地幔中鐵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線刊發海洋所肖媛媛課題組孫普博士對東太平洋洋隆
  • 李曙光院士:地幔組成的不均一性及其成因
    洋島玄武巖來自起源於地幔深部(下地幔或核幔邊界)的地幔熱柱,它可提供深部下地幔的信息。 地幔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性地幔巖石主要是富含鐵-鎂的橄欖巖。儘管地幔的巖石種類和主要元素組成單一,但是大洋玄武巖的Sr、Nd、Pb 同位素調查發現,地幔的同位素組成是很不均一的。
  • Minerals:俯衝帶地幔古熔融虧損及交代歷史:來自西太平洋Yap海溝橄欖巖的Re-Os同位素證據
    ,隨後俯衝流體的加入使地幔熔融程度進一步增加,最終形成高度虧損的地幔橄欖巖。在37航次的樣品和研究基礎之上,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唐立梅等新申請了由大洋38航次採集的來自Yap海溝南部的橄欖巖樣品,對兩批樣品進行了Re-Os元素和同位素分析。
  • Nature:金伯利巖Hf-Nd同位素揭示地球長期存在未去氣的原生地幔儲庫
    【前沿報導】Nature:金伯利巖Hf-Nd同位素揭示地球長期存在未去氣的原生地幔儲庫地球是具有圈層結構的星球,其中地幔是體積和質量最大的圈層,其物理狀態與化學組成對於理解地球的形成與演化過程至關重要。
  • 軟流圈流動方向與地幔流動模擬所預測的方向相反?
    根據科學最新研究發現,他們試圖限制地幔通過板裂或縫隙流入還是流出,也就是我們的內部巖漿,地幔流的運動情況控制,但是通過實驗的結果顯示就是,地幔區域巖漿只會通過以適應的板塊裂縫分散出來。地幔在菲律賓海板塊的收縮過程中,呈現了相互依存的關係,科學家們預測地幔流動的方向與板塊驅動地幔流動模型預測的相反,也就是說實際的結果跟現在模擬的結果是相反的,通過近幾年的地震數據都可以觀察到。
  • 中國東北軟流圈地幔中的原始橄欖巖質地幔:來自大興安嶺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地球化學證據
    要: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東北新生代玄武巖地幔源區的物質屬性,報導了大興安嶺哈拉哈河-柴河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全巖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Pb、Hf同位素組成.哈拉哈河-柴河玄武巖屬鈉質鹼性系列,具有與洋島玄武巖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徵,如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s)、明顯的Nb、Ta正異常等.它們具有中等虧損的Sr-Nd-Hf同位素組成(87Sr/86Sr=0.703 5~0.703
  • 橄欖巖熔體反應對巖石圈地幔有改造作用
    古老的大陸巖石圈地幔通常具有高度難熔的特點、密度比下伏的軟流圈小,因而能夠長期穩定地「漂浮」在軟流圈之上。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根據各元素所具有的不同地球化學性質,如氧化還原性、生命活動性、揮發性、親石/親鐵/親銅性,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廣泛應用於多種地質過程,具有巨大的前景。 易揮發性元素(K,Zn,Rb、Ga等)和難揮發性元素(W、Ti、Mg、Si等)的同位素體系為研究月球形成和地-月系統演化提供了關鍵性依據和制約,揭示了行星碰撞過程和早期巖漿海脫氣對類地行星的最終成分和揮發性元素組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 地球早期深部地幔成分不均一—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教授宋述光、魏春景研究組在地球早期深部地幔成分不均一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菲律賓板塊向北擴展,形成板塊或地幔的推力
    根據日本科學家對日本東北部,中部的板坯流體與板坯邊緣的關係研究,從日本中部到東北部菲律賓海洋板邊緣的板狀流體分布又有新的變化,俯衝帶區域的菲律賓海洋板塊組成部分,向北擴展超過地震邊緣,已經達到了日本板塊相鄰區域的最近位置。
  • 劉希軍:破解地幔深處的密碼
    基於劉希軍在碩士期間研究古洋地幔所積累的基礎,他在美國導師的引導下,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路徑——通過進行古洋地幔與現代大洋地幔的對比研究,探索古洋地幔到現代地幔成分特徵在時間尺度上的演化規律。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劉希軍的美國博士導師就已經發現了一個全球性問題——地幔化學不均一性即南半球和北半球地幔同位素組成的規律性差異。
  • 熔體-橄欖巖反應導致地幔Zn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義大利阿爾卑斯IVZ橄欖巖的證據
    Zn同位素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宇宙化學、地球化學、環境科學、礦床學和醫學等領域。地幔是Zn的主要儲庫,Zn同位素在地幔地球化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地幔礦物的Zn含量可以從幾十到幾千ppm,其中矽酸鹽礦物和尖晶石是Zn的主要寄主礦物,而硫化物(~99%為Cu-Fe-Ni-S)幾乎不含Zn。因此,地幔中Zn同位素的地球化學行為主要受控於矽酸鹽礦物和尖晶石。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如:火山活動將地幔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向大氣釋放;大氣二氧化碳會溶解於海水,並以碳酸鹽形式沉積於海底,這些沉積碳酸鹽又可能在地球板塊運動中隨俯衝洋殼進入地幔。這樣就構成一個全球體系的碳循環。估計這一碳循環的向上排氣和向下再循環碳通量顯然對認識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演化和氣候變化趨勢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於觀測困難,向下進入深部地幔的碳通量估計存在巨大分歧。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在地球淺部(<200 km),不同俯衝帶的地震學探測均揭示出明顯的俯衝板片上、下界面(Kawakatsu and Watada,2007;Kawakatsu et al. 2009;Stern et al. 2015),即俯衝板片與周圍地幔物質存在顯著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
  • 我國海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找到一個接近「地幔柱假說」例證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近日,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Chemical Geology)在線刊發了該研究機構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 中國東部中、新生代軟流圈上湧與構造-巖漿-礦集區
    要:以深部地球物理資料為基礎, 結合大地構造環境、巖漿巖同位素示蹤及礦產資源分布規律, 加以綜合分析.通過熱力學計算可知, 中國東部近2億年來的上地幔巖石圈/軟流圈構造可以存留至今, 且能區分出中、新生代.軟流圈上湧與礦集區:(1)中生代金屬礦:(a)克拉通區, 軟流圈沿柱身上湧, 其柱頭上方形成幔殼混熔花崗質巖及相應Au、Cu、Mo、Pb-Zn等礦集區, 並於柱身與巖石圈塊體陡接觸帶
  • 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在地球淺部(<200km),不同俯衝帶的地震學探測均揭示出明顯的俯衝板片上、下界面(KawakatsuandWatada,2007;Kawakatsuet al. 2009;Sternet al. 2015),即俯衝板片與周圍地幔物質存在顯著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
  • Nature Geoscience: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俯衝板片在俯衝過程中與周圍地幔物質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上發生強烈且複雜的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了解板片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相關過程的關鍵,然而200 km以下的俯衝板片界面是否清晰可辨仍然缺乏明確的結論。本研究在西北太平洋俯衝地區的地幔過渡帶內觀察到兩個尖銳且略微傾斜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分別代表了俯衝的太平洋板片高速體的上界面和下界面。